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财富心理学:通向富足人生的50个想法 》 售價:HK$ 82.5 ![]() 《 平台革命: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 》 售價:HK$ 86.9 ![]() 《 思想帝国:公共外交的起源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公共外交译丛) 》 售價:HK$ 88.0 ![]() 《 公私同圣的秩序建构:王权视角下皇帝祭祀与祠神敕封的隔绝和整合 尔文智识生活系列 》 售價:HK$ 94.6 ![]() 《 共生共创:建设师生共同课堂丛书——“三师课堂”案例集萃(第一辑) 》 售價:HK$ 74.8 ![]() 《 大秦丞相李斯:谋国又谋身的大秦帝国“操盘手” 》 售價:HK$ 64.9 ![]() 《 民鸣社与清末民初上海演剧研究 》 售價:HK$ 52.8 ![]() 《 高中历史文献研读教学研究 》 售價:HK$ 63.8 |
| 編輯推薦: |
| 全面系统整理中医临床心系病证的类书,对指导中医内科心系病临床、教学、科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 內容簡介: |
|
《中医临床病证大典?心系病卷》以中医常见心系病证如心悸、胸痹、不寐、多寐、百合病、烦躁、狂病、中风、癫痫、痴呆、厥证、闭证、脱证13个病证为纲,广泛收集历代中医药古籍中的相关论述,选取其精要,分辨病名、辨病因、辨病机、辨病证、论治法、论用方、论用药、医论医案等进行梳理、分类、归纳、评述,阐述历代医家对心系病证的命名与内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药等方面的认识,归纳总结历代医家诊治心系病证的理论和经验,揭示中医心系病证的历史沿革与学术源流,展示古代医家对心系病证的辨治与认识轨迹。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收集资料广泛,遵循中医药规律,立足中医临床,体现传统认识,展示心系病证体系,梳理中医辨治方法,为临床提供中医思维与素材,力求使本书成为一部中医心系病临床、教学、科研的重要参考工具书,从而既为现代临床诊治提供资料与思路,也为中医药科研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信息。本书丰富的文献资料及对病证梳理体系,亦为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的教材编写与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
| 關於作者: |
|
陈仁寿研究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品审评中医药理论与方剂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药学会理事及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葛洪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与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从事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工作35年,主持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重点和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以及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3项。曾任《中华本草》编委、学术秘书、总审组成员,主编《中药大辞典》(第二版)《江苏中药志》《临床实用中药辞典》《国家药典实用中药手册》《国家药典实用成方手册》《毒性本草类纂》《江苏中医历史与流派传承》《话说国医?江苏卷》《青囊》等著作60多部以及《中医文献学》《本草学概论》《中医药文献研究与利用》等教材3部,参编著作与教材若干部,校勘《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中医珍本集成?本草卷》等中医古籍4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主讲研究生和本科生多门课程,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50名。 临床擅长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消化、内分泌、呼吸系统与妇科、皮肤科、恶性肿瘤等疾病。 |
| 目錄: |
|
章
心悸 · 1【辨病名】 · 1 心悸分类命名 · 1 1. 以病因病机命名 · 3 2. 以症状命名 · 5 3. 以发病特点命名 · 5 4. 以发病部位命名 · 6 【辨病因】 · 7 一、 六淫外袭 · 8 1. 风邪 · 8 2. 寒邪 · 8 3. 热(火)邪 · 9 二、 七情内伤 · 9 三、 五运六气变化 · 10 四、 饮食失宜 · 10 五、 痰饮为患 · 10 六、 产后体虚 · 11 七、 体倦劳伤 · 11 八、 汗后受邪 · 12 【辨病机】 · 12 一、 心血本虚论 · 15 二、 受惊气乱论 · 16 三、 正虚不足论 · 17 四、 水气乘心论 · 17 五、 脏腑失调论 · 18 1. 心虚 · 18 2. 脾虚 · 18 3. 肝胆失调 · 19 4. 肾虚 · 19 六、 六经致病论 · 19 【辨病证】 · 20 一、 辨症候 · 20 (一) 辨本虚标实 · 20 1. 以虚为主 · 20 2. 以实为主 · 22 (二) 辨经络 · 25 (三) 辨脏腑 · 25 二、 辨色脉 · 26 (一) 辨面色形态 · 26 (二) 辨脉 · 26 1. 结代脉 · 26 2. 微脉 · 27 3. 缓脉 · 27 4. 虚脉 · 27 5. 弱脉 · 27 6. 动脉 · 28 7. 紧脉 · 28 8. 芤脉 · 28 9. 细脉 · 28 10. 洪脉 · 29 (三) 辨顺逆 · 29 【论治法】 · 29 一、 治法概论 · 29 二、 内治法 · 30 (一) 补虚为主 · 30 1. 益气定惊 · 30 2. 养血安神 · 31 3. 滋阴宁心 · 32 4. 温阳治悸 · 32 (二) 祛邪为主 · 33 1. 化饮平悸 · 33 2. 祛风化痰 · 33 3. 清火定悸 · 33 三、 外治法 · 34 四、 日常养护 · 34 五、 治疗禁忌 · 34 【论用方】 · 34 一、 常用治心悸方论 · 34 1. 论天王补心丹 · 34 2. 论归脾汤 · 35 3. 论炙甘草汤 · 35 4. 论小建中汤 · 39 5. 论桂枝甘草汤 · 41 6. 论半夏麻黄丸 · 42 二、 治心悸通用方 · 43 1. 薯蓣汤 · 43 2. 薯蓣丸 · 43 3. 荆沥汤 · 43 4. 大镇心散 · 43 5. 镇心丸 · 43 6. 大镇心丸 · 44 7. 紫石英汤 · 44 8. 十四友丸 · 44 9. 乌犀丸 · 44 10. 养神丸 · 44 11. 檀香丸 · 44 12. 桔梗汤 · 44 13. 辰砂远志丸 · 44 14. 安心汤 · 45 15. 远志丸 · 45 16. 分气补心汤 · 45 17. 心肾丸 · 45 18. 琥珀安神丸 · 45 19. 龙齿汤 · 45 20. 四味补心丸 · 45 21. 固心丹 · 46 22. 心丹 · 46 23. 牛黄铁粉丸 · 46 24. 安神丸 · 46 25. 朱砂安神丸 · 46 26. 子午丸 · 46 27. 枣肉灵砂 · 47 28. 猪心血丸 · 47 29. 朱雀丸 · 47 30. 育神散 · 47 31. 镇心爽神汤 · 47 32. 人参茯苓汤 · 47 33. 增减定志丸 · 47 34. 秘传酸枣仁汤 · 47 35. 宁心丹 · 47 36. 天王补心丹 · 48 37. 茯神散 · 48 38. 平惊通圣散 · 48 39. 宁志膏 · 48 40. 加味四七汤 · 48 41. 镇心汤 · 48 42. 琥珀定志丸 · 48 43. 金箔镇心丸 · 48 44. 滋阴安神汤 · 48 45. 安志丸 · 48 46. 镇心丹 · 49 47. 琥珀育心丸 · 49 48. 朱砂散 · 49 49. 人参琥珀丸 · 49 50. 安定汤 · 49 51. 两静汤 · 49 52. 祛风定志汤 · 49 53. 灵砂安神丸 · 49 54. 安寐丹 · 49 55. 交泰丸 · 49 56. 大安汤 · 49 57. 补心酒 · 49 58. 参麦汤 · 50 59. 团参散 · 50 60. 孔圣枕中丹 · 50 61. 珍珠母丸 · 50 62. 琥珀抱龙丸 · 50 三、 治中风心悸方 · 50 1. 远志汤 · 50 2. 茯神汤 · 50 3. 紫石英酒 · 50 4. 镇心汤 · 50 5. 补心汤 · 51 6. 镇心丸 · 51 7. 大定心丸 · 51 8. 大镇心丸 · 51 9. 秦艽饮子 · 51 10. 七宝镇心丸 · 51 11. 定志汤 · 51 12. 定志丸 · 52 13. 大定心散 · 52 14. 铁精丸 · 52 15. 真珠丸 · 52 16. 沙参散 · 52 17. 龙齿散 · 52 18. 紫石英散 · 52 19. 羚羊角散 · 53 20. 防风丸 · 53 21. 虎睛散 · 53 22. 白茯苓散 · 53 23. 远志丸 · 53 24. 镇心熟干地黄丸 · 53 25. 茯神散 · 54 26. 人参丸 · 54 27. 虎睛丸 · 54 28. 犀角散 · 54 29. 远志散 · 54 30. 麦门冬散 · 55 31. 丹砂丸 · 55 32. 牛黄丸 · 55 33. 牛黄散 · 55 34. 金薄琥珀丸 · 56 35. 丹砂镇心丸 · 56 36. 丹砂茯神丸 · 56 37. 定心丸 · 56 38. 小银箔丸 · 56 39. 定心龙胆丸 · 56 40. 鹿髓煎丸 · 56 41. 石膏丸 · 57 42. 安神散 · 57 43. 金箔十珍丸 · 57 44. 蛇黄丸 · 57 45. 定心防风散 · 57 46. 雄黄丸 · 57 47. 茯神饮 · 57 48. 金箔丸 · 58 49. 牛黄饮 · 58 50. 银液汤 · 58 51. 牡蛎汤 · 58 52. 人参汤 · 58 53. 龙齿汤 · 58 54. 龙骨汤 · 58 55. 茯神丸 · 59 56. 防己丸 · 59 57. 白薇汤 · 59 58. 芎丸 · 59 59. 泽泻丸 · 59 60. 茯苓汤 · 59 61. 地黄煎丸 · 60 62. 独活丸 · 60 63. 生犀角丸 · 60 64. 化铁丸 · 60 65. 铁粉牛黄丸 · 60 66. 定志紫葳丸 · 60 67. 犀角丸 · 60 68. 麻黄散 · 61 四、 治小儿心悸方 · 61 1. 必效钩藤汤 · 61 2. 钩藤散 · 61 3. 真珠丸 · 61 4. 犀角丸 · 61 5. 人参散 · 61 6. 蚱蝉散 · 61 7. 远志煎 · 62 8. 铁粉煎 · 62 9. 金泥煎 · 62 10. 天竹黄丸 · 62 11. 牛黄丸 · 62 12. 竹沥犀角饮子 · 62 13. 石膏散 · 63 14. 茯神散 · 63 15. 铅霜丸 · 63 16. 龙齿散 · 63 17. 虎睛丸 · 63 18. 紫金散 · 63 19. 人参汤 · 63 20. 牛黄散 · 64 21. 大丹砂丸 · 64 22. 丹砂丸 · 64 23. 天竺黄散 · 64 24. 茯神汤 · 64 25. 大镇心丸 · 64 26. 金箔丸 · 64 27. 退疳丸 · 64 28. 辰砂金箔散 · 65 29. 青金饼子 · 65 30. 抱龙丸 · 65 31. 辰朱虎睛丸 · 65 32. 远志茯苓丸 · 65 33. 朱砂丸 · 65 34. 朱砂膏 · 65 35. 金珠丸 · 66 36. 安神丸 · 66 37. 定心丸 · 66 38. 温胆汤 · 66 39. 金箔镇心丸 · 66 40. 秘旨安神丸 · 66 41. 安神醒心丸 · 66 42. 辰砂胆星膏 · 66 43. 木通散 · 66 44. 参黄丹 · 66 45. 宁心膏 · 67 五、 治妇人心悸方 · 67 1. 茯苓汤 · 67 2. 甘草丸 · 67 3. 茯神汤 · 67 4. 远志汤 · 67 5. 安心汤 · 68 6. 人参丸 · 68 7. 紫石英散 · 68 8. 酸枣仁散 · 68 9. 羚羊角散 · 69 10. 远志散 · 69 11. 茯神散 · 69 12. 铁精散 · 69 13. 人参散 · 70 14. 防风散 · 70 15. 镇心朱砂丸 · 70 16. 龙齿丸 · 70 17. 玳瑁丸 · 71 18. 镇心丸 · 71 19. 铁精丸 · 71 20. 龙齿散 · 71 21. 白茯苓散 · 71 22. 白羊心汤 · 71 23. 熟干地黄散 · 71 24. 牛黄散 · 72 25. 琥珀散 · 72 26. 远志丸 · 72 27. 丹砂丸 · 72 28. 白茯苓丸 · 72 29. 麦门冬汤 · 72 30. 羚羊角汤 · 73 31. 紫石英饮 · 73 32. 补心汤 · 73 33. 防风汤 · 73 34. 蕊珠丸 · 73 35. 人参汤 · 73 36. 芍药汤 · 74 37. 羊心汤 · 74 38. 脯鸡糁 · 74 39. 淡竹茹汤 · 74 40. 茯苓散 · 74 41. 大圣散 · 74 42. 大远志丸 · 74 43. 琥珀地黄丸 · 74 44. 酸枣仁丸 · 74 45. 定志丸 · 75 46. 益荣汤 · 75 47. 朱贲琥珀散 · 75 48. 琥珀地黄散 · 75 49. 加味四物汤 · 75 50. 归脾汤 · 75 51. 加减归脾汤 · 75 52. 当归补血汤 · 75 53. 平补镇心丹 · 75 54. 石斛散 · 75 六、 治伤寒心悸方 · 75 1. 小建中汤 · 75 2. 炙甘草汤 · 76 3. 建中汤 · 76 4. 甘草散 · 76 5. 白茯苓散 · 76 6. 大柴胡汤 · 76 7. 人参散 · 76 8. 桂心散 · 76 9. 芎散 · 77 10. 紫石英散 · 77 11. 龙齿散 · 77 12. 龙齿丸 · 77 13. 防风丸 · 77 14. 人参丸 · 77 15. 补虚定志丸 · 77 16. 酸枣仁丸 · 78 17. 黄芪丸 · 78 18. 羚羊角丸 · 78 19. 桂枝汤 · 78 20. 赤茯苓汤 · 78 21. 茯苓半夏汤 · 78 22. 茯苓白术汤 · 78 23. 茯苓桂枝汤 · 78 24. 桂心汤 · 78 25. 人参汤 · 79 26. 麦门冬饮 · 79 27. 茯神丸 · 79 28. 茯神汤 · 79 29. 犀角汤 · 79 30. 前胡汤 · 79 31. 柴胡汤 · 79 32. 麦门冬汤 · 79 33. 人参茯神汤 · 79 34. 紫石英汤 · 79 35. 龙骨汤 · 80 36. 麦门冬茯苓饮子 · 80 37. 加味温胆汤 · 80 38. 茯神散 · 80 39. 竹茹温胆汤 · 80 七、 治气虚心悸方 · 80 1. 大补心汤 · 80 2. 小定心汤 · 80 3. 大定心汤 · 80 4. 小镇心丸 · 80 5. 小镇心散 · 81 6. 补心汤 · 81 7. 乐令建中汤 · 81 8. 远志散 · 81 9. 紫石英散 · 81 10. 熟干地黄散 · 82 11. 远志丸 · 82 12. 人参丸 · 82 13. 妙香散 · 82 14. 平补镇心丹 · 82 15. 龙齿镇心丹 · 83 16. 丹砂茯神丸 · 83 17. 人参远志丸 · 83 18. 沉香散 · 83 19. 龙齿汤 · 83 20. 茯苓散 · 83 21. 茯神丸 · 83 22. 镇心丸 · 83 23. 人参远志散 · 84 24. 人参汤 · 84 25. 山芋丸 · 84 26. 调中汤 · 84 27. 人参煮散 · 84 28. 茯苓煮散 · 84 29. 当归散 · 84 30. 山药地黄丸 · 84 31. 镇心丹 · 84 32. 枣仁圆 · 85 33. 参乳丸 · 85 34. 神明补心丹 · 85 35. 镇心丸 · 85 36. 补气汤 · 85 37. 救命丹 · 85 38. 乳香丸 · 85 39. 加味宁志丸 · 85 40. 参归腰子 · 85 41. 定志丸 · 86 42. 补心丹 · 86 八、 治血虚心悸方 · 86 1. 朱砂丸 · 86 2. 补虚丸 · 86 3. 镇心丸 · 86 4. 宁志丸 · 86 5. 养心汤 · 86 6. 天地煎 · 86 7. 龙齿丹 · 86 8. 琥珀养心丹 · 87 9. 安神镇惊丸 · 87 10. 养血清心汤 · 87 11. 补心汤 · 87 12. 养血安神汤 · 87 13. 加味四物汤 · 87 14. 养心安神汤 · 87 15. 滋阴抑火汤 · 87 16. 镇心丸 · 87 17. 镇神丹 · 87 18. 状元丸 · 88 19. 加味宁神丸 · 88 20. 宁志膏 · 88 21. 平补镇心丸 · 88 22. 琥珀散 · 88 九、 治胆虚心悸方 · 88 1. 五味子汤 · 88 2. 温胆汤 · 88 3. 十味温胆汤 · 88 4. 仁熟散 · 89 5. 养心汤 · 89 6. 补胆防风汤 · 89 十、 治痰饮心悸方 · 89 1. 寒水石散 · 89 2. 茯苓饮子 · 89 3. 姜术汤 · 89 4. 惊悸养血汤 · 89 5. 朱砂消痰饮 · 89 6. 寿星丸 · 89 7. 金珠化痰丸 · 89 8. 加味定志丸 · 90 9. 温胆汤 · 90 十一、 治虚劳劳神心悸方 · 90 1. 人参散 · 90 2. 酸枣仁散 · 90 3. 黄芪丸 · 90 4. 人参丸 · 90 5. 龙齿丸 · 90 6. 丹砂丸 · 91 7. 远志丸 · 91 8. 胡黄连汤 · 91 9. 柴胡汤 · 91 10. 犀角汤 · 91 11. 人参汤 · 92 12. 麦门冬丸 · 92 13. 石膏汤 · 92 14. 茯神散 · 92 15. 人参煮散 · 92 16. 镇心丹 · 92 17. 远志饮子 · 92 18. 归脾汤 · 92 19. 益荣汤 · 93 20. 小定志丸 · 93 21. 檀香汤 · 93 22. 鳖甲地黄汤 · 93 23. 金箔镇心丸 · 93 24. 茯神汤 · 93 25. 虎犀丹 · 93 26. 辰砂宁志丸 · 93 27. 益气安神汤 · 94 28. 加味安志丸 · 94 29. 益营汤 · 94 30. 养心汤 · 94 31. 柏子养心丸 · 94 32. 露珠丹 · 94 33. 通神补血丸 · 94 34. 补心丹 · 94 十二、 治心下悸方 · 94 1. 桂枝甘草汤 · 94 2. 茯苓甘草汤 · 95 3. 半夏麻黄丸 · 95 ............... 三、 辨顺逆吉凶 · 443 【论治法】 · 444 一、 治法概论 · 444 二、 内治法 · 445 1. 吐、下法 · 445 2. 消法 · 445 3. 清法 · 445 4. 补法 · 446 5. 镇心安神 · 446 6. 壮水制火 · 446 7. 清热化痰 · 446 8. 抑肝镇心 · 446 9. 攻补兼施 · 447 10. 镇惊安神,化痰清火 · 447 11. 燥土泻湿 · 447 12. 重镇开通 · 447 三、 外治法 · 447 1. 针法 · 447 2. 灸法 · 448 3. 夺食法 · 449 4. 水淋法 · 449 四、 情志疗法 · 449 五、 其他疗法 · 450 六、 治狂禁忌 · 450 【论用方】 · 450 一、 用方总论 · 450 二、 治狂方论 · 452 1. 论排风汤 · 452 2. 论当归承气汤 · 452 3. 论紫雪 · 452 4. 论大凤髓丹 · 452 5. 论抵当汤 · 452 6. 论大黄一物汤 · 453 7. 论白金丸 · 453 8. 论三圣散 · 453 9. 论瓜蒂散 · 453 10. 论凉膈散 · 454 11. 论桃仁承气汤 · 454 12. 论珍珠散 · 454 13. 论惊气丸 · 454 14. 论苦参丸 · 454 15. 论生铁落饮 · 454 16. 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 救逆汤 · 455 17. 论抱胆丸 · 455 18. 论牛黄膏 · 455 19. 论当归龙荟丸 · 455 20. 论黄连解毒汤 · 455 21. 论寒狂方 · 455 22. 论解狂散 · 455 23. 论遂心丸 · 456 24. 论真珠丸 · 456 25. 论磁朱丸 · 456 26. 论清火涤痰汤 · 456 27. 论加味三黄汤 · 456 28. 论熄焚安胎汤 · 456 29. 论安神定志方 · 456 30. 论当归龙荟丸、泻肝汤 · 456 三、 治狂通用方 · 456 1. 治卒发狂方 · 456 2. 龙齿丸 · 457 3. 阿伽陀丸 · 457 4. 抱胆丸 · 457 5. 心丹 · 457 6. 归神丹 · 457 7. 一醉散 · 457 8. 万应紫菀丸 · 457 9. 神仙解毒万病丹 · 457 10. 如意丹 · 458 11. 宁志膏 · 458 12. 活虎丹 · 458 13. 五痫丸 · 458 14. 胜金丹 · 458 15. 醒心茯苓丸 · 458 16. 磁朱丸 · 458 17. 定志丸 · 458 18. 梁会大津丹 · 458 四、 治阳厥发狂方 · 459 1. 浴肠汤 · 459 2. 生铁落饮 · 459 3. 赤茯苓汤 · 459 4. 竹沥石膏汤 · 459 5. 茯苓大黄汤 · 459 6. 防风茯苓汤 · 459 7. 竹沥汤 · 459 8. 泄热汤 · 459 9. 羚羊角汤 · 459 10. 祛风一醉散 · 459 五、 治火热发狂方 · 460 1. 苦参丸 · 460 2. 犀角散 · 460 3. 人参散 · 460 4. 羚羊角散 · 460 5. 茯神散 · 460 6. 大青散 · 460 7. 柴胡散 · 460 8. 朱砂丸 · 460 9. 铁粉丸 · 460 10. 牛黄丸 · 461 11. 天竹黄丸 · 461 12. 碧雪 · 461 13. 丹砂酒 · 461 14. 当归承气汤 · 461 15. 三一承气汤 · 461 16. 牛黄膏 · 461 17. 防风通圣散 · 461 18. 栀子仁汤 · 462 19. 大黄一物汤 · 462 20. 紫雪 · 462 21. 五胆丸 · 462 22. 三黄石膏汤 · 462 23. 大凤髓丹 · 462 24. 六神散 · 462 25. 当归龙荟丸 · 462 26. 珍珠散 · 462 27. 泻心汤 · 462 28. 葶苈苦酒汤 · 463 29. 润肠汤 · 463 30. 降龙丹 · 463 31. 半夏丸 · 463 32. 加味白虎汤 · 463 33. 泻子汤 · 463 34. 坎水汤 · 463 35. 二石汤 · 463 36. 清心丹 · 463 37. 解妄汤 · 463 38. 遏火汤 · 463 39. 卫主汤 · 463 40. 平热汤 · 464 41. 救焚疗胃汤 · 464 42. 正心汤 · 464 43. 舒愤汤 · 464 44. 人参竹叶石膏汤 · 464 45. 苦龙汤 · 464 46. 清魂散 · 464 47. 牛黄泻心汤 · 464 竹叶石膏汤加犀角、金汁 · 464 49. 丹皮柴胡犀角汤 · 464 50. 失心丸 · 464 51. 元砂丹 · 464 52. 黄连解毒汤 · 464 53. 三补丸 · 464 54. 清心汤 · 465 55. 大清饮 · 465 56. 加味三黄汤 · 465 57. 黑奴丸 · 465 58. 华佗治发狂神方 · 465 六、 治妇人发狂方 · 465 1. 虎睛散 · 465 2. 安神镇心琥珀丸 · 465 3. 铁粉丸方 · 466 4. 虎睛丸 · 466 5. 交感地黄煎丸 · 466 6. 地黄丸 · 466 7. 琥珀地黄丸 · 466 8. 产后血晕狂乱方 · 466 9. 产后颠狂方 · 466 10. 小调经散 · 467 11. 泻肝饮 · 467 12. 泽兰汤 · 467 13. 息焚安胎汤 · 467 14. 华佗治产后癫狂神方 · 467 七、 治因惊而狂方 · 467 1. 雄朱丸 · 467 2. 辰砂丸 · 467 3. 镇惊造命丹 · 467 4. 人参琥珀丸 · 46 |
| 內容試閱: |
|
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中医药文献进行阶段性分类整理研究,一直是历代中医药文献研究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无论从古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证类本草》《普济方》《本草纲目》,到当代的《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均成为划时代的著作,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等大型著作的出版,表明现代对中医方药的研究成果已有了全面的系统整理,而对于临床中医病证的系统整理工作一直属于空白,因此有必要对中医病证进行系统整理研究,这是编纂本书的初衷之一。
对中医病证的理论和诊治研究历史上的医家均十分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目前中医临床的分科就是在对古代中医病证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代医家对病证的认识与研究,对现代中医临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可以发现,在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病证要比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病证种类要多得多。在临床上也可以发现,有许多病证从现在的教科书上找不出对应的病证,但是从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比较相应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所以对于一些疑难杂证,应不忘从古文献中查找治疗方法。即使是一些古今均属常见病证,也需在中医传统思维下进行辨治,方能起到疗效。 近年来,对中医病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专家提出应加强对中医临床文献的研究,倡导对中医病证的全面认识,有专家提出“中医临床离不开中医文献的研究”的观点,并举例说明一些疑难杂证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应的病证,对如何进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认为对病、证、治的研究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点,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医文献中有关病证的认识,做到“古为今用”。虽然研究中医病证的相关论文近年来也屡有发表,如水肿、消渴、咳嗽、胃痛等,从认识源流到诊治演变均有归纳和阐释。但大多以单个疾病为主题展开,尚不够系统和全面。部分以古代病证为专题的图书出版物也仅仅以一个或几个疾病为主题进行历代文献的介绍,对内容的分析与分类皆不够深入和细致。 鉴于目前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不足及临床需求,我们认为应对历代中医病证文献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以病证为纲,从病证名称出处、概念、鉴别、病因病机,到治法、方药、病案 等进行逐项介绍,从而反映古今中医文献有关各病证的学术发展源流,阐述历代医家对中医病证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认识与发展沿革,总结他们诊治各科病证的学术理论和临证经验,编撰完成一部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学习和参考的工具书,既为现代临床诊治提供丰富资料,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也为中医药科研、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信息。此外,系统整理研究中医病证及其内容和体系,对中医临床教材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将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此,我们一直在计划并实施编纂这样一部大型的中医临床病证文献著作《中医临床病证大典》。经过多年的努力,本书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得到了很多专家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收载病证的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各种病证分散在不同的书籍之中,为此在编纂过程中,我们首先对中医古籍进行目录编排、版本考证,并参考有关病证辞书,制定了文献目标,涉及中医古籍逾1000种,从中采集各种病证,确定了总目录与各科分目录。接下来以病证为纲,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梳理、分类、简评,对病证正本清源、梳理源流、整理治法、古今对照,从而系统介绍历代文献对临床病证从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到治法、方剂、药物、医论与医案等内容,尽可能为现代临床提供丰富的古代文献资料。 从古代病证到现代疾病,其间经过了中医本身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演变,又到现代西方医学疾病的明确诊断,故古今“疾病观”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区别。可以说,古今疾病名称既有相关性,又有明显的区别,如消渴与糖尿病、头痛与高血压,它们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可以说古代文献中的中医病名与现代某一病名一致者,这样的病证十分稀少。因此本书主要以中医病名为纲,但在分类与分科上,书中或多或少蕴含我们对古今病证(病名)相关性的探索。当然,中医病证(病名)认识下的文献摘录与编排,对于利用好中医传统的“病证思维”来辨治现代疾病,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中医对病证的认识与现代疾病完全是两条不同的思路,不仅古今病名无法一一对应,而且从现代疾病观的角度看,古代疾病本身也存在混杂的现象,如泄泻与痢疾、胃痛与腹痛、痞病与积病 等。对于疾病的认识,今天的中医已经无法完全脱离现代疾病的知识,因此我们将一些古代资料尽可能按照不同病证进行分开摘录与表述,但一些无法分开的病证资料只能并存共载,如泄泻与痢疾,宋之前资料混杂较为严重,宋以后尽量做到分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古代病证的“混杂”,或许正是中医病证体系和架构的特征,所以必须予以保留,为中医临床提供“守正”思路与方法。 历代中医药文献对于病证的记载,资料重复甚至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对于重复者尽量予以删除,但有些资料为了保持文献的完整性,部分重复的内容有所保留。按病名、病因、病机到医案分类后的引用资料,均按年代排列。本书的编纂风格,以收载历代医家论述为主,通过建立小标题与撰写概述的方式,对古代文献进行归纳评述,给现代中医临床给予指导。 全书按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科分类编纂,内科下又分脾胃病、肺系病、肾系病、心系病、肝系病等,分不同卷册分批出版。各册之间的内容亦是尽量避免重复,但由于病名的重合以及资料的不可分割,因此少量的重复也在所难免。 本书的编写难度超出了预期的想象,不仅涉及资料多、年代跨越长,而且历代文献存在相互摘抄的情况,因此内容重复现象也十分严重,加上很多资料的流传过程中,错漏亦不时存在。为此编纂中尽管允许借助电子图书或现代网络寻找资料线索,但要求认真核对原文,出处也尽量选择版本,以保证原文的正确性。然而,由于工作量过大,时间有限,加上作者水平的原因,书中错漏难免存在,敬请读者与同行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改! 编者 2020.10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