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63.8 ![]()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140.8 ![]() 《 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 售價:HK$ 75.9 ![]()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348.5 ![]()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2025版 修订本 》 售價:HK$ 54.8 ![]() 《 修剪情绪藤蔓 》 售價:HK$ 76.9 ![]() 《 3秒下单文案:4步成交法则 》 售價:HK$ 65.8 ![]() 《 中式园林的秩序(文津图书奖得主朱良志教授的园林美学新作,在园林里读懂中国人的生命哲学) 》 售價:HK$ 96.8 |
| 編輯推薦: |
| 史学大师吕思勉为数不多的通俗性读本:书中用词相对通俗,又涉及了很多不常见的史书记载,是“大家著小书”的典范。为大众写就的“真实三国”普及版:不了解三国历史?看不下去生涩的历史专业书?那这本就是历史大师为此量身定做的普及版。打破刻板印象,还原三国真相:抛开“演义”带来的刻板印象,了解更加真实、生动的三国人物。 |
| 內容簡介: |
| 《三国史》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众多著作中为数不多的、有关三国史的通俗性读本。书中用易懂的语言,串联起史书中关于三国的文字片段,力求将史书中的真实三国展现在人们面前,打破以往人们对于三国的刻板印象与偏见。其中还涉及很多三国历史细节的记述,更让这本书无比珍贵。 |
| 關於作者: |
|
吕思勉
中国历史学家。字诚之。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1951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生平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1921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是较早的一部有系统的中国通史,对当时的史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后又著成《中国通史》两册。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另著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燕石札记》等书。生平勤于写读史札记,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有《吕思勉读史札记》。 |
| 目錄: |
|
一楔子
二宦官 三外戚 四黄巾 五历史和文学 六后汉的地理 七董卓的扰乱 八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九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十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十一赤壁之战的真相 十二刘备取益 州和孙权取荆州 十三替魏武帝辩诬 十四从 曹操到司马懿 十五替魏延辩诬 十六姜维和钟会 十七南京为什么成为六朝朱明的旧 都 十八司马懿如何人 十九司马氏之兴亡 二十晋代豪门斗富 附录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袁、曹成败 论魏武帝 曹嵩之死 诸葛亮南征考 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奖率三军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马钧 关羽欲杀曹公 李邈 姜维不速救成都 孙策欲袭许 边章、韩遂 张纯之叛 君与王之别 罢社 吞泥 三国之校事 山越 |
| 內容試閱: |
|
一 楔子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说书虽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后来,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他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来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它、考证它、解释它。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其意以为一件事办好了,我们就当取以为法,摹仿他;一件事办坏了,我们就当引以为戒,不可再蹈其覆辙。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事情既实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对付?别的事情姑弗论,在欧人东来之初,我们所以对付他的,何尝不根据旧有的知识?所谓旧有的知识,何尝不是从历史经验而来?其结果却是如何呢?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兴味些。 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为相宜。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学问的荒疏,见解的浅陋,自不免为大方所笑,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亦希望人们就我所说的赐与教正。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