| 
 新書推薦:
 
  《 
			数据资产:从价值评估到价值管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4.8
 
  《 
			时代狂澜与士人心波:晚明传奇中的情与理研究
			》
 售價:HK$ 
			96.8
 
  《 
			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战后遗留问题和影响
			》
 售價:HK$ 
			74.8
 
  《 
			敢于愤怒:正确发脾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
 售價:HK$ 
			65.8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162.8
 
  《 
			面向全球南方——欧盟与新兴经济体战略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86.9
 
  《 
			罗马法与欧洲:一种法律文化的历史
			》
 售價:HK$ 
			68.2
 
  《 
			英国大历史:时间线上读懂英国3000年,全球化视角下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与动荡
			》
 售價:HK$ 
			64.9
 
 
 | 
         
          | 編輯推薦: |   
          | ●陈寿十载潜心之作,中华“二十四史”之一 ●可与《史记》《汉书》媲美的华夏良史
 ●全面展现从“三分天下”走向大一统的历史原貌
 本书特色:
 (1)精选《三国志》中的精华篇章,便于读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高效阅读。
 (2)注释简明精辟,译文力避奥涩,助于读者准确理解。
 (3)近百幅精美手绘插画穿插文中,再现波澜壮阔的三国场景。
 (4)全书采用圆脊锁线装帧,装帧古朴大气,内文纸张为护眼轻型纸,双色印刷,版式美观。
 |  
         
          | 內容簡介: |   
          | 《三国志》为“二十四史”之一,由晋代史学家陈寿所著。全书记载了我国三国时代三个割据政权(魏、蜀、吴)的纪传体国别史。作品叙事简明,记事翔实,遣词考究,文采斐然,在史料取舍上也十分严慎,是“二十四史”中评价颇高的“前四史”之一,被我国历代历史学者重视。 |  
         
          | 關於作者: |   
          | 陈寿 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他是我国三国蜀汉和西晋时的著名历史学家,著述甚丰,《三国志》为其代表作。
 |  
         
          | 目錄: |   
          | 魏书 武帝纪 / 2
 文帝纪 / 45
 曹植传 / 59
 卞皇后传 / 63
 董卓传 / 66
 袁绍传 / 77
 吕布传 / 90
 张辽传 / 98
 张郃传 / 105
 乐进传 / 111
 于禁传 / 114
 徐晃传 / 120
 典韦传 / 126
 许褚传 / 130
 荀彧传 / 134
 荀攸传 / 144
 贾诩传 / 149
 邓艾传 / 156
 钟会传 / 168
 华佗传 / 181
 蜀书
 先主传 / 192
 后主传 / 208
 诸葛亮传 / 212
 关羽传 / 226
 张飞传 / 232
 马超传 / 236
 黄忠传 / 240
 赵云传 / 242
 姜维传 / 244
 庞统传 / 252
 马谡传 / 256
 魏延传 / 258
 蒋琬传 / 262
 法正传 / 267
 
 吴书
 孙坚传 / 276
 孙策传 / 283
 吴主传 / 288
 周瑜传 / 312
 鲁肃传 / 319
 黄盖传 / 326
 程普传 / 328
 太史慈传 / 330
 吕蒙传 / 337
 甘宁传 / 349
 陆逊传 / 354
 陆抗传 / 370
 张昭传 / 380
 诸葛瑾传 / 386
 |  
         
          | 內容試閱: |   
          |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史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裴松之《三国志注》记汉魏交替之际的表奏册诏有20篇之多,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只用一篇173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了出来。对孙策之死,陈寿舍弃《搜神记》等书上的妄诞传说,只记孙策为许贡的刺客袭击,以致重伤而死。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史料认真考订、慎重选择的态度。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这些优点在当时就受到多方面的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欲作《魏书》,看到《三国志》后,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于是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认为,记载三国历史的著作,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都相继湮没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南朝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说:“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就是说,那些同类的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人物史实与文字表述的高度统一。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避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辞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在这里陈寿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治企图,这是隐讳。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这就是微词。而且他在《荀彧传》《董昭传》和《吕蒙传》中都记载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另外,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行文简明干净,可读性极强。例如,《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短短几行字,刘备韬晦隐忍的性格跃然纸上。《吕蒙传》记曹操听到孙权舍荆州资助刘备立足时,“方作书,落笔于地”,寥寥数语,曹操对孙、刘联盟的忌惮跃然纸上。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
 此外,陈寿在书中还表现出品题人物的兴趣。他说刘备是英雄,曹操是超世之英杰,孙策、孙权是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庞统、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王粲、秦宓是才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这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尚。
 该书的不足之处——
 《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书》有本纪、列传,《蜀书》和《吴书》二志只有列传。陈寿作为晋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因此,《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为《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就记事的方法而言,《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三国志》总体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修《三国志》在当时属于当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这些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15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国史料的缘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注意搜寻一些零篇残文,《蜀书》才仅得15卷。《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
 陈寿受后人批评的另一弊病是,书中时有曲笔,对当权人物多有袒护。唐刘知幾在《史通·内篇·直书》中,批评陈寿和王隐在修史时对当权人物曹操、司马懿多有袒护。为严重的曲笔是高贵乡公被杀之事,据《汉晋春秋》《魏氏春秋》以及《世说新语》《魏末传》所载,高贵乡公曹髦与司马昭冲突,实为司马昭的谋篡行为,而陈寿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难怪清人赵翼感叹:“本纪如此,又无列传散见其事,此尤曲笔之甚者矣,然此犹曰身仕于晋,不敢不为晋讳也。至曹魏则隔朝之事,何必亦为之讳。”
 赵翼的责难,尖锐深刻,例证还多,如曹操征陶谦时滥杀无辜,都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记曹魏对蜀之战,“专以讳败夸胜为得体”,以至于赵翼认为,陈寿不仅对统治者袒护,列传中也多所讳饰。当然,也有可能是陈寿所参考的魏、晋资料原来就是这样记载,陈寿未作订正,也不敢妄加篡改。贵真实,不虚美,不隐恶,应是史家必须恪守的准则,曲笔自然是不足为训的。出于陈寿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以及修当代史的尴尬,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后人认为,除了涉及魏晋易代的敏感问题与当权人物之外,该书其他叙写仍属翔实可信的。
 《三国志》拥有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史料不足的缺点。宋元嘉六年(429年),裴松之奉宋文帝刘义隆之命,为《三国志》作注释,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辩等为宗旨,博采群书一百四十余种,保存大量史料,其注文较正文多出三倍,开创了作注的新例。二者相得益彰,堪使《三国志》屹立于“二十四史”之林。
 注译及精粹说明——
 《三国志》原典卷帙浩繁,作为一般读者,通读全注全译本不仅精力不允,而且也无必要。因此,笔者慎重遴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篇章加以注译,汇编为这本《三国志精粹》。
 阅读本书可以让读者在了解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基本史实的同时,对原书的行文风格、作者的著史观念和立场也有个大略的印象。通读此书,读者可以厘清《三国演义》的演绎与正史的出入,当不失为一件有趣和有益的事情。
 为保存原著的面貌,笔者在注译本书的过程中,一般都录入全文,也有一些诏书、奏章内容空泛,篇幅冗长,文意曲奥,笔者做了适当的删节。对于裴松之的附注,由于篇幅体量巨大,一般不作收录,只是将史实结果在题解、注释中反映出来。
 该书原典中出现许多通假字,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作注,而是在原文中以括注的形式直接标出。例如,“琅邪”通“琅琊”,“略”通“掠”,“畔”通“叛”,本书标注为“琅邪(琊)”,“略(掠)”,“畔(叛)”。
 笔者注译本书的目的,不为供专业研究之用,只为帮助普通读者了解历史,因此,注释时不讲究考据,只说明结论;有些常用的典故,也不说明来源。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有许多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