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DK企业运营手册(全彩) 》 售價:HK$ 120.8 ![]()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2200.0 ![]()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86.9 ![]()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52.8 ![]() 《 绝美克孜尔:细品中国石窟奇迹 》 售價:HK$ 184.8 ![]()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63.8 ![]()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118.8 ![]()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86.9 |
| 編輯推薦: |
|
本书作者蒋志琴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书画美学和艺术观念研究。此书为中国传媒大学委托项目(CUC200T004)《明代艺术仿古创新机制研究》、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项目(16BA011)《论明清画学“仿古”模式的思想根源与理论形态》的结项成果。
书中书中从探讨明代书画仿古模式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探讨了仿古模式的内涵、理论和图像基础,分析其形成的思想根源与不同阶段以经典意识为线索的形态发展,并重点讨论了祝允明式的书学仿古类型、董其昌式的画学仿古类型。图文并茂,文字中穿插举古画为例,可直观指导读者了解所讲知识,内容严谨,语言精巧,结构明确,引选恰当,可读性与专业性强。 该研究领域纵观学界少有涉及者,有一定创新性,阅读此书可为读者了解明代文人书画、社会思想点亮一盏明灯。 |
| 內容簡介: |
| 明代大力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使明代教育具有了特殊性:一切以是否合于儒家经典为标准。它造成了明人普遍具有遵经、崇圣心态。当这种心态渗透至书画创作和理论总结时,就使书画理论和实践都具有了崇古的特征。 |
| 關於作者: |
| 蒋志琴,女,1970年生于江苏宜兴。南京师范大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书画理论研究,在《美苑》、《美术与设计》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王原祁“龙脉”说研究》,主持国家艺术学社科基金项目《论明清画学“仿古”模式的思想根源与理论形态》。 |
| 目錄: |
|
章 明代书画仿古模式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 001
节 图书出版对明代文化思想的影响 / 002 第二节 功利主义对明代学术和世风的影响 / 011 第三节 从曹昭《格古要论》看明初书画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特点 / 025 第二章 明代书画仿古模式的内涵及其理论和图像基础 / 037 节 明代书画仿古模式相关内容分析 / 038 第二节 明代书画仿古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 / 054 第三节 明代书画仿古模式形成的图像基础 / 066 第三章 明代书画仿古模式的思想根源:得“圣贤立言之旨” / 085 节 讲章概念分析 / 086 第二节 明代经学理解方式的转变 / 096 第三节 明代经学理解的多元化和经学思维 / 104 第四章 明代书画仿古模式的思想根源:“代圣贤立言” / 115 节 明代时文概说 / 116 第二节 明代时文之弊 / 131 第三节 明代时文“代圣贤立言”的理论分析 / 138 第五章 明代书画仿古模式的理论形态 / 151 节 祝允明“遍友历代,归宿晋唐”说:回归书学经典 / 152 第二节 董其昌画学南北宗论:为画学经典辨体 / 158 第三节 王原祁“宋法元趣”说:沟通宋元画学经典 / 165 第四节 笪重光“境界”说:以古雅为书画评价核心标准 / 176 第六章 明代书学仿古模式的类型分析:以祝允明为例 / 197 节 祝允明时代书学取法问题的提出:师古与师今 / 198 第二节 祝允明书学仿古模式的评价标准:“逼真” / 202 第三节 祝允明书学仿古模式的特点:代言性 / 209 第四节 祝允明书学仿古创新法:“想象宗祖”与“以意构之” / 216 第五节 对祝允明书学仿古模式的评价 / 221 第七章 明代画学仿古模式的类型分析:以董其昌为例 / 225 节 董其昌山水画树法与石法关系:“画山即用画树之皴” / 227 第二节 董其昌画学仿古模式的语言:模拟古人的笔墨语言 / 234 第三节 董其昌画学仿古模式的语法:位置结构的分合转折 / 238 第四节 董其昌画学仿古模式的创新之法:以古人的笔墨语言别构一境 / 241 第五节 对董其昌画学仿古模式的评价 / 245 结 论 / 247 参考文献 / 251 附 录 经筵讲章范例 / 257 后 记 / 259 |
| 內容試閱: |
|
志琴在北大读书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王原祁绘画“龙脉”说的研究。
作为“四王”中坚,王原祁被公认为清初复古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但志琴的研究并 没有简单为其贴标签,而是通过“龙脉”概念思想来源的追踪,在理学和心学外, 联系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念、时间观念等,剖析王原祁乃至整个“四王”绘画创造 的内在理论支撑点,切点小,触及的问题多,并发现很多学界很少使用的新材料, 得出的结论有新意。后来她在此基础上充实删补,出版了一本研究著作。我以为研 究是有推动性的。 近读到她将要出版的《明代书画仿古模式研究》,知道她将触角伸入明前中 期的历史过程中,所讨论的书画仿古问题,与她前此研究也有内在关联。明代中期 以来理学盛行,经济渐趋发达,收藏风气日浓,刻书业繁荣,书画中出现的仿古思 潮,与时代风气有关,但也折射出中国艺术发展中的若干新质。仿古虽是小问题, 却也是关系艺术如何解决复兴古典与个性创造之间平衡的大问题。 说到“仿”,很容易使人将其与保守主义、传统主义联系在一起,或将其视为 一种阻碍艺术发展的负面力量。其实,从中国艺术的发展逻辑看,从明代以来艺术 仿古的具体事实看,都不能简单将“仿”归为创造力低下的表现。书法的“临池”, 绘画的“橅写”,印章雕刻的秦汉风,实是攸关艺术创造的大问题。如作为仿古领 袖人物的沈周,“仿”帮助他确立了吴门艺术规范;影响数百年的吴门艺术,在一 定程度上是奠定在“仿”的基础上的。明代有创造力的艺术理论家董其昌,其生 平之绘画仿作,占其存世作品很大比例。 志琴这本书选择一个特别时代的特别问题来作专门研究,是有眼光的。这本书 在一般理论辨析外,聚焦一些个案,尤其对祝允明书学和董其昌画学中的仿古理论 作了深入剖析。如对祝允明的分析,为何祝“遍友历代,归宿晋唐”,为何他既强 调归复经典又重视“以意构之”,联系吴门艺术重视生活体验、重视个性表达的特 点,在擘肌分理中,较为清晰地展现祝允明仿古说的内在逻辑,得出的结论有说 服 力。 本书对明初以来图书刊刻在仿古思潮中作用的论述,颇有心得。我在研读明清 印学文献时,曾注意到印谱刊刻与印风之间的密切关系。明吴门艺术家王稚登说: “《印薮》未出,刻者草昧,不知有汉魏之高古。”在他看来,自顾从德编辑的主要 包括秦汉印的《印薮》印行,秦汉印的魅力便广为人知,将印章发展托入一个新阶 段,一个更具文人气、更有灵性创造的时代。迷恋秦汉,并没有带来保守,却帮助 将一种重视古拙苍莽、浑朴自然的理想在方寸天地里扎下了根。 志琴此作详细分析了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刊行和明后期顾炳《顾氏画谱》编 写对仿古风气的影响。如书中对《顾氏画谱》的分析,认为此书利用当时的雕版印 刷技术便利,试图解决仿古中的图像基础问题,希望以此保存古画面目,这推动了 古代绘画经典的传播,但也带来新的问题。如顾氏摹写董源绘画,线条的一面得到 强化,而墨色晕染的妙韵则相应弱化,更重要的是随意性这一关键因素的失落。董 其昌论南北宗,以董源为南宗宗师,而南宗的根本特点则在“一超直入如来地”的 意趣,由此言之,《顾氏画谱》又将仿古带入一种尴尬境地。志琴的分析娓娓道来, 有艺术史研究所要求的绵密和冷静,又有她长期于哲学、美学等理论中优游所出落 的通脱,读来颇新人耳目。 志琴读书用功,图书馆几乎成了她的家,是真正的“读书种子”。她的研究步 步为营,不赶热流,由小及大,器宇渐开,未来一定会有新的面目、新的发展。欢 迎研究界和读者多多给她提出宝贵意见,使她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朱良志 2022年2月20日于北京大学 自 序 明中期以后,文人书画领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书画作品跋文中明确出现 仿古代某家笔法、拟古代某家笔意等说法,至清初,仿古成为书画家重要的临创方 法,作品面貌相对单一等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一现象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这是本 书关注的重点。 目前学界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书法研究者多将它与书法的临摹、 创作方法综合在一起解释,如黄惇《神会意得——从祝允明、文徵明到董其昌的仿 书研究》1、李艳霞《董其昌临仿书的艺术特色》2等。其中,尚天潇《书法临摹的 高级阶段——意临对于书法风格生成的意义》一文认为,这是受明代尚奇潮流的 影响,导致了当时书家临摹观念的变迁3。在绘画领域,赵琰哲《清乾隆朝仿古绘 画研究》将内府收藏作为古画资源,讨论当时的仿古现象4。总体而言,《神会意 得——从祝允明、文徵明到董其昌的仿书研究》中体系性梳理、朱良志《南画十六 观》以文人画的真性表达阐释绘画风格的成因等做法,对本书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方面启发很大。 尊经崇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经”即古代经典。以六经为首的古代 1 黄惇:《神会意得——从祝允明、文徵明到董其昌 的仿书研究》,载《中国书法》,2015(11)。 2 李艳霞:《董其昌临仿书的艺术特色》,载《中国 书法》,2019(13)。 3 尚天潇:《书法临摹的高级阶段——意临对于书法 风格生成的意义》,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 文,2016。 4 赵琰哲:《清乾隆朝仿古绘画研究》,北京:中央 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经典记载了诸多古圣先贤的智慧,其中蕴含他们对人类共同问题的思索、追问和回 答。阅读和理解经典的过程,就是以古圣先贤充满智慧的文字为阶梯,不断提升自 己的过程;模仿经典中的古法,就是以古圣先贤为行为楷模。在书画领域,书画家 群体将模仿古人的学习方法衍化为一种创作模式,本书称之为书画仿古模式。这一 模式在清乾隆时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向,从取法晋唐以来的书画经典之气韵风神,转 变为主要师法秦汉碑版石刻中的金石气,导致书画风貌为之一新。 明代书画“仿古模式”,是指在中国文人书画领域内,书画家群体模仿汉、唐、 宋、元等书画经典作品中的笔墨元素、造型、意境等的临创方法。明代书画仿古模 式的特点是模式化(程式化),核心是经典意识。它以古人笔墨元素、造型和 意境等的经典化为前提,以润饰、整合、补充古代经典为方法,以展现文人书画的 平淡、古雅为目标。受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出版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明代书画 仿古模式形成于明中期,成熟于明清之际,滥觞于清中期,至今仍有很强的艺术生 命力。它与清代书画仿古模式相比,更重视挖掘书画经典创作者的生存状态,以及 书画经典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感、历史感。因此,明代书画仿古模式之“明代”并非 特指朱明王朝,而是指形成于明代的书画仿古模式类型。 早在西汉末年,文学领域就已经出现模仿经典的行为,如扬雄以《法言》模仿 《论语》、以《太玄》模仿《周易》。扬雄的模仿以潜心圣学为思想基础。与之一脉 相承,明代书画仿古手法从个体扩展至群体、从学习方法转变为模式化的创新方法 过程中,尊经崇圣这一思想根源至关重要。它与明代书画理论生产和书画经典图像 传播、书画仿古模式的类型等共同构成书画仿古模式的主要内容。本书以书画理论 阐释为基础、辅之以作品图像的研究方法,暂时聚焦于前者。此外,当时的画家如 文徵明、董其昌等兼具多种才能,他们常以书法、文法等讨论画法,这也给本书的 研究增加了挑战和乐趣。 本书分如下七章: 章讨论明代书画仿古模式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主要以明代图书出版之 盛和功利主义之风盛行为切入点,探讨仿古倾向与国家文化政策、尚奇思潮之间的 关联:即图书作为一种影响阅读者精神生活的工具在当时发挥了哪些功能?明代功 利主义风气对当时的士风、世风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格古要论》作为一本代表 明初书画理论水平的著作,对其后书画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二章讨论明代书画仿古模式的内涵、理论和图像基础。本章主要立足于书画 文献资料和作品图像,梳理书画仿古观念形成、发展的基本脉络。其中,明初书画 内部的理论综合需求、图书出版传播的便捷、士子以及世人对名利的执着追求等, 是本章讨论的主要线索。 第三章、第四章分析书画仿古模式形成的思想根源,主要从理解(文化输入) 和表达(文化输出)两个角度进行论述。理解上,明代书画仿古模式的形成与儒家 经典的得“圣贤立言之旨”相关,它可以为书画家提供学习经典的参考方法;表达 上,儒家经典的“代圣贤立言”这一思维和表达方式,可以为书画家的艺术创作提 供借鉴。而这种参考和借鉴主要是通过科举文化教育制度、思维方式的迁移等实现 的。汉学经典阐释方法、宋学经典阐释方法、思维方式等是这两章分析过程中使用 的关键词。 第五章以经典意识为线索,分析了明代至清初书画仿古模式的四种理论形态。 这些书画理论家立足于各自的时代问题与个人兴趣,分别讨论了回归经典、为经典 辨体、沟通经典内部资源、以古雅为经典评价标准等问题。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讨论了祝允明式的书学仿古类型与董其昌式的画学仿古类 型。前者追求笔墨元素、造型和意境等与所仿经典在视觉上的相似性。后者通过对 经典作品的笔墨元素、造型和意境等的变形,获得与所仿经典在感觉上的相似性。 明中期以后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书画仿古模式从视觉相似向感觉相似的转 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书研究后指出,从内容和态度上看,明代经学思维表现为强烈的经典意识、 道统意识;从学习方法上看,多以经为学、以师承家传为法,主张述而不作。合而 言之,他们以体现程朱之学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为儒家经典权威,以得 “圣贤立言之旨”的方式理解经典,以“代圣贤立言”的方式表达经典,经典意识、 道统意识贯穿始终。当这种经学思维方式迁移至书画领域,按照经典意识和道统意 识的外现方式、角度的差异,本书初步以祝允明的书学理论和实践、董其昌的画学 理论和实践为例,探讨明代书画仿古模式的类型特点。而围绕诸家对经典问题的不 同理解和阐释,则产生了诸多的理论主张:祝允明主张回归经典,董其昌重视经典 的体系化梳理,王原祁阐释了宋元经典的内在紧密联系,笪重光将古代经典蕴含的 古雅品格视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需要强调的是,明代书画仿古方法的模式化作为一种文艺发展现象,清初画家 王原祁沟通宋元画学经典内部的关系、清初书画理论家笪重光确立经典的古雅品格 为评价标准,与祝允明回归书学经典的倡导、董其昌为画学经典辨体等构成了明代 文人书画理论整体,显示了明清之际书画发展的延续性。这是本书将王原祁、笪重 光的理论纳入明代书画仿古模式理论形态的主要依据。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明代科举制度影响下形成的理解和表达儒家经典的 经学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方式的影响角度,讨论明代书画理论和创作的艺术特色, 关注模仿古代经典与书画家自由表达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在人类理解和表达自身存 在方式的层面上,分析经学与文学、书学、画学的普遍共性,从中归纳出明代书画 仿古创作模式的核心——经典意识和道统意识。据此,古人笔墨元素等的经典化、 经典的体系化、以古代经典笔墨元素表达现代情感并创造新经典,可以成为梳理中 国艺术发展脉络的新线索,可以提供解读中国传统艺术的新视角。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文中对于科举制度的关注集中在明代, 忽略了清初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对于明代书画仿古模式类型的分析,仅梳理出明中 期祝允明式、明末董其昌式这两种类型,对文徵明、王铎、陈洪绶等书画家的分析 还有待展开;过于关注经典,忽略非经典的内容等。对于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将 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重心。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