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轻松读懂大唐风云三百年(全4册)
			》 
			 售價:HK$ 
			262.9
			 
			 
	
			  
			《 
			成人口腔正畸学 第2版
			》 
			 售價:HK$ 
			657.8
			 
			 
	
			  
			《 
			永恒——商周时代的艺术
			》 
			 售價:HK$ 
			173.8
			 
			 
	
			  
			《 
			幸福教室的密码:一位优秀班主任的行走与思考
			》 
			 售價:HK$ 
			66.0
			 
			 
	
			  
			《 
			牙齿磨损 第3版
			》 
			 售價:HK$ 
			327.8
			 
			 
	
			  
			《 
			午夜时分的解放 1947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实录  汗青堂丛书150
			》 
			 售價:HK$ 
			140.8
			 
			 
	
			  
			《 
			汉服怎么做
			》 
			 售價:HK$ 
			107.8
			 
			 
	
			  
			《 
			大模型时代:虚拟人的崛起与未来
			》 
			 售價:HK$ 
			99.0
			 
			 
	
 
       | 
     
      
      
      
      
         
          | 內容簡介: | 
         
         
          |  
            在中国教育史上,北京女高师作为近代第一所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实为我国近代早期女子教育的典范。北京女高师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办学宗旨和学科体系,开创了女子高师教育的办学模式,培养了大量英才,对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将北京女高师视为教育机构和社会文化组织,不仅探讨女高师自身的发展情况,而且对其与近代社会文化、妇女解放运动以及近代教育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为集中、深入的考察,展现了一个较为生动的大学史研究个案。
           | 
         
       
      
      
      
         
          | 關於作者: | 
         
         
          |  
            王芳,女,山东泰安人。2007年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2010年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与党的建设研究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教学与研究工作。
           | 
         
       
      
      
      
      
         
          | 目錄: 
           |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综述
  三 时间界定
  四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北京女高师: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女子高校
  第一节 清末民初:近代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
  一 清末女子师范教育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
  二 民初女子师范教育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
  第二节 北京女高师:近代国立女子高师教育的开端
  一 从构想到实践:北京女高师的成立及发展
  二 从女子大学到女子师范大学:女高师的“改大运动”
 第二章 北京女高师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 弘文励教:新文化运动组织者在女高师
  一 宣传“文学革命”
  二 提倡新教育
  三 倡导女性自立
  第二节 从女学生到女作家:女高师新文学之发生
  一 国文部的文学教育
  二 新文学的传播媒介
  三 女学生的努力
  第三节 爱国与求索:女高师与社会思潮
  一 女高师与爱国主义
  二 女高师与工读主义
 第三章 北京女高师与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
  第一节 施教与受教:女高师致力于新女性的培养
  一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二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园氛围
  三 “自动与社会化为原则”的管理思路
  第二节 觉醒与迷茫:女高师学生从事妇女解放的矛盾
  一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二 “娜拉”走后的真实境况
 第四章 北京女高师与五四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北京女高师与五四时期的女子教育
  一 实习与研究:与附属学校的互惠
  二 指导与保证:与地方女学的互助
  三 各具特色:与基督教女子大学的比较
  第二节 北京女高师与五四时期的新教育运动
  一 北京女高师与西方教育家来华
  二 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探索
  第三节 国立高师教育中的性别议题——以女高师、北高师为中心
  一 教育宗旨的性别定位
  二 学科设置的性别特色
  三 男女高师合并的争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北京女高师大事年表(1919-1924年)
  附录2 北京女高师毕业生姓名履历分数表(1919年4月-1925年6月)
  附录3 北京女高师入学试题选录
  附录4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若干问题考辨
  附录5 从个人悲剧到公众焦点:传播学视野下的李超事件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