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销售的力量
》
售價:HK$
97.9

《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售價:HK$
63.8

《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售價:HK$
86.9

《
陈寅恪四书
》
售價:HK$
316.8

《
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
售價:HK$
74.8

《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售價:HK$
108.9

《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售價:HK$
86.9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HK$
130.9
|
內容簡介: |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逐渐走向社会中心。一方面,大学充分意识到他们有义务运用其资源对社会需求做出合理的反应;另一方面,社会给予了大学越来越多的公共责任与使命的期望,希望大学为社会创造一个公平、有弹性与活力的未来。在这种背景下,本书以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一套能够评价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绩效的指标体系,进而回答大学应该如何确保其政策和活动能够符合社会公众利益这一问题。
|
關於作者: |
吴梦林,女,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社会责任研究,现任职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社会责任,基于对大学社会责任的研究在2018-2019 年连续两年主持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学社会责任相关论文。
|
目錄:
|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发展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大学社会责任”概念提出的原因
第二节 大学社会责任发展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构建大学社会责任评价的理论依据
第四节 大学社会责任评价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我国大学社会责任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
第一节 我国大学社会责任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我国大学社会责任评价问题的归因
第四章 大学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的价值观、原则及依据
第一节 大学社会责任评价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大学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第三节 大学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构建依据
第四节 大学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的指标来源
第五章 大学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第一节 基于德尔菲法的大学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大学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应用及反思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后 记
|
內容試閱:
|
随着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运用,市场的机制和理念也逐渐侵入大学,竞争、私有化等市场理念对大学本身的公共性和伦理性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使大学坚持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公共性,不让公共利益让位于商业利益是高等教育研究者不得不回应的问题。
为了推动大学能更好回馈社会,本书尝试构建一套能够评价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绩效的指标体系。为此,本书选取了研究型大学作为研究的样本,以提出问题、呈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逻辑线索,开展了以下研究。
本书研究问题是“大学应该如何确保其政策和活动能够促进社会公众利益?”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问题的解决进而提升大学质量和人类生活质量。
在问题呈现部分,本书将大学五大职能作为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路径,通过对大学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和对相关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发现了研究型大学社会责任评价存在的问题。因为教育是一个关联品,当大学排名总是偏重某些表现形式时,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生师比以及科研方面的资源、文章发表数量等,却将同样重要的要素,如广泛的社会参与、对社区和对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的贡献等置之不理,那么无论这个指标有多么完美,大学对社会和环境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责任伦理理论研究表明,大学需要对其政策或活动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负责任。
在原因分析部分,本书发现大学评价对社会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评价脱离了社会情境,主要表现为过度量化的评价,导致指标产生扭曲、转移、取代;指标被滥用加速高校内卷化。二是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下,发现大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利益相关者缺位有着极大关系。三是评价指标构建忽视了文化中的“功利”和人性的“自私”因素,导致被评价者会将精力转移到测量对象上,而很少去反思不合适的指标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可以为后面大学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构建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在问题解决部分,本书依据第四代评估理论,将大学置于社会相关性下,基于大学五大职能维度对大学社会责任相关政策、大学社会责任相关文献、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社会责任案例进行了指标梳理,同时对利益相关者访谈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提取了相关指标。在此基础上,对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专家团队开展了三轮问卷。第一轮问卷的研究结果发现,使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的课程数量、企业投入的科研经费、对外文化交流开展的次数等指标由于平均值低于3.66,所以进行了剔除。第二轮问卷研究结果显示,专家们对指标达成共识,形成了以人才培养责任、科学研究责任、社会服务责任、文化传承与创新责任、国际交流与合作责任五个一级指标为体系的大学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第三轮问卷权重赋值。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加权平均法、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处理,得出了大学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相应的权重,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人才培养责任权重33.04、科学研究责任权重24.13、社会服务责任权重18.26、文化传承与创新责任权重13.37、国际交流与合作责任权重11.20。最后本书还通过N 大学公布的战略规划纲要对指标进行了应用和验证。
本书通过研究得出了研究型大学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及各个指标相应的权重。此外,在研究过程中也能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大学政策和活动对社会与环境不一定都是积极正面影响,如果大学不能将社会责任融入其决策和活动中,可能会对社会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大学社会责任可以作为大学的一种营销手段,大学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大学社会责任在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三是大学可以通过其政策和活动促进社会公众利益,进而对抗高等教育商业化的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