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2023新版)

書城自編碼: 393017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積極心理學
作者: [美]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著,李静瑶
國際書號(ISBN): 9787573908766
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8.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2022)
《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2022) 》

售價:HK$ 69.6
嫉妒与社会
《 嫉妒与社会 》

售價:HK$ 98.4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

售價:HK$ 93.6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售價:HK$ 357.6
周制与秦制
《 周制与秦制 》

售價:HK$ 153.6
花路
《 花路 》

售價:HK$ 105.6
万亿指数
《 万亿指数 》

售價:HK$ 105.6
中世纪英国的财政、军事与外交(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书系)
《 中世纪英国的财政、军事与外交(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书系) 》

售價:HK$ 93.6

 

編輯推薦:
知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智慧之作。《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在积極心理学领域和道德心理学领域颇有成就。
强大的影响力。包括马丁塞利格曼、希斯赞特米哈伊、巴里·施瓦茨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以及包括《自然》《卫报》《人物》《泰晤士报》《图书馆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在内的众多媒体,倾情推荐。
完善积極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象与骑象人》于2008年推出简体中文版第壹版,在2012年出版的更新版中,补充了一些内容,在2023年的全新版中,做了进一步的修订,让这部积極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更加完备。
內容簡介:
《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知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極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極心理学先锋派领军人物。
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把人类思考了两千多年的问题,归结为10个假设,放在科学的天平上,到底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海特提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半,一半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则是理性的骑象人。这两个分裂的部分,使得人们常常陷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想争战之中,而这种争战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也会削弱我们的幸福感。乔纳森·海特融合了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宗教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大量饮用了古今东西方哲学、文学与宗教中有关人的心理的看法,继而以现今神经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验证关于古老的关于幸福的假设。
乔纳森·海特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之前很多的所谓的“古老智慧”并不是真谛,而且还让我们懂得,如何积極地、理性地去寻找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關於作者:
乔纳森·海特
积極心理学先锋派领军人物,伟大的思想家。
1992年,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在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任教16年。自2012年8月起,任职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
2001年,荣获坦普尔顿积極心理学奖。2012年被《外交政策》评选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2013年被《展望》杂志评选为“世界顶级思想家”之一。
2008年、2012年,两次担任TED大会演讲嘉宾。
美国脱口秀节目《科尔伯特报告》嘉宾。该节目被《纽约时报》称为“年度蕞好的电视节目之一,每周必看的娱乐节目之一”。
《科学》《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重要媒体,都对他的研究进行过报道。
目錄
赞誉
推荐序 从狗之尾到骑象人
中文版序 从远古智慧到现代科学
前言 幸福假设
第一部分 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 | 人象对峙
第一章 分裂的自我,使你产生心理冲突 /003
第二章 是什么令你不幸福 /025
第二部分 我们如何相处 | 大象的力量
第3章 互惠 /051
第4章 自以为是 /067
第三部分 追求幸福的方法 | 驭象之道
第5章 幸福来自何处 /093
第6章 爱与依恋 /121
第7章 心理的成长 /149
第8章 道德的成长 /169
第四部分 追寻人生的意义 | 驭象而奔
第9章 灵性的觉醒 /197
第10章 人生的意义 /227
最后的话 幸福自现:平衡为美 /255
內容試閱
幸福假设
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过日子,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许多人都曾这样自问过。活在如此便利的现代世界里,无须上山下海,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现在,智慧如此廉价和泛滥,日历、茶包、瓶盖或好心的朋友转寄过来的大量电子邮件等,处处可见智慧之语。我们就像阿根廷小说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巴别塔图书馆》(The Library of Babel)中描写的那样:“一座广大无边的图书馆里藏着所有文字记载,在图书馆某处藏着一本书,这本书解释了这座图书馆存在的原因以及使用须知。然而,图书管理员却怀疑自己永远都无法从一大堆无意义的书中找到这本书。”
我们的前景要比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人物好得多。很多智慧之语确实都掷地有声,而且许多都完全为真,绝非虚言。然而,我们的图书馆实在太大了,每个人都只看过一小部分藏书,所以我们正为藏书丰富的矛盾而烦恼:书籍越多,阅读品质反而变得越低。面对浩瀚书海,我们通常不是囫囵吞枣,就是只看书评。我们很可能已看过一些有价值的观念,如果当时仔细欣赏、用心体会,并用于生活之中,或许我们的人生早已得到改变。
本书将讨论10个观念。每一章会针对世界文明的某个重要观念,以科学研究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从中汲取可应用到现代生活的元素。
我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做过许多实验,想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个面向,研究的面向就是道德直觉与道德推理。除了做研究,我也在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过心理学入门的课程。这是一个大班的课程,我得利用24堂课向学生介绍心理学整个领域的主要内容。从介绍视网膜结构到爱的运作过程,我得提出1000个研究结果以作为佐证,希望学生能充分了解,铭记在心。
有了第一年的教书经验之后,我意识到有好几个观念一直重复出现,而以前的思想家也常针对这些观念发表高见。因为人是通过心理滤除(mental filter)来看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们会出现某些情绪,会对事件有反应,且出现某些心理疾病。莎士比亚以下这句话刚好简要地说明了这种现象:“事情没有好坏,是人的思想在作祟。”我开始用这些引言来帮助我的学生记住心理学的重要观念,同时,我也开始思考类似的观念还有哪些。
为了一探究竟,我看了不少古代的智慧杰作,其中以世界三大古典思想领域为主:印度的《奥义书》、古印度道德文本《薄伽梵歌》,中国的《论语》《道德经》及孟子等其他哲学家的著作,还有地中海文明的《圣经》、古希腊及罗马时代的哲学、伊斯兰教的。此外,过去500年来的哲学及文学作品,我也看了不少。每当我发现一个与心理学有关的主张——有关人性的说明,抑或是心理如何运作时,我就会写下来。只要发现有某个观念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重复出现,我便把它列为重要观念。不过,我并没有机械地把人类十大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观念列出来,我的选择标准是连贯性重于出现频率。我想探讨的观念不仅彼此间相融相符、互为表里,还可让我们了解人类如何找到幸福及人生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家找到幸福及意义。我在积极心理学这个领域向来活跃,所以本书也可说是运用古代智慧来找寻积极心理学的源头,并探讨现今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本书大部分涵盖的研究都不是由积极心理学家所做的,而是由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来完成的。我将在本书引用10个古老的观念,再援引多项现代研究成果,来告诉大家人类繁盛发展的原因,以及我们在迈向幸福之路上为自己设置的障碍。
本书第一部分旨在说明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当然,这不是非常详尽的说明,而是在我们运用现代心理学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之前,必须了解的两个古老真理。第一个真理是本书的最基本观念:人类的心理分成若干部分,有时还会互相冲突。一部分就像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能进行自觉的、推理性的思考,但是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现在,我们知道心理为何有这样的分类,也知道某些方法可以帮助骑象人与大象相互协调合作。第二个真理就是莎士比亚所说的:“都是人的思想在作祟。”或如佛陀所言:“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现在我们已能解释为何大部分人面对威胁时都怀有偏见,而且总是为此烦忧不已。只要我们能运用三项技巧来提升内心的幸福感,就可以纠正自己的偏见。
本书接着要讨论的是人类的群体生活。同样,也不是巨细靡遗式的说明,而是仅探讨两个众人皆知却不甚了解的古老真理。第一个真理就是“黄金规则”(golden rule)。互惠是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准则。我将告诉大家如何善用互惠之道来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并避免让人借互惠之道来利用我们。互惠不只是与人相处之道,它还能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及需要,这也是本书后续众多观念的线索所在。第二个真理是人天生就是“道德虚伪”,这就是人们很难忠实地遵照为人准则来行事的原因。近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已发现人的心理有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会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到邻人眼中的刺,但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如果你知道自己心里之所喜,也了解自己为何会透过扭曲的镜片来看这个世界的善与恶,那么你就不会再那么自以为是。如此一来,你跟那些同样很自以为是的人发生冲突的概率就会大大地降低。
到这个阶段,我们准备好要提出以下问题:幸福来自何处?关于幸福,有几个不同的假设,其中一个假设为:幸福来自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们都知道(研究也证实)这种幸福维持不了多久。另一个假设则是:幸福来自人的内心,但强求世界符合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古时候很盛行这种观念:印度的佛陀和古希腊及罗马时代的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无不劝大家断除自己对外在的人和事的情感依恋,因为外在的人事变幻莫测,难以掌控,还不如自己学会接受现实。
古代这种想法有其值得尊敬之处。面对挫折,改变自己的内心确实要比改变外在世界来得容易。但是我会提出证据证明,第二个有关幸福的假设是错误的。最近的研究已指出,有些事物是值得我们努力追求的,某些外在的生活条件能让我们更幸福。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关系,即我们跟别人之间形成的必要联结。我会提出相关研究来证明爱来自何处,为何激情很快就消退,以及哪一种爱才是“真”爱。我也建议将佛陀及斯多葛学派所提出的幸福假设修正如下:幸福不只来自我们的内心,也来自外在。我们需要古老的智慧及现代科学的引导,以获得两者间的平衡。
接下来,我将探讨人类的成长及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尼采说过:“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不过,这个说法恐怕有过度简化的危险。很多事情虽打不倒我们,却会对我们造成一辈子的伤害。“创伤后成长”告诉我们,人会在何时,又为何能从逆境中成长,我们如何为创伤做好准备,以及在事件发生后如何面对创伤。我们也常听到,要大家努力培养自身的美德,因为美德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不过,这种说法同样有过度简化之嫌。我会说明几个世纪以来,有关美德及道德的观念已有所改变,且越来越狭隘,但古代关于美德及道德的观念对现代人而言仍具深义。我也会说明积极心理学如何为大家提出新的愿景,让大家“诊断”并发展自己的优点及美德。
本书的结尾将提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并实现,而有些人却做不到?一开始我会探讨一个很普遍的观念:人的存在有一种精神层面的垂直维度。你称之为“高贵、美德或神性”也好,你信不信上帝也无妨,但是人真的会在别人身上或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神圣、庄严或那种难以形容的善。我会提出我个人关于厌恶(恶心)、提升、敬畏等道德情绪的研究,以此解释这种垂直维度如何运作,又为何该维度是了解政治文化论战及人类渴求意义的一大关键。我还会探讨当人们提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其心中所指的到底是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我也会给出答案——这个答案源自古老的观念,但用现代的研究来超越古代观念的局限和任何既有的观念。与此同时,我将最后一次修正幸福的假设。我可以在此用简单的几个字告诉大家答案,但是简短的前言实在无法解释得清楚,也会贬低其价值。智慧之语、人生意义,甚至是博尔赫斯书中的图书管理员所追求的答案——每天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但是除非我们用心欣赏,花时间去了解、质问、改进,把它与自己的生活联结起来,否则智慧之语仍只是智慧之语,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部分 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人象对峙
第1章分裂的自我,使你产生心理冲突

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而这两者永远相敌,使你不能做所愿意做的。
圣徒保罗

激情为辔,理性为轭。
本杰明·富兰克林

我这辈子第一次骑马,是在1991年到北卡罗来纳州的国家公园旅游时。小时候我骑过马,但当时有一名少年用短绳牵着马走,这回是我第一次自己骑马,没人用绳子牵着。我并非单独骑马,同行的还有8个人,其中一位还是这个国家公园的管理员,所以这趟路骑来并不算太难。不过,路上一度出现惊险状况。我们是两两并排,沿着陡峭的山边往前骑。我的马走外侧,距离山崖边大约1米。后来,山路突然向左急转,我骑的马却一直朝山崖边走。我整个人都吓僵了,心里知道必须叫马左转,但左边还有另一匹马,我不希望撞到它。当时我应该大声呼救或惊声尖叫“小心”,但脑中却有另一个声音在怂恿自己:何不冒险走到山崖边,看看自己会做出什么蠢事?最后我便杵在那里。在千钧一发之际,我其实什么都没做,而后我骑的马和我左边的马便镇定地左转,继续往前走。
惊魂甫定,我不禁嘲笑起自己先前那莫名的恐惧。我骑的那匹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这条路它已经走过数百回,它比我更不想跌下山崖。它其实并不需要我的指挥。事实上,有时候我想对它发号施令,它似乎还不太理睬我。我之所以会对马产生这种错觉,是因为过去10年我都是开车出行,而不是骑马。开车时,除非你给汽车输入停止的指令,否则它便会一路冲过山崖。

有关心理的古老比喻
人类需要用比喻来思考。我们对新事物或复杂事物的理解,是借助于已知的事物与前者间的关联。譬如,一般来说,我们很难从空泛的角度思考人生,但如果用“人生犹如一段旅程”这样的比喻,我们就能得出一些结论:走这段旅程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地形,选好方向,找几位好旅伴,如此才能好好享受这段旅程,因为走到旅途的尽头,可能什么都没有。同样,我们也很难思考何谓“心理”,但是一旦找到适当的比喻,我们就会顿时豁然开朗。翻开历史,人类一直和动物生活在一起,也一直想操控动物,于是,古代人便拿动物来做种种比喻。
例如,佛陀将人的“心理”比喻为野生大象:
我此过去心——任意随所欲,随爱好游行。我今悉调伏,如象师持钩,(制御)泌液象。
柏拉图也用过类似的比喻。他把自我“心灵”(soul)比喻成一辆马车,而由“心理”冷静、理性的那一面来驾驭马车。柏拉图的马夫必须驾驭两匹马:
右边这匹马气宇轩昂,体形挺拔强健,脖子长又直,鼻子有贵相……这匹马很自爱,也知谦虚自制;重视荣誉感,所以无须鞭打,只要下口令即可。但另一匹马却四肢弯曲,关节粗大……动作粗野无礼,耳朵四周毛发杂乱,聋得像根柱子似的,只有用马鞭抽它,用马刺刺它,才能让它就范。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某些情绪及热情是好的(比如荣誉感),因为它们可以将自我导向正途;有些情绪却是有害的(比如欲望及贪念)。柏拉图式的教育目标旨在帮助马夫,让他得以完全驯服这两匹马。2300年以后,弗洛伊德提出相关的模型。他指出,人格分成三个部分:自我(ego,即有意识、理性的自我)、超我(superego,即道德良心,有时会过于拘泥于社会规范)以及本我(id,即享乐的欲望,各种欲望,总想及时行乐)。每每我讲课说到弗洛伊德,我就会以马和马车来比喻人的心理,马车夫(自我)为了驾驭饥饿、贪婪又不听话的马儿(本我),总得经过一场激烈奋战。同时,马车夫那坐在后座的父亲(超我)却还一路对他说教。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自我,让自我能更好地控制本我,并摆脱超我的束缚。
在弗洛伊德、柏拉图和释迦牟尼的时代,生活中有许多驯化后的动物。人类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有办法将个人意志施加在这些身形庞大的动物身上,个中艰苦,他们知之甚详。然而进入20世纪后,汽车逐渐取代马,科技的进步也让人类获得了对外在世界更大的控制力。所以现代人在寻找比喻时,开始把心理比喻为汽车驾驶,或是驱动电脑的程序。而弗洛伊德所说的那些潜意识,早被大家忘得一干二净,于是现代人只研究思考及决策机制。近3/4个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家就是朝这样的方向在迈进:社会心理学家创造出“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用来解释所有从偏见到友谊等种种人类生活形态;经济学家创造出“理性选择模式”(rational choice models),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所有社会科学口径一致地主张:人类是理性的个体,会利用手边所能掌握的信息及资源,恰当地设定目标,达成目标。
然而,为什么人类还是会控制不了自己,老是做出自知会对自己不利的事呢?就以我自己为例,面对菜单上出现的甜点我绝不会动心,但看到放在桌上的甜点我却无法抗拒。我能下定决心,在手边工作完成前绝不起身离座,但是我却发现自己会跑进厨房,或一再借故拖延,无法专心做事。我也可以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清晨6点起床写作,但等我关掉闹钟之后,我对自己所下的起床指令最后还是失效。
我可以体会为何柏拉图会把不乖的马形容成“聋得像根柱子似的”。面对生活中一些重大的决定,我真的开始对有些事感到无力。我明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甚至告诉朋友我会这么做,但我自己却隐约知道我不会这么做。罪恶感、贪欲或恐惧通常会战胜理智。(相反地,类似情况发生在朋友身上时,我就会讲出一番大道理,告诉他们怎么做才对。)对于我上面这样的处境,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有一段非常传神的描述。在《变形记》(Metamorphoses)里,女主角美狄亚夹在自己对杰森的爱与对父亲的责任之间,左右为难,痛苦万分。她哀叹道:
一股奇妙的力量牵引着我向前。情欲及理性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拉扯着我。我很清楚哪一条是正确的路,心里也很认同,但我却踏上错误的路。
现代的理性选择模式及信息加工理论并不足以解释人类意志的软弱。古代人驾驭动物的比喻则十分有用。当我在思考自己为何总是那么软弱时,我联想到的自我形象就是,我是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人。我手里握着缰绳,只要动动缰绳,就可以指挥大象转弯、停止或往前走。不过,只有在大象没有它自己的欲望时,我才指挥得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根本斗不过它。
10年来,我都以这种比喻来引导自己思考。动手写这本书时,我认为坐在象背上的骑象人的形象很适合用在第1章——分裂的自我。最后我发现,这个比喻其实适用于本书每一章。

4种自我分裂
想了解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就得先了解人类的“心理”究竟分成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为什么还会互相冲突。我们认为,每副躯体里都住着一个人,但从某些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像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成员是为了执行工作被硬凑在一起运作的,所以总是发现彼此意见相左,各行其是。对人的“心理”的划分有4种方式,分别是心灵和身体、左脑和右脑、理性和感性、控制化和自动化。第四种最重要,因为它最符合骑象人及大象的比喻,不过前面3种划分方式也能解释我们在面对诱惑、软弱及内在冲突时的一些体验。
自我分裂1:心灵和身体
法国哲学家蒙田指出,身体每个部位都有它自己的情绪及主张。阴茎的独立性最让他迷惑:
大家都注意到那“玩意儿”有多么放肆、不听指挥,我们不想要它勃起,它就自顾自地勃起;但最需要它表现时,它却又时机不当地让我们泄气。它根本就是气焰高涨地在和我们的意志争夺主控权。
蒙田也提到,我们的脸部表情如何泄露了我们内心的秘密;我们的毛发竖起、心跳加速、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肠和肛门括约肌的扩张或收缩,都不受我们控制,甚至我们不要它们扩张或收缩,它们还会“唱反调”。现在我们了解,某些生理反应是由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掌控我们身体的器官和腺体,完全自主,不受个人意志控制。不过,蒙田所列的最后一项——肠,则反映出第二个脑的运作。我们的肠由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排列而成,该神经网络包含1亿多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处理消化作用和从食物摄取营养的所有运作。这个肠脑犹如一个区域行政中心,负责处理无须头脑处理的运作。你可能会以为肠脑会接收头脑发出的指令,并依指令行事。事实上,肠脑拥有高度自主权,即便连接它和头脑之间的迷走神经断裂,肠脑仍可照常运作。
肠脑在许多方面都显现出独立性:当它“决定”要排便时,它就会制造出刺激肠子蠕动的症状。当它“侦测”到肠道受感染时,它就会刺激脑部产生焦虑感,让你在生病时行为更谨慎。对所有会影响到其主要神经传导系统的物质,像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和血清素(serotonin),肠脑都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反应。改善大脑的运作,也会直接干扰肠脑的运作。肠脑的独立性,加上生殖器变硬变软的自主性,可能就此形成了古老的印度理论——腹部分成3个“轮”(chakra),这些能量中心分别对应结肠/肛门、性器官和肠。甚至有一说,肠轮是一些如预感及直觉,也就是一些来自心理以外的想法的来源之处。当圣徒保罗在哀叹情欲和圣灵之战时,其言下之意必然与蒙田体验到的挫折及心理划分相符合。
自我分裂2:左脑和右脑
第二种划分方式则是外科医生乔·伯根(Joe Bogen)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病人做脑手术时意外发现的。他做这项手术的理由非常正当:为了帮助生活饱受经常性及严重的癫痫发作之苦的病人。人脑有两个大脑半球,连接左右两大半脑的神经纤维称作胼胝体(corpuscallosum)。癫痫发作时,都是从脑部某个点扩散到附近的脑细胞组织。一旦癫痫发作跨越胼胝体,就会扩散到整个脑部,导致病人失去意识、跌倒,还会不受控制地抽动身体。就如同军事将领把桥炸掉以阻挡敌军过桥,伯根医生希望借着切断胼胝体来阻止癫痫发作的扩散。
乍看之下,动这种手术简直就是疯了,因为胼胝体是人体最大的神经纤维,它必然具有重要功能。事实也是如此,它是左右两个大脑半球之间沟通和协调的桥梁。然而,我们从动物实验的研究发现,这项脑手术进行几周之后,动物大致都恢复正常。所以,伯根决定冒险为病人做这项脑手术,结果成功了。病人癫痫发作的次数在术后大幅减少。
不过,这项手术真的不会让病人丧失任何功能吗?为了找出答案,手术小组外聘了年轻的心理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由他来研究这项分裂脑部手术产生的后遗症。加扎尼加充分利用“人脑分左右大脑半球来处理外在信息”这个事实展开这次的研究。左半球接收来自人体右半边的信息(即左半球接受来自右手、右脚和右耳的神经传导),并发出命令以移动右手、右脚。在这方面,右半球与左半球呈镜像对比,即右半球接收来自人体左侧的信息,并控制左侧身体的动作。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所有脊椎动物的信息接收都是左右交叉传递,但事实就是如此。不过在其他方面,左右大脑则是各司其职。左半球专司语言处理及分析,也比较善于观察细微之处。右半球则比较善于处理立体图形,包括最重要的立体图形——脸。(那个普遍且过于简化的观念——艺术家属于“右脑发达者”,科学家属于“左脑发达者”即源于此。)
*幸福实验
加扎尼加利用大脑的分工来观察信息如何分别流向左右大脑半球。他要病人注视着屏幕上的某个点,然后让某个词或某物体的图片快速出现在这个点的右边或左边,闪现的速度快到病人连移动视线的时间都来不及。如果这个点的右边闪过一张帽子的图片,这个影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左半边上(在影像通过眼角膜并颠倒后),之后视网膜会将这个神经信息送回到左半球的视觉处理区。
扎尼加接着会问病人:“你看到了什么?”因为左半球拥有完整的语言能力,所以这位病人会立即轻松地答道:“一顶帽子。”如果帽子的影像是闪在这个点的左边,那么这个信息只会被送回到非掌管语言的右半球。此时,加扎尼加问病人“你看到了什么”,病人就会回答:“什么都没看到。”不过,当加扎尼加要病人用左手从一张有好几个图像的卡片中指出正确的图像时,病人却会指出这顶帽子。虽然右半球确实看到了这顶帽子,但它却无法用语言回答,因为它没有拿到进入左半球语言中枢的“通行证”。这就像是有另一种独立的智慧被困在右半球,而唯一的输出装置就是左手。
在加扎尼加对左右半球闪现不同的图片后,情况变得更为“诡异”。有一次,加扎尼加对右半球闪现一张鸡爪图片,对左半球则闪现一张一个屋子和一辆车子埋在雪堆中的图片。接着,加扎尼加拿出一堆图片摆在这位病人面前,要他指出哪一张图片和他之前看到的图片可以“配得起来”。病人的右手指着一张鸡的图片(这张和左半球之前看到的鸡爪有关),但他的左手却指着一张铲子的图片(这张图片和右半球所看到的雪景有关联)。当加扎尼加要病人解释他自己的反应时,他不是回答“我不清楚为什么我的左手会指铲子”,而是左半球立即编出一个很精彩的故事。这位病人毫不犹豫地说:“啊!简单。鸡脚配鸡,所以你需要一把铲子来清理鸡舍。”s

这种动不动就杜撰各种理由来解释自己行为的病症被称为“虚构症”(confabulation)。做过分裂脑部手术的病人以及其他脑部受过伤的病人都常表现出虚构症的症状。加扎尼加称左脑的语言中枢为大脑的诠释模块,它的作用是针对自我所做的一切,马上做出评论,即使它根本无从得知“自我行为”的真正原因或动机,也还是会做出反应。举例来说,如果对右半球闪现“走”这个字,病人可能就会站起来走掉。不过问他为何站起来,他也许会回答:“我要去拿可乐。”左脑的语言中枢非常擅长编出各种解释,却不知道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
科学领域甚至还有更怪异的发现。有些做过分裂脑部手术,或胼胝体受过伤的病人,其右半球似乎会跟左半球作对,形成一种名为“异手综合征”(alien hand syndrome)的症状。有异手综合征的病人,有一只手——通常是左手,会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做出反应,似乎自有主张。这只手可能会拿起正在响铃的话筒,却拒绝将话筒交给另一只手或放在耳边。这只手会拒绝主人做的选择。例如,它会把另一只手刚从衣架上取下的衬衫挂回去。它会抓住另一只手的手腕,阻止主人执行自己的计划。有时,这只手真的会抓住主人的脖子,想把主人勒死。
以上出现的这些戏剧化的心理分歧现象,都是因罕见的分裂脑部手术造成的。正常人并非如此。不过,裂脑研究对心理学而言相当重要,因为它以一种怪异的方式显示出:人的心理是由独立运作的部分联合组成的,有时候,它们意见相左、各行其是。裂脑研究对本书也很重要,因为它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告诉我们,在这些模块中,有一组很擅长为我们的行为编出各种颇具说服力的解释,即使它对导致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一无所知。加扎尼加的“诠释模块”本质上就是骑象人。本书的后几章会告诉你骑象人是如何胡诌下去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