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历代文论要略(全三册)
》
售價:HK$
154.0

《
英歌36( 国家级非遗“英歌舞” 潮阳英歌文化)
》
售價:HK$
74.8

《
汪诘经典著作 时间的形状 相对论史话
》
售價:HK$
85.8

《
世界名校升学规划:让你脱颖而出的9种学习力
》
售價:HK$
76.8

《
大学问·华北村治:权力、话语和制度变迁(1875—1936)
》
售價:HK$
97.9

《
芬尼根的守灵夜 全译注释本
》
售價:HK$
547.8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24年1-12月整年十二期)
》
售價:HK$
486.0

《
长城砖系列:跛足帝国:中国传统交通文化研究
》
售價:HK$
85.8
|
內容簡介: |
在国际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市场与机构之间的关系受到质疑。本书通过抓住生产要素市场化的极限来把握制度和规则的发生基础,并考虑民族国家与世界市场之间的冲突,从而提出制度设计的基本观点。 从金子老师写下此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世界似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发达国家全面陷入长期停滞,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美贸易战有了新冷战的雏形,人工智能和ITC的发展令人眼花缭乱,外加现今又出现了新冠肺炎(COVID-19)之乱。然而,正是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本书的方法应该重新得到重视。因为正是在我们面临社会危机导致的制度非线性变化的时候,我们才需要通过逆向系统研究来暴露制度的失灵,从而重新设计出超越二元对立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并不是指向因为赤裸裸的个人竞争而出现的对抗和停滞,也不是指向因民族主义和全能主义而出现的压迫和排斥,而是需要根据共同体、公共性和公平性的精神实现每个个人可以做出的自我决定,只有这样,人类与社会才能实现不断发展。
|
關於作者: |
金子胜,197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系,在东京大学的期间,师承日本马克思主义财政学大家林隆久教授和德国财政学大家佐藤进教授,离开东京大学后,他曾在茨城大学和法政大学工作,2000年进入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系担任教授。
|
目錄:
|
目 录 总序 ………………………………………………………………………… 001 中文版序言 ………………………………………………………………… 001 制度经济学家———金子胜 ………………………………………………… 001 序章 ………………………………………………………………………… 001 章 市场领域与非市场领域:超越所有权理论的二分法 …………… 001 节 公共产品的理论陷阱 ………………………………………… 001 第二节 三大生产要素市场化的边界 ………………………………… 004 第三节 生产要素市场和安全网 ……………………………………… 019 第二章 自我决定权与共同性———西欧近代思想的悖论 ……………… 024 节 西欧近代思想中的“个体与共同性” ………………………… 024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边界与集体主义 ………………………… 035 第三章 私人所有权的确立过程与社会组织原理 ———西欧近代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 ………………………… 042 节 私有财产权、课税协赞权统治结构 …………………………… 042 第二节 地主贵族政治与“自由主义”时代 …………………………… 048 第三节 不列颠治世与殖民地政策 …………………………………… 057 第四节 近代国家的类型 ……………………………………………… 059 第四章 信息与交易成本 ———所有权与社会制度 ………………………………………… 062 节 交易成本的经济学与理论前提 ……………………………… 062 第二节 交易成本的经济史———诺斯的经济史论及其局限性 ……… 070 第五章 企业组织与制度分析 …………………………………………… 078 节 企业组织与青木理论 ………………………………………… 078 第二节 看不见主体的交涉博弈 ……………………………………… 080 第三节 “熟练技能的社会制度化”与日本的企业组织 ……………… 088 第四节 奖章的背面———私有的自由空间与消费的世界 …………… 109 第六章 “制度的结构”与制度比较 ……………………………………… 115 节 生产要素市场的进口和出口 ………………………………… 115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结构和“制度的结构” …………………… 121 第三节 “制度的结构”与宏观变量之间的关联 ……………………… 133 第七章 自由主义理念与霸权国家的政治经济学 ……………………… 142 节 霸权国家与自由主义理念 …………………………………… 142 第二节 国际货币体制的动摇与安全网 ……………………………… 149 第三节 国际劳动力移动与“自由主义” ……………………………… 159 后记 ………………………………………………………………………… 166 参考文献 …………………………………………………………………… 171 译丛主编后记 ……………………………………………………………… 1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