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欧罗巴的悲剧:经济危机、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售價:HK$
83.6

《
中药炮制学科发展集萃
》
售價:HK$
239.8

《
君士坦丁堡深仇400年:俄土战争(1877—1878)(全2册)
》
售價:HK$
226.6

《
城市文明蓝皮书:全球城市文明发展报告(2024-2025)
》
售價:HK$
140.8

《
未来生活金融指南
》
售價:HK$
63.8

《
《法官如何裁判》(在法律规范体系的框架下如何寻求个案公正的判决之道,麦读译丛18)
》
售價:HK$
86.9

《
自由的危机:全球视角下的英国内战史
》
售價:HK$
173.8

《
索恩丛书·俾斯麦:欧洲风暴
》
售價:HK$
196.9
|
內容簡介: |
本书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相结合,构建出“常态”作文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部分深入分析高中议论文教学“非常态”现象,提出教学整体规划;第二部分着重阐述高中议论文教学“常态”设计,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内容贴近课堂教学实际,讲解方法独具特色,旨在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提供借鉴,推进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发展。
|
關於作者: |
朱诵玉,上海市闵行区高中语文教研员。曾获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五届“语通杯”全国教改新星。出版有《我的幸福语文》《我的常态语文:常态阅读教学经典案例研究》等著作,发表研究文章多篇,多次在国内外开展观摩课和讲座。致力于“常态语文”的研究与推广。
|
目錄:
|
章 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1
节 作文命题现状与“常态”命题思考………………………………………………………1
第二节 作文批阅现状与“常态”批阅思考……………………………………………………11
第三节 作文教学现状与“常态”教学思考……………………………………………………14
第二章 高中“常态”作文教学的规划与准备…………………………………………………18
节 高中“常态”作文教学的规划………………………………………………………18
第二节 高中“常态”作文教学的准备………………………………………………………28
第三章 作文审题的“常态”教学…………………………………………………………40
节 作文审题的“常态”教学概述………………………………………………………40
第二节 命题作文审题的“常态”教学………………………………………………………44
第三节 材料作文审题的“常态”教学………………………………………………………51
第四章 作文拟题的“常态”教学………………………………………………………65
节 作文拟题的“常态”教学概述………………………………………………………65
第二节 作文拟题的“常态”教学………………………………………………………68
第五章 作文结构的“常态”教学………………………………………………………77
节 作文结构的“常态”教学概述………………………………………………………77
第二节 作文结构的“常态”教学………………………………………………………81
第六章 作文材料的“常态”教学………………………………………………………100
节 作文材料的“常态”教学概述………………………………………………………100
第二节 作文材料转述的“常态”教学………………………………………………………102
第三节 作文材料运用的“常态”教学………………………………………………………114
第四节 作文材料积累的“常态”教学………………………………………………………129
第七章 作文语言的“常态”教学………………………………………………………138
节 作文语言的“常态”教学概述………………………………………………………138
第二节 作文语言的“常态”教学………………………………………………………143
第八章 现象类作文的“常态”教学………………………………………………………159
节 现象类作文的“常态”教学概述………………………………………………………159
第二节 现象类作文的“常态”教学设计………………………………………………………162
第九章 观点类作文的“常态”教学………………………………………………………176
节 观点类作文的“常态”教学概述………………………………………………………176
第二节 观点类作文的“常态”教学设计………………………………………………………186
第十章 “常态”作文教学实践………………………………………………………196
节 “常态”作文教学实例………………………………………………………196
第二节 “常态”作文批阅实例………………………………………………………236
后 记………………………………………………………………………………………2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