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何以大明:历史的局内人与旁观者(一部充满人性温度与历史洞察的大明群像史诗;十八位人物,帝王、巨富、权宦、狂士、文人、英雄……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历史的旁观者;明史学者章宪法最新力作。)
》
售價:HK$
97.9

《
新民说·管理者为何重要:无老板公司的险境
》
售價:HK$
96.8

《
宇宙(第二卷) 科学元典丛书
》
售價:HK$
107.8

《
了不起的创作者:保持创造力的10堂启发课
》
售價:HK$
64.9

《
爱得太多的父母:14组家庭,20年追踪的家庭教育调查实录
》
售價:HK$
65.8

《
人偶游戏(东野圭吾竟然写过这种惊悚悬疑之作)
》
售價:HK$
65.8

《
自然、权利与正义(重思古典自然法 探索人类生活的永恒根基)
》
售價:HK$
74.8

《
汗青堂丛书155·糖与现代世界的塑造:种植园、奴隶制与全球化
》
售價:HK$
118.8
|
內容簡介: |
《纽约时报》创刊于19世纪中叶(1851年),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自创刊以来就有了对中国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本套丛书分三本: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帝国的回忆: 纽约时报 晚清观察记》:晚清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本书所反映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剧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晚清史。
本书被读者称为《纽约时报》版的晚清史(《南方周末》),该书的编辑意义在于给我们送来了一面来自美国的镜子(历史学者周振鹤);当我们看到别人眼里的自己时,除了好玩,更多的感觉是惊讶,居然有那么多自己未曾察觉到的东西。(三联生活周刊)《纽约时报》创刊于19世纪中叶(1851年),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自创刊以来就有了对中国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本套丛书分三本:
《帝国的回忆:晚清观察记》:晚清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本书所反映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剧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晚清史。
本书被读者称为《纽约时报》版的晚清史(《南方周末》),该书的编辑意义在于给我们送来了一面来自美国的镜子(历史学者周振鹤);当我们看到别人眼里的自己时,除了好玩,更多的感觉是惊讶,居然有那么多自己未曾察觉到的东西。(三联生活周刊)
《共和十年:民初观察记》: 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之后十年(19111921),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激变之中:新旧制度变换、新旧思想冲撞、各种政治势力交替,内忧外患,国民彷徨,许多影响中国发展的事物和思想皆发端于这一时期。危机与希望仅一线之隔。
《纽约时报》将目光紧紧追随着这个老旧帝国,客观记录了它告别帝制走向共和的艰难转身,留下许多相关的报道和评论,为其做了一份很有价值的第三方记录。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作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历史的另一种视角,从这里可以看到历史的另一面。
《浴火重生:中国抗战观察记》: 1937年7月7日,日寇进攻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从此,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始了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全面抗战,并最终取得完全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纽约时报》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报道,以西方人的眼光较为全面地观察和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这些报道和评论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惨烈状况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客观事实,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状况,以及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本书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之一。
|
關於作者: |
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届选调生,志愿到陇南乡村工作三年。后供职于甘肃省文化厅、国家物价局和外交部,曾任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副领事、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中国驻孟买总领事馆总领事,现任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总领事。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李方惠合作)、《高位的危机》(与以克合作),编著《帝国的回忆:晚清观察记》、《共和十年:民初观察记》、《浴火重生:中国抗战观察记》等。协助其父郑时文核校《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