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辽金西夏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
售價:HK$
151.8

《
约瑟夫斯与第一次犹太战争新版 汗青堂丛书049
》
售價:HK$
97.9

《
国际时装设计元素 : 设计与调研(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
平常的恶(思想剧场)
》
售價:HK$
60.5

《
食在味道--一份主食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书籍
》
售價:HK$
46.2

《
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
》
售價:HK$
305.8

《
多周期技术分析掌握股市运行周期 抓住投资赢利的钥匙股价运行周期性趋势交易量价关系金融投资
》
售價:HK$
85.8

《
高胜算操盘:成功交易员完全教程美马塞尔林可著十年十二国版本帮助数百万交易者建立交易优势股票书籍
》
售價:HK$
107.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通过聚焦“情感”这一关键词而推动道德哲学实现情感转向,苏格兰启蒙时代的道德情感哲学拥有与17世纪乃至此前在西方传统道德哲学中占支配地位的理性主义道德哲学截然不同的理论秉性。本书以苏格兰启蒙时代道德情感哲学为研究对象,把沙夫茨伯里、哈奇森、休谟和斯密所提出的道德情感主义伦理思想视为前后相继的理论整体,沿着内蕴于其中的主线索——情感的自然化进程——考察了苏格兰启蒙时代道德情感哲学的内在理论演化进程。围绕“情感”这一个关键词,苏格兰启蒙时代的道德情感哲学家们在聚焦于道德情感问题展开其理论探索的同时讨论了审美问题和宗教问题。
|
| 關於作者: |
|
李家莲,女,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暨高等人文研究院副教授,剑桥大学、迈阿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学术访问教授,主持“近代英国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5项研究项目,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
|
| 目錄:
|
序一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中的情感主义——序李家莲教授《情感的自然化》 万俊人
序二关怀伦理学与儒家哲学视镜中的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 〔美〕迈克尔·斯洛特
序三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与社会科学的构建 罗卫东
引言
一苏格兰启蒙时代道德哲学的情感转向
二苏格兰启蒙时代道德情感哲学的自然化进程
三苏格兰启蒙时代道德情感哲学视域下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章审美判断原则自然化
一以真为本的“美的感官”
二以“寓多样于一致”为基础的“美的感官”
三掺和着效用的同情
四以情感与情感的美学对称为表征的同情
第二章道德判断原则自然化
一以理性为本的“道德感官”
二以情感后果为基础的“道德感官”
三同情机制效用化
四同情机制审美化
第三章道德情感自然化
一理性的预制
二仁爱的指导
三效用的制约
四合宜性的约束
第四章宗教情感自然化
一理性与情感:苏格兰启蒙时代自然神论的两种形态
二理性之神
三仁爱之神
四理性限度之外的神
五同情机制神圣化
第五章苏格兰启蒙时代道德情感哲学的得与失
一游叙弗伦困境
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
参考文献
后记
|
| 內容試閱:
|
序一 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中的情感主义
——序李家莲教授《情感的自然化》
万俊人
万俊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近代西方启蒙运动被视为人类文明、文化思想具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之一,不仅之于现代欧洲乃至现代世界,而且之于整个人类的现代思想理念与实践,以至于有研究者将之与“轴心期”(Axial Period,一译“轴心时代”)〔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第7~9页。相提并论,称之为人类文明史上“两个划时代的爆发期”(two staccato Bursts,或译“两个断裂性爆发期”)Anthony Gottlieb, The Dream of Enlightenment: The Rise of Modern Philosophy, New York & London: Liveright Publishing Corporation, A Division of W.W.Norton & Company 2016, p.ix. 。按照雅斯贝斯的论断,“轴心期”重要的思想成就在于,这一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先后在印度、中国和古希腊等地区出现的思想家群体——如佛陀(即佛祖释迦牟尼)、“诸子百家”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代表着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该时代的“新特点”是:人类“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并“走向普遍性”,而人类意识得以终走出“神话时代”并“走向普遍性”的根本动力,则是人性的“精神化”,以早产生的哲学家或智者群体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率先开始进行“理论思辨”。
雅斯贝斯的论断已获公认,但它也隐含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给后来者留下了——一个可能容易引起争论的推论或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