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曾经是孩子,现在是父母:我的童年不完美,但你的童年可以更美好

書城自編碼: 408433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心理疏导
作者: 贝阿特丽斯·卡苏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8591402
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7.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什么是思想史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什么是思想史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售價:HK$ 61.6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全新增订版)
《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全新增订版) 》

售價:HK$ 63.8
从宁波到日本:生活世界的对话
《 从宁波到日本:生活世界的对话 》

售價:HK$ 74.8
西夏史(历史通识书系)
《 西夏史(历史通识书系) 》

售價:HK$ 77.0
怪谈:一本详知日本怪谈文学发展脉络史!
《 怪谈:一本详知日本怪谈文学发展脉络史! 》

售價:HK$ 57.2
韩江黑夜的狂欢: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出道作品
《 韩江黑夜的狂欢: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出道作品 》

售價:HK$ 63.8
销售的力量
《 销售的力量 》

售價:HK$ 97.9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售價:HK$ 6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3.8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正确的预防》
+

HK$ 65.8
《走进孩子的内心——写给遇到心理问题的家长与孩子的心理咨询书》
+

HK$ 70.7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
+

HK$ 112.7
《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12-18岁)》
+

HK$ 58.5
《心理抚养》
+

HK$ 45.8
《儿童教育心理学》
編輯推薦:
1.出版至今未经任何宣传,靠口碑畅销,持续占据西班牙亚马逊儿童心理学前10位。
2.本书回答了“为人父母”极度关心的三大问题:
父母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他们的教养方式?哪些伤害会对孩子造成深远影响?如何避免把伤害再传递给孩子?
3.本书明确界定了什么样的行为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为父母提供了清晰的标准。
4.本书提出了三大育儿力和两大养育工具,助力父母找到育儿方向和操作方式,让每位父母都能更自信、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长。
內容簡介:
据统计,世界上每十个孩子中,就有六人在某种程度上遭受过父母的伤害。这些伤害不仅体现为显性的体罚或虐待,还包括言语的刺痛和情感疏忽等隐形伤害。
难道这些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不知道这些行为会伤害孩子吗?
不!大多数父母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也清楚这些做法可能带来的伤害,但他们依然会不自觉地选择这些方式来纠正孩子的行为。为什么?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中长大的,缺乏自我觉察,形成了一种自动化反应模式。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来改变这些?
西班牙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贝阿特丽斯·卡苏罗,经过15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让过去的你,帮助现在的你!她发现,通过回溯自己的童年经历,我们就能破解育儿困境。而回溯中你要做的是:以孩子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追溯你童年相似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意识到哪些过去的伤痛依然影响着你当前的行为,哪些未消解的情感正在阻碍你和孩子的有效沟通,哪些是你真正应该为孩子提供的支持与陪伴。
这样的过程不会让孩子感受到任何压力,也无需复杂的育儿技巧,而是通过更深的理解与反思,找到更和谐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關於作者:
贝阿特丽斯·卡苏罗(Beatriz Cazurro),西班牙知名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专注于儿童情感发展和育儿领域。她在儿童心理治疗方面有着15年的经验,特别是擅长处理情感创伤及其对家庭的代际影响。她强调通过治愈自身童年的创伤,打破情感伤害的循环,建立更健康的亲子的关系,来帮助父母理解和应对复杂的养育问题。
目錄
第一部分
我们的童年经历如何影响我们的教养方式
家庭氛围的煤气灯效应 003
情感创伤的代际传递 006
原生家庭并不都是阴影,还可能是路障 010
理解父母,成为更好的父母 012
练习1:作为孩子的我 015
第二部分
从孩子到父母:避免把你经历的伤害传递给孩子
任何对孩子的不善待都是虐待 027
恐惧从来都不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 031
惩罚的误区:寻求尊重孩子需求的教养方式 036
威胁和勒索:远离隐性暴力 039
避免羞辱:保护孩子自尊心的重要性 045
消除奖励的隐患:重新思考激励方式 049
过度保护的本质是控制 053
责备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057
永远不要对你的孩子撒谎 061
煤气灯操纵的伤害性 065
父母化:不把孩子当孩子 069
三角关系:别把孩子当成斗争筹码 073
情感忽视:一种看不见的伤害 077
对性虐待零容忍 081
目睹暴力也是一种伤害 085

第三部分
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在平和的环境中成长
自责的根源:神经质内疚 091
健康的内疚:修复与成长的力量 095
停止内耗:与自己和解,与孩子重建联系 098
第四部分
深刻认识一次自己的童年
质疑父母,并不是一种禁忌 105
童年的情感防御机制 109
如何面对童年创伤 115
重新定义什么是好父母 119
练习2:作为成年人的我 124
第五部分
打破童年枷锁,重新找到育儿力
敏锐的觉察力:父母育儿中的高级智慧 137
回应力: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重视 144
修复力:从伤害中建立联结 149
第六部分
破除常见错误观念,找到心中的答案
错误观念之一:“孩子还小,什么都不知道” 157
错误观念之二:“孩子能适应一切” 161
错误观念之三:“给孩子自由就等于不干预” 166
错误观念之四:“你别抱他,会养成坏习惯” 169
错误观念之五:“打一巴掌不会造成伤害” 172
错误观念之六:“听话,才是好孩子” 176
错误观念之七:我比你更难受 182
练习3:我和我的孩子 184
第七部分
重建亲子桥梁:倾听与界限的终极力量
倾听:连接孩子心灵的桥梁 197
界限:如何在不使用暴力的情况下教育孩子 206
结束语 210
內容試閱
中文版序
我的童年不完美,但你的童年可以更美好
每个人对童年都曾有过美好的期盼。我们希望自己的童年充满爱,开心的时候有人分享,难过的时候能得到安慰。我们期待那段时光永远温馨而美好。但随着成长,我们慢慢发现:完美童年并不存在。
大多数人的童年生活会经历一些不如意。这些不如意可能是自己的需求未被满足,是努力了很久,克服恐惧,学会了一项技能,却没有得到父母肯定后的失落,抑或是父母的争吵让我们误以为做错的那个人是自己,又或者是经历了某些更严重的事件。不管是哪个,这些经历都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一个个印记。其中一些印记会因为更多肯定的声音逐渐淡化,但另外一些未被妥善处理的记忆却慢慢地变成了心中的伤痕。
伴随着童年印记长大的我们,如今也变成了孩子的父母,成为塑造孩子童年很关键的那部分。然而,当孩子对美好童年的期待需要我们鼓励时,内心尚未愈合的伤痕往往会扭曲了我们对孩子的回应。原本应该充满鼓励的话语,可能变成了“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别人家的孩子早就会了”。当我们试图安慰难过的孩子时,曾经失望过的心可能会让我们用冷漠的语气回应:“这点儿挫折都受不了?”久而久之,那个被受伤的父母养大的孩子在负面回应中积累了新的伤痕,逐渐变得不相信自己、缺乏安全感,甚至失去了原本属于童年的快乐。
心理学上称这种“无形遗产”现象为代际伤害。这种代际传递的伤害会不断地在养育过程中循环,不仅会伤害过去的孩子,也会伤害现在的孩子。许多父母对此常常感到矛盾而无力。他们会说“我知道这样对孩子不好”或是“我父母就是这么对我的”,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打破代际伤害的恶性循环,西班牙知名儿童心理学家贝阿特丽斯·卡苏罗为我们重新审视了其中的根源。她指出,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童年,首先我们必须走进自己的童年,去治愈那个受伤的自我。只有当我们自身的伤口得到愈合,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孩子免受类似的伤害。
卡苏罗重新为我们定义了什么是对孩子的伤害。所谓伤害,并不是只有打骂、体罚,任何对孩子的不善待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虐待。威胁、恐吓,甚至不恰当的奖励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无形的伤害。她还强调:“父母有抚养孩子的责任,但不必对所有事情负责。我们无须让自己陷入神经质的内疚,偶尔的放松反而可能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不仅如此,卡苏罗还带领我们一步步学会与内心的童年自我联结,理解童年经历如何在成年的自我中体现,最终,我们能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孩子,更加理解他们的需要和感受。
这些探讨和建议不仅让我们深刻反省,也为我们提供了改变的方向。我们的童年或许不完美,但孩子的童年可以更美好。这是一种期许,也是一个行动指南。通过自我觉察,识别那些曾经的伤痕,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回应孩子,打破代际传递的负面循环,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尽管这条路充满了挑战,但每一步的努力都是在为孩子铺设更加美好的童年。


作者序
让过去的你,帮助现在的你
古老的传说中,有一位笛子手不小心中了魔咒,陷入了一支古老的乐曲中。每当他吹奏时,乐曲的旋律仿佛化作无形的枷锁,会将他紧紧束缚。他越是努力挣脱,音符便越发紧绕,令他难以脱身。他无数次尝试突破,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正当笛子手感到无助和绝望时,他遇到了一位智者。这位智者听完他的哭诉,缓缓说道:“要打破这支乐曲的魔咒,你必须倒着吹奏。沿着这首乐曲的轨迹倒回去,你就能解开束缚的枷锁。”
听完智者的建议,笛子手虽心存疑虑,但还是决定试一试。当他缓缓倒吹起乐曲时,每一个倒放的音符仿佛都在解开他心头的锁链。随着旋律逐渐回溯,压抑在他心头的重担也渐渐消散。最终,在他吹到乐曲的起点时,魔咒彻底消散,笛声重新恢复了自由与灵动。
这个古老的传说给我们透漏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很多时候,前行并不是解脱的唯一途径。勇敢地倒回去,直面曾经困住自己的问题,反而能打破枷锁,找到真正的答案。
作为一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我经常会遇到焦虑而无助的父母来咨询育儿的困扰。他们的问题各式各样,比如:
“贝阿特丽斯医生,我儿子12岁了。小时候我们关系很好,他什么都愿意跟我说,可最近他变得越来越疏远。每次我们试图沟通,但结果总是不欢而散。我不明白,难道孩子长大了就会变得无法沟通了吗?我感觉自己正在慢慢失去他。”
“贝阿特丽斯医生,我的儿子6岁,总是在我和别人交谈时插话打断我们,弄得场面很尴尬。我尝试教他学会等待、轮流说话,可他好像完全不在意这些规矩。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我都很无奈,不知道该如何有效纠正他的行为。我很担心,他以后会不会因为这样的行为在社交场合遇到麻烦。”
“贝阿特丽斯医生,我的女儿3岁了,脾气特别急躁,想要什么东西就必须马上得到,否则就会大哭大闹。我有时被她的情绪搞得非常气愤,但又不知道如何正确安抚她。”

看着父母们无助的神情,我通常会给他们讲述这个故事,并告诉他们:“让过去的你,帮助现在的你。”
过去的你是孩童时期的你,现在的你是当了父母的你。通过回到自己的童年来理解孩子的童年,就像倒着吹奏乐曲,你无须任何方法,就可以破解育儿的困境。
例如,我请那位母亲回忆她小时候在大人们交谈时插话的经历。“我小时候插话是因为特别希望引起父母和大人们的注意,让他们觉得我很棒。但那时我太小,根本不懂得社交有时需要遵守规则。”之后,她恍然大悟,笑着说:“谢谢您,贝阿特丽斯,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对待我的孩子了。我不仅要教他规则,还要理解他想被关注的需求。”
当然,也有很多父母表示,他们的童年很糟糕。“原生家庭的阴影”这个说法让很多人在回忆自己的童年这件事上感到不适。但我想说的是,童年的我们认知有限,就像站在一个洼地,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的诠释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扭曲的。而现在的你已经经历了很多,有了更高、更广的认知,如果能不带评判地去回忆童年发生的事情,无论你的童年是快乐的还是糟糕的,你都能对自己的童年有更深的理解,并能从中获得智慧和力量,从而更好地养育孩子。
一位母亲分享了这种不带评判回忆的成功经验。小的时候,有一次她不小心跌倒了,膝盖磕破了皮,疼痛难忍,哭着跑向母亲。而母亲只是淡淡地说:“小孩子摔跤很正常,站起来自己走。”那时的她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不关心。然而,今天,当她自己成为母亲后,她学会了用不评判的心态去回顾这件事。她理解了母亲并不是缺乏爱意,而是用她那一代人习惯的方式表达关心,希望她学会独立和坚强。
这个转变不仅帮助她放下了童年时的伤痛,也让她在育儿这条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她不再受限于过去的埋怨情绪,而是用觉察和智慧将那段记忆转化为一份柔和的力量。今天的她,在教孩子独立时,选择了一种更温柔的方式。
实际上,每个父母心中都有一位睿智的觉察者。回到童年,用我们现在的智慧和经历去重新理解那些曾经困惑我们的经历和情绪,就像笛子手打破古老旋律的“魔咒”,无须方法,只需重新走一遍,就可以在育儿这条路上吹奏出自然灵动的乐曲。

家庭氛围的煤气灯效应
先为人子女,后为人父母,每个人都是在当子女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当父母的。每个父母现在养育孩子的方式都与他们曾经在童年时期被对待的经历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有过温馨的记忆,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照顾,那么他在养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就会充满安全感;反之,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期生活在紧张的家庭氛围中,成年后自己当了父母就会焦虑不安,时刻怀疑自我,难以关注到孩子的需求,更难以与孩子建立真正的亲密联系。
苏珊娜的故事
苏珊娜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最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无力感,尤其是在孩子们争吵时。当我问起她的童年时,她说自己的童年并不重要,她的童年过得很幸福,父母对她也很好。然而,在听她认真回忆后,我察觉到一个被她忽略的事实:她的父亲酗酒,经常殴打母亲,母亲在枕头下藏着小刀。尽管苏珊娜起初认为这些经历对她没有影响,但随着觉察的深入,她恐惧和无力感的源头逐渐暴露出来。她意识到小的时候,自己对父亲的暴力行为有着深刻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一直伴随着她。与此同时,由于她对父母的冲突无能为力,无法控制父亲的暴力来保护母亲,恐惧的同时,她也产生出一种无力感。随着时间的累积,这种恐惧和无力感成为她的一种习惯性反应模式。现在,只要看到孩子发生争执,尽管她作为母亲有能力干预,但她的潜意识仍然停留在童年的时刻,感到无能为力。她无法走出童年的情境,下意识地将孩子们的冲突与童年时父亲对母亲的暴力场景相联系,重现了自己在童年时的那种可怕感受。

这种将童年经历与感受不加区分地移植到现在的情况,叫“移情”。它揭示了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的事实:很多父母纠正孩子行为的方式,如喊叫、缺乏耐心、过度苛刻、溺爱等,往往是童年未处理创伤的情绪反应。比如,当孩子的某些行为触碰到父母童年留下的伤疤时,父母可能会感到烦躁不安,甚至对孩子小小的错误大发脾气。苏珊娜的情绪反应实际上就是移情的结果,而并不完全是由孩子的行为本身引发的。
孩子其实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礼物,并不是一种困扰,是孩子给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带着成人的阅历重新诠释自己的童年经历,我们不仅可以对自己童年的感受、经历及其留下的印记有足够的理解,也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学会与孩子更好地建立关系。这种转变与关系的建立,比任何育儿方法都更加有效。

情感创伤的代际传递
曾经是孩子,现在是父母,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然而,在成为父母时,我们常常忘记了这一点,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不觉得自己的童年跟孩子的童年有什么关系。我们专注于“纠正”孩子的行为,却没有觉察到自己童年的经历与孩子的问题密切相关。事实是,父母的童年经历不仅与孩子有关,那些未被处理的情感还会像尘封的魔咒,在孩子出现问题时重新启动,形成一种代际间的情感轮回。
维多利亚的故事
有一天,维多利亚,一位5岁女孩儿的母亲,满怀困惑地找到了我。她告诉我,女儿最近总是频繁洗手,甚至把小手洗得红肿流血,尽管她采用了各种方法试图纠正女儿的这一行为,但都收效甚微。她不知道女儿为何会有如此极端的行为。
我的工作是帮助父母通过其描述的他们的现状,找到那些未被察觉的情绪线索,挖掘出更深的心理根源。于是,我问了问维多利亚的近况。她低声回应,面容满是疲惫:“最近几个月,我情绪低落,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她稍作停顿,仿佛在搜寻合适的言语,随后继续说道:“我觉得这是工作上的问题,尤其是和我的女老板的关系,她最近突然对我冷淡了,我感到一阵莫名的孤独,甚至有些抑郁。我知道自己对这件事反应过度,但我真的找不到原因。”
维多利亚的女老板年龄与她母亲相仿,曾经对她非常关心和照顾。然而,最近两人的关系逐渐疏远,这让维多利亚感到心灰意冷,孤独感愈发强烈。
我问:“这种孤独感,你小时候也有过吗?”维多利亚陷入了回忆,轻轻点头,回想起母亲抑郁时的情景,她低声说道:“是的,我母亲患抑郁症时,我也曾感受过同样的孤独。”
经过深入回忆,我们挖出了她隐藏多年的情绪困境。维多利亚对母亲患抑郁症这件事情的情感反应非常复杂。首先,母亲患抑郁症后,对她的关心和照顾越来越少,她感到非常孤独。其次,她对母亲有责怪情绪,觉得自己在最需要情感支持的时候,母亲却缺席了。最后,她还感到十分内疚,因为她觉得母亲并不是故意患抑郁症的,患抑郁症不是母亲的错,她为自己责备母亲感到内疚。当这些复杂而痛苦的情绪一齐向年幼的维多利亚袭来时,她该如何处理呢?回忆到这里时,维多利亚的眼中闪过一丝震惊,大声喊道:“天哪,我想起来了!小时候我母亲患抑郁症后,我也开始频繁洗手,试图通过洗手缓解内心的不安和恐惧。现在我情绪不佳,我的女儿也重复了我小时候的行为。我知道了,她内心的孤独和不安就像当年的我。”
维多利亚童年遭遇的心理困境并没有通过洗手清理掉,它一直困扰在心中,甚至还将其移情到了与女老板的关系中,而女老板与她疏离,触发了她童年的伤痛,于是她才会反应过度,以至于有些抑郁,而她的抑郁,就像当年她母亲的抑郁一样,令女儿也陷入了同样的心理困境,并同样通过洗手的行为表现了出来。这种情绪的重现,就像一种伤痛的轮回。
维多利亚从未想到,自己童年未解的情感创伤会在几十年后以相似的方式出现在女儿身上。那一刻,维多利亚充满了自责和痛苦:“女儿多么需要我,而我却没有意识到她的真正需求!”但维多利亚无须自责,她只是回到童年,就找到了解决女儿的问题的方法,也消除了长期困扰自己的心理困境。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