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184.8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64.9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107.8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86.9
 
  《 
			怪谈百物语:魂手形 宫部美雪作品
			》
 售價:HK$ 
			63.8
 
  《 
			北境之王:“白刃”奥斯瓦尔德与不列颠七国时代
			》
 售價:HK$ 
			118.8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379.5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 为银行问责工作提供具体指引,为信贷人员抗辩提供基本遵循。 让问责更加有序有据,让抗辩更加有理有力。
 |  
         
          | 內容簡介: |   
          | 通过建立尽职免责机制,纠正实务中对失职追责的畸重,将广大信贷人员从终身问责制的传统制度下解放出来,不仅能打通中央政策落地实施的“后一公里”,更能激励新时代银行人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尽职免责与失职追责是精准问责的一体两面。强调免责绝不是不要追责,而是要在公平的原则下,科学合理界定信贷人员的责任。不是所有的风险或损失,都是信贷人员的错,有一部分是银行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信贷人员只应承担过错责任。
 本书提出适合信贷风险问责构成要件的“4 1”要素式的复合分层立体结构,既为银行实施问责工作提供框架指引,也为信贷人员抗辩提供基本遵循,从而建立起一个逻辑自恰的框架体系,力争通过正本清源,助力精准问责的落地施行。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
 部分基础篇(第1~3章),还原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深刻揭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责的特殊性,并提出尽职的定义与认定标准。
 第二部分框架篇(第4~10章),首先提出适合信贷风险问责的过错责任原则与构成要件,围绕“4 1”要素式的复合分层立体结构,逐个分析违规行为、因果关系、过错,以及经济处罚金额的确定方法与信贷人员的问责抗辩事由,并为银行问责实践中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提供必要的规则和原则约束,从而建立起一个基本自洽的框架体系。
 第三部分建议篇(第11~12章),属于前述理论的应用与政策建议,重点探讨尽职认定的实务困惑来源,对几种常见的问责实务做法进行反思,并对实务操作中的责任认定和问责归因,进行流程归纳。后,基于信贷风险问责的规范化和精准化,在商业银行层面,针对问责实践的改进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本书不是一本纯粹的法律书,也不是一本纯粹的金融书,而是着眼于当前信贷风险精准问责的实践需要,特别是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基于实务目的而作。
 |  
         
          | 關於作者: |   
          | 崔 宏 高级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资产与抵押评估、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注册会计师审计等。在《管理世界》《审计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和翻译(合作)著作5部,参与和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财政部研究项目等课题10余项。著有图书《财务报表阅读与信贷分析实务》《信贷的思维与洞见:客户经理进阶10讲》《尽职免责:银行信贷风险精准问责的逻辑与实务》等。
 具有注册会计师审计和资产评估工作经验,曾在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总行从事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现就职于某股份制商业银行。。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资产与抵押评估、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注册会计师审计等。在《管理世界》《审计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和(合作)翻译著作5部,参与和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财政部研究项目等课题10余项。著有图书《财务报表阅读与信贷分析实务》《尽职免责:银行信贷风险精准问责的逻辑与实务》等。
 具有注册会计师审计和资产评估工作经验,曾在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总行从事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现就职于某股份制商业银行。
 |  
         
          | 目錄: |   
          | 前言 篇 基础篇
 第1章 老话题与新问题 / 2
 1.1 时代的呼唤 / 3
 1.2 对终身问责制的反省 / 6
 1.3 问责现实的改进 / 10
 1.4 本书主要内容与分析思路 / 13
 第2章 信贷风险问责的特殊性 / 18
 2.1 经营风险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本质和精髓 / 19
 2.2 信贷人员的类职业专家特征 / 21
 2.3 贷款损失与经济赔偿的非对等性 / 25
 2.4 银行作业模式对问责的影响 / 29
 第3章 免责的前提是尽职 / 32
 3.1 寻求尽职的定义 / 32
 1. 具备专业胜任能力 / 35
 2. 谨慎履行注意义务 / 35
 3. 恪守职业道德 / 37
 3.2 注意义务的履行是尽职的判断核心 / 38
 1. 义务与注意义务 / 38
 2. 注意义务的履行 / 42
 3.3 理性人与谨慎人标准 / 46
 3.4 合理调查与合理信赖 / 51
 第二篇 框架篇
 第4章 归责原则与责任构成要件 / 58
 4.1 归责原则的概念与意义 / 59
 1. 归责原则的概念与体系 / 59
 2.归责原则的属性与意义 / 60
 3. 归责原则与归责事由体系 / 61
 4.2 过错责任原则 / 63
 1.过错责任原则的含义与特征 / 63
 2.过错责任的功能 / 66
 4.3 过错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 / 68
 4.4 辅助应用原则 / 73
 1.危险责任原则 / 74
 2.雇主责任原则 / 76
 第5章 违规行为的本质与认定 / 81
 5.1 作为与不作为 / 82
 5.2 对注意义务的违反 / 84
 5.3 违规行为的本质属性 / 90
 5.4 违规行为的认定 / 94
 第6章 因果关系的认定与检验 / 100
 6.1 因果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 100
 6.2 因果关系的认定理论 / 103
 1.条件说 / 103
 2.原因说 / 104
 3.相当因果关系说 / 106
 4.法规目的说 / 108
 5.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与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 109
 6.3 因果关系的检验规则 / 110
 1.事实上因果关系的检验 / 110
 2.法律上因果关系的检验 / 114
 3.因果关系的表见证明 / 117
 6.4 介入因素与因果关系 / 118
 1.介入因素与因果关系复杂性 / 118
 2.介入原因与因果关系中断 / 121
 3.多因一果与原因力比较 / 123
 第7章 过错的分类与认定 / 125
 7.1 过错的概念和特征 / 125
 7.2 责任能力是过错认定的前提 / 128
 1.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即过错 / 129
 2.不知规范即过错 / 129
 7.3 过错的形态与认定 / 131
 1.故意 / 131
 2.过失 / 132
 3.过错的认定 / 133
 7.4 问责目的下过错的适用分类 / 136
 7.5 受害人过错与过错的否定 / 139
 第8章 经济赔偿金额的确定 / 141
 8.1 贷款损失与纯经济损失 / 142
 1.贷款损失或损害事实 / 142
 2.纯经济损失 / 144
 8.2 轻微损害不予赔偿 / 148
 8.3 雇员赔偿责任的特殊性 / 150
 8.4 雇员赔偿责任的承担 / 153
 1.对因故意所致贷款损失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 153
 2.对因重大过失所致贷款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 154
 3.对因一般过失所致贷款损失免除承担赔偿责任 / 156
 8.5 经济赔偿金额的实务确定 / 157
 第9章 银行自由裁量权的空间 / 166
 9.1 责任构成要件的弹性规则 / 167
 9.2 重大性/重要性的认定 / 169
 9.3 尽职判断标准 / 171
 9.4 一二道防线责任的分摊 / 177
 第10章 信贷人员的问责抗辩 / 181
 10.1 损害事实不存在或损害轻微 / 183
 10.2 “违规阻却事由”的存在 / 184
 1.以应有的谨慎履行了注意义务 / 184
 2.银行自甘风险与受害人同意或承诺 / 185
 3. 信赖原则 / 187
 4.紧急避险与自助行为 / 190
 5.抵制无效与受胁迫 / 192
 10.3 因果关系不成立 / 192
 1.不谨慎行为与损失的形成没有因果关系 / 193
 2.第三人行为 / 194
 10.4 不存在过错或过错程度较轻 / 196
 1. 不可抗力 / 196
 2. 意外事件 / 198
 3.无心之过 / 198
 4. 银行与有过失 / 200
 5.过错程度较轻 / 202
 10.5 其他抗辩理由 / 203
 1.雇主责任 / 203
 2. 吹哨示警 / 205
 3. 创新包容 / 206
 4.时效消灭 / 207
 第三篇 建议篇
 第11章 问责实务的困惑与反思 / 210
 11.1 尽职认定的困难来源 / 210
 1.尽职具有程度上的不同 / 211
 2.尽职既具体又抽象 / 212
 3.尽职既客观又主观 / 213
 4.尽职是态度与能力的结合 / 214
 5. 尽职与合规的异同 / 214
 6.尽职不是对风险的担保 / 215
 11.2 几种问责实务的反思 / 216
 1.出风险即问责 / 216
 2.违规即问责 / 217
 3.签字即问责 / 218
 4.提示风险即免责 / 219
 11.3 审计的后见之明与先知幻觉 / 220
 11.4 问责归因的简化框架 / 221
 第12章 尽职免责实践改进建
 |  
         
          | 內容試閱: |   
          | 研究信贷风险尽职免责问题,是时代的呼唤,是新形势下的迫切需要。 理论上,问责制度伴随着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而出现,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也不是什么新问题。但囿于当前银行的监管环境和发展阶段,实现精准问责的要求尤其强烈。失职追责与尽职免责本是问责制的一体两面,但现实中,落实追责容易,执行免责困难,这种失衡状态的便是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延续至今仍大行其道的终身问责制。终身问责制的作用自不待言,但在微观上容易导致信贷人员产生“惧贷”“恐贷”心理,进而导致信贷有效供给的不足,造成宏观上货币政策传导的梗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引起了业界的反思,甚至引起了中央的持续高度关注。追责与免责都是共识,关键是如何实现更加精准的问责,如何在强调失职追责的传统中,建立起尽职免责机制,以实现二者的平衡。
 如何建立尽职免责机制以纠正失职追责的畸重,实践中并没有现成答案。一个不应该忽视却经常被遗忘的重要原因,当是信贷风险问责理论研究的落后。在图书出版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市场上关于信贷风险尽职免责的书籍竟然难以寻觅。不能不说这是当代银行业高歌猛进下文化缺失的一点遗憾。这或许也是银行实务中,大家崇尚的所谓“接地气”与“可复制”的拿来主义与实用主义传统遗留的产物吧。对于尽职免责的核心基础,即如何界定“尽职”,遗憾的是,不管是监管制度还是不少商业银行的内部文件,都没有给出一个清晰和统一的标准。如是,连讨论的基础平台都没有,又如何能建立起完善的尽职免责实务操作的大厦?
 有问题,有需求,正是本书得以成书的理由和契机。
 在主旨和目的方面,本书将研究聚焦在精准问责的基础性和逻辑性问题上,以相关法理为镜鉴,探索信贷的尽职免责机制,以期为问责实务提供可操作的具体指导。当然,银行贷款出现不良与损失的原因异常复杂,特别是在事后去还原当时的情形,确实难度极大。但是,即便在操作性可能仍然遭遇模糊的情形下,为定责一方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提供理论和逻辑基础,为被问责一方提供尽职免责的抗辩依据,也不失为一种添砖加瓦的探索努力。
 为此,本书基于信贷风险问责与侵权责任理论之间天然的契合性,采纳、参考或借鉴侵权责任法的原理,将之应用到作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问责“法理”上,与信贷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信贷风险问责的逻辑框架。首先,明确信贷风险问责与一般侵权责任不同的鲜明特征,从而确保对法学理论的借鉴不偏离信贷风险问责的实际。然后,从尽职的定义与判断标准入手,为失职追责奠定理论基础,并在过错责任原则下提出符合信贷风险问责构成要件的“4 1”要素式的复合分层立体结构,即对信贷人员的责任认定,要在满足贷款损失、违规行为和因果关系等客观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判定当事人是否存在过错,再综合考虑其抗辩理由,才能做出责任认定与具体承担方式。
 当然,对法理的借鉴不能画地为牢,本书在论述信贷问责的构成要件时充分契合了其自身特点,强调了信贷问责实践对传统侵权责任理论的坚守与突破,同时遵从动态系统论的思想,权衡各种不同的价值裁量,对银行的自由裁量权划定某些规则和原则约束。后,再辅以信贷人员的问责抗辩来实现对信贷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从而在结构与功能上保证失职追责与尽职免责二者的平衡。同时,针对实践中尽职认定的困难来源与不正确的问责实务做法,本书进行了深刻分析与反思,并在商业银行层面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力争通过正本清源,助力精准问责。
 以上内容逻辑、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如图0-1所示:
 图0-1 本书内容结构逻辑与技术路线图
 在具体章节安排上:
 第1章到第3章,还原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深刻揭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责的特殊性,并提出尽职的定义与认定标准。
 第4章到第10章,提出适合信贷风险问责的过错责任原则与构成要件,围绕“4 1”要素式的复合分层立体结构,逐个分析违规行为、因果关系、主观过错,以及经济赔偿金额的确定方法与信贷人员的问责抗辩事由,并为银行问责实践中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提供必要的规则和原则约束,从而建立起一个基本自洽的框架体系。
 第11章和第12章,属于前述理论的应用与政策建议,重点探讨尽职认定的实务困惑来源,对几种常见的问责实务做法进行反思,并对实务操作中的责任认定和问责归因,进行流程归纳。后,基于信贷风险问责的规范化和精准化,在商业银行层面,针对问责实践的改进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需要交代的是,本书不是一本纯粹的法律书,也不是一本纯粹的金融书,而是着眼于解决当前信贷风险精准问责的实践难题,特别是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基于实务目的而做的一种跨领域尝试。个中法律镜鉴可能存在偏差,对问责的实务撮要归纳可能并不全面,但作者不惜冒着贻笑大方的风险,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信贷风险问责理论和实务的关注。若是,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真心与热切期盼这一领域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大家共享提高,如此,则是广大信贷人员与整个行业之幸事。我相信,回响就在前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