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新时代小先生制创新实践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

書城自編碼: 408130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于涛
國際書號(ISBN): 9787576054736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背影渐远犹低徊:清北民国大先生
《 背影渐远犹低徊:清北民国大先生 》

售價:HK$ 96.8
恨、空虚与希望: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
《 恨、空虚与希望: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 》

售價:HK$ 87.8
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
《 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 》

售價:HK$ 85.8
我很可爱,绝对可爱
《 我很可爱,绝对可爱 》

售價:HK$ 107.8
溺爱之罪
《 溺爱之罪 》

售價:HK$ 54.9
走出无力感 : 解锁生命力量的成长密码(跟随心理咨询师找回积极能量!)
《 走出无力感 : 解锁生命力量的成长密码(跟随心理咨询师找回积极能量!) 》

售價:HK$ 65.8
藩屏:明代藩王的艺术与权力(柯律格代表作,一部逆转“边缘”与“他者”的明代藩王物质文化史,填补研究空白)
《 藩屏:明代藩王的艺术与权力(柯律格代表作,一部逆转“边缘”与“他者”的明代藩王物质文化史,填补研究空白) 》

售價:HK$ 118.8
《史记》纵横新说
《 《史记》纵横新说 》

售價:HK$ 65.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1.5
《教育家精神 伟大心灵的时代回响》
+

HK$ 74.8
《体验式教育实践: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手册(读懂青少年成长与发展》
+

HK$ 76.8
《哲思心理课(成语故事卷)》
+

HK$ 46.2
《罗素论教育(大教育书系)》
+

HK$ 55.2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
+

HK$ 105.6
《经历即成长》
編輯推薦:
重视小孩子的力量,教人过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
《新时代小先生制创新实践研究》揭示了“小先生制”在道德教育与“小先生”个性培养中的独特价值,如结合陶行知的《伪君子篇》与《诗》,创新性提出新时代“小先生”人格塑造的路径,强调通过自尊自律、自信自立的培养,推动“小先生”践行优良的道德品质。本书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助力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
內容簡介:
《新时代小先生制创新实践研究》系统梳理了“小先生制”的历史发展与新时代的创新实践。全书共分五章,围绕“小先生制”的育人理念、实践成效、教材研究以及人格塑造展开深入分析,结合《平民千字课》与陶行知思想,展现了这一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创新能力中的独特价值。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探索了如何在新时代教育中推动“小先生制”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關於作者:
于涛,伦理学博士,中国教育伦理学会理事,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专职教师。曾在《现代基础教育研究》《天府新论》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2部(含合著),主持市厅级各类课题5项。曾荣获校党建思政优秀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党建与思政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嘉奖、江苏省第九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等。
目錄
第一章 “小先生制”的界定与发展
第一节 “小先生制”与“艺友制”
一、 小先生制
二、 艺友制
三、 小先生制与艺友制之比较
第二节 如何指导小先生——以学会“用书”为切入点
一、 告知小先生世上有“三种人的生活”
二、 区分“读书人与吃饭人”“吃书与用书”
三、 知晓“书不可尽信”之理
第三节 如何做好小先生——基于教学方法伦理的再理解
一、 教学方法中体现科学与道德
二、 教学方法中彰显道德原则
三、 教学方法中融渗道德修养
第二章 “小先生制”的育人基旨、成效与体现
第一节 “小先生制”的育人基旨
一、 教人过积极向上的生活
二、 普及大众教育
三、 重视小孩子的力量
第二节 “小先生制”的化育成效
一、 “小孩能教小孩之铁证”
二、 “小孩能教大人之铁证”
第三节 “小先生制”在学前教育思想中的体现
一、 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形成历程
二、 学前教育思想的特征及其体系
三、 “小先生制”在学前教育思想中的体现
四、 价值与意义
第三章 践行“小先生制”的重要育人教材
第一节 何为《平民千字课》
一、 《平民千字课》之选材
二、 《平民千字课》之德育
三、 《平民千字课》之哲理
第二节 何需《平民千字课》
一、 何为有味
二、 何为合乎卫生
三、 何为吃得刚好,不多不少
第三节 如何学习《平民千字课》
一、 《平民千字课》的德育主题
二、 《平民千字课》的核心道德品质
三、 《平民千字课》的化育特征
四、 陶行知、朱经农版《平民千字课》识字总数
五、 晏阳初版《平民千字课》识字总数
第四节 “小先生制”与平民读书处、工学团
一、 平民读书处是开展“小先生制”的重要场域
二、 平民读书处的得与失
三、 工学团
第四章 新时代“小先生”人格省辨与形塑——一种结合《伪君子篇》与《诗》的思维拓展
第一节 “伪君子”的伦理审思
一、 知名懂利
二、 去伪存真
第二节 “伪君子”的蜕变主因:缺乏廉洁教育
一、 廉洁教育内涵与意蕴
二、 廉洁教育化育旨归
三、 廉洁教育模式建构
四、 廉洁教育模式建构的价值启思
第三节 真“君子”的应然之态:以《诗》为据的追溯
一、 《诗经》“君子”诗
二、 “君子”人格内涵
三、 孔子对《诗经》“君子”人格的发展
第四节 新时代小先生“真人”品格的形塑路径
一、 自尊自律:小先生要学会了解一个人
二、 自信自立:小先生要学做一个人
三、 自强自愿:小先生要成就一个人
第五节 新时代小先生真人品格的“情性”滋育
一、 “性”“情”在《诗经》中的显现
二、 《卷阿》《宛丘》之“性”“情”内涵
三、 “善养浩然之气”
四、 “善致良知”
五、 笃学“赋比兴”有助于真人“情性”养成
第六节 新时代小先生须回溯传统汲取智慧——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中心
一、 《诗》与温柔敦厚
二、 诗教的伦理内涵
三、 诗教对当代人文素质提升的启思
第七节 深识中、西美德伦理为新时代小先生人格形塑赋能
一、 中国美德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与价值旨趣
二、 西方美德伦理学的核心理念与价值旨趣
三、 新时代小先生应理性看待中、西美德伦理异同
第五章 新时代“小先生制”创新实践探索
第一节 以新时代继续推动文化传承为“小先生制”的育人定位
一、 注重小先生个性发展
二、 加强小先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 提升小先生社会责任感
四、 培育小先生创新能力
五、 激发小先生创新意识
六、 淬炼小先生成己成他品行
第二节 以新时代陶行知师德师风建设调研为探索基调
一、 背景分析
二、 调研情况
三、 对策建议
四、 结语
第三节 以新时代“小先生制”在中学语文课堂的调研情状为研究方向
一、 学生问卷分析
二、 教师问卷分析
第四节 以新时代中学课堂教学案例为“小先生”的效仿对象
一、 《孙权劝学》教案
二、 《范进中举》教案
第五节 以新时代教师课堂指导为“小先生制”的切入锚点
一、 课前助力“小先生”备课
二、 课堂引导“小先生”授课
三、 课后促成“小先生”反思
第六节 以新时代创新实践为“小先生制”的发展走向
一、 会教,爱学,能评
二、 以教促学,以评促学
三、 互教互学,互评互译
第七节 以多元目标融通为“小先生制”的创新实践动力
一、 以伦理责任与价值观引领为动力
二、 以奉献精神与全面发展为动力
三、 以教育公平与师德师风建设为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內容試閱


新年伊始,我深感晓庄事业蒸蒸日上,学陶师陶研陶再结硕果。由我校陶研专家牵头编著的“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丛书”即将付梓面世,为传承弘扬陶行知教育家精神助力,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献智,我谨致以学术上的诚挚祝贺!
南京晓庄学院前身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是我国乡村师范教育发祥地,是近代中国教育家精神策源地。晓庄是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的试验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发源地,也是当今学陶师陶研陶的重要学术阵地。建校97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约20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涌现出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吴邵萍等杰出校友为代表的数万名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和教育管理者,被誉为“中小学教师的摇篮”。
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来,大力推进“学术晓庄”建设。记得去年十月,我陪同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教授共同发布《教师教育蓝皮书:中国教师教育发展报告(2024)》,得到高度肯定和亲切勉励。我们连续三年发布中国教师教育发展蓝皮书,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学校推进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近年来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60余项,省市哲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100余项,建有省级科研平台13个、“十四五”省市级重点学科17个,获批省级产学研项目100余项。学校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王世明,联合国前中文组组长、纽约大学兼职教授何勇,教育 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侯怀银等嘉宾做客“晓庄讲堂”。学校作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秘书处办公室所在地,中陶会会刊《生活教育》杂志编辑部所在地,始终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行知教育、行知文化等方面走在前、做示范。
探索、研究陶行知及其弟子的教育实践是传承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的重要方向。作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长期坚持以“大力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传承‘培养百万乡村教师’宏愿”为己任,形成了以“教学做合一”为校训、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为校风的特色教育文化,建构了以培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教学做合一”为特征的“以陶育人”的“晓庄模式”。学校开发了以“拜谒一次陶墓、参观一次陶馆、阅读一本陶著、观看一部陶行知影视剧、聆听一次关于陶行知的学术讲座、抒写一篇学陶师陶心得”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师德教育课程,探索形成了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传承大爱精神、铸造高尚师魂”为价值追求的教师教育模式。
赓续、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关注教育改革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当代价值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陶行知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董必武称他为“当今一圣人”,宋庆龄赞其为“万世师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多次提及陶行知的教育名言。要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于教育事业;“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勉励全国教育工作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界对此从不同视角就如何学习陶行知,做新时代“大先生”展开热烈讨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历久弥新,晓庄通过凝练研究方向、汇聚研究队伍、搭建研究平台等举措,进一步总结梳理新时代学陶师陶研陶的新经验。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丛书”应时而作、应运而生。本丛书旨在深入梳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探讨其思想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中的传承与实践价值。通过聚焦陶行知及其弟子的教育实践与理论创新,结合当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面临的新挑战,力求从多维视角提出具有创新性和现实意义的理论与实践路径,助力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丛书分为多个专题,包括《重寻陶行知历程:陶行知生平与思想再认识》(王文岭)、《陶行知教育思想传承:陶行知与晓庄弟子张宗麟》(杨冰)、《陶行知教育思想传承:陶行知与晓庄弟子方与严——基于即时史学的考察》(徐莹晖)、《再造乡村社会:近代知识分子与中国乡村现代化》(董美英)、《陶行知师范教育与新时代乡村教师教育研究》(徐清秀)、《新时代小先生制创新实践研究》(于涛)。这些专题既涵盖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经典主题,也结合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参考。
教育强国号角声声,面对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新期待,面对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面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指引,我们要传承弘扬陶行知教育家精神,坚持用改革精神和创新引领深化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人”“为事”的“大先生”,努力开创学术领域新境界,持续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不断书写教育改革创新篇章。
我谨向所有为本丛书付出辛勤努力的编者和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望各位学者矢志不渝、笃行不怠,与国内外陶研界专家更多协作交流,在陶行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新视野、深耕新领域、取得新成果、达到新高度。

张策华
南京晓庄学院党委书记、江苏省政府督学
二二五年一月六日于金陵方山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是的,“读书,若不是读死书的话,即是追求真实学问的工作,所谓真实学问,即是活的真理,真的知识。而真理或知识即是对于实在或真实事物的理智的了解,思想的把握。”陶行知的“小先生制”不仅教人识字读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生活教育思想的体悟,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鉴于此,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五章,以学理厚度—现实之需—实践支撑为行文逻辑,逐步展开。
第一章,“小先生制”的界定与发展。在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小先生制”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引领着育人的发展方向。通过挖掘“小先生制”与“艺友制”的关系,揭示“小先生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价值,这将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小先生制”的核心概念。
第二章,“小先生制”的育人基旨、成效与体现。“小先生制”的育人基旨、成效与体现,承继并深化了“小先生制”的界定与发展。如,通过呈现“小孩能教小孩之铁证”和“小孩能教大人之铁证”,看到“小先生制”在实践中所取得的具体成效,这为“小先生制”的概念界定提供支持。再如,通过基于教学方法伦理的理解,揭示“小先生制”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科学、道德与修养的统一,为读者呈现这一理念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应用。
第三章,践行“小先生制”的重要育人教材。通过对《平民千字课》的选材、德育和哲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不仅提升了小先生的语文素养,更关键的是培养了小先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延伸了关于“小先生制”育人基旨、成效与体现的讨论。如在第二章中提到“小先生制”的育人基旨,包括教人过积极向上的生活、普及大众教育、重视小孩子的力量等方面,第三章则通过对《平民千字课》的道德教育、哲理教育等方面的分析,展示了这一教材是如何在德育方面培养小先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通过普及大众教育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并特别注重挖掘和发展小先生的潜能,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创造力。
第四章,新时代“小先生”人格省辨与形塑——一种结合《伪君子篇》与《诗》的思维拓展。新时代塑造“小先生”人格的关键在于深刻省辨并有效地进行各种优秀德育资源的借鉴与创新。通过结合陶行知《伪君子篇》与《诗》的思维拓展,能够培养小先生在道德情感、人生理想、价值观等方面取得育人成效。《伪君子篇》深刻揭示人性之伪,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审慎思考,使小先生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符合本性的良善选择,保持真实而坚定的人格。作为中华“元典”的《诗》,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性之思、君子之维、处世之道等内容,小先生们将接触到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诗》中“君子”不仅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道德标准,更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现实追求,通过把《伪君子篇》的君子之“伪”与《诗》中的君子之“真”做对比,旨在让小先生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优良道德的真正内涵与实际价值,让小先生们更好地践履“真人”品格。深刻理解中西美德伦理有助于解读《平民千字课》中的德育主题、核心道德品质和化育特征。新时代小先生在学习《平民千字课》的过程中要理性看待中西美德伦理异同,以便更好地融贯这一育人教材,实现全面而深刻的人格塑造。第四章明确了新时代小先生的人格省辨与形塑的理念,强调了伪君子与真君子的区别,以及通过廉洁教育和对《诗》的追溯来塑造真实、优秀的小先生。
第五章,新时代“小先生制”创新实践探索。第四章中提到的以“自尊自律”“自信自立”“自强自愿”等来塑造新时代小先生的“真人”品格,在第五章中则进一步延展为培养小先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这种承继关系不仅在理论层面上进行了延伸,更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探讨。再如,第五章通过对陶行知师德师风建设调研、中学语文课堂的实地调研、教学案例的分析等多个维度的剖析,回应了第四章所提到的“理念需要置于教育实践的具体背景中”这一主旨,探讨了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关系。这一关系使得第四章中的理念在第五章得以贴切地呈现,验证了这些理念在实际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总之,时代的发展是一部不断演进的历史长卷,而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引领者,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我们期待未来的小先生们能够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能胸怀创意、勇攀知识高峰,成为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的领军人才。与此同时,《新时代小先生制创新实践研究》作为一部研究小先生培养的专著,希望它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读者们提供深度思考。书中所探讨的理念和实践经验,不仅是对小先生培养理念的进一步挖掘,更是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积极响应。期望本书能够成为推动“小先生制”在新时代教育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催化剂,为我国培养更多富有文化底蕴、具有创新能力的小先生作出积极贡献。
第一章 “小先生制”的界定与发展
陶行知认为采用“小先生制”可以“攻破先生关”,有效解决当时普及教育的问题。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旨在普及大众教育,让一个个小先生把刚学完的各类知识,及时地传输给尚未入校求学的孩子,尤其是穷孩子群体中去,以改变他们落后的现状。“小先生制”的实践发展可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导生制”“导生制”,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它是由贝尔和兰卡斯特所开创,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其教学方式是教师选择班级中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辅助教师进行教学。19世纪40年代随着各国开始建立初等教育制度,“导生制”被逐渐取代。。
第一节 “小先生制”与“艺友制”
“小先生制”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萌芽期(1917—1933)、发展期(1934—1945)、批判期(1946—1977)以及重启期(1978至今)。对“小先生制”的理解,要以陶行知相关经典文论为切口,进行文献整理,以便于我们对这一普及教育的制度、方案加以理解。
何谓“小先生制”?陶行知认为:“生是生活。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或同辈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小先生了。”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91.所谓“小先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长者为师”,而是知者为师、能者为师,以知识和能力掌握的先后为标准,而与年龄的先后没有必然联系,即使是只学习过几个月的人,只要学到了知识就应当把他学到的教给别人就可当“小先生”。为了在当时师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帮助孩子们继续读书,陶先生指导晓庄小学的孩子自己组织起来自己当小先生,自己办学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儿童自动学校”。从校长、教师到后勤工作都由孩子自己担任。这是陶行知先生在全国推广普及教育运动中,实行小先生制的一个成功范例,是普及教育中的一个创举。通过对“小先生制”与“艺友制”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厘清“小先生制”原貌,认识“小先生制”的独特育人内涵及其化育实效。
一、 小先生制
了解陶行知小先生制,可从主旨文论、制度提案、来往书信中加以研究。各方面对小先生制的探讨均有不同,对其整理有助于理解不同时期的小先生制义理。
(一) 小先生制的体现形式
陶行知的小先生制,首先体现在撰写的文论中,择取若干讨论之。
1. 主旨文论
由表1-1可知,陶行知对小先生制作了系统阐释,包括概念界定、义理探究、运行机制、小先生在民众教育、民主解放运动中的重要地位等。陶行知希望小先生作为“新民”,发挥更大社会效用。
表1-1 关于小先生制的主旨文论

时间篇名主旨内容
1934.2《小先生》小孩能教小孩;小孩能教大人。
1934.4《怎样指导小先生》坚持“即知即传”原则。
1934.6《上海公共租界之小先生》一年级的小学生能做,已经是铁打的事实,不可怀疑。
1934.8《小先生解》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
1934.10《教育的新生》小先生能解决普及女子初步教育的困难;小先生能叫中华民族返老还童;小先生实行“即知即传人”是粉碎了知识私有,以树起“天下为公”万古不拔的基础。
1934.12《小先生与民众教育》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
1935.3《怎样做小先生——对汉口市立第三小学小先生的讲话》普及教育运动,只有靠小先生。
1935.11《怎样做小先生》“小先生团”等十五个方面。
1936.6《民主解放中小先生之使命》每一个小先生应该同负新使命。

2. 制度提案
由表1-2可知,陶行知把小先生制落实在草案、大纲、意见、规范等层面。积极鼓励小孩子加入小先生的队伍,扩大小先生的学习范围,把小先生制与各类工学团紧密结合,加快小先生的培养和教育传播力度。
表1-2 关于小先生制的制度提案

时间篇名主旨内容
1934.2《保山县试办乡村儿童自动工学团组织大纲草案》在组织中设小先生若干名;小先生教人识字须以电子团员所写的文字按期交给导师考核。
1934.3《宝山县观澜义务教育急成方案》每一个有知识技术的人都要号召来做先生与工师,每一个粗识字义或有一技之长的小孩都要号召来做小先生或小工师;识字成人或学生对其负责而不识字之亲友不肯施教者,罚守知奴捐银一角并公布之等。
1934.5《萧场儿童流通图书馆组织大纲》每位小先生于放晚学回家时,得照其所教学生数,按每个学生之程度,代学生借书回家。但每位学生只限一本,并要于教完后代还。
1934.6《创办竹柯工学团意见书》教小孩做小先生。

3. 来往书信
由表1-3可知,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小先生制中,鼓励孩子成为小先生,注重对小先生进行教育救国理念指引,加强小先生社会主人翁意识,把自身所学与抗日救国、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
表1-3 关于小先生制的来往书信

时间篇名主旨内容
1923.10《作十万新民 寿六旬王母——致程仲沂》栖霞寺慧空和尚教全庙和尚,识字读书。
1923.12《活罗汉——致王伯秋》桃红、小桃教桃母,现在已教了四科,现象很不错。
1924.1《我们送的寿礼——温佩珊、尔淑》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学校不同;读书处不收外面的学生,它是以一家、一店、一机关为单位;读书处的助教教师也不是外面请来的,其方法是用内里识字的人教不识字的人。
1939.5《生活教育的目的——致邓哲熙》做手脑并用的小工人,团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团起来做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团起来做百折不回的小战士。
1939.12《抗战时期之小先生——致广西小先生推行委员会》小先生的义务不但是教人认字读书,尤其是在与日本帝国主义拼命的时候,小先生要把他们的小小力量贡献出来,影响整个民族起来为中华民族争取自由平等,所认的字和所读的书,都要和这个大目的紧紧地配合起来等。
(二) 小先生制的伦理意蕴
小先生制是儿童可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即学即教,这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简言之,是一种“儿童互学模式”。
第一,尊重人格。陶行知小先生制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尊重儿童人格,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和充分的关注。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尊重儿童人格不仅是一种原则,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践行。小先生制体现了陶行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的眼里,小孩既可做学生,便可做“即知即传人的小先生”,既是学习的主人,也是教育的主人,这种观念与当前我国全面推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尊重儿童人格的第一步是倾听与理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考、感受、需求,而倾听是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尊重儿童人格意味着认可每个孩子的个性,并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尊重儿童人格意味着鼓励他们的自主学习,这种方式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受。尊重儿童人格也包括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环境上给予足够的宽松度。尊重儿童人格也表现为尊重学生的学科选择,不同学科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有吸引力,鼓励儿童追随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擅长的领域。
第二,重视平等。陶行知“小先生制”中,平等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原则。强调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平等对待、充分尊重每个学生。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充分体现师生平等的民主教育思想。小先生的承担者应能者为师,而不只是优等生,师与生的关系是互为的、交叉的、平等的。平等的第一步是尊重个体差异,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尊重他们的差异性,不偏袒或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平等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和潜力提供相应的支持。在教育中平等对待不意味着给每个学生相同的任务和资源,而是根据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这种差异化教学的理念正是陶行知小先生制中平等的具体体现,陶行知小先生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这包括对待学生间的情感平等。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建立平等、尊重的人际关系,情感平等不仅体现在教育者与学生之间,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在陶行知小先生制中,平等的参与机会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要创建一个包容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融入学习过程。与此同时,性别平等也是陶行知小先生制中一项重要的原则。教育者要努力消除性别差异,确保男女学生在学科选择、参与活动等方面都能够平等对待。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建立尊重差异的性别观念,平等并不意味着教育者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思考和行为。相反,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的个体选择和决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和谐合作。小先生制还蕴涵着合作探究的学习思想,小先生的活动方式是以集体生活之不断地自新创造的过程来教育儿童,使儿童团结起来做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创设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搭建起一个鼓励学生合作的氛围。同时,注重培养大众的合作意识,强调共同体验、共同成长的重要性,使大众乐于参与合作。合作学习是陶行知小先生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组中共同讨论问题、分享观点、集思广益,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的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互助学习机制,通过互通心得形成互助氛围,这不仅促进了合作,还能够培养大众的分享精神和互助协作精神。
(三) 小先生制的育人实效
第一,实现教育为公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全国公私立小学校中之小学生据教育 部最近统计有一千一百余万人。每位小学生在校外找到两位不能上学之小孩或成人做他的学生,向小学校长登记后即可称为小先生。在校外学生之所在地,负起他的‘即知即传人’之使命。假使有三分之二的小学生做了小先生,我们便可增加一千五百万校外学生。”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806.小先生教人,特别是大人跟孩子学,无形中得到一种少年精神,个个变为老少年,从而也可获得一种新兴的少年精神。教育为公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一步。通过建立一个没有歧视、没有排斥的教育环境,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实现教育为公有助于减少社会内部的不平等,缓解社会紧张局势,促进社会的稳定。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社会进步和发展,这将减少社会的分化,为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公平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更有责任心的公民。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有义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有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公共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建设更为和谐、稳定的社会。教育为公有助于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通过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无论其家庭背景如何,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这将使社会各个群体更加团结一致。公平的教育体系有助于弱化社会分裂,形成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实现教育为公,可以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每个孩子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受制于社会背景。这有助于培养更有创造力、更具实际能力的人才。
第二,做“即知即传人”,推动教育普及。普及什么教育,普及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之生活教育。工是做工,学是科学,团是集团。这三种生活缺少一样,便是残废的教育……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不愿教人的不配受教育……信仰小孩子能做小先生。信仰小孩最好的先生是前进的小孩。认定中国是到了生死关头,好比黄河将要决口,小孩搬一块小石头来也是欢迎的。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804—805.利用小先生从四面八方伸展到社会底层,构成一幅生活教育网、文化网,把学校与家庭联成一体,彼此可以往来,可以交流,把社会所发生的问题,所遇到的困难带回学校,再把学校里的知识技能带到社会去。“即知即传人”,让他们做“连环先生”“传递先生”,把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他们是自愿教师,遵循着与小先生同样的原则,因此被称为传递先生。自愿教师与小先生的区别在于年龄。“小先生的年龄在16岁以下,而传递先生的年龄在16岁以上。‘传递先生’这一术语来自接力赛跑,把旗帜传给下一个赛跑者。”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19.当时中国有一千万失学儿童,小先生的办法是很好的解决途径。
第三,发现困难之点,解决关键问题,即女子受教育问题。陶行知在《怎样做小先生——对汉口市立第三小学小先生的讲话》一文中强调“小先生的贡献”是非常之大的。“……这六千三百万学生,要请大先生请不起,所以干普及教育运动,只有靠小先生。而且不识字的人女子最多,你们这里,虽有这么多女先生,可是不识字的女子,还是多极了。教女子识字,也只有小先生最方便。”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821.反之,接受到知识的女子也会进行传递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如“女工的传递教学”的例子。“朱小姐和她的朋友们创办的班,就成了那个地区女工传递教师的培养中心。教育之光从那儿发出,照到每个与她们有联系的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地区的工人,闻到了这边的风声,有些人受到鼓舞,也推行类似的计划。甚至当初给朱小姐的班添麻烦的男工人也开始认识到这种教育的重要性,决定成立男工人班,贯彻同样的原则。”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21.
二、 艺友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