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秦丞相李斯:谋国又谋身的大秦帝国“操盘手”
》
售價:HK$
64.9

《
民鸣社与清末民初上海演剧研究
》
售價:HK$
52.8

《
高中历史文献研读教学研究
》
售價:HK$
63.8

《
刹海
》
售價:HK$
74.8

《
我欲因之梦吴越:江南园林之美
》
售價:HK$
129.8

《
史学与性别:《明史·列女传》与明代女性史之建构
》
售價:HK$
96.8

《
家庭财富守护与传承 作者邵毅力
》
售價:HK$
87.8

《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114
》
售價:HK$
4180.0
|
| 編輯推薦: |
|
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必须明确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制度。当代大学不仅受教育和学术的内在逻辑支配,还日益深受国家逻辑和市场逻辑的影响,在上述三重逻辑的互动中生存发展。放眼海外,高等教育与市场结合日趋紧密,大学接纳市场逻辑,借鉴企业经验,参与市场竞争并追逐经济价值的“企业化”倾向渐成许多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景观。商业机构的运营方式、企业组织的管理逻辑越来越深刻地形塑着大学的组织形态和气质,致使大学制度陷入了一场价值危机。而在我国,大学作为“行政化”单位组织的同时,近年来也出现了某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的探讨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分析了“企业化”倾向的背景缘起,二是概括了大学“企业化”倾向的共性特征,三是批判性地分析了“企业化”倾向中大学面临的价值张力,四是尝试提出了扭转、超越大学“企业化”倾向的路径,五是对我国大学如何应对“企业化”倾向进行了分析。本书聚焦新自由主义、新公共管理和后工业社会背景下大学制度转型问题,从理论层面全面系统研究了当代大学“企业化”倾向的背景缘起、主要表现、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我国大学“企业化”倾向进行反思,提出扭转超越“企业化”倾向的改革进路。
|
| 關於作者: |
|
卢威,1985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副研究员,主持课题3项,参与课题十余项,发表文章20篇(绝大多数为独作或一作),其中CSSCI正刊收录9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转摘论文3篇,参编著作教材4部,撰写的多篇咨询报告被国务院等机构采纳或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肯定。
|
| 目錄:
|
导言 大学制度的时代挑战
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理解大学“企业化”倾向的若干维度
第三节 相关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问题、方法与框架
章 市场驱动:大学“企业化”倾向的产生机制
节 新自由主义:市场领地的扩张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企业家精神的移植
第三节 知识社会:大学与产业的融合
第二章 制度变革:大学“企业化”倾向的轮廓审视
节 大学知识活动中的商业取向
第二节 大学治理与管理中的企业逻辑
第三章价值张力:大学“企业化”倾向的现实困境
节 主张大学效仿企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第二节“企业化”倾向与大学的身份焦虑
第三节 寻回大学的教育性与公共性
第四章 理念回归:大学“企业化”倾向的扭转超越
节 大学一政府-市场关系再定位
第二节 走出移植企业家精神的误区
第三节 超越狭隘的学术工具主义
第五章 本土反思:对我国大学“企业化”倾向的检视
节 我国大学的“企业化”倾向
第二节“企业化”与“行政化”问题交织的后果
第三节 我国大学“企业化”倾向的扭转超越
结语 追问大学逻辑:在变革中坚守大学文化传统
主要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自序
在国内高等教育界,对大学“行政化”问题的讨论要远多于对大学“企业化”问题的讨论。固然“行政化”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去行政化”是建成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条件。事实上,现代大学自走入社会的中心,一直深受政府力量和商业文化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近半个世纪以来,市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逐步加深,商业机构的运营方式、企业组织的管理逻辑正在深刻地改造着大学,给大学的学术使命和组织身份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受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后者主要调整的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就使得高等教育改革长期以来并没有超越“政府一市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经常借助市场化的途径解决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过度行政管制导致的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路径不仅没有让高等教育和大学走出“行政化”困境,而且在某些方面与“行政化”产生了合流和共振。理想意义上的大学既不应归属于部门,也不应归属于第二部门,而是应当作为非政府、非营利的第三部门组织存在。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一种新的范式,即超越“政府一市场”的二元框架,按照第三部门的方向推进改革。让大学成为大学本身,才应该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义。
因此,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不仅要关注高等教育与政府的关系,为大学“去行政化”提供理论依据与行动方案,而且还要同步关注高等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对高等教育过度市场化的风险有所警觉,避免陷入用企业逻辑改造大学的误区。实际上,海外的一些高等教育研究者,近年来对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大学“企业化”多有检讨和批判,并发表了诸如《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Academic Capitalism: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知识社会中的大学》(Challenging Knowledge: The University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废墟中的大学》(The University in Ruins)等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论著,深刻讨论了高等教育繁荣景象背后大学面临的深层危机。反观国内,这方面的反思性研究还相对不足。实际上,对我国大学而言,今天所面临的很多问题并不单单是“行政化”的结果,而是“行政化”与市场逻辑交织的产物。与西方大学一样,“企业化”倾向在我国大学中也客观存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拙著尝试对大学“企业化”倾向的缘起、形态、困境及其超越路向进行研究,并对我国大学“企业化”与“行政化”倾向的合流风险做一些分析。当然,我并不讳言,自己始终抱有一种情怀,怀旧的大学观贯穿着我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从而使得我的见解和主张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甚至可能与现实格格不入。这或许是我的研究的一个缺憾。但我也认为,我的反思性研究仍有其意义。人们常说,一项好的研究或许只是做到了“片面的深刻”。就拙著而言,我不敢奢谈“深刻”,但如果能在片面的一孔之见中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另外一种视角,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那么我的心愿也就达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