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283.8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281.6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316.8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107.8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64.9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798.0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107.8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330.0
			 
			 
	
 
       | 
     
      
      
         
          | 編輯推薦: | 
         
         
          |  
            作者将近年的学科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融入教材编写中(如基因编辑,将基因的表达与功能分析独立成章。配套有慕课教学资源,配套双语教学资源。一书一码,线上习题,自动打分。
           | 
         
       
      
      
      
      
         
          | 內容簡介: | 
         
         
          |  
            基因工程(第二版)对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研究技术原理进行了系统、翔实的介绍,还援引了许多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内容基础而又新颖,简洁而又通俗易懂。同时,部分内容结合教学实践需要,介绍了该学科最新进展,并提供了重要文献和部分网络资源。本书以基因工程的研究步骤及实际操作中的需要为主线,共分13章,包括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基因工程基本技术原理、基因工程的工具酶和克隆载体、目的基因的克隆、外源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外源基因的真核表达系统、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基因工程技术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基因治疗和蛋白质工程等。每章都有本章简介、思考题和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从事基因工程的教学、科技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 
         
       
      
      
      
         
          | 關於作者: | 
         
         
          |  
            宋运贤,男,硕士生导师,江苏宿迁人,中共党员,2003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主讲的细胞工程为安徽省精品课程、基因工程为安徽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省级教学示范课,连续两届被安徽省推荐参评国家一流课程。主持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5项,主持校级教研项目7项,参与安徽省教育厅二类教研项目5项(第一参与人)。获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在三类期刊发表教研论文3篇,副主编参与编写教材3部。主持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各1项(第一参与人);发表学术论文13篇(第一作者11篇,通讯作者2篇);获得实用型专利1项,参与发明专利2项(第二、第三各一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1项;选育小麦新品系1个
           | 
         
       
      
      
      
      
         
          | 目錄: 
           | 
         
         
           
            第1章绪论/1
 1.1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2
 1.2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4
 1.3基因工程的应用/6
 1.4基因工程的安全性/10
 1.5我国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2
 第2章基因工程的工具酶/15
 2.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15
 2.2DNA连接酶/24
 2.3D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32
 2.4修饰酶类/37
 2.5其他工具酶/40
 第3章基因工程的克隆载体/44
 3.1基因工程载体的功能/44
 3.2质粒载体/45
 3.3噬菌体载体/62
 3.4柯斯质粒载体/74
 3.5噬菌粒载体/75
 3.6病毒载体/76
 3.7人工染色体克隆载体/84
 第4章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91
 4.1核酸的提取、鉴定与保存/91
 4.2凝胶电泳技术/97
 4.3分子杂交技术/103
 4.4PCR/105
 4.5DNA序列分析/114
 4.6基因芯片及数据分析/118
 4.7研究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主要方法/121
 第5章目的基因的获取/130
 5.1基因的人工化学合成/130
 5.2PCR扩增目的基因/135
 5.3从基因组文库获取目的基因/136
 5.4从cDNA文库获得目的基因/138
 5.5其他基因分离技术/147
 基因工程(第二版)目录第6章目的基因的导入与重组体的鉴定/162
 6.1重组DNA导入原核细胞/162
 6.2重组DNA导入真核细胞/170
 6.3重组体克隆的筛选与鉴定/178
 第7章外源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195
 7.1原核表达系统的特点/195
 7.2原核细胞表达系统/204
 7.3提高外源基因表达水平的措施/223
 7.4利用原核细胞生产蛋白质实例/231
 第8章外源基因的真核表达系统/237
 8.1真核表达系统的特点/237
 8.2酵母表达系统/238
 8.3昆虫或昆虫细胞表达系统/248
 8.4哺乳动物表达系统/256
 第9章转基因植物/267
 9.1转基因植物概述/267
 9.2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269
 9.3植物基因遗传转化方法/271
 9.4转基因植物的筛选与鉴定/293
 9.5提高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效率的途径/304
 9.6转基因植物的应用和展望/308
 9.7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314
 第10章转基因动物/321
 10.1转基因动物发展简史/321
 10.2转基因动物技术/324
 10.3转基因动物的制备和检测/330
 10.4转基因动物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332
 10.5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应用/333
 10.6转基因动物的安全性及其未来/337
 第11章基因工程技术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340
 11.1基因敲除技术/340
 11.2基因过表达技术/344
 11.3基因敲减技术/346
 11.4基因编辑技术/348
 第12章基因治疗/357
 12.1分子病与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357
 12.2基因治疗的发展简史与现状/358
 12.3基因治疗的策略/361
 12.4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363
 12.5基因治疗的应用/368
 12.6基因治疗的前景/373
 第13章蛋白质工程/378
 13.1蛋白质工程的理论基础、诞生和发展/379
 13.2蛋白质工程的关键技术/393
 13.3蛋白质工程的设计思想/403
           | 
         
       
      
      
      
         
          | 內容試閱: 
           | 
         
         
          |  
            基因工程是按照人们愿望进行DNA分子设计,通过体外重组和转基因等,使生物体获得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特性。它代表着现代生物工程的发展前沿,在生命科学、农业、医药、食品、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基因工程学科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为使教材内容紧跟学科前沿,及时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在第一版教材的基础上,多所学校从事基因工程教学的教师共同编写了本教材。第二版基本延续了第一版的结构体系和写作风格,遵从“重视基础、拓展眼界、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基因工程原理和操作技术流程为主线,编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修改了第一版中个别错误之处,同时删除了部分前后重叠的内容;二是增加了部分插图,使教材更加直观易懂;三是增加了部分应用实例,如原核细胞生产蛋白质;四是增加了第十一章“基因工程技术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基因敲除、过表达、基因敲减、基因编辑等研究方法与技术。同时为加深读者对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的理解,除将主观题附于各章后面,配合“一书一码”,还编写了各章的客观题,以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本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共13章,主要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由宿州学院张兴桃编写;第2章由滨州学院邵燕编写;第3章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韩凤桐编写;第4章由延安大学陈国梁编写;第5章由中南民族大学李晓华编写;第6章由大连海洋大学王秀利编写;第7章由山西医科大学孙要军编写;第8章由辽宁大学何剑为、杨哲编写;第9章由淮北师范大学宋运贤编写;第10章由燕山大学李健编写;第11章由中南民族大学刘新琼,山西医科大学孙要军、杨爽编写;第12章由郑州轻工业大学孙新城编写;第13章由塔里木大学包建平编写。宋运贤、王秀利负责拟定提纲、统稿、审校,陈国梁、韩凤桐、何剑为、李晓华、张兴桃协助审校样稿。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因篇幅所限,所列文献可能有疏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辑等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此一并感谢!同时感谢第一版各位编委的付出及对第二版教材编写的支持! 与课程配套的慕课短视频及部分参考资料在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E会学)网站开放,欢迎读者使用过程中访问。 希望通过本次修订,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但由于时间及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不断改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