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
售價:HK$
57.8

《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
》
售價:HK$
139.2

《
微积分学教程(第二卷)(第8版)
》
售價:HK$
116.8

《
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
售價:HK$
103.8

《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S. 贝克尔全新力作)
》
售價:HK$
81.4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售價:HK$
54.8

《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售價:HK$
173.8

《
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
售價:HK$
140.8
|
編輯推薦: |
本教材为第五轮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护理类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之一。
|
內容簡介: |
本教材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护理类专业“十四五”规划教材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之一。1.突出“疾病”要素的整体观,倡导用完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观认识疾病的外因与内因、现象与本质,在教材体例的设计上,以“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轴线,将病原生物、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医学免疫等学科知识适度解构重整,并基于现有教师仍然好教的具体实际,将全书仍以学科知识为脉络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四个版块即生物病原、免疫基础、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2.紧扣岗位需求,以护理的两大类主要工作任务即护理操作和护理观察为逻辑起点,梳理、筛选关联度大的知识内容,确保专业基础的针对性与实用性。3.强化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学科性知识研究取向调整为应用性导向,尽量减少学科性知识理论阐述及验证等内容。4.学生在学习《疾病学基础》时,尚无临床工作的阅历,通过穿插一些情景案例导入与知识拓展内容,引导学生早关注临床,早联系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
關於作者: |
博士,教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教师工作部部长。主要从事病原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性应用研究计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重点课题4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一级论文5篇;获发明专利3件;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参与),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参与),金华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持)和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三等奖
|
目錄:
|
第一章绪言/1
一、疾病认知溯源/1
二、疾病发生、发展追踪/2
三、走进疾病学基础/3
四、学好疾病学基础/3
第一篇|生物病原
第二章微生物/6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6
一、细菌的生物学性状/6
二、病毒的生物学性状/15
三、真菌的生物学性状/17
第二节微生物的分布/19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19
二、微生物在正常人体的分布/20
三、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20
四、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21
五、机会性感染/21
第三章病原微生物/22
第一节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22
一、细菌感染/22
二、病毒性感染/26
三、真菌感染/27
四、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原则/28
五、医院感染/29
第二节病原微生物的检测/31
一、细菌感染的检测/32
二、病毒性感染的检测/33
三、真菌感染的检测/34
第三节消毒与灭菌/35
一、消毒分级/35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35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37
四、消毒灭菌基本原则/39
第四章常见病原菌/40
第一节化脓性细菌/40
一、葡萄球菌与链球菌/40
二、奈瑟菌与铜绿假单胞菌/43
三、化脓性细菌的检测与防治/45
第二节肠道感染细菌/45
一、肠道杆菌/46
二、弧菌/50
三、幽门螺杆菌与空肠弯曲菌/52
第三节呼吸道感染细菌/53
一、结核分枝杆菌/53
二、白喉棒状杆菌/55
三、其他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细菌/56
第四节厌氧菌/58
一、厌氧芽孢梭菌/58
二、无芽孢厌氧菌/60
第五节动物源性细菌/62
一、炭疽芽孢杆菌/62
二、鼠疫耶尔森菌/63
第五章常见病毒/64
第一节呼吸道感染病毒/64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64
二、禽流感病毒/66
三、SARS冠状病毒/66
四、其他呼吸道感染病毒/67
第二节肠道感染病毒/69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69
二、轮状病毒/70
三、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70
四、新型肠道病毒70型/70
五、新型肠道病毒71型/71
第三节肝炎病毒/71
一、甲型与戊型肝炎病毒/71
二、乙型、丙型与丁型肝炎病毒/72
第四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76
一、生物学性状/76
二、临床意义/77
三、微生物学检验/78
四、防治原则/78
第五节其他病毒/78
一、虫媒病毒/78
二、出血热病毒/79
三、疱疹病毒/80
四、狂犬病毒/82
五、朊病毒/83
第六章常见真菌及其他微生物/84
第一节主要病原性真菌/84
一、白念珠菌/84
二、新型隐球菌/85
三、皮肤癣菌/85
第二节放线菌/85
一、放线菌属/85
二、诺卡菌属/86
第三节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86
一、螺旋体/86
二、衣原体/88
三、支原体/89
四、立克次体/90
第七章人体寄生虫学/92
第一节人体寄生虫学概述/92
一、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92
二、人体寄生虫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93
三、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94
四、寄生虫病流行、防治和诊断/95
第二节肠道常见寄生虫/96
一、蠕形住肠线虫/96
二、布氏姜片吸虫/97
三、链状带绦虫/98
四、蓝氏贾第鞭毛虫/99
第三节其他腔道常见寄生虫/100
一、华支睾吸虫/100
二、阴道毛滴虫/101
第四节组织内常见寄生虫/102
一、日本血吸虫/102
二、卫氏并殖吸虫/103
三、细粒棘球绦虫/103
四、疟原虫/104
五、刚地弓形虫/106
六、溶组织内阿米巴/107
七、广州管圆线虫/108
八、丝虫/108
第五节医学节肢动物/109
一、昆虫纲常见的医学节肢动物/109
二、蛛形纲常见的医学节肢动物/111
第二篇|免疫基础
第八章免疫概述/114
第一节免疫系统组成/114
一、免疫器官/115
二、免疫细胞/116
三、免疫分子/118
第二节抗原/128
一、抗原的性质/128
二、抗原的特异性/128
三、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129
四、抗原的种类/130
五、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130
第三节免疫应答/131
一、固有免疫应答/131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132
第九章临床免疫应答及免疫学应用/137
第一节临床免疫应答/137
一、超敏反应/137
二、自身免疫病/142
三、免疫缺陷病/144
四、肿瘤免疫/145
五、移植免疫/146
第二节免疫学应用/146
一、免疫预防/147
二、免疫诊断/148
三、免疫治疗/150
第三篇|病理解剖
第十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52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152
一、萎缩/152
二、肥大/153
三、增生/154
四、化生/154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55
一、可逆性损伤/155
二、不可逆性损伤/157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160
一、再生/160
二、纤维性修复/161
三、创伤愈合/162
四、骨折愈合/164
第十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65
第一节充血/165
一、充血/165
二、淤血/166
第二节出血/167
一、出血的原因和类型/168
二、出血的病理变化/168
三、出血的后果及结局/169
第三节血栓形成/169
一、血栓形成的原因、条件及机制/169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170
三、血栓的结局/171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172
第四节栓塞/172
一、栓子运行途径/172
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172
第五节梗死/174
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174
二、梗死的病理变化及类型/175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结局/176
第十二章炎症/177
第一节炎症的原因及炎症介质/177
一、炎症的原因/177
二、炎症介质/178
第二节炎症的病理变化/179
一、变质/180
二、渗出/180
三、增生/183
第三节炎症的临床表现/184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184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184
第四节炎症的类型/185
一、急性炎症类型/185
二、慢性炎症类型/187
第五节炎症转归/187
一、痊愈/188
二、迁延不愈/188
三、蔓延扩散/188
第十三章肿瘤/189
第一节肿瘤的概述/189
一、肿瘤的概念/189
二、肿瘤的形态/189
第二节肿瘤的异型性/190
一、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190
二、肿瘤细胞的异型性/190
第三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190
一、肿瘤的生长方式/191
二、肿瘤的扩散/191
三、恶性肿瘤的分级与分期/192
第四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192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192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192
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193
第五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193
一、肿瘤的命名/193
二、肿瘤的分类/194
三、癌与肉瘤的区别/195
第六节癌前疾病(或病变)、异型增生和原位癌/195
一、癌前疾病(或病变)/195
二、异型增生和原位癌/196
第七节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196
一、肿瘤的病因学/196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198
第八节常见肿瘤举例/198
一、上皮组织肿瘤/198
二、间叶组织肿瘤/199
三、其他肿瘤/201
第四篇|病理生理
第十四章水、电解质代谢平衡及紊乱/204
第一节脱水和水中毒/204
一、脱水/205
二、水中毒/207
第二节水肿/208
一、水肿的发生机制/208
二、水肿的特点/210
三、水肿对机体的影响/211
第三节钾代谢紊乱/211
一、低钾血症/211
二、高钾血症/213
第十五章酸碱平衡及失调/216
第一节酸碱平衡及调节/216
一、酸碱来源/216
二、酸碱平衡及其调节/217
三、酸碱平衡常用检测指标及意义/219
第二节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220
一、代谢性酸中毒/220
二、呼吸性酸中毒/222
三、代谢性碱中毒/223
四、呼吸性碱中毒/225
第三节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226
一、双重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226
二、三重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227
第十六章缺氧/228
第一节缺氧概述/228
一、缺氧的概念/228
二、常用血氧指标/228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229
一、低张性缺氧/229
二、血液性缺氧/230
三、循环性缺氧/231
四、组织性缺氧/232
第三节缺氧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233
一、呼吸系统变化/233
二、循环系统变化/233
三、中枢神经系统变化/234
四、血液系统变化/234
五、组织细胞变化/235
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235
一、机体的代谢耗氧率/235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235
第五节氧疗/236
一、氧疗的指征/236
二、氧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36
第十七章应激/238
第一节应激概述/238
一、应激分类与应激原/238
二、应激反应过程/239
三、应激反应机制/239
第二节应激病理生理与疾病/241
一、应激时机体代谢变化/241
二、应激时机体器官、系统功能变化/241
三、应激性疾病/242
四、应激性疾病防治与护理/243
第十八章发热/245
第一节发热的原因与机制/246
一、发热的原因/246
二、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247
第二节发热的分期和分型/248
一、发热分期/248
二、发热分型/249
第三节发热时机体病理生理/250
一、机体物质代谢变化/250
二、机体生理功能变化/250
第四节发热的临床意义/251
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251
二、发热的防治与护理/251
第十九章休克/253
第一节休克的成因与种类/253
一、休克的成因/253
二、休克的分类/254
第二节休克分期及发生机制/254
一、缺血性缺氧期/255
二、淤血性缺氧期/255
三、微循环衰竭期/256
第三节休克时机体病理生理/257
一、机体代谢变化/257
二、器官系统功能变化/257
第四节休克防治与护理/258
一、休克防治原则/258
二、休克护理原则/259
第二十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60
第一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成因、机制与影响因素/260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成因和发生机制/260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261
第二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与分型/262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262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型/262
第三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263
一、出血/263
二、器官功能障碍/264
三、休克/264
四、溶血性贫血/264
第四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与护理/264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264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原则/265
参考文献/266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267
|
內容試閱:
|
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求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教育 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为指导,我们对本教材进行了修订。
本教材以优质护理能力要求为导向,根据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要求,保留上版教材的基本框架,是一部跨多学科、重知识衔接的实用的基础医学教材。本次修订对上版教材进行了七个方面的改革与完善。一是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以及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新需求,将教材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数字化重构,增加教材数字化内容。二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案例,在教材层面体现出如何培育劳模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三是优化编写团队,增加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专家指导并一起编写。四是对标新版护理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对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职业,以护理的两大类主要工作任务(即护理操作和护理观察)为逻辑起点,针对护理职业领域的新需求和典型工作任务,梳理、筛选出关联度大的知识内容。同时按照“淡化学科体系,理论知识够用,服务岗位能力和个人发展要求”的思路,力求使该教材更符合专科层次护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五是突出疾病要素的整体观,以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轴线,将病原生物、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医学免疫等学科知识适度解构、重整,将全书仍以学科知识为脉络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4 个部分,即病原生物、免疫基础、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并强化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尽量减少学科性知识理论阐述及验证等内容。六是力求学以致用,尽管在学习疾病学基础时,学生尚无临床工作的阅历,但我们通过穿插一些案例导入与知识链接内容,引导学生早关注临床、早联系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七是彰显简明实用,三年制专业学习周期较短,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限,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精练与精简,语句表达更准确、通俗等方面的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挥教材的基本功能。
在第3 版教材的策划、构思及成稿过程中得到了参编学校的大力支持,为了拓宽视野,做到知识的更新与迭代,我们也借鉴了国内外专家的许多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敬意与衷心的感谢!限于我们对专业的研究水平和实践经验不足,尤其对高职专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掌握仍然不够准确,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也缺乏经验,因此本书在内容的筛选及编排、体例的设计和撰写中可能存在诸多的不足,敬请使用和关心本教材的同仁及同学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不断改进与完善。
楼宏强 吕茂利
2025 年2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