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新编中国史·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

書城自編碼: 391425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王小甫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70324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11.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是古代历史的见证,还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们如何阅读荷马史诗?)
《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是古代历史的见证,还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们如何阅读荷马史诗?) 》

售價:HK$ 74.4
矿王谷的黎明:塞拉俱乐部诉莫顿案与美国环境法的转变(精装典藏版)
《 矿王谷的黎明:塞拉俱乐部诉莫顿案与美国环境法的转变(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106.8
索恩丛书·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德意志民族简史
《 索恩丛书·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德意志民族简史 》

售價:HK$ 82.8
技术与德国 : 1800年至今
《 技术与德国 : 1800年至今 》

售價:HK$ 105.6
重返冰河时代:发现史前世界
《 重返冰河时代:发现史前世界 》

售價:HK$ 129.6
拉夫尔
《 拉夫尔 》

售價:HK$ 93.6
羞耻:规训的情感
《 羞耻:规训的情感 》

售價:HK$ 87.6
经济巨擘:思想碰撞与传承(精装典藏版)
《 经济巨擘:思想碰撞与传承(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106.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41.6
《 大唐宫廷史(上下册) 》
+

HK$ 78.7
《 陋规:明清的腐败与反腐败:全新修订版(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继《简读中国史》《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全新深度力作!) 》
+

HK$ 147.0
《 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精装) 》
+

HK$ 92.4
《 讲谈社01: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
+

HK$ 156.2
《 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 》
+

HK$ 89.7
《 大学问·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 》
編輯推薦:
※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传统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国内史学中坚学者联合打造,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
※史学大家为大众撰写的诚意力作,人人爱读的通史著述
“新编中国史”意在为大众提供全面、有据的历史知识,因而行文严谨却不刻板,文字晓畅,娓娓道来。无论是希望建立历史认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历史的年壮者,还是愿意温故知新的年长者,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精微,呈现中华文明的全景画卷
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这是历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这是
內容簡介:
隋唐的大一统之治,孕育于魏晋南北朝的乱局。隋唐两朝除旧染,启新机,文治武功鼎盛,引万国来朝,别创世局。就连唐亡后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也为后来帝国重新整合埋下了伏笔。
隋结束了南北朝的战乱割据局面,整合了分裂的中国;唐承隋制,开拓进取,以闻名于世的两个治世将统一王朝发展了三百余年。隋唐制度文明因继承和创新而臻于成熟,逐渐摆脱前代贵族政治的窠臼,更以科举制开后世之先,走向务实的官僚士大夫政治。开明、开放的隋唐时代尽显盛世气象:商业繁荣,迎来送往;技术勃兴,留下众多令后人惊叹的成就;社会多元,各族融合,风气自由开明;文化昌盛,艺术风格雍容博大,塞外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外交流使中华文明远播海外。这是唐太宗的帝国、李白的世界,长安展现出世界帝国首都的气势,出现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帝……,隋唐以其光明、开放、发达闻名于世。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全面展现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流,以及时人生活的真实图景,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展开“隋唐”这幅古老的卷轴,呈现出气势磅礴、异彩纷呈的全景图。同时,作者在书中尽可能利用新数据、汲取新成果、展示新方法、推介新观点,以便读者了解学界前沿进展。
關於作者:
王小甫,1952年生,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毕业,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于英国剑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隋唐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与周边关系史。著有《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边塞内外——王小甫学术文存》等,编著有《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资治通鉴〉选注》。目前从事中国中古政治文化研究。
目錄
自 序 v
第一章 隋·统一国家的再建 1
第二章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39
第三章 唐初国家权力的强化 77
第四章 武则天革唐为周 133
第五章 唐朝的全盛 167
第六章 安史之乱及其社会影响 199
第七章 中晚唐政治与五代十国 225
第八章 隋唐时代的经济发展 263
第九章 隋唐时代的文化成就 303
第十章 隋唐五代的周边诸族 353
第十一章 隋唐时代的中外关系与文化交流 405
附 录 477
大事年表 478
帝系表 492
注 释 499
参考书目 517
內容試閱
自 序
差不多两年半以前,三民书局约我参加编写这套新教材的隋唐五代史分册,我当时就很痛快地答应了。主要是我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就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讲“ 隋唐史专题”这门课,也给研究生开“隋唐五代史研究”课程,早就想编一本教材却没有适当机会。现在三民书局约稿,正中下怀,所以我们是一拍即合。
我之所以愿意编教材,一方面是长期上课,积累了一些素材和自己的想法。这些看法由于不见于现有的教科书,上课时就会有些麻烦。由于没有相应的教材,有些学生听课后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候他们会问:考试的时候是答课堂上讲的呢,还是按一般教科书上写的答?尽管我回答都可以,可是我明白,我在课堂上讲的和现行教科书上的内容差别比较大了。另一方面,我和我的一些同事们都感到,现行教科书虽然有纲目清晰的优点,但毕竟是几十年前编的,内容太陈旧了。几十年来,尤其是世纪之交以来的学术发展显示,旧教材的理论观点姑且不说,其涉及的范围远不能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即使是选用史料,好多都应该更新,采用更合适的甚至新发现的材料。教材应该重编,修修补补不行,要重打锣鼓另开张,另起炉灶,连整个结构框架都应该重新创建。我感到这是我们这一代学人的责任。
谈到涉足隋唐五代史,我应该说是从上大学才开始的。尽管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史学传统,无奈我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早年没有受过太好的文化教育。跟历史相关的,也就读过一些故事小说,如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林汉达《西汉故事》《三国演义》连环画册,以及《西游记》《水浒传》(“文革”中因为要批《水浒》,所以看了不止一个版本)等。上大学以后选择研究方向,现代史怕犯政治错误,近代史让人一想起来就是军阀混战、一片黑暗,于是就选了古代史。为什么古代史中要学习隋唐史呢?就是感到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光明、最自由、最开放、最发达的时代。想想中国人也曾经光荣过,尽管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自己也感到兴奋起来。
我认为,从隋统一到唐前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统一、整合、开明、开放。不仅是东汉末以来几近四百年的政治分裂局面得以结束,而且统一格局在地域上更加扩大,多元一体的社会联系进一步加强。隋唐社会文化的发展并非只是不同地域或民族文化因素的凑集,而是在前代北族入主强劲的中央集权趋势拉动下,社会的统治人群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整合各种因素形成新的文化,并赋予其绚丽多彩的新特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因素的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活力,为政者充满自信、开明豁达,在唐前期造成了持续一百多年的繁荣昌盛局面,其间著名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世。唐人的开放也是全方位的,不仅华夷无碍,三教并行,更可贵的是其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中国历代王朝多有修长城作为防御设施之举,唐朝不修,不唯如此,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在河套北岸一线筑三受降城,竟不置壅门(即瓮城)及守城设备,意在有进无退。这些都显示中国社会、中华文化演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十多年前,美国企业家罗杰伟(Roger E. Covey)先生出资创立唐研究基金会(The Tang Research Foundation)。有人问罗杰伟先生,一个美国人,为什么对中国的唐代特别感兴趣?他回答说,就是感到唐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今天美国的文化精神很接近、很像。我赞成罗杰伟先生的观点,所以本书的副标题为“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希望读者在读这本书时也能感受到唐代中国人的这种精神。
在本书的编写中,我是尽可能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有关研究成果写进去,例如对于隋末动乱的文化史分析,关于“二世而亡”与长治久安的关系,“贞观之治”的文化史地位,卫官与府兵,东部鲜卑与女主当政,玄宗初年的政治转向,安禄山的宗教信仰,两税法“ 税入三分”的政治意义,唐末新藩镇及内蕃的历史作用,契丹建国与摩尼教的关系,拜火教(祆教)与突厥兴衰,西域的“三方四角”关系,从遣唐使看日本外交变化,拜火教传入中国,等等。但这毕竟是编写教材,不允许全面展开论证。我在书后列出了必要的参考文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参看。
尽管如此,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教材也未必尽如人意。首先,它至少目前还没有完全突破传统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框架,如前所述,这不是我个人能随意做主的,这需要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其次,由于教材一般要求尽量采用已为学界接受或公认的观点,我也不能任意别出心裁、故意标新立异。况且,很多权威观点我也是心悦诚服的,读者可以看出来,这方面我参考利用最多的是陈寅恪先生的论著和《剑桥中国隋唐史》。最后,我自己治学领域有限,尤其是经济史和文学史方面,只能利用学界相关已有成果进行编排,取舍凭个人一知半解,未必得当,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
惴惴小心的两年多过去了,战战兢兢地把书稿交给了书局。洋洋三十余万言,是耶非耶,读者明鉴。是为序。

第五章 唐朝的全盛 第二节 开元、天宝之际的社会变化
二、开元中期的调整改革措施
主要措施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采取的检括户口,改革户税、地税征收办法,以及改革兵制等。
(一)课役、财政改革
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小农占田越来越少,只问身丁、不问资产的租庸调逐渐成了农民难以忍受的负担。为了逃避课役、兵役,他们纷纷逃亡,于是逃户、浮客日益增加,造成了课丁锐减的局面,使唐朝在财政上感到“课调虚蠲,阙于恒赋”。唐玄宗遂于开元九年(721)令监察御史宇文融主持括户。括户的办法是:由逃户在当地自首,准许就在当地附籍;新附客户免除六年租调徭役,只收轻税;不自首者,检出充边。朝廷派了二十九名劝农判官到各地检括了三年,到开元十二年(724)共检出逃户八十万户,以及相应的土地、钱财。在括户过程中,也有地方官趁机滥括,以邀上功。
前面讲赋役制的时候说过,唐初作为辅助的户税和地税,到开元、天宝年间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份额越来越重。这是因为,由于土地兼并的发展,贫富分化,户口转徙日益加剧,原来按乡里计帐丁口征收租庸调的办法越来越不适用了。为了调整租税负担,减少农民逃亡,增加财政收入,开元中,唐朝开始把户税、地税的征收办法和税率确定下来,同时每乡适当减免若干租调。这种税制,就是后来建中元年(780)实行的两税法的前身。
尽管如此,关中一带因为是京畿所在,集中了大量的皇族、官僚和军队,租调仍然不敷用度,粮食供应尤其紧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朝在开元年间先后改革漕运,实行“变造”“和籴”以及“回造纳布”等一系列新措施,并设了许多使职如转运使、盐钱使、户口色役使等,均为差遣官,专掌搜括钱粮,主要是去富庶的江淮一带活动。据《资治通鉴》记载,开元、天宝年间有“善理财者”几十人。下面讲一下几项新措施的实行情况。
“变造”之法早在中宗神龙年间即开始实行,就是取江南义仓米北运关中。开元初年,曾一度禁断变造。开元二十二年(734),玄宗以裴耀卿为江淮河南转运使,在运河沿线普遍设仓,分段节级转运江淮的大量粟米至关中,三年共运七百万斛,每年二百余万斛,是唐初贞观、永徽年间漕运量的十倍。
关中粮储充足以后,唐朝于开元二十五年(737)下令江南诸州的租米和脚钱(所加的运费)一律“回造纳布”,即以绢代租(方便运输)北运长安,用以在关中和籴当地的米粟,作为漕运的补充。类似的办法也实行于河南、河北两道不通水运之处,称“折租造绢”。天宝初年,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韦坚以江淮义仓粟转市轻货(绢、绫、罗、金、银、珠宝等)北运长安,显然是“回造纳布”的继续。
(二)政权结构及其运作方式的变化
首先是辅助决策机构政事堂的变化。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之印”。“中书门下”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下设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命,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颁行,并为下属机关承认。这一变革对政务机构尚书省的六部形成了侵权和重叠,从而使旧宰相制度自身发生了动摇。“政事堂中书门下制度”的演化,是传统国家政治体制适应社会变化进行自我调适的一种表现。在皇权政治体制下,文职官僚围绕与皇权的关系发生变化,其规律一般是:由卑及高,由亲及疏,由内及外,决策官政务化,政务官事务化,事务官乃至所有职事官包括宰相都逐步阶官化,而整个国家机器都转向由更有利于强化皇权的使职差遣来运转。新的官僚制度就从这样一种机制中产生,降至宋代就形成了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理民政、军政、财政那样三权并立的中央政府机构,皇帝的地位更崇高了。
其次是翰林学士院的兴起。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中书门下)的工作重心由辅助决策向分理行政倾斜,在内廷辅助决策的翰林学士一职也应运而生。在此之前,皇帝也常常召集一些文士作为私人参谋,以备顾问。如在唐高宗时,武则天就召元万顷、刘祎之等人进入禁中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当时人们称他们为“北门学士”。到唐玄宗时期,为了改变中书舍人草拟诏制难以保守机密的制度缺陷,以及为了应付紧急事务,又于开元二十六年(738)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选任擅长文学的亲信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属员,不计官阶品秩,属于一般行政系统以外的临时性差遣。翰林学士专掌内命,主要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而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对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称为“外制”。这样,翰林学士便分割了中书舍人的制诏之权。不仅如此,翰林学士还参谋机密政务,帮助皇帝决策,承担起了原属宰相职权范围内的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翰林学士院与中书门下的分工发展形成新的内外朝。相权的分割以及翰林学士的临时差遣性质,强化了皇权在新型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对后世中央权力运作机制有深远的影响。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朝都设有翰林学士或学士,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居有重要地位。
最后是差遣制逐渐流行,差遣职增加,成为固定职官。上述各种学士就是一种差遣。差遣制的特点是:
(1)官与职脱节,本司官往往判别司事。
(2)差遣官无定员,无品秩。
(3)差遣不由吏部或兵部铨选。
除决策机构的长官之外,其他官员假以“同中书门下三品”衔,使居相位,也是一种差遣官。唐初,差遣只是个别现象。则天武后破格用人,官员大增,差遣之法逐渐流行。至玄宗朝,差遣成了一种制度。当时带“使”字的职衔均为差遣官,节度使、团练使、户口色役使、转运使、盐铁使等使职差遣官大量出现。有唐一代,先后设使多达三百余种。正如杜佑在《通典》卷一九《职官典一·历代官制总序》所说,唐代行政的特点是“设官以经之,置使以纬之”。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职事官就品阶化了,到宋代就成了“寄禄官”。
(三)兵制改革
唐前期的府兵制是唐朝武力的基础,其特点是“兵农合一”。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土豪又开始出现,他们隐藏户口,成为“多丁户”,如郿县宋智、凤翔歧阳郎光、凤翔岐山吕珣;南方润州有练湖,被土豪垄断,蓄户五万家之多。与此相应的是自耕小农大量破产,如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所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情况对府兵制造成了严重影响。富强人家子弟由于勋田不能兑现,不再愿意被拣点为府兵或充兵募,于是“行钱参酌”,逃避兵役。而贫者“被发即行”,甚至无力自备衣粮。
府兵耕战兼具,宜于执行番上宿卫这样的短期轮值任务,不适于长期戍守和经常性作战。况且,府兵调集在制度上是有条件、有限额的。因此,唐朝从一开始就经常在府兵之外征募民丁充当镇防戍守人员,或临时组成军队出征,以应付频繁发生的边疆战争,这种士卒叫“兵募”。后来,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和制度的蜕变,兵士的番上和征防更代也多不能按时。原来规定兵士戍边的年限为三年,后来增至六年,有的甚至长征不归(如,武后时以汉兵三万戍守西域,衣不解甲)。到玄宗时,戍兵归还者竟然十无一二。
政治腐败也瓦解了府兵制,番役更代多不按时,而且“刑赏不均”,戍卒自身遭受边将的种种虐待和迫害,家人的徭役也不能被免除。于是,番休之后,兵丁便逃亡了,各折冲府的兵额因此严重不足,这就更加重了其余贫苦农民的兵役负担,其后果不难想象。土地兼并引起了府兵制的崩溃,兵制的崩溃又反过来加速了农民的破产和逃亡,兵源在这个恶性循环中陷于枯竭。到玄宗开元年间(8世纪前半),府兵员额严重不足,已经不能保证正常的番上宿卫职能了,府兵制名存实亡,兵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保证军事形势和社会安全所需要的军队数量,国家需要更为自由的兵力资源,于是以募兵取代府兵成为必然。
(1)开元十一年(723),玄宗采纳兵部尚书张说的建议,下令废除府兵番上宿卫之制,在两京及其周围的府兵及白丁中招募强壮者充当专门的宿卫之士。这种招募来的职业兵被称为“长从宿卫”,开元十三年(725)改称“彍骑”,分隶于十二卫,分六番长年宿卫。这些雇佣兵都免除征戍赋役,连衣粮器械也由政府供给。
(2)开元二十五年(737),又改革征防军,在诸色征行人及客户中招募情愿充健儿长住边镇者为兵,听家口自随,到军后,官府给以田地房屋。这些招募来镇守戍边的战士被称为“长征健儿”。长征健儿终身免除课役,装备、给养全由政府供应,因而又被称为“官健”。
(3)唐玄宗于是在天宝八载(749)宣布停折冲府上下鱼书,府兵制至此最终宣告废除。“故时府人目番上宿卫者曰侍官,言侍卫天子;至是,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骂辱必曰侍官。”
长从宿卫(彍骑)替代番上府兵宿卫京师,长征健儿(官健)替代轮番府兵镇防边地,这是中国古代兵制的一大变革。从此,兵农分离代替了兵农合一,职业募兵制代替了义务征兵制。
彍骑开始时有资格限制,“其制:皆择下户白丁、宗丁、品子强壮五尺七寸以上,不足则兼以户八等五尺以上,皆免征镇、赋役”。后来则尽为流氓、无赖。如《新唐书·兵志》所说:“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为角觝、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长征健儿也为边将所苦使,乃至“利其死以没其财”。所以唐朝对外作战,还得靠临时征发百姓农户。如杜甫《兵车行》(写于天宝五载,746):“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白居易《新丰折臂翁》也有类似的说法。
在府兵制崩溃的过程中,地方上又出现了“团结兵”,亦称“团练”。团结兵源起于府兵制下未被兴发的兵员,他们要“倚(地)团集结”,由地方政府指挥,执行后勤增援任务或防守地方。团结兵先是产生在近边诸州,以后扩展至关中及其他各地。团结兵由各地差点殷赡、强壮的本地人充当,不离乡土,既进行训练,也从事生产,但和府兵不同,不用自备戎具、衣粮,而是官给身粮、酱菜,带有职业兵役的性质。后来由于广泛使用团结兵,诸州因而置有团练使、都团练使等职,例由刺史、观察使兼领。后来长征健儿沦为藩镇兵,降至宋代成为厢兵,团结兵也就变成了乡兵。
开元、天宝之际兵制的改革,对以后的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国家负担兵士衣、粮,增加了军费开支,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每年军需粮一百九十万石,绢布一千二百万匹段,所用绢布约占国家收入的一半。开元初每年军费仅二百万贯,天宝初达一千万贯,天宝末达到了一千四五百万贯。
(2)改府兵为长征健儿,唐初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变成了外重内轻。从景云元年(710)至开元二十一年(733),为备边先后在沿边设置了十个节度使,控弦近五十万,而当时全国兵力才不过五十七万。武后当政时,地方几次起兵都很容易被扑灭。而现在却尾大不掉,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兵制的转变对唐王朝的军事态势和军队的战斗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安禄山身兼幽州(天宝元年改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御边,反而为他提供了积聚力量反叛唐朝的机会。“当玄宗文治武功极盛之世,渔阳(幽州)鼙鼓一鸣,而两京不守。安禄山之霸业虽不成,然其部将始终割据河朔,与中央政府抗衡,唐室亦从此不振,以至覆亡。”盛极必衰,这似乎已经成了一条规律。究其原因,从唐朝历史来看,“盛”多半由于开明开放、和平建设,“衰”则主要由于滥用民力和穷兵黩武。\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