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售價:HK$
76.8

《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售價:HK$
86.9

《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售價:HK$
75.9

《
世界之中(文明三部曲之后,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充满想象力的重磅新作)
》
售價:HK$
86.9

《
柏拉图《美诺》疏证
》
售價:HK$
96.8

《
山西明清寺观壁画的内蕴与社会潜流研究
》
售價:HK$
140.8

《
莎士比亚全集十卷
》
售價:HK$
591.8

《
7天造一台无人机:飞控、电池、动力系统、地面站全解析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诗经》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一致。本书参照历代诗经学重要著述,运用伦理学方法研究《诗经》蕴含的美德思想与民族文化基因。通过描摹周人处理人我关
系、群己关系、天人关系的方式,为当下构建美好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属于《尚社智库·社科博士论文文库》。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八章,较系统地从伦理学角度阐释了《诗经》。全书从介绍诗经学史和《诗经》诞生的社会背景开始,在阐述了《诗经》美德思想后,从民族精神、理想人格、家庭美德、政治美德和普适德性等角度,结合一篇篇具体的诗篇进行分析,既有丰富的例证,又有严谨的分析。
无论对专业读者还是《诗经》爱好者来说,通过阅读本书,都能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对《诗经》这一经典作品的深远影响产生更详细的了解。
|
關於作者: |
李营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目錄:
|
总序
序
第一章 诗经学史
一、 先秦诗学
二、 诗经汉学
三、 诗经宋学
四、 诗经清学
五、 现代诗学
第二章《诗经》诞生的社会背景
一、 宗教变革,修德配命
二、 宗法分封,德服万邦
三、 文明进步,制礼作乐
第三章《诗经》美德思想概要
一、 《诗经》德字含义分析
二、 《诗经》中的道德语汇
三、 《诗经》教化机制分析
第四章《诗经》之民族精神
一、 文德精神
二、 尚武精神
三、 允文允武
第五章《诗经》之理想人格
一、 君子人格
二、 淑女人格
第六章《诗经》之家庭美德
一、 孝德思想
二、 弟德思想
三、 婚恋伦理
第七章《诗经》之政治美德
一、 敬德保民
二、 爱国情怀
三、 笃行实干
四、 勤政思想
五、 明辨是非
六、 追求平等
第八章《诗经》之普适德性
一、 仁爱精神
二、 友爱精神
三、 报德思想
四、 和谐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传统美德铸民魂 礼乐文明风雅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那么,中华文明为什么会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呢?这自然离不开中华民族人民的自觉传承发展,另外,与中华民族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字系统(比如古汉语)和文化经典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儒家学派传承的“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实际上是中华文明上古社会的集体智慧结晶,虽然大多由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编定,但都是在前人既有文献基础上编定的(《春秋》除外)。孔子不仅创立了儒家学派有开创未来之功,实际上,他对中国文化的承先传承之功至伟。经典承载保留了中华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以文明和文化的力量培育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我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就鲜明体现出文化塑造人格的作用,而这里所谓的“诗书”就是指《诗经》与《尚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体现着中华礼乐文明的创始者周人的生活、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传统美德,对儒家学派和中国人后世的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儒家传承尊奉的几部重要经典之一。后世儒家的著作均常常引证《诗经》的语句以论证自己的思想,比如不到两千字的《大学》就引证《诗经》达十余次。虽然是以诗的语言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但同样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价值取向与传统美德。
在传统中国,学术是综合的,文史哲不分家,但在现代学术与学科体系中,文史哲常常是分科的,因此,《诗经》大多被以文学或者诗歌经典加以对待和研究,很少有人从哲学、思想、精神、伦理的角度加以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李营营博士的《〈诗经〉美德论》一书的选题和角度是很独特的。
该书在李营营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李营营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读博士时,我是她的导师,当其著作出版之际,邀我为其著作写个序言,这既是义不容辞,也是乐意为之。纵观这部著作,我觉得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和推荐。
第一,本书具有面向经典、问题意识独特的特点。如前所述,因为现代学术的分科意识越来越强,一般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很少碰或者说很少有人敢碰《诗经》,它毕竟是上古的经典且又是诗的简约比兴的语言,很多人都不曾读过它或者说也很难读懂它,也不愿意花很大的工夫在这部经典上。但李营营博士认真研读,并以自己作为一名伦理学博士生的专业视角去诠释这部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源头性经典。
第二,提出了诸多学术创见,取得重要成果。本书既从狭义伦理的角度分别从家庭伦理、政治伦理、社会伦理甚至生态伦理诸方面,提炼概括了《诗经》文本中所体现的伦理生活、伦理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从广义伦理的角度对《诗经》所凝聚的中华礼乐文明、中华民族精神比如崇德的社会风气,理想人格、文德之风、尚武精神等提出了独特看法和深入分析,发前人之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其部分成果也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公之于学术界,发表于一些重要报刊。
第三,本书的出版发行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部学术专著公开出版,系统地公之于世,这本身是一种学术积累。人们通过阅读此书,可以从另一个向度来理解《诗经》这部经典,可以如钱穆先生所说对本国历史和文化产生“温情的同情”与敬意。另外,在时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形势下,这本书的出版推动并深化了对中华文化基本经典的研究,对于溯源民族精神的起源,理解传统美德的精神,感知礼乐文明的风雅,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建设中国现代文明,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作出自己的学术贡献。
是为序。
肖群忠
2024年7月21日于北京
周代制礼作乐,文风郁郁。然而这个观念根深蒂固,当时的尚武精神则容易被忽视。《诗经》固然有春秋争霸战争中士卒的哀怨,但纵览全书,最震撼人心的却是威武矫健的强国军威、时维鹰扬的大国风貌。对文武王开国之战的赞颂、对宣王南征北战的讴歌、对秦国高尚气力的描绘,无不展示着邦国上升发展时期的昂扬之姿。与其说《诗经》时代尚文,不如说文武兼备。
君子贵德,切磋琢磨以成斐然之文采;君子佩玉,以使行动有节、进退有度。品德高尚、威仪抑抑的君子是后世士人的典范。《诗经》内善外美的“淑女”形象是后世女性的典范。但是其含义随着时代变迁而屡有变化,在后世封建男权社会中逐渐蜕变为“贞女”“烈女”。
受天命观念影响,《诗经》“孝”德有追祀祖先、孝敬父母等含义,与后世儒家孝德有较大区别。“弟”德不仅是血缘亲情,也是宗法分封制度下巩固统治的情感纽带,既是家庭伦理也是国家政治伦理。《诗经》首篇《关雎》体现着“以色喻于礼”的夫妇之道,对于引导恋爱婚姻、构建和谐家庭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孝德思想、弟德思想、夫妇之道,在家国同构的宗周社会有效地维持着家庭与社会的安定,同时这一时期也呈现出家庭伦理与国家伦理密不可分的特色。
这一时期形成了“敬德保民”思想,是文德政治最为重要的体现。《诗经》时代尚未形成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为对邦国的热爱,这与后世皇权专制时代“忠君即爱国”有着根本的不同。笃行实践精神是周人从先周时期逐渐兴起、发展、壮大、建立政权的精神动力,是周王朝开国创业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理念。勤勉为政、明辨是非是维持统治的重要政治智慧。对地位平等、财富公平的追求是人民对理想政治与美好社会的期待。
《诗经》时代的仁爱精神基于人性之觉醒,柔远能迩,怜悯弱者;感恩天地,仁及草木,不以物微而轻之。仁爱精神在个体身上集中呈现为以施舍精神为核心的“友”德,以感恩意识为核心的“报”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诗经》“和”德基于乐、味之和,致力于实现人神之和、性情之和、人伦之和,催生了后世哲学概念“和”的提出。
《大雅·烝民》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抽象的道德没有物理意义上的重量,因而轻如鸿毛,但是作为一种精神原则却重于泰山。人而无德不足以立世,国而无德不足以安稳。《诗经》教化培养的理想个体合于礼法、温和稳健、进退得宜、明察睿智。《诗经》陶冶的理想社会文而不弱、武而不暴、团结奋发、仁爱和睦。《诗经》教化对德性的陶冶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一旦对人的心灵世界产生影响,便可化为持久的人格魅力,稳定的国家风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