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数据导论(第2版)
》
售價:HK$
75.9

《
帝国时代
》
售價:HK$
206.8

《
现象学的心灵(第三版)(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扎哈维系列)
》
售價:HK$
107.8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HK$
184.8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HK$
494.9

《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售價:HK$
96.8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HK$
94.6

《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穆旦年谱》编撰者历时二十余年心血之作,基于《穆旦评传》精心修订,文献翔实可靠,完整讲述了一位中国诗人与翻译家并不平顺的一生。)
》
售價:HK$
140.8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对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十周年的系统总结,从国际资源集聚、新型研发机构治理、原创引领性技术创新项目产业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引进评价与培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6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其业务底层逻辑、改革举措和取得成效,是在操作层面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实施路径的典型。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实操案例,翔实介绍了各类改革举措的底层逻辑和做法,无论是科技管理工作者,还是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或是科学家团队,相信都能从书中有所收获。
|
內容簡介: |
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新型研发机构是助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兴主体。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应对全球产业链细化、复杂化和高级化的新特点,需要更好地发挥新型研发机构撬动创新驱动的支点作用。聚焦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建立多元共治体系,以市场化运行为导向,致力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组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是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使命。本书以全国新型研发机构的领军者——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研究对象,将其所探索的符合国情世情与地方特色的江苏模式和为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贡献的江苏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和展示,为加快推进我国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各地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参考与助力。
|
關於作者: |
国研智库是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背景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属单位中国发展出版社发起设立的智库咨询与传播平台,依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高端智库的专家优势,整合国家部委和首都高校智库资源,以咨询研究、会议交流、智库园区等为核心业务,实现创新发展。
|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一、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十年来的显著成效与重要影响
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十年来的创新实践与有益启示
三、 借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经验推动我国新型研发机构更好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二章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举措
一、团队控股:应用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转型的创新探索
二、“ 拨投结合”的天使投资新模式: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强效结合
三、以“金标准”凝练真需求:与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优化科技攻关组织实施方式
四、科教融合:以人才高地建设引领产业技术创新
五、打造吸引全球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第三章 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及建议
一、新型研发机构应坚持“三个有利于”
二、新型研发机构面临机制创新难的基础性约束
三、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的启示与建议
第四章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担当长三角先进材料一体化技术创新先锋
案例二:勇当激光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排头兵
案例三:勇当航空航天精密制造核心技术突破尖兵
案例四:争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时代标兵
案例五:打造先进功能纤维产业区域创新高地
案例六:打造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创新发展“金钥匙”
案例七:着力打造产业创新开放合作示范标杆
案例八:服务医药创新研发“金标准”的领跑者
案例九:争当脑科学信息技术创新先行军
案例十:争当基础医学成果转化排头兵
案例十一:打造高水平人才学科产业联合创新载体
案例十二:争当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材料全球“领跑者”
案例十三:以颠覆性辊压技术助力装备强国建设
案例十四:争当重大仪器设备国产化开拓者
案例十五:勇当第三代半导体关键设备国产化“破局者”
案例十六:增创高性能硅基液晶芯片领先优势
案例十七:积极探索肿瘤治疗新药创制新路径
案例十八:争做人体器官芯片技术创新领航者
|
內容試閱:
|
过去十年,我们重点就如何回答以下五方面问题进行了改革探索。一是如何提供高水平技术供给。“科学到技术转化 ”这一关键环节,大学不宜做,中小企业做不了,而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都需要高水平技术的持续供给。因此,必须推动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以“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为任务的理念,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研发产业的供给。从高校院所转移成果二次开发要付费,为市场提供技术供给要收费,这类研发机构必然需要市场化机制来驱动。通过构建“团队控股”的轻资产研发公司模式,让其在拥有研发机构运营权的同时,拥有“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及收益权”,建立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成果转化不畅和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清的问题,团队积极性、机构开放性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升。
二是如何支持培育未来产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由于回报周期长、投资风险高,往往市场融资失灵,这应是财政资金的着力点。这类项目应通过“小同行评议”、行业尽调等形式进行遴选和评判,而非传统的专家投票决定。项目所需资金以科技项目形式按里程碑拨付,在项目公司得到市场认可进行社会融资时,将前期的财政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若项目不达预期,则应宽容失败。这种“拨投结合”机制既解决市场融资失灵,让团队拥有主导权,还能让财政资金可增值、可循环,更高效地推进未来产业培育,实现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
三是如何真正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往往理解为财政资金应更大力度地投向企业。但我认为,企业应该是“创新需求提出的主体、创新资金投入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而不应该是直接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主体。企业是否愿意出资委外研发是判断其技术需求真实性的重要标准,因此,产业攻关类项目指南必须以企业出资为基本条件,应根据企业是否愿意出资、出资额、技术难度等,经综合判断而形成。财政资金可根据技术重要程度和企业出资情况配套,真正雪中送炭地解决企业“真需求”。
四是如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根本在于人才的培养与转移。现在面临的尴尬局面是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我国工科高校教师的授课内容与产业实际脱节严重。因此,建议将具有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作为工科高校教师任职的 条件;同时,产教融合培养有理想、有创造力的青年人才,采取“项目制”“双导师制”,从产业需求凝练培养课题,校企联合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大学生在完成高考目标后,容易失去理想和方向,要学习先进的“教学和实践相结合(co-op)”的教育模式,让大学生在持续实践中,重新树立理想、明确目标,提升工程素养,储备产业所需人才。
五是如何建立合适的管理体制。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之初,采取什么样的管理体制,有效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双重优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省委、省政府明确了不走回头路、干事不养人的办院思路,不按照传统科研院所模式建设和管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否则无法发挥“改革试验田”的效用。省委、省政府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结合江苏实际,明确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理事长,直接协调和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政府出台专门文件为改革落地提供有力组织保障。优化体系架构,采用“事业法人承接财政投入、平台公司负责持股”模式运行,兼顾公益性定位和市场化机制,提高决策效率和灵活性。设立专项经费,实行综合预算加负面清单管理,年度结余可结转使用,财政经费使用更加符合科创规律,机构运行效率和创新效率大幅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