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国教育史研究丛书——延续与新变:英国斯图亚特时期贵族教育研究
》
售價:HK$
108.9

《
更易上手!钢琴弹唱经典老歌(五线谱版)
》
售價:HK$
54.8

《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
售價:HK$
107.8

《
一人商业模式 创富新路径个人经济自由创业变现方法书
》
售價:HK$
54.8

《
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解
》
售價:HK$
85.8

《
祠堂与教堂:中西传统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第3版)
》
售價:HK$
118.8

《
极简德国东方看世界·极简德国史
》
售價:HK$
74.8

《
舌尖上的中国新编视频版营养师妈妈教你做婴幼儿餐
》
售價:HK$
63.8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关于戏剧编剧叙事理论的专业书籍。全书共分八章:戏剧文本中的叙事、戏剧文本中的叙述者、戏剧结构与叙事时间、戏剧情境与叙事空间、戏剧人物与叙事视角、戏剧冲突与叙事视点、戏剧情节与叙事聚焦、戏剧语言与叙事话语,另有序、导言、绪论和结语。作者尝试运用叙事学理论观照、阐释现代编剧理论的相关概念,打通叙事学与编剧学之间的关联,提供戏剧创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编剧理论的系统化与科学化,建立符合实践需求、具有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编剧叙事体系。
|
關於作者: |
刘艳卉,笔名肖留,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致力于戏剧戏曲编剧叙事理论研究,具有扎实的学术训练和深厚的学术功力。近年主要代表性成果有: 童话集《吃蘑菇的机器小人儿》《朱三皮》等,理论著作《戏曲剧作思维》《应用戏剧的理论与实践》《戏曲名剧名段编剧技巧评析》《上海淮剧研究》等多种。创作话剧《徐阶》《董其昌》《陶宗仪》《陆机》《侯绍裘》(合作)、《嵇康之死》《海上高原》等。话剧《董其昌》获第25届曹禺戏剧文学奖。
|
目錄:
|
目录
绪论 编剧叙事学研究的历史与框架 ……001
第一章 戏剧文本中的叙事 ……013
第一节 戏剧文本的叙事类型 ……014
第二节 戏剧文本的叙事交流 ……026
第三节 戏剧文本的叙事层次与手段 ……037
第二章 戏剧文本中的叙述者 ……054
第一节 戏剧文本中叙述者的分类 ……054
第二节 戏剧文本中叙述者的功能 ……067
第三节 戏剧文本中叙述者的选择 ……082
第三章 戏剧结构与叙事时间 ……103
第一节 叙事时间的起讫与戏剧结构的类型 ……104
第二节 话语时间对故事时间的归化与变异 ……116
第三节 多重与主观的叙事时间 ……131
第四章 戏剧情境与叙事空间 ……148
第一节 叙事空间的有限与无限 ……149
第二节 叙事空间的意义生产 ……164
第三节 戏剧情节向叙事空间的拓展 ……176
第五章 戏剧人物与叙事视角 ……197
第一节 戏剧文本中的叙事视角及功能 ……198
第二节 多重视角的同构与解构 ……213
第三节 不同视角的叙事效力 ……225
第六章 戏剧冲突与叙事视点 ……240
第一节 视点的视域与戏剧冲突 ……242
第二节 视点的内外与冲突的类型 ……256
第三节 视点的表达与冲突的主题 ……268
第七章 戏剧情节与叙事聚焦 ……287
第一节 聚焦的集中与情节整一 ……289
第二节 聚焦的丰富与情节的丰富 ……297
第三节 聚焦的方式与场面的变化 ……313
第八章 戏剧话语与叙事色彩 ……337
第一节 戏剧话语类型与样式 ……339
第二节 戏剧话语的功能与表现 ……353
第三节 戏剧话语的组织及色彩 ……365
结论 编剧叙事学的未来展望 ……387
后记 ……394
索引 ……396
参考文献 ……407
|
內容試閱:
|
序
陆军
早上的阳光很好,打开电脑,泡上一壶带陈皮的普洱,茶香慢慢溢出,室内居然有了早春的气息,心情也渐渐舒缓起来。“文章随气运,不必论班扬”。我想,姑且按下《编剧叙事学导论》不说,先谈谈“编剧学研究中心”吧。因为我相信,这本书的诞生,包括许多书、许多项目的诞生,与这个中心,以及中心背后的编剧学科,应该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依稀记得, 2015年3月22日,上午 10点,我将一块印有“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字样的长方形铝制小铭牌,用强力双面胶粘贴于101办公室的门板上。因为是周末,上戏第二教学楼里空无一人。没有仪式,无人喝彩,挂牌的过程不超过三分钟。完工以后,我静静地看着铭牌发呆,至少有半分钟吧。转身进办公室,关上门的一瞬间,一种奇妙的感觉涌上心头,自2007年启动中国编剧学创建工作以来,仿佛在此刻才有了“找到组织”的感觉。原来,人有天然的精神上的依赖性,即便是一个自拟的、后来曾被人半真半假地称为“非法”的机构,居然也能如一帖安定剂,令你从慌乱中走出,慢慢气定神闲起来。
中心挂牌以后,常有老师和学生问我,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是做什么事的?我想,上戏戏剧影视文学系是一个传统深厚、影响巨大的二级院系,但如果不把“编剧”二字拎出来,在办学、教学、督学与就学上,很有可能偏重于“戏剧影视文学”的研究和分析,那么,上戏作为专业院校,也就泯然于综合类院校了。这想必是熊佛西校长等前辈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与我校的导演、表演、舞美等专业院系相比,戏文系这一最重要的特质也消失了。
当然,促使我设立“编剧学研究中心”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有一种紧迫感。如果编剧学只作为戏剧学的附庸存在,不把它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那么,关于编剧实践、编剧理论、编剧教学的研究,就永远笼罩在戏剧学的羽翼之下,不能展开,更不可能透彻。而这些年戏剧学的研究版图在不断扩大,从舞台到剧场,从剧场到社会,从社会到“元宇宙”,这又将进一步影响到编剧实践,如果不厘清其间的关系,对两者的发展都是一种妨碍。
编剧学研究中心既然已经建立,那就不能徒有虚名,“躺平”“懒政”也不是我的作风,必须开展一些扎实的工作。编剧实践、编剧教学,还有编剧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三驾马车,这一块我校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涌现出像顾仲彝、陈伯鸿、周端木、田雨澍、宋光祖、孙祖平、孙惠柱等一批蜚声中外的学者,然而,只躺在前人的成果上是绝对不行的。于是,我与团队人员一起,着手进行了一些新的部署。简单来说,就是把编剧学建设要做的事分成了八个筐,围绕编剧历史、编剧本体、编剧实践、编剧教学、编剧批评、编剧比较、编剧应用、编剧发展等的理论与实践做出诸多努力,并取得了较多成果。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在多篇文章中都表述过(详见《戏曲 ?编剧学?青年——在“2022?长三角青年戏曲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原载《中华艺术论丛》第28辑),不再赘述。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2023年中国编剧学教师团队获评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毫无疑问,《编剧叙事学导论》也一定是编剧学研究中心的一个重要成果。说它重要,一是因为,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研究》正在有序推进,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本书作者的这本理论专著无疑是本课题举足轻重的阶段性成果。二是因为,严格说来,我这些年做的工作,还是在对原有的编剧理论、编剧技法、编剧教学等传统话题进行梳理与探讨,用一句经济学领域里很时髦的话来说,是内循环。但是,编剧学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像戏剧学一样,勇于向外拓展,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革新自己的研究方式。而目前戏剧和演剧的形态已经发生极大改变,后现代戏剧、后戏剧剧场、类戏剧等层出不穷,用传统的编剧理论工具来解读五光十色的戏剧新业态,就显得捉襟见肘,力所不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编剧叙事学导论》作者抓住离编剧学最近的叙事学开展互鉴互融研究,打通两者之间的关联,是在编剧学理论研究上跨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开创性意义。当然,在这一领域里上,我的好友姚扣根教授是首倡者,这么多年来他坚持给研究生开设“编剧叙事学”课程,让许多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受益匪浅。他指导的多位博士,都尝试着在戏剧领域进行叙事学的研究,比如顾飞博士对林兆华的舞台叙事产生了强烈的研究兴趣,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刘思博士对“意境叙事”的研究,杜冬颖博士对“景观叙事”的探讨,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而本书作者最早的研究领域是戏剧戏曲编剧理论的研究,跨到编剧叙事学的话题,也一定与姚扣根教授的叙事启蒙有着重要联系。
说《编剧叙事学导论》重要,还因为,本书在撰写上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本书在吸收中国古典编剧理论中的叙事思想上有新的斩获。比如金圣叹的“烘云托月”、毛声山的“生”“抹”理论,就蕴含着对场面聚焦的不同叙事处理,也体现了叙事视点变化的书写策略。事实上,中国古典编剧理论中关于场面的变化、调剂的理论,对于今天的戏剧创作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作者在分析戏剧“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话语”时,也多处引用《长生殿》《桃花扇》《清忠谱》《赵氏孤儿》的文本加以论证。这一方面是研究立场客观、平和、开放的需要,让结论立足于中外古今的剧作理论与实践之上,使之更为扎实全面;另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中国戏曲在叙事实践和理论上的贡献,有助于改变人们对中国传统编剧理论的刻板印象。
第二,本书区别于一般的编剧理论与叙事理论著作,在研究内容、研究方式上有新的突破。作者着眼的是编剧而不是戏剧,因此,打破了从主题、人物、题材等角度分析戏剧叙事的传统,也没有沦入讨论舞台叙事的“戏剧符号”窠臼。而是从编剧所侧重的冲突、场面、情境、情节等概念,讨论它们对于“如何编”的技术限制;同时结合叙事学的视点、视角、聚焦、时间、空间等概念,讨论它们对于“编得如何”的效果考察。这使得此书不同于一般的编剧理论或叙事理论的著作。比如从“叙事时间”的角度看待戏剧结构,对于如何挑选结构极有启发。再如编剧实践中,我们都知道人物塑造的重要性,都知道通过人物行动来刻画人物,但是,仍然有许多成功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不够鲜明、不尽如人意。问题有可能出在叙事视角上——是否我们忽略了用侧面视角去表现人物?也可能是在叙事聚焦的准确性上出现了问题——可能在主观视角中,我们所书写的内容不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或者叙述视点有问题,没有让“合适”的人说“合适”的话;也可能是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有损了人物真实。这样一来,表面上看是编剧技法的问题,本质上却是叙事规则的问题。所以,只有做到编剧技法与叙事规则的有机结合,才能打通表里之间的关系,实现从“技”到“道”的转化。
第三,本书在强化编剧叙事的特殊性上有新的解读。作者没有僵硬机械地将小说叙事术语加诸编剧叙事。比如将“视角”“视点”与“聚焦”分开的观点,有别于小说叙事中三者的概念混用,更好地解决看者、说者、态度与内容之间的区别,令关于叙述视角的分析更为细致。
书中提到同故事叙述者与异故事叙述者叙事效果的差异,这无疑受到了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启发,而且叙述者对所述故事的点评、议论,对虚构世界的打破、同现实中观众建立联系的努力,在戏剧文本中显然更为明显。在嵌套结构的戏剧文本中,由不同叙述者引领的叙事层次,每个层次的转换和交流非常严谨,同时又有变化的空间以保证剧作的灵动性。这些在小说文本中或可被忽略掉,但在戏剧文本中是必须遵循的法度。从这个意义而言,这本书对于其他领域的叙事学者认识和理解戏剧编剧叙事也有极大帮助。
当然,这本《编剧叙事学导论》背后的整体思路,仍然是对剧本文学性的充分肯定。尽管剧本是舞台的前奏,尽管各种“后文本戏剧”的实践层出不穷,剧本的文学性回归势不可免。只是,这种“文学性”的探讨并非清词丽句,也并非仅是思想观念的植入,而是“叙事话语”与“戏剧语言”的结合——本书的第八章为我们再度认识剧本的文学性提供了另一条路径。此外,本书努力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从“叙事空间”出发对戏剧结构的探讨,部分地涉及了“后戏剧剧场”等演出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也要看到,毕竟“编剧叙事”偏重于文本,真正要解决“后戏剧剧场”,以及日新月异的新的演剧形态——剧本杀、文旅戏剧、博物馆戏剧、微信剧等,可能需要编剧学、符号学、现象学乃至大数据的融合。它们的研究比编剧学与叙事学的融合更为艰难,但我对此持乐观态度——因为如前所述,我们有编剧学研究中心,因为本中心拥有一批名头不响、默默无闻但却踏实肯干的青年学者,且都有在研的国家项目或其他项目:
比如,徐煜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话剧剧场性实践研究》,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话剧演出在革新意识驱动下取得的实践成就、形成的美学认识,并探讨其在现代戏剧观念框架下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李世涛的《现实题材戏曲剧本创作研究(1979—2019)》,重点探讨戏曲在反映当代生活方面的成败得失,他领衔的上海戏剧学院创新团队启航计划,尝试开创编剧“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新思路;吴韩娴的《新时期以来福建戏曲创作研究》,通过考察“文人取向”与“民间立场”在“国家力量”影响下的关联与互动,对新时期以来的福建戏曲创作进行了整体把握和具体分析,为福建乃至中国戏曲的创作总结经验、提供借鉴;陈浩波的《〈旧编南九宫谱〉笺注及蒋孝生平研究》,研究明代曲家蒋孝生平及曲学成就,整理其编刻的《旧编南九宫谱》,并为该谱做笺注,都可视为编剧学年轻拓荒者潜在的学术实力与创新活力的阶段性表达。
可喜的是,因为使命使然与兴趣加持,这些年轻人不仅仅是在做一个个项目,而是都把学术当成事业,锲而不舍,乐此不疲。正因为如此,有时候一个看似小小的产出,背后有可能蕴藏着数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如本书作者长期专注于编剧学理论研究,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正是我编剧学研究中心年轻人的普遍特质。虽然你不会看到这些青年才俊常常在大会小会上做报告发言,也不会看到他们常常在报刊上抛头露面,但他们一出手,很有可能就是一本值得细读的著作,一篇经得起推敲的论文。当然,跟大咖们的巨著宏论相比,也许都只是小菜一碟,但他们笔下的文字,一定会闪烁着他们独一无二的思考的光芒。
最后要说的是,面对当下喧嚣而又有些清冷的学术圈,希望年轻的学者们始终立足于讲台,倾情于“田野”,并继续守住自己的冷板凳,不要被学术泡沫的海洋所淹没;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坚持独立思考,恪守学术规范,默默耕耘,潜心积累,早日拿出自己的心血之作,不鸣则已,一鸣喜人!
这既是一个编剧学老兵对中心的年轻人、包括本书作者曾经的忠告,也是对所有愿意加入编剧学研究队伍的青年才俊们今天的提醒。
话又有些多了,那壶热茶也已换了几回,那么,就此打住吧!
是为序。
2024年 1月 7日于江虹陋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