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HK$
130.9

《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
理由至上
》
售價:HK$
129.8

《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售價:HK$
96.8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售價:HK$
1078.0

《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售價:HK$
74.8

《
近三十年新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
售價:HK$
107.8

《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中国成语不仅承载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隐喻和哲学问题。运用儿童哲学方法思考成语中的人生“大哉问”,有助于梳理心理困扰、反思认知误区、启迪生命智慧。该书涵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七大模块,分为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与社会适应、生涯规划、生命教育、学会学习,以“破釜沉舟”“田忌赛马”“空中楼阁”等21个具有心理意味的成语为刺激物,通过四大环节指导教师带领孩子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切身感受成语里的大智慧,心灵成长的小课堂!
|
內容簡介: |
中国成语不仅承载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隐喻和哲学问题。运用儿童哲学方法思考成语中的人生“大哉问”,有助于梳理心理困扰、反思认知误区、启迪生命智慧。本书依照最新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分为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生涯规划和生命教育自我成长七个模块,以“破釜沉舟”“田忌赛马”“空中楼阁”等21个具有心理意味的成语为刺激物。每课分为四大板块:调动氛围、促成思维的“游戏互动”;熟知成语、开启探究的“成语共读”;脑力风暴、产生哲思的“心灵激荡”和梳理所学、总结升华的“灵光一闪”。本书可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师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班主任、社工、心理咨询师和广大家长作为心理教育的重要资源。
|
關於作者: |
林旭,一级教师,任教于厦门市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翔安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指导小组成员,翔安区骨干教师,厦门市骨干教师(在培)。
黄睿,厦门大学哲学系特任副研究员、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辅仁大学哲学博士,厦门大学博士后。在深圳中学、深圳坪山外国语学校等中小学任教近8年,在全国各地多次开展公开课及教师培训讲座。
|
目錄:
|
目录
第一辑 认识自我
东施效颦
——模仿别人,我还是我吗?/ 2
不龟手药
——什么能力有价值?/ 15
呆若木鸡
——强大自我哪里来?/ 27
第二辑 情绪调适
哀兵必胜
——所有情绪都有意义吗?/ 42
心如死灰
——没有情绪的波动是不是好事?/ 55
杯弓蛇影
——我们害怕的东西真实存在吗?/ 68
第三辑 生命教育
朝生暮死
——活多久才“够久”?/ 86
薪火相传
——生命意义在哪里?/ 98
樗栎庸材
——可不可以做个只对自己有用的人?/ 111
第四辑 人际交往
曾参杀人
——什么样的人值得信任?/ 126
千里送鹅毛
——为什么要送礼物?/ 138
五十步笑百步
——可以嘲笑别人吗?/ 150
第五辑 生活与社会适应
三思而行
——要不要把所有可能性都考虑到?/ 166
郑人买履
——做选择要看自己感受还是客观标准?/ 179
破釜沉舟
——要不要给自己留退路?/ 192
第六辑 学会学习
悬梁刺股
——学习需要这样吗?/ 206
揠苗助长
——我要不要提前学?/ 219
纸上谈兵
——考好就是学会了吗 / 229
第七辑 生涯规划
空中楼阁
——我们可以只要自己喜欢的吗?/ 246
田忌赛马
——我应该先扬长还是先避短?/ 261
玩物丧志
——玩物会丧志吗?/ 273
后记 / 285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曹剑波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朱子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
我是一名哲学研究者,儿童哲学的实践和推广者,也是一个当爸爸的 人。我时常觉得,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比一时的成绩好坏或“听话”与 否要重要得多。然而,当代社会的各种压力从成人不断传导到儿童,也因 此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 的团队对 2010 年至 2020 年之间数百项调查结果的元分析,我国小学生检 出率前三位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睡眠问题(25.2%)、抑郁( 14.6% )和焦虑 ( 12.3% ),而初中生则是焦虑(27%)、抑郁(24%)和自我伤害(22% )。《 2023 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报告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 40%,初中生超 30%,小学生约 10%。我国大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 堪忧,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家庭、 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儿童哲学的理念与方法有望起到重要的作用。
儿童哲学是一场风靡全球的教育革新运动,它并非向儿童讲授哲学知识,而是在哲思探究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我国新课标理念高度契合。目前,厦门大学哲学系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和朱子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的参与下,大力推动儿童哲学融入中小学学科课堂。我们将这样的课堂称为“哲思课堂”,具体到每个学科中,则可以称为哲思语文课、哲思数学课、哲思心理课等。《哲思心理课(成语 故事卷)》的出版,代表着哲思课堂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在推进哲思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点初步思考:
第一,哲思课堂首先应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合格学科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一种自我超越,而不是站在哲学角度对学科教学进行任意改造。在与每一个学科合作开展研究时,我们都努力寻找在各学科领域已有建树和思考的中小学教师,在共同学习学科课标及学科文献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儿 童哲学的理念之所以能在他们的内心和课堂上生根发芽,是因为儿童哲学回应了他们一直以来关于儿童和课堂的困惑,契合着他们关于优质教育的 想象和对于学科本质的理解。
第二,哲思课堂要充分体现儿童哲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实现儿童与教师的共同成长,而不能仅仅是教学创新的噱头或提高成绩的工具。教师们参与哲思课堂研究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不断学会去尊重儿童、理解儿 童、信任儿童、关怀儿童的过程,是不断地学会倾听、对话、探究和经营团体的过程,是对自身教育信念的深刻反思和重建。
第三,哲思课堂要扎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当下的现实议题,用儿童熟悉的语言谈论儿童真实的困惑,而非对西方儿童哲学课程的简单 挪用。儿童是在具体的历史文化情境中成长的,他们的哲学思考也具有文化性和时代性。因此,我们一直鼓励教师运用寓言、成语、俗语、国学经 典、历史故事等中国特有的语言文化要素作为刺激物,在探究中鼓励儿童 联系个人的真实经验来开展哲学思考。
我与林旭老师是在 2023 年 7 月的厦门大学全球汉语儿童哲学(第五 期)公益暑期学校中认识的。在那次暑期学校中,林老师在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凭借《悬梁刺股——学习需要这样吗?》这样一节精彩的公开课 获得了一等奖。2023 年 9 月,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前往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开展教研和录制视频课,我又邀请林老师随我们一起去授课。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林老师平时在学校中借助心理社团和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过不少儿童哲学的探索和尝试,还成为儿童哲学的积极“宣传员”, 带动课题组成员和身边的许多心理教师加入关注儿童哲学的行列中。当他 听说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重点征集基于成语故事的儿童哲学课时,就与 黄睿博士商议,想要以成语故事为主题,开发一系列“哲思心理课”教 案。我们对这个计划给予了大力支持,也非常高兴能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 破口推进哲思课堂的研究。
成语故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成语往往是生活中某一类 常见真实情境的隐喻,例如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做过“悬梁刺股”这样的 事,但却对学习中的“痛”和“苦”有深切的感受。当“悬梁刺股”这个 成语不再是一个单向地“要求”孩子去努力学习的口号,而成为与孩子平 等讨论“学习需不需要这么苦”的思考素材时,我们既给了孩子排解苦闷、调整认知、重建学习兴趣的契机,同时也创造性地实现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传承。在《哲思心理课(成语故事卷) 》中,来自各地的教师们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指导纲要和学科特点,开创出以游戏互动活跃氛 围,以成语共读引入主题,以团体探究激发思考,以师生总结提炼成果的课堂结构,很好地将成语文化内涵、儿童哲学理念与心理咨询技术结合在一起。最宝贵的是,其中的每一节课都包含了师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对话, 包含了充满童思童趣的提问与观点。我希望读者不要把这些对话当作唯一正确的“范本”去模仿,因为每一个课堂中的儿童都有不同的生命经历、不同的认识语境、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此每一次课堂对话的重点、方向、 结论都可能有所不同。但我希望你像书中这些教师一样,带着求教的心态去倾听儿童,从生生对话之中挖掘智慧的源泉。
当然,任何创新都会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但创新的宝贵之处 在于它激发人们打破陈规、开启多种多样的思路。我相信,《哲思心理课 (成语故事卷) 》也会成为一个“刺激物”,激发各学科“哲思课堂”的创生与发展。
2024 年 9 月于厦门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