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维:诗歌、译诗兼及文学翻译“妙合论”

書城自編碼: 408143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赵佼
國際書號(ISBN): 9787537869997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售價:HK$ 86.9
陈寅恪四书
《 陈寅恪四书 》

售價:HK$ 316.8
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 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

售價:HK$ 74.8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售價:HK$ 108.9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售價:HK$ 86.9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HK$ 130.9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理由至上
《 理由至上 》

售價:HK$ 129.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2.5
《钟敬文故事学文存(中华现代学术名著9)》
+

HK$ 72.0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
+

HK$ 39.1
《纪伯伦的诗——先知》
+

HK$ 53.9
《嫉妒》
+

HK$ 54.8
《1919-1949: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潮与实践》
+

HK$ 39.6
《2024年中国散文精选》
編輯推薦:
1.诗与万物、原诗与译诗之间“妙悟”式对话
2.文学翻译“妙合论”思考的珍贵“片段”
对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实现理论创新与中国话语建构的回应

本书从诗歌翻译实例入手,通过“赏析”“对话”等方式展开诗学及诗歌翻译理论的探讨,进而“解构”还原文学翻译“妙合论”,探索“新性灵”诗之为诗的审美伦理内涵。
內容簡介: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以狄金森诗歌与岩子译诗为研究对象,探讨解读诗歌,拆解诗歌翻译的内在逻辑及策略,生动阐释了在“悖论”中求索“妙合”的诗歌翻译理论。中篇拓展视野,以经典与现代、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译介与交流等问题与刘军平、樊刚等七位活跃于诗歌翻译及翻译理论研究的学者展开对谈,进一步提出文学翻译“妙合论”的实践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下篇进一步聚焦“妙合论”,厘清其翻译理论脉络的同时,建构还原文学翻译“妙合论”,从而探索诗之为诗的审美伦理内涵。
關於作者:
赵佼,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太原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诗歌翻译研究及文艺批评,兼职“中诗网”编辑。近年来,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专著、译著各一部,另有多篇译诗、诗评发表。
目錄
上篇 诗与万物
004 诗意──梦与醒的延伸 007 “圣礼”的边缘
011 动人的忧郁,高度的绝望
016 浪花的气息
019 逃逸——孤独——自由
024 玫瑰与真理
026 生命的流苏
029 底色
032 “希望”是因为懂得
036 失忆
038 爱的圣经
041 痛过以后
045 美在彼岸
048 醉——无罪
051 童话
056 万物之诗
060 读秋天
063 逐猎在梦里
066 通往玄色永恒
070 相思于归
073 暴风雨夜里遇见
076 回忆——沉思——歌唱
081 那一抹光
085 虚无是另一种燃烧
088 问斜阳
092 大地的歌吟永远也不会消亡

中篇 以诗为径
101 通过译诗而思——刘军平教授访谈录
112 从“新性灵”到文学翻译“妙合论” ——龚刚教授访谈
124 从感性凸显到感性融合——裘小龙先生访谈
157 翻译诗学观——罗良功教授访谈
173 从“以逗代步”到 “以平仄代抑扬”——与王东风教授笔谈
185 尽心、知性、践行——张智中教授访谈
202 以史为鉴,诗歌传播新格局——李少君、马士奎访谈
219 译诗及其他——范静哗访谈
228 关于经典——范静哗访谈

下篇 以诗为诗
235 “新性灵”主义诗学的“常”与“变” ——因《唐诗解构》而思
253 中西诗学“妙合”辨
268 “妙合”文学翻译的佳境
286 “大雪中纷飞的火焰”——试论龚刚“新性灵”思辨之美
297 新性灵主义:最高规范的审美伦理之诗
304 “哲性乡愁”的自然书写——以“80 后”女性诗人林珊的诗歌写作为例

325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序:对话与重构
——从狄金森的梦与醒开始





梦——好——但醒着更好——
抑或醒在清早——
抑或醒在三更——胜似——
梦寐——东方破晓——

更甜美——知更鸟的臆测——
绝否给树木以快乐——
较之一个踏实的黎明——对峙——
难以将长夜摆脱——

谁能料想,多年前岩子译就这首《梦——好——但醒着更好》,冥冥之中酝酿了一场诗与思的对话与重构之旅。狄金森,尤其是岩子译笔下的狄金森诗歌,如一部对话录,精微、深邃、敏感的心灵应和着自然万物的呼吸。狄金森惯常游走在梦与醒、清早与三更、知更鸟与树木、黎明与长夜之间……游走在万物之间。狄金森的诗歌,因其“极具个性,又富于神秘体验,以难译著称。译其诗,须有闪电般的照亮与灵感,方能达妙合之境”。译好狄金森的诗,就要一次次与心灵赴约,与她,与万物对话,在语言的能及与不能及之间,重绘一幅独行于天地间的灵魂肖像。
诗,即与万物对话,译诗则要在倾听诗人与原作基础上,对话万物。上篇由岩子泽就的狄金森诗歌翻译发起原诗与译诗之间“妙悟”式的对话,再现文学翻译“妙合论”的诗思过程。狄金森的诗里潜藏着一部颇具东方精髓的哲学之思。译诗,以最浪漫的方式抵达诗,从中抽象出恰切的译诗之思并非空谈。译诗赋予原诗以生命的过程是创造语言的过程,也是诗思的过程。澳门大学龚刚教授在翻译狄金森诗歌时提出,诗歌翻译要以“妙合”为理想境界与终极追求,“译者与作者悠然神会”之过程尤为关键;“若无神会,难得其真”。“妙合译论”揭示了不可逾越的诗思博弈过程。原作、作者、译者(读者)、译作等要素凭已失落了时空的物象,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过去与未来不断融合,超越时空所限,寓审美诗性与喻理思辨性于一体。诗的隐喻性呼唤诗性气质的理论,译诗理论首先应该涵盖诗思过程;万物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或相悖性是生发诗性潜对话的根本所在,因此,译诗理论也应具备解释诸要素之间独立性或相悖性的潜质。与诗对话,唤醒知觉;与万物对话,由诗而思;以一种理论对话其他理论,方可由思入诗之本真。
米勒说,“驳斥或者否定一种理论太容易,但要反驳一种解读,则只能通过艰苦的重读,并提出一种可替代的解读才能做到。”“解读”一说,其实蕴含着潜在的理论阐释途径,即关注理论的生成过程。诗歌翻译理论的解读必然涉及诗思博弈过程,因此,本书以“妙合论”为主线,主要通过以下层面剖析其独特的诗性气质与对话潜质:一、诗思过程的还原及诗学渊源的追溯;二、由理论间对话激活理论中相悖或独立的要素,实现理论的自我衍生品格;三、观照理论的敞开性,追问译诗理论何为的问题。
如果说上篇意在阐明诗由万物生,万物成诗,那么中篇《以诗为径》则围绕“妙合”论,横向挖掘理论间互释的潜质,以对话形式深描诗歌翻译理论所应具备的诗性气质,讲述诗中必有思的道理。刘军平的《通过译诗而思》作为开篇,其“诗思互文观”为诗歌翻译理论的诗性气质提供了必要注解,而“做翻译”范式则为深耕传统译论、激发理论间对话提供了范本。该篇在追溯“妙合论”“感性融合”“以平仄代抑扬”“翻译诗学观”“尽心、知性、践行”等译论脉络的同时,寻求理论间的对话。裘小龙结合龚刚的“新性灵”诗学,辨析了诗的哲性与感性,无论是“感性融合”还是“妙合”,无不体现出在诗思博弈中求得平衡的建构理想。王东风“以平仄代抑扬”与龚刚的“新性灵诗学”之“气韵胜于音韵”“汉语新诗不必受平仄束缚,但汉语诗人不妨训练一下‘平仄感’”的诗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张智中将“尽心、知性、践行”,融入译诗事业以及人生理想的践行中,对话“妙合论”过程中衍生出诗人译诗与学人译诗之迥异。李少君以“心学”“知音”揭示诗本体与生俱来的翻译潜质,与“妙合”论推崇的“心物感应”亦有不谋而合之处。
理论间对话不仅能引起共鸣,也会彰显理论所独有的诗学内涵。范静哗针对当代诗歌语言难懂、难译的问题,针砭当代诗歌翻译乱象,反思非“妙合”之译产生的多米诺骨牌式窘境,不仅影响到译文品质,某种程度也导致了新诗语言“难懂”的局面;罗良功以美国语言诗派及狄金森诗歌为依据,在“诗歌三重文本论”基础上提出“翻译诗学观”,建议采取加粗字体来重构狄金森诗歌中频繁大写首字母的视觉效果,并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了依据;王东风潜心于以汉语之平仄应和英语之抑扬,赋予狄金森诗歌中标志性的短横符号以独特的生命气息;龚刚的“妙合论”以狄金森诗歌翻译为实践基础,提倡心灵的闪电照亮陌生的诗语,与其“一跃而起,轻轻落下”的诗歌创作宗旨密切相关。无疑,理论间的对话会将诗思引向更深处的博弈,而我们依然游弋于倾听与探索的路上,“众里寻他千百度”,只待“灯火阑珊处”做片刻的停留。
下篇“诗之为诗”采取一种回溯视野,纵向凸显“妙合”译论的关联性,是对巴别塔之后,诗歌译论为何的进一步思考。诗凝结成思,思之极致仍然指向诗。由诗而思再回到诗,终极目的并非为理论而理论,而是尽可能重现诗与思的博弈过程。思并非终结者,而诗,既是开始也是永恒的归宿。
传统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意义的积淀,而是充斥着陌生的永恒之诗,这首诗从未褪色,一直朝向未来敞开。传统所遭遇的旧问题并没有隐匿或消亡,而是作为新问题的反面根源继续存活下去。立足当代,回溯传统、回溯诗并不相悖。当前,学界热衷于理论创新,再度掀起“折返”传统热。这是几经周折、重新审视传统的一个新起点。就传统译论而言,译界的认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与西方译论的比较参照中不断完善。之前有学人诟病“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一脉相承的传统译论缺乏可操作性。显然,这种看法混淆了理论与方法的边界;事实上,失之桑榆,得之东隅,兼具哲思与诗性气质既是传统译论的“缺陷”,也是伊瑟尔所谓“软理论”应该具备的隐喻特质;而且,伽达默尔认为传统是勒维纳斯伦理意义上的无限,在对话中才能显现自身的“他者的无限性。”因此,回溯传统无异于续写一首永恒之诗。
正如刘军平所言,要“深挖‘做翻译’范式背后的‘人文意识’与‘艺术情怀’”,而“传统翻译命题总是渗透着译者个人人文修养、伦理和审美为中心的论述……‘人文意识’与‘艺术情怀’不仅彰显的是中国文化精神,亦是表现中国翻译话语的两大鲜明特征”。“知识翻译学”引领者杨枫将“真善美”作为知识翻译学的方法论,只有充分挖掘理论的诗性才能超越理论自身的封闭性,才能化解不同概念图式的不可通约性。“知识”作为理性的代名词,本来具有灵知的功能,有其诗意的一面。因为知识源自“灵知”(gnosis),是神秘、属灵的救恩知识。随着理性主义的膨胀,灵魂的感应与体验世界的可能性渐次被驱逐出“知识”王国,“知识”被奉为通向“真理”的唯一理性途径,这不能不说是诗与思割裂的结果。事实上,哲学(通往真理)与修辞学(嵌入式知识)两种知识范式一直都在博弈,也就是逻各斯(logos)与秘索思(mythos)的较量从未停止。因此,覃江华强调,作为中西诗学对话的重要途径,当代知识翻译学构建有必要重审知识的“文化嵌入式、具身体验式以及施为性”内涵。孟祥春从“阴阳”与“五行”学说中的阴阳抱负、对立统一与系统论思想中获取灵感,吸取传播学与比较文学的要素和方法,提出“翻译动理学”“接受悖论”“文本体验迁移”“隐文本”以及“格融”等一系列新概念,是又一次会通中西的诗学探索。
这并不是一个理论匮乏的时代,诗性气质的理论从未过时,缺乏的是开放式的诗意解读与跨越古今、中外的对话。从当代中国学派译学建设来看,“做翻译”范式、知识翻译学以及“翻译动理学”的兴起,无疑是诗性理论的回归与必要的反思。
回溯传统,回溯诗,究竟可以走多远,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古今、中西理论间对话的深度。当代“新性灵”诗学创始人龚刚教授所倡的文学翻译“妙合论”即是无限敞开的对话范本。《礼记·乐记》所谓感于物而形于声的“心物感应说”是其思想根源;人之自然本性、生命意识为其核心;佛教“心性”学说是推动力;诗歌创作及诗歌翻译的个性特征与抒情特征则是对诗学本质的反思;与原诗作神韵、灵趣的自然应和方为译诗至境。龚刚在《新性灵主义诗学导论》一文中对新性灵主义诗学内涵及“妙合论”分别做出如下概括:
诗歌本体论。其要义为:1)诗性智慧,瞬间照亮;2)诗歌创作论,要义为:一跃而起,轻轻落下;3)诗歌批评观,其要义为:灵心慧悟,片言居要;4)诗歌翻译观,要义为:神与意会,妙合无垠。西人有格言曰 :“Roads in the mountains teach you a very important lesson in life.What seems like an end is very often just a bend.”,如以陆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 译,可称妙合。
“妙合之译”在英语中可译作“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法国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名作“Correspondances”的含义 就是“契合”,法语单词“correspondance”在英语中对应的单词是 “correspondence”,“correspondence”和“corresponding”的词根是 相同的。妙合者,译者与作者悠然神会之谓也,如傅雷译罗曼·罗兰。许巍的唱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广为流传,试译为 :“Life is not only for bread and butter, but also for poetry and wonderland.”这是吾所谓新性灵主义在译论和译艺上的体现。 文学翻译亦须闪电般的照亮与灵感。所谓神会,是领会其精神, 不是不要形式。若无神会,难得其真。神形兼备才是妙合之译。 神会是态度,是过程,神形兼备是结果。玄虚点说,神会是凝神 观照,默体其真,近于伽达默尔所谓视野融合。
龚刚的“妙合论”是诗与思的对话,是扬弃中西哲学、诗学、译学资源的结果,深具诗性气质,彰显了伊瑟尔所谓重在“勾勒”的软理论特征,并在诗歌翻译实践中逐步得到检验。理论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哲性之思,还在于其追求自由、逾越自身局限的诗性气质以及朝向“他者”理论及实践无限敞开的对话潜质。因此,下篇以“新性灵主义”诗学对话当代诗歌写作,反思“新性灵主义”诗之为诗的审美伦理内涵,既是“妙合论”寓审美诗性与喻理思辨于一体的外延,也是理论自我衍生品格的体现。
理论的诗性气质与对话潜质决定了对理论的求索就如同对诗意、对故园的追问,永无止境。钱锺书说:“精神不安地追求安定,永不止歇地寻找休歇处。在永不停息的思想发展过程中,任何休歇处都是不易而易的,当视其为精神臻于完足之境的特定点时,它就是不易的。”钱锺书将这种无休止的寻找休歇处,即掌握本质真实的愿望当作一种身在他乡的故园之思。一切有目标的思考都可以在情感层面被喻为一种乡愁,一切对存在本质与形上归宿的求索均可被视为“哲性乡愁”。“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诗,遥遥指向故园,却总不能及,诗人徘徊在故园之外,是失落了故园的“他者”;巴别塔之后,译诗人同样经历着“哲性乡愁”,“妙合”之境是永恒不变的休歇处,哪怕只做片刻停留。

赵佼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