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大变局下的中国声音:国际热点问题透视(“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售價:HK$ 74.8 ![]() 《 “三言两拍”绘画本 》 售價:HK$ 96.8 ![]() 《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 售價:HK$ 165.0 ![]() 《 如何走好人生下坡路:用坚毅力找到人生低谷的出口 》 售價:HK$ 71.5 ![]() 《 黎曼几何 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奠定了数学基础 》 售價:HK$ 52.8 ![]() 《 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汉译23辑) 》 售價:HK$ 74.8 ![]() 《 衰落 :英美文化的极限 》 售價:HK$ 74.8 ![]() 《 清代中国与东亚海域交流 精装 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107.8 |
| 編輯推薦: |
| 本书在系统梳理相对贫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实地调研,运用社会区隔理论分析相对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发生机制,以相对贫困者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线索,可以实现社会结构/文化/个人解释取向的整合,弥合现有研究话语在相对贫困发生机制解释取向上的二元/多元对立,拓展了相对贫困人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 內容簡介: |
| 《社会区隔与相对贫困再生产》一书,通过布尔迪厄的社会区隔理论与实证调研分析,从中微观层面切入对相对贫困群体的日常生活风格与其他群体的分析。通过将农村社会居民居住模式及空间配置、饮食消费与身体、形象管理以及文化投入整合到一个解释框架中,用以勾勒相对贫困群体日常生活风格与村庄中其他群体的分化图景。揭示了相对贫困群体是如何陷入社会底层的。本文思路沿 6 个章节层层展开,各章内容概要如下:第1章:本章为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主题相对贫困的再生产在我国的现实意义。梳理并简述与本研究相关的阶层分化生成、相对贫困再生产以及社会区隔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对本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简单界定,并交代研究方法。第2章:本章为本研究所采纳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分析框架。本文构建的社会区隔与相对贫困的再生产的分析框架由区分的符号系统、区隔的意识、区隔的外化与相对贫困再生产的实践过程等部分构成。第3章:自本章起进入农村社会相对贫困群体的日常生活风格与其他群体的分析。通过将居住模式及空间配置、饮食消费与身体、形象管理以及文化投入整合到一个解释框架中,用以勾勒相对贫困群体日常生活风格与村庄中其他群体的分化图景。第4章:本章挖掘了生活风格分化背后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关系及建构,即区隔形成的逻辑。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区隔主要呈现为村庄中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日常生活交往的疏离,与村庄村民仪式人情交往中的断裂以及村庄政治参与的缺席。第5章:本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论述了区隔状态下相对贫困群体的再生产的逻辑与过程。相对贫困群体的公共价值正在区隔中遭到解构,失去公共价值的相对贫困人口进而丧失了参与社会竞争的动力,因此社会交往的动机进一步减弱,而这又将导致其人情圈不断萎缩。无法向社会网络借力的贫困人口逐渐在不断的弱势积累中再次陷入贫困,并构成了相对贫困的再生产。第6章:基本结论及讨论。 |
| 關於作者: |
| 董苾茜,女,法学博士,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近年来在《江汉论坛》、《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权威以及核心期刊(含省级普刊)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篇,其中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2篇。参与编著《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参与编著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干部第三批培训教材《菏泽“扶贫车间”模式研究》。参与*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务院扶贫办课题多项。 |
| 目錄: |
|
章导论(1)
节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1) 第二节文献述评(4) 第三节概念界定(24) 第四节研究设计(28) 第二章社会区隔理论资源与相对贫困的再生产分析框架(32) 节区分的符号系统与社会区隔的意识(32) 第二节相对贫困的再生产:社会区隔与自我区隔的分析框架(37) 第三节村庄背景与村庄分化素描(44) 第三章分化的图景:相对贫困群体的日常生活风格与其他群体的比较 分析(51) 节居住模式及空间配置(51) 第二节饮食消费与身体(形象)管理(62) 第三节文化投入(71) 第四章区隔: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关系及建构(81) 节日常生活的交往区隔(82) 第二节人情仪式中的交往区隔(91) 第三节村庄政治参与区隔(100) 第五章相对贫困的再生产的逻辑与过程(107) 节共享价值缺失下退出村庄竞争,失去发展动力(107) 第二节被隔离与自我隔离的双重作用,发展机会减少(116) 第三节相对贫困者习性的延续与贫困的再生产(126)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132) 节研究基本结论:相对贫困再生产的机制何在(132) 第二节讨论(133) 附录(137) 附录A结构式访谈提纲(137) 附录B无结构式访谈提纲(138) 参考文献(140) 后记(151) |
| 內容試閱: |
|
摘要作为世界性的难题,贫困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贫困成因及治理引发了学术界的讨论并推动着贫困治理实践的反思与深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果。有关数据显示,在现行贫困标准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12年到2018年累计减少8239万,贫困发生率累计降低8.5%;2020年年底所有的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然而,由于贫困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只要社会不平等依然存在,贫困的客观性就将伴随社会不平等的长期存在而不断被反复生产和再生产。 对贫困的再生产机制的揭示存在“低均衡水平论”、“平层压力论”与“社会排斥论”。低均衡水平论的逻辑为:*初匮乏资本或其他要素的贫困者由于缺乏改善自身困境的条件,因而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在该解释的逻辑下,通过物质资源或资金形式的补助便能中断贫困者不能自由选择的循环链条。而现实是相关福利政策不一定能帮助贫困者有效脱贫,甚至可能会带来再次返贫的“意外后果”。平层压力论假定共同体内部享有同样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共同体会通过施加平层压力,使被压制的成员和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留在相同或相似的位置,从而直接抑制或破坏个人流动及向上的努力。该观点适合用来解释传统或特殊的部落、族群以及其成员的持续性贫困,而对于现代社会中更为普遍的群体、个体的贫困的再生产则缺乏解释力。社会排斥论认为来自外部社会世界的排斥导致了贫困者某些社会权利的丧失以及形塑了贫困者的负面心理,而负面心理又会指引贫困者行动,使其陷入贫困的循环。其盲点在于简化了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即只注意到其他层次群体对贫困群体施加的作用,认为贫困者只能处于被动调试的状态。贫困者是否会主动参与对其他群体的关系建构,关系建构的动机与后果是否会影响其自身的贫困状态,成为探索贫困的再生产机制的重要的突破点。本书以“社会区隔—自我区隔—贫困的再生产”为分析框架:日常生活风格的呈现是探讨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关系的逻辑起点。日常生活风格具体涉及居住模式和空间配置、饮食习惯及形象外表管理、文化投入等方面。日常生活风格分化会建构并强化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的边界,社会区隔与自我区隔在此过程中产生。在一个具体的村庄中体现为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日常交往的区隔、仪式人情中的区隔以及村庄政治参与的区隔。居住模式及空间配置、饮食消费与身体(形象)管理、文化投入等方面都体现着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在日常生活风格上的分化。具体而言,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在居住模式及空间配置上存在着村庄空间住宅区位、私人空间、生活效率与品味追求的分化;在饮食消费与身体(形象)管理方面存在着必然品味与自由品味、装束与身体日常护理上的分化;在文化投入方面存在着闲暇时间支配方式、对媒介的应用方式以及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上的分化。日常生活实践形式不仅构成了社会分化,也成为社会分化的表达渠道和强化机制,强化着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的边界。居住空间、闲暇时间安排与交往消费内容的分化共塑了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日常交往的区隔;村庄中富人主导的仪式人情规则构成了人情排斥以及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双重区隔;积极参与村庄政治的富人和相对贫困者的抗争与冷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村庄政治参与的区隔。进一步深入本土挖掘区隔过程中相对贫困群体的生存发展状态与心理嬗变发现,相对贫困人口的公共价值正在区隔中遭到解构,失去社会价值的相对贫困人口逐渐退出村庄竞争,进而丧失了内生发展动力;由此,相对贫困人口社会交往的动机进一步减弱,而这又将导致其人情圈不断萎缩;无法向社会网络借力的相对贫困人口正逐步失去发展的机会;相对贫困者习性的延续性和传递性促发了个体贫困的延续以及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如此弱势的积累导致了相对贫困的再生产。关键词:相对贫困;再生产;社会区隔;分化;生活风格
对贫困的再生产机制的揭示存在“低均衡水平论”、“平层压力论”与“社会排斥论”。低均衡水平论的逻辑为:初匮乏资本或其他要素的贫困者由于缺乏改善自身困境的条件,因而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在该解释的逻辑下,通过物质资源或资金形式的补助便能中断贫困者不能自由选择的循环链条。而现实是相关福利政策不一定能帮助贫困者有效脱贫,甚至可能会带来再次返贫的“意外后果”。平层压力论假定共同体内部享有同样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共同体会通过施加平层压力,使被压制的成员和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留在相同或相似的位置,从而直接抑制或破坏个人流动及向上的努力。该观点适合用来解释传统或特殊的部落、族群以及其成员的持续性贫困,而对于现代社会中更为普遍的群体、个体的贫困的再生产则缺乏解释力。社会排斥论认为来自外部社会世界的排斥导致了贫困者某些社会权利的丧失以及形塑了贫困者的负面心理,而负面心理又会指引贫困者行动,使其陷入贫困的循环。其盲点在于简化了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即只注意到其他层次群体对贫困群体施加的作用,认为贫困者只能处于被动调试的状态。贫困者是否会主动参与对其他群体的关系建构,关系建构的动机与后果是否会影响其自身的贫困状态,成为探索贫困的再生产机制的重要的突破点。 本书以“社会区隔—自我区隔—贫困的再生产”为分析框架:日常生活风格的呈现是探讨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关系的逻辑起点。日常生活风格具体涉及居住模式和空间配置、饮食习惯及形象外表管理、文化投入等方面。日常生活风格分化会建构并强化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的边界,社会区隔与自我区隔在此过程中产生。在一个具体的村庄中体现为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日常交往的区隔、仪式人情中的区隔以及村庄政治参与的区隔。 居住模式及空间配置、饮食消费与身体(形象)管理、文化投入等方面都体现着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在日常生活风格上的分化。具体而言,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在居住模式及空间配置上存在着村庄空间住宅区位、私人空间、生活效率与品味追求的分化;在饮食消费与身体(形象)管理方面存在着必然品味与自由品味、装束与身体日常护理上的分化;在文化投入方面存在着闲暇时间支配方式、对媒介的应用方式以及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上的分化。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