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新编中国史·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書城自編碼: 391372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王天有 高寿仙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70027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16.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图画书为什么重要
《 图画书为什么重要 》

售價:HK$ 117.6
东野圭吾:流星之绊
《 东野圭吾:流星之绊 》

售價:HK$ 70.8
金色沼泽:柏林的严谨与叛逆(列城志)
《 金色沼泽:柏林的严谨与叛逆(列城志) 》

售價:HK$ 129.6
大学问·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法律史研究
《 大学问·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法律史研究 》

售價:HK$ 141.6
体系模型理论与建模仿真技术
《 体系模型理论与建模仿真技术 》

售價:HK$ 117.6
图解服装立体裁剪与板样
《 图解服装立体裁剪与板样 》

售價:HK$ 70.8
香港金融史(1841 - 2017)
《 香港金融史(1841 - 2017) 》

售價:HK$ 201.6
内陆之行
《 内陆之行 》

售價:HK$ 11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6.3
《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增订版) 》
+

HK$ 69.6
《 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 》
+

HK$ 108.2
《 隋唐史(近现代名家讲义丛刊) 》
+

HK$ 71.9
《 中国近代史 》
+

HK$ 78.9
《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 》
+

HK$ 87.8
《 新中国极简史:1949至2019的年度故事 》
編輯推薦:
※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传统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国内史学中坚学者联合打造,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
※史学大家为大众撰写的诚意力作,人人爱读的通史著述
“新编中国史”意在为大众提供全面、有据的历史知识,因而行文严谨却不刻板,文字晓畅,娓娓道来。无论是希望建立历史认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历史的年壮者,还是愿意温故知新的年长者,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精微,呈现中华文明的全景画卷
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这是历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这是
內容簡介:
明朝以多元的面相和复杂的谜团著称,多少人穷经皓首,就是为了体认和理解这个朝代的多重性格。在明朝之前,是中国传统王朝社会近一千六百年的周流演变,在明朝之后,是帝制中国缓慢转型,逐步融入现代世界的曲折历程。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中,既有各种传统发展的极致,又有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变化,相互交错,扑朔迷离,形成了明朝历史多重性格的特点。
明朝历史发展充满矛盾和张力。其中既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又有市民阶层政治意识的初步觉醒;既有徒增内耗的朋党倾轧,又有为国为民的政治抗争;既可以看到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又可以看到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既有旧思想旧风尚的因袭僵化,又有新思想新风尚的萌生蔓延;既屡次实施海禁政策,又有郑和下西洋和泰西教士东来……
安靖如何变为乱局,经济如何由低落到繁荣,生活风尚如何由简朴入奢靡,思想文化怎样由划一到多元……面对众多谜题,《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取用宏观视角,俯瞰明朝的方方面面,甄别史料,考察帝王将相、士绅百姓如何面对那多元而动荡的时代。我们能看到,在这充满张力的转型时代,居高位者如何创业守成,士人怎样面对礼仪教化与严刑峻法,上上下下如何面对外患和动荡,文化又怎样在这商业繁荣的时代孕育醇化——而正是这些构成了多元的明史。
關於作者:
王天有(1944—2012),祖籍山西临汾,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获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满学会副会长、《明清论丛》主编。著有《晚明东林党议》《明代国家机构研究》《中国古代官制》,主编《明朝十六帝》《中国历史透视》《元明清史》《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明代卷》等,主持点校《国朝典故》《逆臣录》,发表论文40余篇。 高寿仙,1962年生,河北省东光县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北京行政学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著有《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徽州文化》、《中国宗教礼俗》、《明代政治史》(合著)、《天启皇帝大传》(合著)等书,参与《中国文明史》《中国社会通史》《中国经济通史》等多种大型著作撰写,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目錄
自 序
前 言
第一篇 明朝的开创期(—)
导 言
第一章 朱元璋其人与明朝的建立
第二章 开国制度与政治整肃
第三章 从创业到守成的转变
第四章 边疆经营与对外交往
第五章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六章 专制统治下的社会与文化
第二篇 明朝的腐化期(—)
导 言
第七章 土木之变与保卫京师
第八章 天顺与成化年间的政治变乱
第九章 从弘治中兴到正德乱局
第十章 经济与社会的变动
第十一章 思想文化的转折变化
第三篇 明朝的整顿期(—)
导 言
第十二章 嘉靖初政与大礼纷争
第十三章 世宗失道与隆万改革
第十四章 “北虏南倭”问题及其解决
第十五章 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第十六章 思想文化的新样貌
第四篇 明朝的衰敝期(—)
导 言
第十七章 神宗贪怠与东林党议
第十八章 边疆与民族问题的新挑战
第十九章 天启崇祯年间的政治乱象
第二十章 内外威胁与明朝灭亡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与文化的多元发展
附 录
大事年表
帝系表
注 释
参考书目
內容試閱
自 序
出版社邀请我写一部明朝史,盛情之下,只有允诺。但是当我写了数万字之后,就感到力不从心,于是请学弟高寿仙教授帮助。不是高教授的加盟,这部《明史》不知会拖到何时才能与读者见面。
我自幼生活在北京,这里是明清两朝的国都,特别是故宫、长城、十三陵等明朝遗存深刻地影响了我。1963 年我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当时历史系名师荟萃,大师云集,在他们的熏陶下,我喜欢上了史学,这也就决定了我终生将与史学为伴,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时期,那时我被安置在甘肃祁连山的深处,身边仅有的几部史书依然给我的生活带来愉悦。“文化大革命”后,我又有幸重回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许大龄先生,研究明史,先是读研究生,后来留校任教。高寿仙小我十八岁,也是许门弟子,年富力强。由于我俩同一师门,平常接触较多,合作起来得心应手,书稿内容自然也难分彼此,不过书中如有重大过失,当然学长承其责。
在《明史》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明朝历时二百七十六年,从传统皇朝来说,统治时间仅次于唐朝。这二百七十六年,实在是错综复杂,既有各种传统发展的极致,又有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变化,相互交错,扑朔迷离,形成了明朝历史多重性格的特点。要写出明朝历史的多重性格,对于我们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第二,有关明朝历史的资料相当丰富,有官方记载,也有大量的私人著述,可以说当年清朝官修《明史》时所依据的资料,今天都可以看到。全面掌握资料,去粗取精,辨别真伪,尤其重要。写史就是这样,史料少难,史料多也难。第三,明史研究受时政影响很大。这在清朝官修《明史》时就有所反映。近代以来,一些政治家经常用历史说话,明朝历史被他们利用得*多,许多人对明朝的认识,就是从这些时政化的研究而来。明史研究要摆脱时政影响,也并非易事。因此书稿完成之后,我们心情并不轻松,甚至忧过于喜,以上三点我们是否基本解决了,有待读者鉴定,我们真诚地希望读者给予指教。
书稿即将付梓,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导师许大龄教授,是他当年孜孜教诲,把我们引上明史研究之路。本书的明史分期就是受先生研究成果的影响,实际上他为我们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其次要感谢明史学界的同人,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开创了近年来明史学术研究的繁荣,没有这样的基础,我们不可能完成这部《明史》。参阅同人书目,附于书后,这里就不一一感谢了。再次,出版社编辑部非常敬业,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使本书避免了不少错误。我对其表示由衷的感谢。

第八章 天顺与成化年间的政治变乱 第一节 英宗之幽禁与复辟
瓦剌部首领也先俘获英宗后,本以为奇货可居,可用来诱破明朝城隘,向明廷索要金帛。由于明朝坚持抗战,也先除最初勒索到一些财物之外,再也得不到实惠,英宗在他手里成了个无用的“空质”。而由于与明廷处于战争状态,原先通过朝贡和互市可以得到的物品,现在也无法得到,这使在经济生活上对内地依赖很多的瓦剌部损失颇重。也先逐渐感到,与明朝继续对立下去,实在是得不偿失,便动了把英宗送回的念头。
在明朝方面,上至文武大臣,下至草野村夫,对皇帝被蒙古人俘去,无不觉得是奇耻大辱,希望英宗能尽快返回。但此时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景帝对此并不热心。一次廷议,吏部尚书王直奏言:“上皇蒙尘,理宜迎复。乞必遣使,勿使有他日悔。”景帝不高兴地说“我非贪此位,而卿等强树焉,今复作纷纭何!”于谦看透了景帝的心思,从容言道:“天位已定,孰敢他议?答使者,冀以舒边患,得为备耳!”景帝这才放心应允。经过几次遣使往复,也先决定送英宗南归。景泰元年(1450)八月初二,英宗踏上返回故国的路途,于十五日抵达北京。景帝与其兄经过一番礼仪性的逊让后,便将英宗送入南宫(今北京南池子缎库胡同内),并命靖远伯王骥守护,实际上是将英宗软禁起来。在礼数上,景帝对英宗也甚薄。每逢英宗生日,礼部都奏请让群臣到南宫行朝贺礼,景帝一概拒绝。
景帝还一心想废掉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景泰三年,发生了广西土官黄[王厷]上疏事件,遂使易储问题公开化了。黄[王厷]是广西思明州土知府黄[王岡]之庶兄,守备浔州。景泰二年八月,黄[王岡]致仕,其子黄钧袭职。黄[王厷]想为自己的儿子谋取知府之位,便伪称要在思明征兵,让其子黄灏纠众在府城三十里外结营,到深夜突然进入府城,袭杀黄[王岡]一家,将黄[王岡]、黄钧父子肢解,用瓮装盛,埋于后花园中。事毕,黄灏率众回到营地。次日,他重新入城,假装发现黄[王岡]一家遇害,于是为其发丧,并假惺惺地派人缉捕凶手。在黄灏行凶时,黄[王岡]家一名仆人躲了起来,后逃到按察司报案,并出具了黄[王厷]的征兵檄文为证。广西巡抚李棠得知此事,一面申报朝廷,一面派人将黄[王厷]父子逮捕下狱。黄[王厷]见事情败露,便派千户袁洪到北京活动。袁洪到京后,探听到皇上想改换太子,便以黄[王厷]的名义进呈一本奏疏,声称为了“永固国本”,必须改立太子。景帝得疏大喜,称赞说:“万里之外,乃有此忠臣!”他不顾是非,令将黄[王厷]父子释放,擢黄[王厷]为都督同知,并诏令廷臣集议。廷议时,有人不同意改换太子,太监兴安厉声说:“此事今不可已,不肯者不用签名,尚何迟疑之有!”于是朝臣联名合奏:“父有天下,必传于子,此三代所以享国长久也。惟陛下膺天明命,中兴邦家,统绪之传,宜归圣子。今黄所奏,宜允所言。”3景帝终于实现了立己子朱见济为太子的愿望,原太子朱见深改封沂王。但次年朱见济即夭亡,不少朝臣对储位空虚感到担忧。御史钟同上疏,谓“沂王天资厚重,足令宗社有托”,请求“蠲吉具仪,建复储位”,礼部郎中章纶也疏请“还沂王于储位,定天下之大本”,景帝暴怒,将二人下狱,严刑拷掠,钟同被杖死,章纶则长系锦衣卫狱中。
对于英宗的一举一动,景帝都严加防范。御用监少监阮浪侍英宗于南宫,英宗赐予他一个镶金绣袋和一把镀金刀,阮浪又转赠给好友王瑶。此事被洞隐烛微的锦衣卫发现,遂诬告阮浪密奉上皇之命,以袋、刀潜结王瑶,谋复帝位。对于这类消息,景帝从不怀疑,遂将阮浪、王瑶下狱拷讯。虽然最终也没有确实的口供和证据,仍将王瑶磔死,阮浪则在狱瘐死。严密的防范仍不能使景帝放心,景泰六年夏天,他竟接受太监高平的建议,将南宫的树木尽皆砍伐,以防有人逾越高墙,与英宗取得联系。
景泰七年十二月下旬,景帝身染沉痾,卧床不起。元旦在即,他自知难以应付烦琐的礼仪,便于二十八日下令,罢元旦庆贺礼。他不想让廷臣知道自己病重,所以公开宣布的理由是近来星变不断,上天示警,故而减损礼仪以答天戒。而群臣猜测,其中必另有隐情,一时议论纷纷,人心不安。礼科给事中张宁上疏指出:皇帝忽然宣布罢元旦庆贺礼,虽说是恭谨敬慎,诚奉天命,但朝廷内外岂能尽知陛下之心?必致讹言相传,有所惊讶。他请求皇帝“勉顺旧章,俯全大礼”。景帝览疏不悦,下旨斥责张宁“不识大体”。已经从各种渠道听说皇帝患病消息的大臣们,推测皇帝已病得不轻,否则是不会轻易罢免朝贺大典的。于是,人们又开始暗中议论立储事,只是鉴于钟同、章纶之祸,谁也不敢明言。
三十日岁暮,应享太庙,景帝为保省体力,遣武清侯石亨代祭。次日,是景泰八年元旦,他强撑病体,御奉天殿,百官按朔望礼朝参。初六是孟春,又当祭宗庙,仍命石亨代行。十三日,应在南郊大祀天地。十二日,景帝勉强支撑病体,出宿于南郊斋宫。他本想亲行郊祀大礼,但病势沉重,开始咯血,只得召石亨至榻前,命他摄行祀事。祭毕,返回皇宫,令文武百官免行庆成礼。在京各衙门官员纷纷前往左顺门问安,都察院左都御史萧维桢、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也率僚属前往。太监兴安以手做十字形,暗示皇帝病重,拖不过十天。他还对众人说:“公等皆朝廷股肱耳目,不能为社稷计,徒日日问安何益?”大家明白了兴安的意思,回去商议奏稿,准备请求皇帝尽快立储。
三十日岁暮,应享太庙,景帝为保省体力,遣武清侯石亨代祭。次日,是景泰八年元旦,他强撑病体,御奉天殿,百官按朔望礼朝参。初六是孟春,又当祭宗庙,仍命石亨代行。十三日,应在南郊大祀天地。十二日,景帝勉强支撑病体,出宿于南郊斋宫。他本想亲行郊祀大礼,但病势沉重,开始咯血,只得召石亨至榻前,命他摄行祀事。祭毕,返回皇宫,令文武百官免行庆成礼。在京各衙门官员纷纷前往左顺门问安,都察院左都御史萧维桢、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也率僚属前往。太监兴安以手做十字形,暗示皇帝病重,拖不过十天。他还对众人说:“公等皆朝廷股肱耳目,不能为社稷计,徒日日问安何益?”大家明白了兴安的意思,回去商议奏稿,准备请求皇帝尽快立储。十四日,百官齐集于左顺门,商议奏请立储事,并拿出各自的疏稿。大多数官员认为应复立沂王朱见深为皇太子,但大学士王文、陈循、萧镃等不同意。萧镃说:“沂王既退,不可再也。”王文则说:“今具请立东宫,安知上意谁属?”于是,萧维桢把胡濙等拟好的疏稿中的“早建元良”改为“早择元良”,各衙门长官依次签名上奏。次日,景帝传旨说:“朕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所请不允。”十六日,王直、胡濙、于谦会诸大臣,准备再次请求立储,推学士商辂主草。商辂写道:“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章皇帝子孙。”大家都称赞此语精妙。因为宣宗只有英宗朱祁镇和景帝朱祁钰二子,景帝既然无子,宣宗裔孙也就只有英宗诸子。商辂这样写虽未明确提出复立沂王,实已暗含其意。况且当时人十分看重血缘关系,这样写也容易感动人心。奏疏起草完毕,天色已晚,也就没有上呈,准备次日早朝时奏上。谁能想到,就在这天夜里,变生萧墙,英宗重新登上皇位。
帝朱祁钰二子,景帝既然无子,宣宗裔孙也就只有英宗诸子。商辂这样写虽未明确提出复立沂王,实已暗含其意。况且当时人十分看重血缘关系,这样写也容易感动人心。奏疏起草完毕,天色已晚,也就没有上呈,准备次日早朝时奏上。谁能想到,就在这天夜里,变生萧墙,英宗重新登上皇位。
十七日凌晨三更,石亨等人会合右都御史罗通,领军向南城进发。四更时分,开长安门,纳兵千余入宫城,然后将门反锁,以阻遏外兵。接着,迅速赶到南宫。南宫宫门之锁都被铁汁灌死,十分牢固。徐有贞让军士用巨木撞门,又命勇士翻墙入内,内外合力,墙坏门开,众人拥入。英宗听到喧闹声,燃烛出见,徐有贞、石亨等伏地请复登大位。呼军士举辇,军士惊慌不能举,徐有贞等帮着一起推挽,扶英宗登辇以行。英宗询问诸人职官姓名,各人纷纷报上。到东华门,守门卫士大声呵止,英宗高喊:“朕太上皇帝也!”东华门随声而开。众人拥英宗到奉天殿,升御座。几天前,景帝曾传出谕旨,定于十七日早朝。这天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出来高声宣布:“太上皇帝复位矣!”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在徐有贞的催促下,匆匆整队入宫拜贺。为了安定人心,英宗传谕百官说:“卿等以景泰皇帝有疾,迎朕复位,众卿仍旧用心办事,共享太平!”百官齐呼“万岁”,人心稍定。这一事件,史称“夺门之变”,也称“南宫复辟”。
卧病在床的景帝听到钟鼓声和奉天殿传来的喧杂声,知事情有变。他问身边的人:“是于谦吗?”不一会儿,有人报说是太上皇帝复位了。朱祁钰闻听此语,连声说:“好,好!”数年来他一直严加防范、唯恐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但他此时病体缠绵,自知行将不起,听说兄长复位,心下倒有些释然,毕竟皇位未落入他人之手。
复辟当日,英宗命徐有贞以原官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次日,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并将一批大臣、太监下狱。二十一日,颁布复位诏书,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1457)。据说,复位诏书起初是由内阁诸学士集体起草的,但诸学士依次签名后,唯独徐有贞不肯签,英宗召他询问缘故,他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英宗遂命他重新起草,经三宿才最后完成。徐有贞所草诏书,内有“岂期监国之人,遽攘当宁之位”等语,将景帝登基定性为篡位。二月初一,又以孙太后名义发布制谕,宣布废“景泰僭子仍为郕王”。制谕对英宗大加称赞,谓其“敬天勤民,无怠无荒”,对土木之变也粉饰说:“比因虏寇犯边,生灵荼毒,为恐祸延宗社,不得已亲率六师以御之,此实安天下之大计也。”而对于景帝,则痛加诋毁,内中云:
斁败纲常,变乱彝典。纵肆淫酗,信任奸回。毁奉先傍殿,建宫以居妖妓;污缉熙便殿,受戒以礼胡僧。滥赏妄费而无经,急征暴敛而无艺。府藏空虚,海内穷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怒。上天震威,屡垂明象,祁钰恬不知省,拒谏饰非,造罪愈甚。既绝其子,又殃其身,疾病弥留,朝政遂废。
此谕用词颇似泼妇骂街,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将朱祁钰临危受命、奠安社稷之功一笔抹杀。二月十九日,朱祁钰凄凉辞世,究竟是自己病死,还是被宦官勒死,已成历史之谜。朱祁钰死后获谥号曰“戾”,其义为“知过不改”。到成化年间,又被恢复了帝号。
于谦等人下狱后,徐有贞、石亨必欲置其死地而后快。他们唆使党羽,弹劾于谦、王文等人,谓其图谋迎立襄王朱瞻墡之子入京即位。在廷审时,王文辩白说:“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于谦则冷笑着说:“(石)亨等意耳,辩何益。”经过查对,金牌信符都在内府,徐有贞却说:“虽无显迹,意有之。”主持审讯的官员阿附徐有贞、石亨,竟以“意欲”定案,判处于谦、王文谋逆,当凌迟处死,籍没家产。案子上奏后,英宗有些迟疑,说:“于谦实有功。”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英宗决心遂下。大理寺卿薛瑄奏请从轻处置,英宗令将二人处斩。于谦赤心为国,当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力定大计,使社稷转危为安,一代功臣,竟惨死刀下。抄其家时,家无余赀,只有正室门锁牢固,打开一看,都是景帝所赐蟒衣剑器。于谦无辜被杀,天下冤之。可以说,杀害于谦是英宗复辟后最大的一个失误。此后军备废弛,边警不断。一天,英宗忧形于色,在一旁的恭顺侯吴瑾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