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孙子兵法典藏(彩图版·精装)

書城自編碼: 211925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
作者: 李广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216099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3-09-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16/32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82.9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枝春在野
《 枝春在野 》

售價:HK$ 51.4
中国大港
《 中国大港 》

售價:HK$ 225.6
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 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贝拉教授著作
《 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 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贝拉教授著作 》

售價:HK$ 237.6
夜航船(足本精校,4000+古代文化常识,尘封300多年的小百科,掌故查阅案头书,中国古人眼中的大千世界)
《 夜航船(足本精校,4000+古代文化常识,尘封300多年的小百科,掌故查阅案头书,中国古人眼中的大千世界) 》

售價:HK$ 81.6
无辜者的谎言
《 无辜者的谎言 》

售價:HK$ 59.8
创作与爱:托芙·扬松传
《 创作与爱:托芙·扬松传 》

售價:HK$ 105.6
建筑与时间:从上古城市到当代空间
《 建筑与时间:从上古城市到当代空间 》

售價:HK$ 93.6
重建:美利坚未完成的革命(1863—1877)
《 重建:美利坚未完成的革命(1863—1877) 》

售價:HK$ 202.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82.9
《 孟子典藏(彩图版.精装) 》
+

HK$ 182.9
《 庄子典藏(彩图版.精装) 》
+

HK$ 182.9
《 周易典藏(彩图版·精装) 》
+

HK$ 182.9
《 三十六计(彩图版·精装) 》
+

HK$ 182.9
《 论语典藏(彩图版·精装) 》
編輯推薦:
▲全彩四色印刷精装版《孙子兵法典藏》,一部与众不同的《孙子兵法》超值读本。▲中国的军事家、政治家甚至文学家把《孙子兵法》视为智慧第一书,大量的注释为《孙子兵法》增添了更多的内容精髓,《孙子兵法典藏》集历代《孙子兵法》注释之大成,厚重的历史积累使得本书独具特色。▲拿破仑在圣赫勒那岛囚禁期间看到这部中国著作之时,不仅感叹,要是早一点读到它,或许就不会有滑铁卢的惨败。▲《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军事著作,在海内外有大量的拥趸,已经从一部军事著作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宝库。▲贴合原著的经典事例,流畅通俗的现代解读,精美清晰的图片,一起构成了这部经典读物的时代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內容簡介:
《孙子兵法典藏》一书是“传世经典”中的一种。本书采用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辅以他本校订。所选注家有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梅尧臣、王皙、何氏与张预。本书在体例上,遵从兵法十三篇的古例,每篇先是原文与名家集注;其次是注释,注解原文中由于时代久远而难以理解的词语;其次是全文翻译;其次是原典解读,详剖缕析孙子提出的军事观点,并加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引申,以求开阔视野,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其次是经典案例及案例分析,把孙子提出的军事理论与古今战例结合起来讲述,沟通理论与实践,以求贯通古今,领悟《孙子兵法》的精髓,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经营事业、人生。
目錄
第一章?始计第一
本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战争与计谋的重要性,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和“多算胜少算”的论断;二是战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以“五事”来估算战争中胜利的概率,以“十二诡道”作为实际作战中的指挥原则。
第二章?作战第二
本篇主要论述了战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速战速决”。孙子非常了解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危害,为了将这种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他提出了“速战速决”和“以战养战”的作战原则。
第三章?谋攻第三
本篇贯穿着一条“全胜”的战略思想原则,如何取得最完美的胜利,是每一个军事家要思考的问题。在孙子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略,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有好的谋略。
第四章?军形第四
本篇所论述的军形中的“形”,指的是军队的客观物质力量、兵力众寡、战斗力强弱、素质优劣等形势情形,同时也秉承上一篇内容里所提到的“全胜”的思想,重点讨论战略防御中的军事实力问题。
第五章?兵势第五
本篇可以说是《军形篇》的姊妹篇。“形”是运动的物质,“势”是物质的运动,《军形篇》主要讲客观物质力量的积聚,《兵势篇》则分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着重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将帅的指挥才能,造成和利用有利的态势,正确地变换战术和灵活地使用兵力,出奇制胜,歼灭敌人。
第六章?虚实第六
本篇是阐述战争中敌我双方虚实变化的杰作,其中心内容是强调争取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夺取和保持这种主动权的方法,其中包括“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示形于敌”、“以逸待劳”等许多重要的作战原则。这些原则为历代名将名帅所推崇,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七章?军争第七
军争,即指敌我两军争胜争利。本篇主要论述在战争中争取先机之利的极度重要性及实现手段,提出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指导原则,阐明军队在战略展开中一定要把握时机,占据有利的形势。第八章?九变第八
本篇论述在各种特殊情况下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九”是虚指,泛指情况的复杂多样,“变”是变通,指不拘常法、临机应变。实际作战中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为了保证将帅能够随机应变,孙子还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观点,要求战场上的实际指挥官有决断的权力。
第九章?行军第九
本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行军布阵以及根据不同征候观察判断敌情。文中列举了三十多种“相敌”之法,是孙子对当时实战经验的总结,虽然在现代战争中的实用意义并不明显,但是其中贯穿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原则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第十章?地形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军事上关于地形学方面的问题,孙子提出“地有六形”、“兵有六败”的观点,揭示了敌情与军事地理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的著名军事原则。篇末又加上了两段关于爱兵如子和将帅责任心的论述,极富真知灼见。
第十一章?九地第十一
本文从战略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论述在战略进攻中实施突袭的问题。九地主要讲的是在不同的战略地区实施战略进攻时所必须采取的战略行动方针,与《地形篇》里单纯谈“地”有所差别。这里的九地,具体地说,就是将人的因素与地形因素统一起来考虑,从“人”与“地”的互动关系中总结和寻找作战良策。
第十二章?火攻第十二
水火无情,兵家正是因为认识到水火凶恶的一面,才把它们运用到战争中。这种作战方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家们借助自然力量战胜对手的思想,水、火与地形一样,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本篇就详细介绍了火攻的种类及实施火攻的前提条件和方法,同时再次强调了“慎战”的思想。
第十三章?用间第十三
本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原则。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孙子就十分重视间谍情报工作,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同时这也和前面孙子反复强调的“知己知彼”思想中的“知彼”一致。因此,重视信息的搜集工作,在现代战争中仍有很高的价值。
附录?孙膑兵法
附录?尉缭子
附录?六韬
附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內容試閱
第一章
始计第一
本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战争与计谋的重要性,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和“多算胜少算”的论断;二是战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以“五事”来估算战争中胜利的概率,以“十二诡道”作为实际作战中的指挥原则。总的说来,孙子对战争的态度是很严肃的,对谋略在战争中的运用是非常看重的,这不仅是在本篇,同时也为全书奠定了一个基调,为后面的论述埋下了伏笔。
始计?第一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李筌曰:计者,兵之上也。《太一遁甲》先以计,神加德宫,以断主客成败。故孙子论兵,亦以计为篇首。杜牧曰:计,算也。曰:计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谓道、天、地、将、法也。于庙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计算优劣,然后定胜负。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著为篇首耳。王皙曰:计者,谓计主、将、天、地、法令、兵众、士卒、赏罚也。张预曰:《管子》曰:“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境。”故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也。或曰:兵贵临敌制宜,曹公谓计于庙堂者,何也?曰: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地之远近、兵之众寡,安得不先计之?及乎两军相临,变动相应,则在于将之所裁,非可以度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
杜牧曰:《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张预曰:国之安危在兵。故讲武练兵,实先务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李筌曰:兵者凶器。死生、存亡系于此矣。是以重之,恐人轻行者也。
杜牧曰:国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故须审察也。
贾林曰: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战阵之地,得其利则生,失其便则死。故曰死生之地。道者,权机立胜之道,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曰不可不察也。《书》曰:“有存道者,辅而固之;有亡道者,推而亡之。”
梅尧臣曰:地有死生之势,战有存亡之道。
王皙曰:兵举,则死生、存亡系之。
张预曰:民之死生兆于此,则国之存亡见于彼。然死生曰地,存亡曰道者,以死生在胜负之地,而存亡系得失之道也。得不重慎审察乎?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李筌曰:谓下五事也。校,量也。量计远近,而求物情以应敌。
杜牧曰:经者,经度也。五者,即下所谓五事也。校者,校量也。计者,即篇首计算也。索者,搜索也。情者,彼我之情也。此言先须经度五事之优劣,次复校量计算之得失,然后始可搜索彼我胜负之情状。
贾林曰:校量彼我之计谋,搜索两军之情实,则长短可知,胜负易见。
梅尧臣曰:经纪五事,校定计利。
王皙曰:经,常也;又经纬也。计者,谓下七计;索,尽也。兵之大经,不出道、天、地、将、法耳。就而校之以七计,然后能尽彼己胜负之情状也。
张预曰:经,经纬也。上先经纬五事之次序,下乃用五事以校计彼我之优劣,探索胜负之情状。
一曰道,
张预曰:恩信使民。
二曰天,
张预曰:上顺天时。
三曰地,
张预曰:下知地利。
四曰将,
张预曰:委任贤能。
五曰法。
杜牧曰:此之谓五事也。
王皙曰:此经之五事也。夫用兵之道,人和为本,天时与地利则其助也。三者具,然后议举兵。兵举,必须将能;将能,然后法修。孙子所次,此之谓矣。
张预曰:节制严明。夫将与法在五事之末者,凡举兵伐罪,庙堂之上,先察恩信之厚薄,后度天时之逆顺,次审地形之险易,三者已熟、然后命将征之,兵既出境,则法令一从于将。此其次序也。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张预曰:以恩信道义抚众,则三军一心,乐为其用。《易》曰:“悦以犯难,民忘其死。”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曹操曰:谓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
李筌曰:危,亡也。以道理众,人自化之。得其同用,何亡之有?
杜牧曰:道者,仁义也。李斯问兵于荀卿,答曰:“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轻为之死。”复对赵孝成王论兵曰:“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臆也。”如此,始可令与上下同意,死生同致,不畏惧于危疑也。
孟氏曰:一作“人不疑”,谓始终无二志也;一作“人不危”。道,谓道之以政令,齐之以礼教,故能化服士民,与上下同心也。故用兵之妙,以权术为道。大道废,而有法;法废,而有权;权废,而有势;势废,而有术;术废,而有数。大道沦替,人情讹伪,非以权数而取之,则不得其欲也。故其权术之道,使民上下同进趋,共爱憎,一利害,故人心归于德,得人之力,无私之至也。故百万之众,其心如一,可与俱同死力动而不至危亡也。臣之于君,下之于上,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臆也。如此,始可与上同意,死生同致,不畏惧于危疑。
贾林曰:将能以道为心,与人同利共患,则士卒服,自然心与上者同也。使士卒怀我如父母,视敌如仇雠者,非道不能也。黄石公云:“得道者昌,失道者亡。”
杜佑曰:谓导之以政令,齐之以礼教也。危者,疑也;上有仁施,下能致命也。故与处存亡之难,不畏倾危之败。若晋阳之围,沉灶产蛙,人无叛疑心矣。
梅尧臣曰:危,戾也。主有道,则政教行;人心同,则危戾去。故主安与安,主危与危。
王皙曰:道,谓主有道,能得民心也。夫得民之心者,所以得死力也;得死力者,所以济患难也。《易》曰:“悦以犯难,民忘其死。”如是,则安畏危难之事乎?
张预曰:危,疑也。士卒感恩,死生存亡与上同之,决然无所疑惧。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李筌曰:应天顺人,因时制敌。
杜牧曰:阴阳者,五行、刑德、向背之类是也。今五纬行止,最可据验。巫咸、甘氏、石氏、唐蒙、史墨、梓慎、裨灶之徒,皆有著述,咸称秘奥,察其指归,皆本人事。《准星经》曰:“岁星所在之分,不可攻,攻之反受其殃也。”
《左传》昭三十二年:“夏,吴伐越,始用师于越,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注曰:“存亡之数,不过三纪,岁星三周,三十六岁,故曰不及四十年也。此年岁在星纪,星纪,其分也;岁星所在,其国有福;吴先用兵,故反受其殃。”哀公二十二年,越灭吴,至此三十八岁也。李淳风曰:“天下诛秦,岁星聚于东井。秦政暴虐,失岁星仁和之理,违岁星恭肃之道,拒谏信谗,是故胡亥终于灭亡。”复曰:“岁星清明润泽,所在之国分大吉。君令合于时,则岁星光熹,年丰人安。君尚暴虐,令人不便,则岁星色芒;角而怒,则兵起。”由此言之,岁星所在,或有福德,或有灾祥,岂不皆本于人事乎?夫吴越之君,德均势敌,阖闾兴师,志在吞灭,非为拯民,故岁星福越而祸吴。秦之残酷,天下诛之,上合天意,故岁星祸秦而祚汉。荧惑,罚星也。宋景公出一善言,荧惑退移三舍,而延二十七年。以此推之,岁为善星,不福无道;火为罚星,不罚有德。举此二者,其他可知。况所临之分,随其政化之善恶,各变其本色,芒角大小,随为祸福,各随时而占之。淳风曰:“夫形器著于下,精象系于上。”近取之身,耳目为肝肾之用,鼻口实心腹所资,彼此影响,岂不然欤?《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盖本于人事而已矣。刑德向背之说,尤不足信。夫刑德天官之陈,背水陈者为绝地,向山坂陈者为废军。武王伐纣,背济水向山坂而陈,以二万二千五百人击纣之亿万而灭之。今可目睹者,国家自元和已后至今,三十年间,凡四伐赵寇昭义军,加以数道之众,常号十万,围之临城县,攻其南不拔,攻其北不拔,攻其东不拔,攻其西不拔。其四度围之,通有十岁,十岁之内,东西南北,岂有刑德向背、王相吉辰哉?其不拔者,岂不曰城坚、池深、粮多、人一哉?复以往事验之,秦累世战胜,竟灭六国,岂天道二百年间常在乾方,福德常居鹑首?岂不曰穆公已还,卑身趋士,务耕战,明法令而致之乎?故梁惠王问尉缭子曰:“黄帝有刑德,可以百战百胜,其有文乎?”尉缭子曰:“不然。黄帝所谓刑德者,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世之所谓刑德也。”夫举贤用能者,不时日而利;明法审令者,不卜筮而吉;贵功养劳者,不祷祠而福。周武王伐纣,师次于汜水共头山,风雨疾雷,鼓旗毁折,王之骖乘惶惧欲死。太公曰:“夫用兵者,顺天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则三军败亡。且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智者不法,愚者拘之。若乃好贤而任能,举事而得时,此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待祷祠而福从。”遵命驱之前进。周公曰:“今时逆太岁,龟灼言凶,卜筮不吉,星凶为灾,请还师。”太公怒曰:“今纣剖比干,囚箕子,以飞廉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龟折蓍,率众先涉,武王从之,遂灭纣。宋高祖围慕容超于广固,将攻城,诸将咸谏曰:“今往亡之日,兵家所忌。”高祖曰:“我往彼亡,吉孰大焉!”乃命悉登,遂克广固。后魏太祖武帝讨后燕慕容麟,甲子晦日进军。太史令晁崇奏曰:“昔纣以甲子日亡。”帝曰:“周武岂不以甲子日胜乎?”崇无以对。遂战,破之。后魏太武帝征夏赫连昌于统万城,师次城下,昌鼓噪而前,会有风雨从贼后来,太史进曰:“天不助人,将士饥渴,愿且避之。”崔浩曰:“千里制胜一日,岂得变易?风道在人,岂有常也?”帝从之。昌军大败。或曰:“如此者,阴阳向背定不足信,孙子叙之何也?”答曰:“夫暴君昏主,或为一宝一马,则必残人逞志,非以天道鬼神,谁能制止?故孙子叙之,盖有深旨。”寒暑、时气,节制其行止也。周瑜为孙权数曹公四败,一曰:“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用兵之忌也。”寒暑同归于天时,故聊以叙之也。
孟氏曰:兵者,法天运也。阴阳者,刚柔盈缩也。用阴,则沉虚固静;用阳,则轻捷猛厉;后则用阴,先则用阳。阴无蔽也,阳无察也。阴阳之象无定形,故兵法天。天有寒暑,兵有生杀;天则应杀而制物,兵则应机而制形,故曰天也。
贾林曰:读时制为时气,谓从其善时,占其气候之利也。
杜佑曰:谓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刚柔之制。
梅尧臣曰:兵必参天道,顺气候,以时制之,所谓制也。《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王皙曰:谓阴阳,总天道、五行、四时、风云、气象也,善消息之,以助军胜。然非异人特授其诀,则末由也。若黄石授书张良,乃《太公兵法》是也。意者岂天机神密,非常人所得知耶?其诸十数家纷纭,抑未足以取审矣。寒暑,若吴起云疾风、大寒、盛夏、炎热之类;时制,因时利害而制宜也。范蠡云“天时不作;弗为人客”是也。
张预曰:夫阴阳者,非孤虚向背之谓也。盖兵自有阴阳耳。范蠡曰:“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又云:“设右为牝,益左为牡,早晏以顺天道。”李卫公解曰:“左右者,人之阴阳;早晏者;天之阴阳;奇正者,天人相变之阴阳。”此皆言兵自有阴阳、刚柔之用,非天官、日时之阴阳也。今观《尉缭子?天官》之篇,则义最明矣。《太白阴经》亦有《天无阴阳》之篇,皆著为卷首,欲以决世人之惑也。太公曰:“圣人欲止后世之乱,故作为谲书,以寄胜于天道,无益于兵也。”是亦然矣。唐太宗亦曰:“凶器无甚于兵。行兵苟便于人事,岂以避忌为疑也?”寒暑者,谓冬夏兴师也。汉征匈奴,士多堕指。马援征蛮,卒多疫死。皆冬夏兴师故也。时制者,谓顺天时而制征讨也。《太白阴经》言天时者,乃水旱、蝗雹、荒乱之天时,非孤虚向背之天时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