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量价狙击:精准捕捉股市机会(新时代·投资新趋势)
			》
 售價:HK$ 
			86.9
 
  《 
			万有引力书系 万川毕汇:世界环境史国际名家讲座
			》
 售價:HK$ 
			96.8
 
  《 
			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
 售價:HK$ 
			50.6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79.2
 
  《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售價:HK$ 
			118.8
 
  《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售價:HK$ 
			184.8
 
  《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售價:HK$ 
			140.8
 
  《 
			《正义论》导读 壹卷Yebook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售價:HK$ 
			90.2
 
 
 | 
         
          | 編輯推薦: |   
          | 本书是我国仅有的一本全面介绍干燥原理与技术的工具类专著,全书共四篇53章。 本书贵在全面、系统、理论与实践兼并,有极强的实用性,前两版成为我国甚至全球汉语区干燥工作者的“案头”工具书。
 本版追踪了新的干燥技术发展,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更新。
 本书第1篇介绍干燥过程基础;第二篇介绍干燥方法和干燥器;第三篇介绍干燥过程的应用技术;第四篇介绍干燥过程相关技术与装置。参考本书可直接进行干燥方法和设备的选型,干燥试验、模拟,以及干燥器设计和操作,并比较全面地了解干燥技术的发展动态。
 本书可供广泛工业领域的干燥相关的研究设计人员、工厂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辅助教材或学术资料。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干燥原理与技术的工具书,全书四篇共53章。篇介绍干燥过程的基本原理、模型模拟、计算方法及相关实验技术和现代测量方法等;第二篇介绍各种现代干燥方法和典型传统干燥器,新型组合干燥器;第三篇介绍了食品、水果蔬菜、粮食、药品、中药饮片、药物、生物制品、乳品、木材、聚合物、煤及矿物等的干燥应用;第四篇介绍了干燥过程的辅助系统,如供热系统、通风及收尘系统、加料及排料装置,以及节能、安全操作等。此外,本书在序和绪论中介绍了国内外干燥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当今的学术活动。本书的宗旨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参考本书可进行干燥方法和设备的选型、试验和设计,并可比较全面地了解干燥技术的发展动态。因此本书可供工厂技术人员、研究设计人员参考及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辅助教材。 |  
         
          | 關於作者: |   
          | 1.刘相东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化工学会干燥专业组组长,教授、博导,多年从事干燥领域的研发以及相关教学。 工作经历
 1978.09 - 1987.09 天津科技大学(原天津轻工业学院),助教
 1985.09 - 1986.10 英国 布鲁耐尔大学,进修生
 1987.09 - 1992.09 天津科技大学(原天津轻工业学院),讲师
 1992.09 - 1996.12 波兰 罗兹工业大学,博士生
 1997.01 - 2001.09 中国农业大学 工学院,副教授
 2001.09 - 2007.06 中国农业大学 工学院,教授
 2007.07 - 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系主任,教授
 学术兼职
 2012至今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委员会 干燥专业组,组长
 2011 至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干燥技术委员会,主任
 2004 至今 全国干燥专业标准委员会,副主任
 2003 至今 《农业机械学报》,编委
 2004 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委
 2005 至今 《干燥技术与设备》,副主编
 2002 至今 ”Drying Technology” (Taylor & Franci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2010 至今 \American Sociaty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s”, Member
 IDS’12 (Xiamen), The 18th International Drying Symposium, Member of OrganizingCommitee
 IDS’04 (Sao Paulo), The 13th International Drying Symposium, Member of Scientific Commitee
 IDS’02 (Beijng), The 12th International Drying Symposium, Member of Scientific Commitee
 ADC’05 (Calcutta),The 5th Asia-Pacific Drying Conference, Member of Scientific Commitee
 ADC’07 (Hong Kang), The 7th Asia-Pacific Drying Conference, Member of Scientific Commitee
 
 2.李占勇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过程装备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或主要参与)完成GJ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在研GJ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40多篇,其中在Drying Technology上发表21篇。现担任国际期刊Drying Technology编委(IEAB)、国际干燥会议(IDS)科学委员会成员。2011年,担任The 7th Asia-Pacific Drying Conference会议主席,作为客座编辑编辑出版Drying Technology两期。
 |  
         
          | 目錄: |   
          | 绪论1 
 篇干燥过程基础
 第1章干燥的基本原理及过程计算25
 1.1湿空气25
 1.1.1空气的湿度25
 1.1.2湿空气的其他物性27
 1.1.3湿度图30
 1.2湿物料37
 1.2.1湿含量37
 1.2.2平衡湿含量37
 1.2.3物料的分类37
 1.2.4物料和湿分的结合形式38
 1.2.5湿物料的结构特性和力学性质40
 1.3干燥动力学44
 1.3.1概述44
 1.3.2物料的干燥特性45
 1.4干燥过程的基本计算48
 1.4.1总体热质衡算49
 1.4.2微分热质衡算54
 1.4.3间歇式干燥60
 1.4.4内部控制的干燥过程计算60
 1.5干燥器设计计算62
 1.5.1间歇干燥器干燥时间计算62
 1.5.2连续干燥器容积的计算64
 符号说明67
 参考文献69
 
 第2章干燥中的试验技术和测量方法70
 2.1物料的物性参数测量70
 2.1.1颗粒性物料的物性参数70
 2.1.2物料的比热容73
 2.1.3物料的热导率(K)和热扩散率74
 2.1.4物料中水分的汽化潜热75
 2.1.5物料湿含量的测定75
 2.1.6气体湿度与排气成分的测定78
 2.1.7温度的测定82
 2.2物料吸附等温线的测定82
 2.3湿分扩散系数87
 2.4相间传热系数和传质系数91
 2.5干燥常数93
 2.6干燥动力学实验94
 2.6.1概述94
 2.6.2干燥动力学试验94
 2.6.3单颗粒(液滴)的干燥动力学测定95
 符号说明97
 参考文献98
 
 第3章干燥过程的模型和模拟100
 3.1绪论100
 3.1.1模型与模拟100
 3.1.2干燥过程的模型101
 3.1.3干燥过程模型的种类102
 3.1.4模型与模拟过程的检验与验证102
 3.1.5干燥过程模型与模拟的目的103
 3.2物料干燥模型103
 3.2.1多孔介质103
 3.2.2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模型109
 3.2.3体积平均模型122
 3.2.4孔道网络干燥模型131
 3.3基于干燥过程的模型141
 3.3.1固定床干燥模型142
 3.3.2流化床干燥模型144
 3.3.3气流干燥模型146
 3.3.4喷雾干燥模型150
 3.3.5转筒干燥模型152
 3.4模型中热质传递参数的确定157
 3.4.1有效湿分扩散系数157
 3.4.2热导率162
 3.4.3对流换热系数与对流传质系数163
 3.5干燥过程模拟165
 3.5.1偏微分方程类型166
 3.5.2偏微分方程数值求解167
 3.5.3有限元法简介169
 3.5.4干燥过程与设备软件169
 参考文献171
 
 第4章干燥过程的能量分析174
 4.1能量转换的差异性174
 4.2不同形式的计算175
 4.2.1闭口系统的175
 4.2.2开口系统的焓176
 4.2.3热量176
 4.3平衡方程及效率178
 4.3.1闭口系统平衡方程178
 4.3.2开口系统平衡方程179
 4.3.3效率179
 4.4物料水分结合能180
 4.4.1湿物料的物质结构特征180
 4.4.2干燥系统及其状态参数变化181
 4.4.3水分汽化迁移过程的自由能平衡方程182
 4.4.4水分结合能的理论解184
 4.4.5物料的水分活度185
 4.4.6物料水分汽化时的理论热耗185
 4.5干燥系统分析及能效评价186
 4.5.1干燥工艺系统186
 4.5.2干燥系统的状态参数图187
 4.5.3干燥基准点及基准函数188
 4.5.4干燥特征及其理论表达189
 4.5.5干燥系统效率图解193
 4.5.6干燥系统的能效评价195
 4.5.7热风干燥工艺系统的流195
 4.5.8干燥系统匹配及能效评价法197
 参考文献199
 
 第二篇干燥方法和干燥器
 第5章隧道干燥和厢式干燥203
 5.1概述203
 5.2厢式干燥器204
 5.2.1水平气流厢式干燥器204
 5.2.2穿流气流厢式干燥器207
 5.2.3真空厢式干燥器211
 5.3隧道干燥器213
 5.3.1隧道干燥类型213
 5.3.2隧道干燥理论218
 5.3.3隧道干燥的热效率220
 5.3.4托盘220
 5.3.5空气循环量221
 5.3.6产品温度221
 5.3.7产品品质222
 5.3.8其他隧道干燥223
 参考文献226
 
 第6章转鼓干燥227
 6.1引言227
 6.2转鼓干燥器的干燥机理及特点227
 6.2.1干燥机理227
 6.2.2操作特点229
 6.3转鼓干燥器的分类及结构230
 6.3.1转鼓干燥器的分类230
 6.3.2转鼓干燥器的结构230
 6.4转鼓干燥器的规格及应用236
 6.4.1单鼓干燥器236
 6.4.2双鼓干燥器236
 6.4.3对鼓干燥器237
 6.4.4带密闭罩的对鼓干燥器237
 6.4.5多鼓干燥器239
 6.5转鼓干燥的热质传递计算239
 6.5.1热质传递机理239
 6.5.2热质传递计算240
 6.6转鼓干燥器的控制243
 6.7转鼓干燥的研究进展243
 6.8转鼓干燥器的设计与选用244
 符号说明245
 参考文献245
 
 第7章盘式连续干燥器247
 7.1概述247
 7.2基本工作原理与结构形式248
 7.2.1基本工作原理248
 7.2.2盘式连续干燥器的基本结构形式249
 7.3扩散理论及传热传质254
 7.3.1传导干燥过程简析254
 7.3.2传导干燥中固定床层的传递阻力254
 7.3.3扩散理论模型255
 7.4干燥特性261
 7.4.1盘式连续干燥器的干燥曲线261
 7.4.2各种干燥参数对干燥过程的影响262
 7.5主要结构266
 7.5.1加热盘266
 7.5.2耙叶270
 7.5.3主轴系统281
 7.5.4箱体286
 7.6主要特点及与其他干燥方法对比288
 7.6.1主要特点288
 7.6.2与其他干燥方法对比288
 7.7干燥工艺设计289
 7.7.1干燥工艺设计的内容及程序289
 7.7.2干燥实验技术296
 7.7.3常压型盘式连续干燥器工艺设计302
 7.7.4真空型盘式连续干燥器工艺设计305
 7.7.5氮气保护及气体循环型盘式连续干燥器工艺设计308
 7.8盘式连续干燥器的适用范围及典型应用实例311
 7.8.1简易流程型——饲料级磷酸氢钙的干燥313
 7.8.2常压操作型——硫铁矿粉干燥313
 7.8.3真空溶剂回收型——维生素C干燥314
 7.8.4氮气循环型——除草剂干燥315
 7.8.5大型氮气循环型——聚甲醛干燥316
 7.8.6化学反应型——盘式干法乙炔发生器318
 7.8.7煅烧型——氧化铝低温焙烧319
 7.8.8上传动式——硝酸钾干燥321
 7.8.9烟道气传导加热型——轻质碳酸钙干燥321
 7.8.10组合干燥322
 7.8.11返干料工艺326
 7.9产品型谱327
 7.10安装、调整、使用、维护、常见故障排除328
 7.10.1设备安装328
 7.10.2试车及工艺调试328
 7.10.3设备运行328
 7.10.4设备维护与保养329
 7.10.5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329
 7.11盘式连续干燥器的节能329
 7.11.1结构与工艺参数优化330
 7.11.2冷凝水回用330
 7.11.3气体循环式干燥330
 7.11.4利用热泵技术回收干燥尾气热能330
 7.11.5组合干燥331
 7.12盘式连续干燥器的发展方向331
 7.13盘式连续干燥器常用的附属装置332
 7.13.1给排料装置332
 7.13.2风机339
 7.13.3除尘装置341
 7.13.4热源341
 7.13.5真空系统345
 符号说明350
 参考文献351
 
 第8章桨叶搅拌式干燥353
 8.1概述353
 8.1.1桨叶干燥机的形式353
 8.1.2楔形桨叶干燥机的结构及特点357
 8.2传热传质361
 8.2.1传热模型361
 8.2.2传热计算363
 8.2.3传质计算365
 8.3结构设计366
 8.3.1热轴367
 8.3.2壳体367
 8.3.3其他367
 8.4干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368
 8.4.1物料黏性368
 8.4.2热轴转速368
 8.4.3溢流高度369
 8.4.4斜度369
 8.5工业应用及计算实例369
 8.5.1工业应用369
 8.5.2计算实例371
 符号说明373
 参考文献374
 
 第9章带式干燥375
 9.1概述375
 9.2带式干燥机的分类375
 9.3带式干燥机的类型及操作原理377
 9.3.1单级带式干燥机377
 9.3.2多级带式干燥机378
 9.3.3多层带式干燥机378
 9.3.4冲击式带式干燥机378
 9.3.5喷淋冷却带式造粒机379
 9.3.6高温网带式干燥焙烧炉381
 9.4带式干燥机的结构及操作381
 9.4.1输送带381
 9.4.2加料装置382
 9.4.3循环风机和尾气排风机383
 9.4.4干燥介质加热装置383
 9.4.5操作过程的调节控制383
 9.5带式干燥机的应用实例385
 9.6干燥机计算步骤及计算示例386
 9.6.1恒速干燥阶段386
 9.6.2降速干燥阶段387
 9.6.3总传热系数Ka和Kv的计算388
 9.7校核计算及举例389
 符号说明393
 参考文献393
 
 第10章转筒干燥394
 10.1概述394
 10.1.1转筒干燥器的工作原理394
 10.1.2转筒干燥器的特点394
 10.2转筒干燥器的分类和适用范围395
 10.2.1直接加热转筒干燥器395
 10.2.2间接加热转筒干燥器398
 10.2.3复式加热转筒干燥器401
 10.3转筒干燥器的操作特性402
 10.3.1抄板的持有量402
 10.3.2转筒干燥器内物料填充率406
 10.3.3转筒干燥器的传热407
 10.3.4转筒干燥器的传动功率408
 10.4转筒干燥器的结构和强度409
 10.4.1筒体409
 10.4.2抄板411
 10.4.3滚圈和托轮411
 10.4.4挡轮412
 符号说明413
 参考文献413
 
 第11章气流干燥414
 11.1气流干燥概述414
 11.1.1气流干燥的特点415
 11.1.2气流干燥的适用范围416
 11.2气流干燥的基本原理417
 11.2.1颗粒在气流干燥管中的运动417
 11.2.2颗粒在气流干燥管中的传热419
 11.2.3气流干燥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423
 11.2.4气流干燥管的压力损失425
 11.3气流干燥器的设计427
 11.3.1一般设计计算427
 11.3.2设计的其他考虑429
 11.4气流干燥器设计计算示例432
 11.5气流干燥管直径和高度的其他近似计算方法446
 11.5.1费多罗夫法(И.M.федорво法)446
 11.5.2桐栄良三法447
 11.5.3根据中试数据进行计算448
 11.6气流干燥器的建模和模拟450
 11.6.1流体动力学模型451
 11.6.2双流体模型453
 11.6.3案例456
 11.7气流干燥器型式和结构特点458
 11.7.1气流干燥装置的种类458
 11.7.2直管式气流干燥器460
 11.8其他类型干燥器469
 11.8.1脉冲式气流干燥器469
 11.8.2旋风干燥器475
 11.8.3旋转气流干燥器478
 11.8.4倒锥式气流干燥器497
 11.8.5套管式气流干燥器497
 11.8.6环形干燥器498
 11.8.7MST旋风分离干燥器501
 11.8.8文丘里气流干燥器503
 11.8.9低熔点物料干燥器504
 11.8.10涡旋流气流干燥器505
 11.8.11喷射气流干燥器505
 11.9气流干燥管的结构和材质506
 11.9.1气流干燥管的结构506
 11.9.2气流干燥管的材质507
 11.10气流干燥的发展趋势508
 符号说明509
 参考文献510
 
 第12章流化床干燥514
 12.1流态化技术基础514
 12.1.1流态化现象514
 12.1.2流化床的似液体特性516
 12.1.3颗粒的基本性质516
 12.2流化床的流体力学、传热和传质522
 12.2.1流化床的气体动力学522
 12.2.2流化床中的传热和传质525
 12.3流化床干燥器528
 12.3.1单级圆筒型流化床528
 12.3.2卧式多室连续流化床531
 12.3.3内加热流化床532
 12.3.4多层流化床532
 12.3.5脉冲流化床干燥器533
 12.3.6射流冲击流化床534
 12.3.7离心流化床534
 12.3.8流化床干燥器的简易设计法536
 12.4振动流化床537
 12.4.1概况537
 12.4.2动力特性和空气动力学539
 12.4.3传热和传质541
 12.4.4结构设计541
 12.5惰性粒子流化床544
 12.5.1工作原理544
 12.5.2惰性粒子545
 12.5.3干燥曲线545
 12.5.4惰性粒子流化床结构547
 12.6喷动床547
 12.6.1工作原理547
 12.6.2空气动力学特性549
 12.6.3热量传递553
 12.6.4传质553
 12.6.5床体结构改进554
 12.6.6喷动床主要部件的设计555
 符号说明556
 参考文献557
 
 第13章喷雾干燥560
 13.1喷雾干燥概述560
 13.1.1喷雾干燥原理和流程560
 13.1.2喷雾干燥的优缺点562
 13.2雾化器的结构和计算563
 13.2.1雾化机理563
 13.2.2雾滴(或颗粒)的平均直径及其分布564
 13.2.3气流式喷嘴567
 13.2.4压力式喷嘴576
 13.2.5旋转式雾化器587
 13.2.6三种雾化器的特征598
 13.3空气-雾滴在喷雾干燥塔内的运动599
 13.3.1空气-雾滴的流动方向599
 13.3.2热风分布装置和热风进出干燥塔的方式601
 13.3.3喷雾干燥操作中的粘壁问题605
 13.4喷雾干燥塔直径和高度的估算609
 13.4.1图解积分法609
 13.4.2干燥强度法609
 13.4.3体积给热系数法609
 13.4.4旋转式雾化器的喷雾干燥塔直径的确定610
 13.4.5喷雾干燥塔的某些经验数据610
 13.4.6行业和企业的某些标准611
 13.5雾滴的传热和干燥612
 13.5.1雾滴的传热和干燥原理612
 13.5.2含有可溶性固体的液滴的蒸发612
 13.5.3含有不溶性固体液滴的蒸发614
 13.5.4喷雾干燥产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616
 13.6喷雾干燥的控制系统616
 13.6.1控制系统A617
 13.6.2控制系统B617
 13.6.3控制系统C617
 13.7某些产品的干燥流程、操作条件及设备619
 13.8喷雾干燥的产品目录624
 13.8.1化学工业624
 13.8.2食品工业628
 13.8.3医药和生物化学工业629
 13.8.4鞣酸和纤维素工业630
 13.8.5(屠宰)废料和鱼工业630
 13.8.6环境控制630
 符号说明631
 参考文献631
 
 第14章单液滴干燥633
 14.1概述633
 14.1.1液滴干燥过程中的颗粒形成过程634
 14.1.2液滴干燥过程中的干燥动力学635
 14.1.3小结637
 14.2液滴干燥动力学的实验测量637
 14.2.1单液滴干燥与测量技术637
 14.2.2液滴干燥过程中液滴直径、温度与重量变化的测量640
 14.2.3影响液滴干燥动力学的主要因素643
 14.3液滴干燥动力学的数学模型649
 14.3.1纯溶剂液滴的蒸发模型649
 14.3.2含固形物液滴的蒸发模型649
 14.3.3集总参数式REA模型(L-REA)654
 14.4干燥中液滴的收缩过程665
 14.4.1影响液滴收缩的主要因素665
 14.4.2液滴收缩的数学模型669
 14.5总结与展望669
 参考文献670
 
 第15章冲击干燥、穿透干燥和冲击穿透干燥67415.1冲击干燥674
 15.1.1冲击流动的流体力学674
 15.1.2冲击流动的传热、传质676
 15.1.3冲击干燥的工业化整体结构684
 15.1.4气体射流冲击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应用现状688
 15.2穿透干燥695
 15.2.1穿透流动695
 15.2.2细颗粒多孔介质的传热、传质700
 15.2.3穿透干燥的研究701
 15.2.4穿透干燥的工业应用703
 15.3冲击穿透干燥704
 15.3.1冲击穿透干燥器的研究704
 15.3.2冲击穿透干燥器的基本原理705
 15.3.3冲击穿透干燥器的设计构想705
 符号说明705
 参考文献707
 
 第16章对撞流干燥713
 16.1概述713
 16.2对撞流系统的分类714
 16.2.1按流动类型分类714
 16.2.2按流动方向分类714
 16.2.3按对撞区形式分类716
 16.2.4按对撞面的几何形状分类716
 16.3对撞流系统的流动特性716
 16.3.1同轴对撞流系统716
 16.3.2环状对撞流系统718
 16.4对撞流的流体动力学719
 16.4.1穿透深度与振荡时间719
 16.4.2压力降721
 16.5对撞流的传热、传质721
 16.6对撞流的干燥动力学723
 16.7垂直对撞流干燥机的流动与干燥特性724
 16.7.1垂直对撞与喷动床气动特性的对比724
 16.7.2颗粒的穿透时间与穿透深度725
 16.7.3垂直对撞腔的速度、温度与浓度场726
 16.8半环对撞流干燥机的流动与干燥特性729
 16.9垂直与半环对撞流组合干燥器729
 16.9.1垂直与单级半环对撞流组合干燥730
 16.9.2垂直与双级半环对撞流组合干燥732
 16.9.3垂直与倾斜半环对撞流组合干燥733
 16.10对撞流干燥装置的放大设计733
 16.11对撞流干燥装置的工业应用735
 16.11.1城市污泥与工业糟渣的干燥735
 16.11.2金属粉末的干燥736
 16.11.3结晶赖氨酸的干燥737
 16.11.4浆状热敏性物料的干燥737
 16.11.5药品的干燥737
 16.11.6脱脂肉骨渣的干燥738
 16.11.7谷物饲料的高温对撞流加工739
 16.11.8木材碎料的干燥739
 16.12结束语740
 符号说明741
 参考文献741
 
 第17章太阳能干燥744
 17.1概述744
 17.1.1我国的太阳能资源744
 17.1.2太阳能干燥的特点746
 17.1.3太阳能干燥装置的应用747
 17.2太阳能干燥的基本过程747
 17.3太阳能干燥装置748
 17.3.1太阳能干燥装置的构成748
 17.3.2太阳能干燥装置的类型749
 17.3.3太阳能干燥装置配置形式756
 17.3.4太阳能系统方案选择原则758
 17.4太阳能集热器的结构及性能759
 17.4.1太阳能集热器的结构759
 17.4.2集热器材料762
 17.4.3影响太阳能集热器的因素766
 17.4.4集热器结构设计原则768
 17.5太阳能干燥装置的设计计算769
 17.5.1太阳辐射的计算769
 17.5.2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设计计算773
 17.5.3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模拟计算782
 17.6太阳能干燥装置的管理与控制785
 17.6.1太阳能干燥装置的管理786
 17.6.2太阳能干燥装置的控制788
 参考文献791
 
 第18章红外热辐射干燥793
 18.1红外热辐射的基本理论与辐射换热793
 18.1.1红外热辐射的基本理论793
 18.1.2物质的红外光谱及其产生机理802
 18.1.3表面互相间的辐射换热808
 18.2红外辐射干燥动力学816
 18.2.1红外热辐射干燥动力学Ⅰ——影响红外干燥速率的内在因素816
 18.2.2红外辐射干燥动力学Ⅱ——影响红外干燥速率的外在因素827
 18.2.3恒定条件与变条件下干燥过程的实验规律831
 18.2.4木材内部自由水分蒸发(迁移)的理论研究837
 18.3红外辐射加热器及其设计844
 18.3.1红外辐射涂料844
 18.3.2红外电辐射加热器847
 18.3.3燃气红外辐射加热器854
 18.3.4红外辐射涂膜烘道设计860
 18.4红外辐射干燥工程应用864
 18.4.1工程干燥优化温度的选择864
 18.4.2薄层涂膜(烤漆)干燥866
 18.4.3木材干燥过程的工程现场试验研究879
 18.5结束语884
 符号说明885
 参考文献886
 
 第19章微波和高频干燥889
 19.1概述889
 19.1.1电磁波谱889
 19.1.2微波和高频干燥技术889
 19.2介电加热/干燥的基本原理891
 19.2.1介电加热原理891
 19.2.2物料的介电特性892
 19.3介电加热/干燥的特点903
 19.3.1介电加热/干燥的优点903
 19.3.2介电加热/干燥的缺点904
 19.4介电干燥动力学及数学模型905
 19.4.1介电干燥动力学905
 19.4.2数学模型907
 19.5介电干燥系统909
 19.5.1高频干燥系统909
 19.5.2微波干燥系统912
 19.5.3介电干燥系统漏能保护装置916
 19.5.4介电干燥器参数的选择与计算919
 19.6介电干燥的应用921
 19.6.1选择介电干燥的一般原则922
 19.6.2介电组合干燥技术922
 19.6.3介电干燥不均匀性的解决方法及措施925
 19.7结束语928
 符号说明929
 参考文献930
 
 第20章热泵干燥932
 20.1概述932
 20.1.1热泵干燥技术简介932
 20.1.2热泵技术的发展933
 20.2空气源热泵干燥935
 20.2.1干燥原理935
 20.2.2热泵系统935
 20.2.3热泵干燥技术938
 20.2.4热泵干燥装置941
 20.3化学热泵干燥955
 20.3.1化学热泵955
 20.3.2化学热泵干燥959
 20.4MVR热泵干燥963
 20.4.1MVR热泵963
 20.4.2MVR热泵干燥965
 符号说明972
 参考文献973
 
 第21章过热蒸汽干燥978
 21.1概述978
 21.1.1过热蒸汽的产生978
 21.1.2过热蒸汽干燥流程979
 21.2过热蒸汽干燥原理979
 21.2.1过热蒸汽干燥时的蒸气压和平衡含水率979
 21.2.2热质传递过程特征980
 21.2.3干燥过程模拟982
 21.2.4过热蒸汽干燥逆转点温度983
 21.3干燥方法分类987
 21.3.1低压过热蒸汽干燥987
 21.3.2常压过热蒸汽干燥987
 21.3.3高压过热蒸汽干燥988
 21.4过热蒸汽干燥特点988
 21.4.1过热蒸汽干燥的优点988
 21.4.2过热蒸汽干燥的缺点990
 21.5典型物料的过热蒸汽干燥991
 21.5.1甜菜渣干燥991
 21.5.2煤炭干燥992
 21.5.3污泥干燥992
 21.5.4纸张干燥993
 21.5.5木材干燥993
 21.5.6泥煤干燥994
 21.5.7木屑干燥995
 21.5.8食品干燥995
 21.6典型的过热蒸汽干燥设备999
 21.6.1过热蒸汽气流干燥器999
 21.6.2过热蒸汽流化床干燥器1000
 21.6.3过热蒸汽隧道式干燥器1002
 21.6.4过热蒸汽回转干燥器1003
 21.6.5过热蒸汽干燥箱1004
 21.6.6过热蒸汽闪蒸干燥器1004
 21.6.7带式过热蒸汽干燥器1006
 21.6.8连续无空气式过热蒸汽干燥器1007
 21.6.9高压过热蒸汽干燥器1007
 21.7余热回收1008
 参考文献1008
 
 第22章超临界干燥1015
 22.1概述1015
 22.2超临界干燥的基本原理1015
 22.2.1超临界流体的性质1016
 22.2.2超临界流体的选择1016
 22.2.3超临界干燥的特点1017
 22.2.4凝胶干燥过程的应力分析1017
 22.2.5超临界干燥的一般流程1018
 22.2.6实现凝胶超临界干燥的途径1019
 22.2.7凝胶的超临界干燥操作步骤和时间1019
 22.3超临界干燥过程的类型及其应用1020
 22.3.1高温超临界有机溶剂干燥1020
 22.3.2低温超临界CO2干燥1020
 22.3.3低温超临界CO2萃取干燥1021
 22.3.4高温快速超临界反应干燥1021
 22.3.5惰性气体预加压超临界干燥1022
 符号说明1022
 参考文献1023
 
 第23章高压电场干燥1025
 23.1概述1025
 23.2高压电场干燥的原理1027
 23.2.1高压电场的性质1027
 23.2.2含水物料性质1028
 23.2.3相互作用1030
 23.2.4“电场能传质”的概念1038
 23.3高压电场干燥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1039
 23.3.1干燥速率与电压的关系1039
 23.3.2干燥速率与极距的关系1039
 23.3.3干燥速率与电极形状的关系1040
 23.4高压电场干燥过程中数学模拟1043
 23.5高压电场干燥技术特性1045
 23.6高压电场干燥装置1046
 23.6.1高压发生及控制系统1046
 23.6.2电极系统1046
 23.6.3进出料系统1047
 23.6.4排湿系统1047
 23.6.5典型机型简介1047
 23.7高压电场干燥技术应用1048
 23.7.1蔬菜干燥1048
 23.7.2生物制品干燥1049
 23.7.3中药材干燥1051
 23.7.4农作物种子干燥1054
 23.7.5枸杞干燥1055
 23.7.6其他领域应用1057
 23.8高压电场干燥技术的应用前景1057
 符号说明1058
 参考文献1058
 
 第24章接触吸附干燥1063
 24.1概述1063
 24.2接触吸附干燥机理1063
 24.2.1热质传递现象的特征1063
 24.2.2干燥过程的模拟1064
 24.3吸附剂的选择1068
 24.4接触吸附干燥技术1069
 24.4.1颗粒物料的干燥1069
 24.4.2带状物的干燥1073
 24.4.3液态物料的干燥1073
 24.4.4接触吸附冷冻干燥1077
 24.4.5吸附剂除湿干燥1078
 参考文献1081
 
 第25章脉动燃烧干燥1083
 25.1概述1083
 25.2脉动燃烧及脉动燃烧器1083
 25.2.1脉动燃烧技术的发展概况1083
 25.2.2脉动燃烧的工作循环1084
 25.2.3脉动燃烧器的分类1085
 25.2.4脉动燃烧的驱动机理1090
 25.2.5脉动燃烧的优点与缺点1092
 25.3脉动燃烧干燥1094
 25.3.1脉动燃烧干燥的发展1094
 25.3.2脉动燃烧干燥方法1095
 25.3.3脉动燃烧干燥过程强化机理1096
 25.3.4脉动燃烧干燥的优点1098
 25.4脉动燃烧干燥装置1098
 25.4.1尾管内干燥1098
 25.4.2喷雾干燥1101
 25.4.3气流干燥1110
 25.4.4流化床干燥1112
 25.4.5冲击干燥1115
 25.5结论1118
 参考文献1119
 
 第26章真空冷冻干燥1121
 26.1概述1121
 26.1.1真空冷冻干燥原理1121
 26.1.2真空冷冻干燥特点1122
 26.1.3真空冷冻干燥用途1123
 26.1.4真空冷冻干燥发展趋势1130
 26.2真空冷冻干燥基本理论1133
 26.2.1冷冻过程的传热传质1133
 26.2.2真空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1144
 26.3真空冷冻干燥设备1157
 26.3.1冻干机的结构与分类1157
 26.3.2冻干机的主要性能指标1166
 26.3.3冻干箱的设计1167
 26.3.4捕水器的设计1175
 26.3.5冻干机制冷系统1188
 26.3.6冻干机加热系统1198
 26.3.7冻干机控制系统1200
 26.3.8冻干机故障分析及处理1211
 26.3.9真空冷冻干燥设备的选择1215
 26.4典型物料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1216
 26.4.1生物制品的冻干工艺1216
 26.4.2药用材料的冻干工艺1221
 26.4.3食品的冻干工艺1227
 26.4.4制备纳米粉体的冻干工艺1238
 参考文献1247
 
 第27章冷冻干燥过程强化1251
 27.1概述1251
 27.1.1冷冻干燥基本原理1251
 27.1.2冷冻阶段1252
 27.1.3一次干燥阶段1255
 27.1.4二次干燥阶段1257
 27.1.5结束语1258
 27.2冷冻阶段的优化1258
 27.2.1控制冷冻速率1258
 27.2.2调节冰晶成核1259
 27.2.3退火1262
 27.2.4共溶剂的影响1263
 27.2.5结束语1264
 27.3介电质辅助的微波冷冻干燥1265
 27.3.1实验装置1266
 27.3.2实验方法1267
 27.3.3案例分析1268
 27.3.4结束语1269
 27.4初始非饱和多孔物料的冷冻干燥1270
 27.4.1实验装置1271
 27.4.2实验方法1272
 27.4.3案例分析1273
 27.4.4结束语1278
 27.5初始非饱和多孔物料的微波冷冻干燥1279
 27.5.1实验装置1279
 27.5.2实验方法1281
 27.5.3案例分析1282
 27.5.4结束语1286
 27.6固体干燥的物理解释1286
 27.6.1固体物料作为多孔介质1287
 27.6.2Luikov和Whitaker的贡献1287
 27.6.3传递机理1288
 27.6.4相平衡关系1289
 27.6.5容积热源1290
 27.6.6干燥引起的形变1291
 27.6.7基本假设1291
 27.6.8现状1292
 27.6.9结束语1293
 27.7冷冻干燥过程模拟1293
 27.7.1问题描述1294
 27.7.2控制方程1294
 27.7.3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1295
 27.7.4数值模拟1296
 27.7.5案例分析1298
 27.7.6结束语1311
 符号说明1311
 参考文献1312
 
 第三篇干燥过程的应用技术
 第28章食品和水果蔬菜干燥1323
 28.1食品干燥1323
 28.1.1概述1323
 28.1.2食品中的水分1323
 28.1.3水分活度和食品的吸附特性1324
 28.1.4水分活度和食品的稳定性1328
 28.2食品干燥过程中的营养损失1331
 28.2.1蛋白质1333
 28.2.2乳品的赖氨酸1333
 28.2.3水溶性维生素1333
 28.2.4非酶褐变1334
 28.3果蔬植物结构及化学成分1334
 28.3.1概述1334
 28.3.2果蔬的植物结构1335
 28.3.3果蔬的化学成分1337
 28.4果蔬干燥前的预处理1341
 28.4.1原料的选择、洗涤1341
 28.4.2原料的去皮、去核和切分1341
 28.4.3原料的热烫处理1342
 28.4.4果蔬的硫处理1342
 28.5干燥方法1343
 28.5.1太阳能干燥1343
 28.5.2振动流化床干燥1344
 28.5.3离心流化床干燥1347
 28.5.4压力膨化干燥1348
 28.5.5泡沫干燥1350
 28.5.6喷雾干燥1350
 28.5.7折射窗(RW)干燥1350
 28.5.8真空干燥1351
 28.5.9真空带式干燥1351
 28.5.10转鼓干燥1352
 28.5.11微波干燥1354
 28.5.12冷冻干燥1354
 28.5.13厢式干燥1355
 28.5.14隧道干燥1355
 28.5.15带式干燥1356
 28.5.16过热蒸汽干燥1356
 28.5.17真空脉动干燥1357
 28.6渗透脱水1360
 28.6.1渗透压1360
 28.6.2植物组织中水分的传递1360
 28.6.3渗透物质1361
 28.6.4渗透脱水设备和流程1361
 28.7干燥和储藏期间的质量变化1363
 28.7.1维生素的损失1363
 28.7.2色泽的变化1364
 28.7.3芳香物质的损失1365
 28.7.4组织变化1365
 符号说明1365
 参考文献1366
 
 第29章生鲜食品保质干燥1368
 29.1引言1368
 29.2生鲜食品干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1369
 29.2.1物理变化1369
 29.2.2化学变化1370
 29.3预处理技术1373
 29.3.1渗透脱水预处理1373
 29.3.2脉冲电场预处理1373
 29.3.3超声波预处理1374
 29.3.4烫漂预处理1375
 29.3.5化学方法预处理1375
 29.4物理场干燥技术及组合干燥1376
 29.4.1介电干燥1376
 29.4.2红外干燥1376
 29.4.3静电场干燥1377
 29.4.4组合干燥1377
 29.5人工神经网络技术1380
 29.5.1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生鲜食品保质干燥中的意义1380
 29.5.2人工神经网络算法1380
 29.5.3人工神经网络在生鲜食品保质干燥中的应用1381
 29.5.4人工神经网络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1383
 参考文献1384
 
 第30章谷物干燥1389
 30.1谷物的干燥特性1389
 30.1.1谷物的尺寸和千粒重1389
 30.1.2谷物的密度1389
 30.1.3谷物的孔隙率1390
 30.1.4谷物的比表面积1390
 30.1.5谷物的比热容1390
 30.1.6谷物的汽化潜热1391
 30.1.7谷物的扩散系数1391
 30.1.8谷物的平衡水分1392
 30.1.9谷物的薄层干燥方程1392
 30.1.10谷物对气流的阻力1393
 30.2谷物的干燥条件1393
 30.2.1小麦的干燥条件1394
 30.2.2玉米的干燥条件1394
 30.2.3稻谷的干燥条件1395
 30.2.4大豆的干燥条件1396
 30.2.5油菜籽的干燥条件1396
 30.2.6种子粮的干燥条件1397
 30.3谷物干燥设备1398
 30.3.1仓式干燥机1398
 30.3.2横流式谷物干燥机1400
 30.3.3顺流式谷物干燥机1402
 30.3.4逆流式谷物干燥机1404
 30.3.5混流式谷物干燥机1405
 30.3.6顺逆流谷物干燥机1409
 30.3.7圆筒形内循环式谷物干燥机1409
 30.3.8方形批循环式水稻干燥机1411
 30.3.9干燥通风作业1412
 30.3.10塔式连续真空干燥1413
 30.4谷物干燥设备的自动控制1455
 30.4.1概述1455
 30.4.2谷物干燥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1458
 30.4.3谷物干燥设备的控制变量分析1458
 30.4.4谷物干燥设备的控制方法1459
 30.4.5谷物干燥设备控制系统示例1464
 参考文献1477
 
 第31章乳品及糖类的干燥1480
 31.1乳品的干燥1480
 31.1.1引言1480
 31.1.2喷雾干燥器的组成及形式1480
 31.1.3乳粉生产技术1487
 31.1.4特种喷雾干燥器1492
 31.1.5乳粉的物理化学性质1496
 31.1.6质量检查1503
 31.2糖类的干燥1505
 31.2.1玻璃态转变温度及其影响1505
 31.2.2改性低分子糖的方法1507
 31.2.3含糖物料喷雾干燥的对策1508
 31.2.4小结1509
 参考文献1509
 
 第32章植物提取物的干燥1511
 32.1植物提取物的分类1511
 32.1.1极性溶剂提取物1512
 32.1.2中等极性溶剂提取物1512
 32.1.3非极性溶剂提取物1512
 32.2植物提取物的制备1512
 32.2.1植物提取物的常用提取工艺1515
 32.2.2植物提取物的常用分离纯化技术1517
 32.3典型植物提取物的干燥技术1520
 32.3.1色素干燥1520
 32.3.2油脂类干燥1523
 32.3.3植物多糖干燥1526
 32.3.4其他植物提取物干燥1528
 32.4结束语1532
 参考文献1532
 
 第33章茶叶干燥1535
 33.1茶叶简介1535
 33.2茶叶干燥基础1536
 33.2.1茶叶的物理化学特性1536
 33.2.2茶叶的干燥特性1538
 33.2.3茶叶脱水方法1540
 33.2.4茶叶干燥工艺1543
 33.2.5鲜叶的预处理1550
 33.3茶叶加工装备1551
 33.3.1茶叶加工生产线1551
 33.3.2茶叶杀青机械1552
 33.3.3茶叶炒干机械1557
 33.3.4茶叶烘干机械1561
 33.3.5加工装备控制1566
 33.3.6茶叶干燥的供热装置1566
 33.4茶叶干燥过程控制1569
 33.4.1风温与风量控制1569
 33.4.2茶叶干燥的节能途径1570
 33.4.3人工智能在茶叶干制中的初步应用1571
 33.5茶叶储藏与保管1572
 33.5.1茶叶的变质因素与变质条件1572
 33.5.2茶叶的储藏保管方法1572
 符号说明1573
 参考文献1573
 
 第34章棉花干燥1578
 34.1概述1578
 34.1.1棉花采摘1579
 34.1.2棉花加工工艺1579
 34.2棉花回潮率1580
 34.2.1棉花回潮率的调控1580
 34.2.2棉纤维吸水后物理性能的变化1581
 34.3棉花干燥1581
 34.3.1棉花干燥的必要性1581
 34.3.2棉花干燥工艺过程1582
 34.4棉花干燥机1583
 34.4.1塔式干燥机1583
 34.4.2带式干燥机1587
 34.4.3清理干燥一体式籽棉干燥机1588
 34.4.4脉冲-转筒组合式干燥机1588
 34.4.5微波式籽棉干燥机1589
 34.4.6棉花干燥设备的综合对比1591
 参考文献1592
 
 第35章烟草干燥1594
 35.1概述1594
 35.1.1烟草种类与特征1594
 35.1.2烟草原料理化特性1595
 35.1.3烟草加工流程1595
 35.2烟草干燥动力学特性1597
 35.3烟草干燥工艺与设备1599
 35.3.1烟叶烘烤1599
 35.3.2烟片复烤1601
 35.3.3烟丝干燥1604
 35.4烟草干燥新技术1608
 35.4.1烟片直接干燥复烤技术1608
 35.4.2烟丝滚筒-气流干燥技术1610
 35.4.3烟丝两段式滚筒干燥技术1611
 35.4.4烟丝气流干燥新技术1612
 参考文献1615
 
 第36章牧草干燥1616
 36.1概述1616
 36.1.1我国的苜蓿种植情况1616
 36.1.2发展牧草加工业的意义1617
 36.1.3牧草干燥加工中的问题1617
 36.2牧草干燥方法1618
 36.2.1自然干燥法1618
 36.2.2人工干燥法1619
 36.3苜蓿干燥特性研究1620
 36.3.1苜蓿干燥特性1620
 36.3.2提高苜蓿干燥速度的方法1625
 36.3.3苜蓿压扁处理1628
 36.4牧草干燥设备1630
 36.4.1牧草干燥工艺流程及原理1630
 36.4.2典型牧草干燥装备1631
 36.4.3干草调制设备1633
 36.5干草品质1633
 36.5.1饲用干苜蓿品质评价内容1634
 36.5.2干草中营养物质变化1635
 36.5.3人工干燥后苜蓿品质1637
 36.5.4苜蓿干燥后品质评价1640
 参考文献1643
 
 第37章药物干燥1644
 37.1概述1644
 37.2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干燥器及干燥的要求1644
 37.2.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涉及设备的有关条文1645
 37.2.2药用干燥器的主要结构特征1646
 37.3晶状或粉状药物的干燥1647
 37.4料液的干燥1648
 37.4.1喷雾干燥1648
 37.4.2冷冻干燥1651
 37.5制剂过程中的干燥1651
 37.5.1制剂过程的制粒干燥1651
 37.5.2包装材料的干燥1652
 参考文献1654
 
 第38章中药饮片干燥1655
 38.1中药饮片及炮制1655
 38.1.1概述1655
 38.1.2中药材及分类1656
 38.1.3中药炮制的目的1657
 38.1.4炮制的基本方法1658
 38.1.5中药饮片中的水分1660
 38.1.6水分对中药饮片质量的影响1660
 38.1.7中药饮片水分测定方法1661
 38.1.8中药材、饮片干燥机理1661
 38.2中药饮片的干燥方法1663
 38.2.1自然干燥1663
 38.2.2人工干燥1664
 38.3中药饮片干燥工艺研究1665
 38.3.1影响饮片干燥的因素1665
 38.3.2中药材、饮片干燥工艺的确定方法1667
 38.3.3太阳能干燥实验研究1668
 38.3.4中药饮片热风干燥实验研究1669
 38.3.5远红外干燥实验研究1671
 38.3.6微波干燥及炮制工艺实验研究1674
 38.3.7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研究1679
 38.4常用的饮片干燥设备1684
 38.4.1阳光房1685
 38.4.2敞开式(穿流式)烘箱1685
 38.4.3厢式干燥器1685
 38.4.4翻板式干燥机1687
 38.4.5带式干燥机1688
 38.4.6振动式远红外干燥机1688
 38.4.7冷冻干燥设备1689
 38.5中药饮片储藏技术1690
 38.5.1传统储藏方法1691
 38.5.2现代储藏技术1691
 参考文献1693
 因字数限制,仅展示部分目录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现代干燥技术》综合了干燥的基础与技术发展,成为干燥领域研究者和技术人员的案头工具书,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版曾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奖。十几年来,多学科融合的干燥技术研发和应用很活跃,国内也出版了一些关于干燥的书籍,中英文文献也更容易获得,但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读者期待《现代干燥技术》进一步更新和丰富内容。
 《现代干燥技术》第三版基于前两版的基础和成功经验,力求能较完整地反映干燥技术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在章节结构和内容上做了必要的调整,分为干燥过程基础、干燥方法和干燥器、干燥过程的应用技术以及干燥过程相关技术与装置共四篇53章。新增“冷冻干燥过程强化”“单液滴干燥”“生鲜食品保质干燥”“植物提取物的干燥”“棉花干燥”“烟草干燥”“牧草干燥”共7章,除了“药品干燥”等5个经典章节之外,其他章节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字数较第二版增加近50%。
 我们邀请了活跃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近百名干燥领域的学者和技术工作者参与第三版的修订,既有知名学者也有后起之秀,其中近60%是首次参编《现代干燥技术》。感谢参编者的热情与倾力投入,才有可能为读者奉上这部厚重的干燥技术工具手册。
 作为《现代干燥技术》的编者,尤其是第三版的主编,深深感到编写这部书的不容易,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20世纪末更是可想而知。潘永康教授作为前两版的主编,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他曾担任国际期刊Drying Technology和国际干燥会议(IDS)的咨询委员会成员,架起我国干燥界与国际同行学者之间交流合作的桥梁,并积极组织与推动全国干燥会议。鉴于上述成就,潘教授在2008年国际干燥会议上获得终身成就奖。第三版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得到他的悉心指导。借本书出版之际,向潘永康教授以及所有参编前两版的已故前辈:李桢研究员、曹崇文教授、萧成基教授、童景山教授、C.Strumillo教授致敬!
 本次再版,出于承延前两版风格以及尊重不同行业习惯的考虑,保留了各章符号说明及参考文献。
 后,感谢王喜忠教授的关心与鼓励,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戴燕红编辑的支持、帮助与耐心合作,感谢徐庆博士、代爱妮博士的积极协助和细致周到的服务。
 
 主编
 2021年夏
 
 
 
 版前言
 干燥是许多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工艺过程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性能、形态、质量以及过程的能耗等。干燥技术的覆盖面较广,既涉及复杂的热、质传递机理,又与物系的特性、处理规模等密切相关,后体现在各种不同的设备结构及工艺上。
 我国的干燥技术,可以远溯到6000年前原始陶器制造及沿海晒盐等的干燥过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些现代的干燥技术(如喷雾干燥、气流干燥及流化床干燥等),在国内有关的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但迄今尚有在运行的干燥装置有待于技术更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干燥技术的研究开发、设备制造及生产应用有了很大进展。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学科和技术领域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生长,干燥技术亦出现了日新月异的不断进展,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热切希望有一本能较全面反映现代干燥技术的专著,作为工作中的参考和启发。
 经过多年的酝酿和组织,终于编撰出版了这本《现代干燥技术》的宏著。本书的内容覆盖了干燥过程的基本原理;各种不同的干燥方法及相应的设备装置;对一些有前景的新型干燥技术做了较全面的介绍;在各个主要行业中的专用干燥过程;干燥装置及系统中有关的一些工程设计问题等。内容丰富全面,既有具体的实际内容,又反映了干燥技术的新进展。对于广大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的师生无疑是一本十分有益的工具书。
 本书是在潘永康教授和王喜忠教授的热心牵头下,花费了极大的精力,耗时数年,组织了全国30多位资深的干燥专家,还邀请了几位国际上著名的专家,共同编撰而成,此外还得到国内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得以完成。本书的出版,是我国干燥领域中的一件大事,相信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干燥技术及其工业生产的发展提高,立足于世界之林,并准备迎接第13届国际干燥会议(IDS 2002年)在中国的举行。
 
 萧成基
 1996年11月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