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 售價:HK$ 165.0 ![]() 《 如何走好人生下坡路:用坚毅力找到人生低谷的出口 》 售價:HK$ 71.5 ![]() 《 黎曼几何 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奠定了数学基础 》 售價:HK$ 52.8 ![]() 《 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汉译23辑) 》 售價:HK$ 74.8 ![]() 《 衰落 :英美文化的极限 》 售價:HK$ 74.8 ![]() 《 清代中国与东亚海域交流 精装 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107.8 ![]() 《 寒门攻略 》 售價:HK$ 65.8 ![]() 《 壹卷YeBook——记忆肖像:罗素回忆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哲学大师罗素传记性回忆录) 》 售價:HK$ 52.8 |
| 編輯推薦: |
| 《吴小如文集》是吴小如先生的众多著述首次以文集形式与读者见面,也是迄今为止为全面的吴小如先生著作合集。十卷本文集的出版,既是对吴小如先生一生著作的一次系统整理,是一项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是为后进精研吴小如学术文化精神、弘扬先生德业而奉献的文化大礼。 |
| 內容簡介: |
| 吴小如先生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教授,在古典文学、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等方面皆有建树,著述也甚丰。本书收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先生四十年间撰写的古典诗、词、曲鉴赏和评论文章一百多篇。吴小如先生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学识渊博。无论对古典诗词原著的解释或对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所辑篇章,思路开阔,旁征博引,淋漓酣畅。它们不仅可以给读者带来一种愉悦的文学享受,而且对于丰富古典文学常识,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无疑都会大有裨益。 |
| 關於作者: |
|
吴小如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戏曲评论家、书法家、诗人、教育家,在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和造诣,被称为“多面统一的大家”。他先后受业于朱经畬、朱自清、沈从文、废名、周祖谟、林庚等著名学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跟随俞平伯45年。其为人为文得到了章士钊、陈寅恪、梁漱溟、魏建功等学术大师的认可和赞赏,被文化大家邵燕祥誉为“是我们那一代治古典文学的学者”。
吴小如先生学识渊博,被称为传统文化的“通才”,他的学生回忆:“他讲课讲得很好,讲戏剧时能唱,讲唐宋诗词时能吟,像他这种通才很少,一般是文献学厉害的,文艺学就差一点。他的文艺学之强,诗词内涵之精彩,现代文学跟古代文学又打通,他年轻时写了那么多评论现代文学的文章,书评写得真好,又短又好。”在学术日趋专门化的今天,这样的学术格局已经越来越成为空谷足音。 |
| 目錄: |
|
诗词札丛 ? 001
莎斋诗剩 315 |
| 內容試閱: |
|
出版说明
吴小如先生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和造诣,被认为是“多面统一的大家”。吴小如先生以各种方式著述并出版的著作有几十种,多为单册或少量结集,本着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吴小如先生毕生学养的出版目的,此次编纂、出版《吴小如文集》主要兼顾体量和质量的统一性,共选择吴小如先生代表性著述二十余种,分别是:《吴小如讲〈孟子〉》《吴小如讲杜诗》《古文精读举隅》《古典诗文述略》《古典小说漫稿》《小说论稿合集》《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今昔文存》《旧时月色——吴小如早年书评集》《莎斋笔记》《莎斋闲览——吴小如八十后随笔》《吴小如学术丛札》《心影萍踪》《书廊信步》《常谈一束》《霞绮随笔》《红楼梦影——吴小如师友回忆录》《诗词札丛》《莎斋诗剩》《台下人语》《鸟瞰富连成》《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吴小如戏曲随笔》等,基本涵盖了吴小如先生广博而精深的学术成就与多元造诣。 文集在编辑体例上以文体和内容分卷,分为讲稿编(3卷)、笔记编(3卷)、诗词编(1卷)、散文编(1卷)、戏曲编(2卷),共十卷。每卷中所收著作,有的保持原貌,有的进行了一定调整,大体情况如下: 讲稿编一收入《吴小如讲〈孟子〉》《吴小如讲杜诗》《古典诗文述略》。 讲稿编二收入《古文精读举隅》《古典小说漫稿》《小说论稿合集》。 讲稿编三收入《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 以上三卷所收著作,有的文章是吴小如先生多年来从事教学工作的讲稿,如《吴小如讲杜诗》;有的文章是在讲稿基础上整理成文的,如《古典诗文述略》等;有的是以讲稿的形式写成的,如《吴小如讲〈孟子〉》,故编为讲稿编。 笔记编一收入《吴小如读书笔记》《莎斋笔记》。 笔记编二收入《莎斋闲览——吴小如八十后随笔》。 笔记编三收入《吴小如学术丛札》。 笔记编收入的是吴小如先生读书、治学的札记、笔记。其中,《吴小如读书笔记》选自《今昔文存》《心影萍踪》《书廊信步》《旧时月色——吴小如早年书评集》中的相关篇目。《吴小如学术丛札》初版时名为《读书丛札》,书名由吴玉如先生题写。此次出版在笔记编三卷前影印了吴玉如先生的题签。 诗词编收入《诗词札丛》《莎斋诗剩》。其中,《诗词札丛》为吴小如先生学诗、读诗的心得,《莎斋诗剩》为吴先生的诗词作品。 散文编所收篇目选自《心影萍踪》《莎斋笔记》《红楼梦影——吴小如师友回忆录》中怀人、记事的篇章,以《红楼梦影——吴小如师友回忆录》为主,故以《师友回忆录》为书名。 戏曲编一收入《台下人语》《鸟瞰富连成》。 戏曲编二收入《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吴小如戏曲随笔》。 吴小如先生与人合著的著作,有的保留原署名,如《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有的整理时只收入吴小如先生所著篇目,如《小说论稿合集》。 部分文章曾被收入不同的集子中,为避免重复,整理时择一保留。 原著的序言(或者前言等),一律保留。 除了篇目调整外,此次编辑,更多的是按出版规范要求进行技术处理,尤其是涉及诸多方面的全书规范的统一;当然,也改正了原书存在的极个别的误植或失误。 此次文集的整理、出版,得到了吴小如先生哲嗣吴煜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在著作选择和稿件编排上均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鉴于水平所限,编辑中难免有偏颇或挂漏之处,审校也会存在疏忽不审,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2年1月 第一辑 诗歌札丛 《弹歌》浅释 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 这首《弹歌》最早见于东汉人赵晔写的《吴越春秋》卷五。它描写了上古人民制作弹弓、弹射禽兽的整个过程,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射猎活动,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歌之一。歌辞虽短,却有些费解,必须先弄清古代弹弓是怎样制作的,才能理解诗意。据《太平御览》卷七五五引《谈薮》说:“弹状如弓,以竹为弦。”原来弹弓和弓差不多,不过最初是用竹子作弦的。这在东汉人李尤写的《弹铭》里说得更清楚: 昔之造弹,起意弦木。以丸为矢,合竹为朴。漆饰以霑,不用筋角。 所谓“弦木”,可能是指有弹性的、能够弯过来的木条。弹弓的弧,正是把直木用火烤得能弯过来,然后制成的。“朴”,本指细小的木条,这里疑即指弦。“合木为朴”,即指把细竹条连接在木弧上当弦用。“漆饰”二句,则言这种原始的弹弓,只用漆涂饰在上面,不像后世的弓是用兽角作弧、兽筋作弦的。这就使我们懂得,《弹歌》里的“竹”是指弦,“土”是指弹丸——这种弹丸是用泥土搓成的,到后世改用金属,就可以致人死命了。但是“断竹,续竹”这两句应该怎样讲呢?《太平御览》卷七五五里也引用了这首《弹歌》,而个别字句不同,“续竹”二字是作“属木”的。这个异文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属”是“连缀”的意思,“属木”是指把竹弦连缀在木弧上。比照“属木”句类推,则“续竹”的“续”也应该是连缀的意思。“续竹”等于说“缀弦”。这样,我们不妨把《弹歌》语译一下: 把竹子砍下来, 然后把它连缀在弹弓的木弧上(当弦用); 弹丸从弹弓上飞射出去, 直奔禽兽的肉体。 这首歌形象性很突出。头两句说弹弓制作很简单,装上竹弦就能把弹丸射出去。第三句形容弹丸离弦后像飞一样,第四句的“逐”,本是“追”的意思a,这里是说禽兽见人要伤害它,就赶快逃走,而弹丸一下子就把它追上,命中它的肉体。这不仅写出弹丸的飞速,也描写了发射时的准确性。文辞虽简,概括力却是很强的。 附:俞平伯先生来信 说弹弓“以竹为弦”,说“续竹等于缀弦”,皆是。但引《御览》以“续竹”为“属木”,恐未是(类书引文每不甚可靠)。“断竹”“续竹”最能写出弹弓之情状。它以竹为弦并非整的,如果是整根的竹子,怎么能拉?应是把竹子分为一般长的两小段,而中间用牛筋之类连起来,最中间有一小圆槽,以安放弹丸。始断竹而后续竹,工序十分明白,非此不可。至于把这根竹弦与弧连属,这是当然的,似用不着写在歌里。只有八个字,把弹弓的要点完全写出了。这最古的歌谣,确是很概括。 今按:关于弹弓的制法,俞先生来信所说确较鄙见精详可信,故附于后以纠拙文之失。 《击壤歌》探源 陈山先生在1961年第五期《诗刊》上发表了《〈击壤歌〉是一首什么性质的歌》一文,认为这是一首“无意于歌颂‘帝力’而恰恰歌颂了它”的颂歌。而且认为:沈德潜的《古诗源》选了它并把它列为第一篇,就因为它是“旧时代歌颂王权统治的一首好歌”。徐应佩先生不同意这个意见,在光明日报《东风》版发表了一篇《〈击壤歌〉是首颂歌吗》(见1961年11月21日),认为这首歌“不但不是对于‘圣君’的歌颂,而且是对‘帝力’的否定”。接着陈山先生在1962年1月18日《东风》版又发表了《再谈〈击壤歌〉》,仍主前说,并涉及沈德潜《古诗源》的编选观点。现在我也想谈一下这首歌,希望得到读者和陈、徐两位先生指教。 《击壤歌》最初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又见于《论语比考谶》。后来晋人皇甫谧撰《帝王世纪》和《高士传》,都把这首歌收入。《帝王世纪》原书已佚,但我们从《艺文类聚》卷十一、《群书治要》卷十一和《太平御览》卷八十里面,都能找到此书有关这首歌的记载,唯文字互有出入。《古诗源》是根据《群书治要》选录的,现照录《治要》如下: 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这首歌当然不是唐尧时代的作品,古人早已谈及,但其产生的年代自不得迟于东汉初年。照我看,它显然是阶级社会形成以后(亦即“帝力”已成为社会的统治力量以后)的产物。最初也许是民歌,但成为现在的样子,必然是经过士大夫屡次加工的结果。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