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63.8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118.8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86.9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
 售價:HK$ 
			86.9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63.8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140.8
 
  《 
			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
 售價:HK$ 
			75.9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348.5
 
 
 | 
         
          | 編輯推薦: |   
          | 本书是作者这二十多年中医本科教学的结晶。这套讲稿具有几大特点:一是注重传统人文知识的熏陶。二是倡用模块法分析方剂。本讲稿的出版,可为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临床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三是注重从医案出发,培养临证思维。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共十七章,包括绪论、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本书注重传统人文知识的熏陶,倡用模块法分析方剂,注重从医案出发,培养临证思维。本书可供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临床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等使用。 |  
         
          | 關於作者: |   
          | 李德顺,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医名家邓中甲教授。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主攻方剂学教学与临床,获湖北省“十三五规划”教学成果奖;第五届 “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发展论坛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及最佳论文奖;2014年获湖北中医药大学“*受欢迎教师”。承担湖北省“十二五”规划教研课题一项,已结题;参与、承担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厅、卫计委科研课题8项;迄今为止公开发表专业论文32项,其中教研论文8篇。参编学术专著6部,其中教材4部(任编委)。 |  
         
          | 目錄: |   
          |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2
 第二节方剂学的发展简史/4
 第三节治法/7
 第四节方剂的分类/8
 第五节方剂的剂型/9
 第六节汤剂的煎法/10
 第七节方剂的服法/11
 第八节方剂的组成/13
 第九节方剂的变化/15
 
 第二章解表剂/17
 第一节辛温解表/19
 第二节辛凉解表/28
 第三节扶正解表/34
 
 第三章泻下剂/37
 第一节寒下/39
 第二节温下/42
 第三节润下/44
 第四节峻下逐水/46
 
 第四章和解剂/49
 第一节和解少阳/51
 第二节调和肝脾/55
 第三节调和胃肠/61
 第四节表里双解/63
 
 第五章清热剂/67
 第一节清气分热/69
 第二节清营分热/72
 第三节清血分热/74
 第四节清热解毒/76
 第五节清脏腑热/80
 第六节清虚热/90
 第七节清解暑热/92
 
 第六章温里剂/95
 第一节温中祛寒/97
 第二节回阳救逆/103
 第三节温经散寒/106
 第四节温阳散寒/109
 
 第七章补益剂/113
 第一节补气/116
 第二节补血剂/127
 第三节气血双补/132
 第四节补阴/135
 第五节补阳/142
 
 第八章固涩剂/147
 第一节涩肠固脱/149
 第二节固崩止带/154
 
 第九章安神剂/159
 第一节重镇安神/161
 第二节补养安神/162
 
 第十章理气剂/165
 第一节行气/167
 第二节降气/175
 
 第十一章理血剂/183
 第一节活血化瘀/185
 第二节止血/196
 
 第十二章治风剂/201
 第一节疏散外风/203
 第二节平息内风/208
 
 第十三章治燥剂/217
 第一节轻宣外燥/219
 第二节滋润内燥/224
 
 第十四章祛湿剂/227
 第一节化湿和胃/228
 第二节清热祛湿/232
 第三节利水渗湿/238
 第四节温化水湿/240
 第五节祛风胜湿/244
 
 第十五章祛痰剂/251
 第一节燥湿化痰/253
 第二节清热化痰/258
 第三节润燥化痰/259
 第四节治风化痰/261
 
 第十六章消食剂/265
 第一节消食化积/266
 第二节健脾消食/269
 
 第十七章驱虫剂/271
 
 参考文献/276
 |  
         
          | 內容試閱: |   
          | 讲稿是一名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必备材料。转瞬之间,我已经讲授二十余年“方剂学”了,讲稿总是在不停地修改和完善,这份讲稿是我这二十多年中医本科教学的结晶。这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2014年和2017年,这两年我都参加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每一次赛后,我都要对方剂学教学大纲的教学单元进行新一轮的设计和修改,写出新的讲稿,并应用于新的教学中。这次出版的讲稿是以2017年修改的版本为蓝本,又经不断修改后完成的。这本讲稿,无论是在日常的本科课堂还是示范课、公开课上,都获得了师生的普遍认可。这套讲稿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传统人文知识的熏陶。中医学是一门具有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双重属性的学科。学习中医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学科知识,才能理解中医的真正内涵。谈及中医学习,古有“秀才学医,笼里捉鸡”之说。“秀才”学中医为何容易?是因为他们主要修习文史哲,他们的知识结构以人文学科为主。这种人文底蕴,保证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中医思维同轨,所以学习中医轻车熟路。历史上,先修儒,再学医,终成名家者,不胜枚举。可以说,传统文史哲是学习中医的“语言”,是中医入门之钥,提升之阶。如果没有这个底蕴,就有“语言不通”之感,理解就存在障碍,这显然是不利的。与古代的“秀才”相比,现代中医学子的传统文史哲知识是存在短板的,这个短板制约了他们对中医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与传统文史哲知识适当结合起来,是非常有必要而迫切的。方剂学教材中选编的方剂,都是从古今十万余首方剂中精选出来的。这些方剂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史哲内涵,都是名家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医道的结晶。如何将这些宝藏挖掘出来,将其融入重点、难点的教学中,让课堂变得更有味道,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事情。在这套讲稿中,我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整理了很多医家生平、学术思想、制方思路、医疗案例等与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相关的材料。针对一些问题,特别是容易误解或者难以理解的问题,我努力从源头上,从文史哲的角度出发,力图把它讲清楚,这对学习者而言,不仅可以夯实中医底蕴,还可增强学习兴趣,建立专业自信,让他们在原汁原味的中医氛围中熏陶,促进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缩短入门时间,这是锻造新一代中医人的必由之路。更为重要的是,挖掘这些元素,讲好这些“故事”,学习者从中能感受到古代名医仁心仁术的医道医德、孜孜以求的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而在“大医精诚”的精神中得到熏陶,培养和塑造医者情怀。二是倡用模块法分析方剂。方解是方剂学的重点内容,是体现方剂学特点的核心部分。方解,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解释方剂,以便让学习者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一首方剂是一个系统,要解析这个系统,我们有两种方法可循,一种是先局部后整体,另一种是先整体后局部。哪种方法更好,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传统的方解理论是“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的含义*早见于《黄帝内经》,历经金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到清代吴昆《医方考》,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方剂学教材的不断补充,逐步成为方剂学的核心理论。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我把这种方法命名为“模块法”。其具体思路如下:首先将组成方剂的药物分成几个模块,再分析模块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治法和功效,*后对药物的配伍进行分析。“模块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分析方剂结构时先整体后局部,使功效与治法之间的关系更加简明化,更加易懂,有助于方剂的灵活运用和掌握。本讲稿的绝大部分方剂是按照“模块法”思路进行的。三是注重从医案出发,培养临证思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临证思维的特点,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之不同。在内外妇儿各临床课程中,都是以某个疾病为出发点,然后介绍它的不同证型、治法、方剂,是以同病异治思维为主的。而方剂学则不同,是以方剂为基点,以治法为核心的,同一首方剂可以治疗几种不同的疾病,是以异病同治思维为出发点的。方剂学和临床课程在培养临证思维方面,是很好的补充。方剂学在培养异病同治思维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要予以重视。在方剂学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临床医案是非常必要且受欢迎的。我在选取案例的时候,重点考虑到以下三点:一是案例的典型性,这里所讲的典型性,是既要起到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掌握程度的作用,又要适当控制难度。二是要起到夯实异病同治思维的作用。三是根据“金课”要求,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讲稿中方剂组成尽量与原方保持一致,但需关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的应用,此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应灵活处理,不可照搬照抄原方。本讲稿的出版,可为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临床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在本讲稿付梓之际,要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编审老师,感谢湖北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基础医学院的领导,感谢方剂学教研室曹秋实、刘哲老师在文稿整理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同时感谢柳琳、孙雅琴在文字校对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正是你们的大力支持和辛苦付出,才让本讲稿得以顺利出版。当然,受限于作者的水平,本讲稿中的纰漏和错误在所难免,诚望读者不吝赐教,多多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