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听风的日子

書城自編碼: 382214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诗歌
作者: 郭轩宇
國際書號(ISBN): 9787512053168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 2022-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7.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穆林)
《 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穆林) 》

售價:HK$ 94.8
大学问·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 大学问·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

售價:HK$ 106.8
金庸评传
《 金庸评传 》

售價:HK$ 201.6
西方哲学史
《 西方哲学史 》

售價:HK$ 106.8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2022)
《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2022) 》

售價:HK$ 69.6
嫉妒与社会
《 嫉妒与社会 》

售價:HK$ 98.4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

售價:HK$ 93.6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售價:HK$ 35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7.4
《 银河之外的星光(中英双语版) 》
+

HK$ 98.7
《 恰到好处的幸福 2021新版(知名心理咨询师毕淑敏畅销作品) 》
+

HK$ 60.8
《 鲸鱼安慰了大海 》
+

HK$ 73.8
《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现代诗的三十堂课 》
+

HK$ 78.3
《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 》
編輯推薦:
作者郭轩宇在创作中极少使用隐喻、深意象、象征等现代主义的写作方法,尽可能避免文字的晦涩与荒诞。从而达到了“文字明白,含义蕴藉”的美学效果。这种俊逸疏朗、简捷轻快的诗歌质地,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文化气象。这是消费时代的另类诗意,是与我们这个时代诗歌创作中的萎靡、颓唐之气完全不同的一股清流,在当下的汉语诗歌创作中弥足珍贵。
內容簡介:
风是时间的河流,也是灵魂的陪伴。一个醒着的生命既需要远方,也需要诗意的寄托。作者常以生命为坐标,在聆听、感受、寄情于风的每一个瞬间,感受着万物的抚慰与灵动。无论在山巅还是在旷野,也无论在林间还是在海边,都在生命主体的顿悟中修养成风,让灵魂以季节的姿势和张力去抒写一次又一次悸动。作者从与一只八哥对视中感受着现实与理想的剧烈碰撞和冲突:从它欲飞又止的状态里,从它暗自私语的呻吟中,从它欲哭无泪的闪亮间,从彼此囚禁的世界里,尝试着触碰生命,触碰自由,触碰人性。在由钢筋水泥堆砌的城市里,作者以独特的视觉关注态度、情绪,还有一切与人相关的事件和消息,让感触和顿悟进入诗行,成为一种呼唤的姿势,让文字与生命一起燃烧,成为个人与世界、历史、事件、乃至灵魂的交流表达。
显然,风是作者感受和聆听世界的窗口,诗人在瞭望或者凝视中的发现都凝结于生命的吹送。正是这些温柔的吹拂,清凉的扬抑,或者明媚的舞动,才是诗集本身姿彩的所在。
關於作者:
郭轩宇,作家,诗人,公益音乐人。1968年生于河北省保定市,1984年参军。现居广州。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流行音乐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分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入选广东省作家辞典。出版有个人专著《越轨与失范》(光明日报出版社)、《三多梦语》(时代文艺出版社)、《石头雨》(广州出版社)、《不愿成熟》(海潮出版社)。2008年开始涉猎音乐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一起来更精彩》(谭晶)、《带我走一路》(刘媛媛)、《好雨》(张也)、《让爱满天下》(白雪)等。
目錄
目录
有感于一个物件的消失·001
告别秋天·003
咏荷·005
林庭风吟·007
村庄的记忆·009
生命随想·011
我的兄弟是农民·013
我想·016
孤独者自白·018
专注一场雪·020
谣言还是真相·022
被推迟的爱·025
远去的村庄·027
审视一棵树·029
清晨,我被一只乌鸦唤醒·031
乡村的记念·034
妈妈走好·036
妈妈,我不想告别·039
铁人礼赞·041
多想拥有一片海·043
夜的幻想·046
长影随想·048
荒原的记忆·050
夜画岳阳楼·052
汨罗问屈原·054
对一头猪的认识·056
生活断想·057
我要甜蜜地睡去·059
与妈妈对视·061
在稻田里守望·063
只为你·065
致自由鸟·067
作别夏日·069
清明祭母·071
失语者·074
期待春暖花开·076
黑夜的表白·078
秋日感怀·080
石头城祭·083
背影·085
想像成风·086
门之畅想·088
滕王阁叙·090
致冬至·092
迎接寒冬·094
夜半,有风经过·096
梦游醉翁亭·098
西湖,一些桥的诉说·100
清晨,我看到一片树叶倒塌·103
有的·105
等待一朵花的盛开·107
下一个路口等你·109
为一场遇见·111
沉浸·113
倒影·115
听风的日子·117
遥寄黄鹤楼·119
时间或者风·121
寄一串红豆·123
有关诗的一些情愫·125
对一缕月光的咏叹·127
月夜遐想·129
都匀,香格里拉及其他·131
夜半,听一片茶叶的诉说·134
狗日的生命·136
观《铁道英雄》有感·138
有关逃避·141
再别明月山·143
你的眼神·145
明月山或者六便士·147
迂腐的考证·150
由钢筋水泥想到的救赎·152
迟到的正义·154
冬日的哀思·156
深夜,对一盏灯的冥想·158
底线·160
爱,不可以玷污·162
魔盒·164
知非在流年·166
面对一只八哥的随想·168
想像宋时的月亮·171
月夜的期待·173
致除夕·175
春日寄语山中·178
观棋不语·180
黄昏以后·182
向阳光出发·184
站台·186
三月的风·188
市桥河的诉说·190
黄河,我对你说·192
致木棉花·195
麦田的遥望·197
惊蛰有感·199
活着·201
四月的雨·203
清明的哀思·205
呐喊·207
五月的花·209
唐山,在黑暗中等待黎明·211
六月的雷·214
闲人物语·216
贼说·218
山语湖夜读苏东坡·220
故乡与泥土·222
蚱蜢的秋天·223
后记 想像成诗·225
內容試閱
现代汉语的音乐性空间(序一)
——序郭轩宇《听风的日子》
杨克
“关关雎鸠”,“喓喓草虫,趯趯阜螽”,三千多年前,那些我们今天不知道他们名字的诗人说出千古绝唱,被采诗官收集,经孔子删削,成为《诗经》之时,我想象他们的诗作是吟唱出来的。乡野村夫(妇)彼时识文认字者极少,听见蝈蝈蠗蠗叫,蚱蜢蹦蹦跳,便跟随那鸣声和跳跃的节奏哼唱,哪怕今天诵读,诸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极具语音强弱、语感调性、语气时长和平仄音色等要素。可见诗从一开始与歌就是孪生,相伴相随。发展至宋词、元曲,诗与歌其实就是一体。
中国的“经”来自大地,来自人间,来自日常生活,关乎社稷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郭轩宇既是诗人,也是歌者,他填词的《让爱满天下》是10年前为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而作,后在南方电视台TVS3台迅速传唱,这首象征着人间大爱的歌曲,在华人中点燃爱的火种,传递温暖真情,郭轩宇也被歌词界称为“大爱才子”。而广州亚运会等,由他作词的歌曲《起来更精彩》经谭晶演唱会,至今在广州一直传唱。
而那位时常眉头紧蹙、操着一口破锣嗓子、脖子上架着布鲁斯口琴的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年轻人,改变了20世纪60年代音乐的面貌。他就是鲍勃·迪伦。2016年,他凭借自己在音乐和诗歌方面的才华,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可以说,诗歌中的音乐性成了一种杀伤力极强的软武器。诗是富有意象、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而音乐则是以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我几十年前就曾著文言说,音乐可能是唯一比诗更玄妙,更由简致繁的创作。诗毕竟需要几千个上万个字和词来完成,而音乐仅仅那些音符,那些个音阶,就变幻无穷。情感恰恰是诗歌和音乐的第一要素,对于诗人和音乐家来说,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在情感的这匹心灵之马的驱使下,去寻觅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大草原,并在有效的组合中体现辽阔的、动感的美。
而在鲍勃·迪伦获奖之前十几年,谢冕先生编选的世纪诗选,已收入崔健部分摇滚歌词,想必亦是基于原创性、思想性、语言张力等要素考虑。
诗歌为何物?仿佛是天外来物,又仿佛心海来潮,来自于滚烫的血液。
对于郭轩宇来说,音乐是他和世界交谈的一种方式,而诗歌则是他叫醒世界的一种方式。
譬如,他的《清晨,我被一只乌鸦唤醒》
或许是都市尘嚣的吵闹
逐步掩埋起神经脆弱的轻贱
抑或是那些纸醉金迷的诱惑
烧毁了内心深处可怜的梦想
总之,我已经习惯
习惯在酒醉中沉迷
习惯在酩酊后沉眠
如此,家人们便会看到一缕香甜
还有一些人类的慰藉
而我也慢慢习惯了这种习惯
习惯在习惯中麻木
习惯在习惯中老去
今天,不
就是在今天的这个清晨
一只乌鸦居然伫立在我的窗口
它用乌黑的身体
向我展开了一次乌黑的进攻
特别是那张乌黑的嘴
透过坚硬如铁的玻璃
开始啃噬起我斑驳的脑壳
在一个乌黑的树洞里
我惊恐地与这个乌鸦对视
试图从这一袭乌黑的物件上找寻光亮
也期盼混浊呆滞的眼眸能够返老还童
重新乌黑成儿时的天真和清澈
在约定俗成的世界
乌鸦总以邪恶的影像示人
特别是那骇人的嘶叫
足矣让世界惊醒
气定神闲之后
我多少有点恼怒
凭什么在这样一个安逸的早晨
你非要灼痛我的我的双眼
把我从甜美的迷梦中吵醒
倒是那黑如钻石一般的眼眸
给出一些冷峻的力量
让我的思想重新变得坚硬
在他的诗歌里,我们很容易发现音乐因素的出现——比如“习惯在习惯中麻木,习惯在习惯中老去”,比如“习惯在酒醉中沉迷,习惯在酩酊后沉眠”,你会发现,哪怕是在借乌鸦的歌喉,他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哲理上诗的启发。而繁复叠沓的句式,是他诗歌中的音乐性极强的辩识度。可见诗人强化诗的音乐质素。
音乐性与空间感有很内在的关系。
又譬如,他的《清晨,我看到一片树叶倒塌》:
今天,有一片树叶
飘落在清晨的眼里
不,是一个生命的倒塌
盎然于心底的卑微
在这垂死的前夜
有声音在传递
那是一个濒死的捷报
薄如蝉翼的生命
是攥不住的光辉
瞬间躺平在自己的身体
徜徉于灰白的大地
残破的身子有些金黄
向季节申诉
是岁月的无情熏染了庄重
还是轮回的痛苦焕发出生机
没有人会在乎这样的飘落
也没有人在乎谁的消逝
包括我们自己
一切都平静如常
就像麻痹的灵魂
一半在呻吟
一半在欢呼
毕竟经过春夏的洗礼
也曾随风舞蹈
壮丽过曾经的酮体
在翠绿和泛黄的冲突中
守卫根的尊重
我们知道,古诗的节奏是四言二顿,五言三顿,七言四顿,以此构成鲜明的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格律性。而现代诗,它的音乐美的和谐不但是外在的节奏,还应当与诗的内在节奏相互一致,并成为内在节奏的自然体现。“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也应是现代诗特有的气息。“一半在呻吟,一半在欢呼”,郭轩宇这种语言上的重复,像对称的蝴蝶张开了匀称美丽的翅膀,又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曲一样复沓,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郭轩宇很是喜欢有规律地出现一些相同或相近的音响,然后使那些看来相互陌生的字与词彼此挽起手来,像一对对雨中浪漫情侣慢慢走向音乐的广场。
与诗集同题的《听风的日子》,就是通过出色的“节奏”安排来形成“音乐性”的一个范例:今夜——我的梦——悠长——而真美,眼前有——微微的——灯,还有——闲散的——人,走在——静静的——城际,一个人——两双手——,怀抱着——那把——失声的——琵琶,反弹——成韵,弦上——扬起的——缕缕——清波,成就了——世上——最美丽的——温柔。这些句子既整齐流畅,便于吟诵,又曲径通幽,含蓄深沉,这分明就是风吹稻香的悠长和声。
诗歌,在郭轩宇这就是音乐回响中折返的东西。
从一个词的音效,到一首诗的回响,诗中有一以贯之的音质。
然而,今天诗与歌词毕竟已经分野,诗是读者夜深人静时反复揣摩的阅读体验,它更强调表达复杂的内在经验,理解和挖掘诗人埋藏得更深的意味,品味文字上的感觉,讲究艺术的质地。并不需要像歌词那样,意思一听瞬间就明白。诗也不受曲谱的制约。故而郭轩宇诗中大量出现的下一段与上一段结构上呼应,下一句与上一句意境上的应和,甚至节奏、语感、格式都几乎一致,在今后的写作中应予以注意。回旋反复只能偶尔为之,下一句、下一段,应该是递进关系,写另外一层发现,不需要歌词那样跟前面有句子形式上的关联,及对同一个意思再做阐发。
评论家西渡曾说“在一首诗中,声音往往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声音的变化却具有无穷的可能性。独特的声音既是诗人个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对诗人创造力的一个考验”。面对郭轩宇的视觉与听觉构建的双重世界,陷入深深的思考中,这种思考伴随着对郭轩宇的音乐性文本的阅读而逐渐走向心灵的深处。郭轩宇以他的真诚歌颂,以他淳正、高远的抒情,彰显出压抑已久的、埋藏在灵魂深处的一个人的深情,也呈现了他对世界、历史和生命的多重体验。
(作者系著名诗人,国家一级作家,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消费时代的另类诗意(序二)
亓安民
著名诗人王敖在《读诗的艺术》序言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诗歌表面的软弱有时候也是它的强大,它退却到你的内心,在底线处发出声音,但却能帮助你生活,让你做个不同的人。王敖说:“当代各种文化声音对诗歌的贬抑,反映的并非诗歌的衰落,而是人们对生活的不耐烦。”在当今这个时代,“当意义体系和价值标准极不稳定,诗歌并没有被新兴媒介排挤到一个平面的边缘,而是变成了金字塔的底座。”在这样一个喧嚣纷扰、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这个诗人也像“超女”“快男”一样靠炒作成名的时代,在这个诗歌进入市场、诗人精于运作的时代,还有一些真正的诗人让诗歌退却到内心、在底线处发出声音。郭轩宇当属此类。
夕阳在山的另一侧沉落,黄昏的笼罩并没有马上带来黑暗,而是催生一种宁静。山风徐来,一片火烧云挂在房门东南的方向。园中的鸟未曾鸣叫,不远不近地与我保持着距离。坐在黄昏的宁静里,阅读轩宇发来的诗歌,感到非常认同、喜悦和振奋。我仿佛远离现在,回到那些久远的黄昏,仿佛在麦田边缘的牛路上,听着夏虫的鸣叫回家,那种静止的感觉是生命的片刻停顿。在我心中流淌的已不是诗句,而是清风掠过一样的情怀。
托马斯·曼曾经十分惬意地说:“斜躺在沙发上整天阅读叔本华。”这是他阅读叔本华时的美妙感觉。其实,我们也应该选择一个清凉的夏日,坐在黄昏的庭院里阅读轩宇,任满山鸟鸣伴随微风氤氲内心。
和轩宇认识近三十年时间。我们是战友、诗友和酒友,兄弟之情甚笃。轩宇写诗、写歌,也写散文、报告文学。他创作的歌曲作品被谭晶、张也、刘媛媛、白雪等著名歌唱家广为传唱,他的诗文也均结集出版。最近,他的新一部诗集即将付梓,约中国诗歌协会会长杨克老师和我写个序,我非常荣幸。写序当然是杨克老师的事情,无论作为“第三代”诗歌的领军人物,还是中国诗歌学会的会长,杨克老师均当之无愧。而我,作为轩宇的至交,也借此机会写一些感想吧。
郭轩宇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文化视野的现代诗人。21世纪,在类似“下半身”“垃圾派”“低诗歌”“废话诗”泛滥,“梨花体”“乌青体”“羊羔体”多次形成文化事件,各种惊世骇俗、颠覆人们对诗歌认知范围和底线的“极端性写作”诗歌主张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他的创作一直坚守着中国诗歌的伦理底线。
轩宇的作品以一种坚决的态度摒弃“极端性写作”。“极端性写作”是评论家张清华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目的是与“先锋性写作”进行切割。张清华指出:“在今天,如果说还有前卫写作的话,我认为主要是体现在‘极端性文本’的写作方面,但‘极端性文本’并不一定就有思想和艺术上的超越性,不一定必然具有引导诗歌潮流的先锋性,它的作用和性质甚至可能是破坏性的,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和悖论。所以我主张用‘极端性写作’的概念取代‘先锋性写作’的概念,这样比较客观一些。”“先锋性”绝不等同于“极端性”,先锋往往意味着自由和创造,是诗人和诗歌内在的美学价值取向与艺术立场,而极端性十之八九是一种虚张声势、搏出位的自我炒作,是为了流量出名或者哗众取宠。
“暗淡的风景一如坍塌的生命/迅即迷茫双眼/我知道,有一个物件/将在我的生命里消失”。(郭轩宇《有感于一个物件的消失》)明白晓畅,言之有物,和“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诗歌的传统和美学规范一脉相承。
“生命是一条宏大的河流/没有伟大与卑微的刻度/也没有高尚与低贱的分界/在称心与无奈之间/我们都努力地寻找一片光/还有那些鼓舞我们行走的精神/或者诱惑欲望出走的灵魂”。(郭轩宇《活着——观〈人世间〉有感》)他在创作中极少使用隐喻、深意象、象征等现代主义的写作方法,尽可能避免文字的晦涩与荒诞。但这一切都达到了“文字明白,含义蕴藉”的美学要求。这种俊逸疏朗、简捷轻快的诗歌质地,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久违了的文化气象。这是消费时代的另类诗意,是与我们这个时代诗歌创作中的萎靡、颓唐之气完全不同的一股清流,在当下的汉语诗歌创作中弥足珍贵。
“卡佛的作品中我认为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小说的视点绝不离开‘大地’的层面,绝不居高临下地俯瞰。不论看什么想什么,首先下到最底层,用双手直接确认大地的牢靠程度,视线再从那里一点点上移。”这是村上春树在评价卡佛时说过的一段话。这段话拿来评价郭轩宇的作品也十分的恰如其分。
“随着法锤庄严的定音/人们最终看到了正义的光芒/2000个昼夜的等待啊/让多少善良的人们流尽了眼泪/也让多少幸灾乐祸的人笑弯了腰”。(郭轩宇《迟到的正义——写在刘鑫案审判之后》)轰动一时的刘鑫案宣判后,轩宇没有犹豫,立刻以诗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正义来的确实有些晚/历时五年的等待/终于唤来了沉重的回声”。(郭轩宇《迟到的正义——写在刘鑫案审判之后》)阅读这首诗,仿佛进入了一个个结界,那种沉重、无奈和困扰不断向我们袭来。我们摆脱不了,走不出来,也无法抗拒,那种无力感让我们不断沉入谷底、深渊,又浮上来。在心灵被反复摩擦、蹂躏后,终于看到了一丝微光。轩宇的作品中,总是把一个个普通人的名字嵌入到文字里,有母亲,有亲人,有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也有刑事案件中的受害者。那些在生活洪流中闪光的或黯淡的名字,都在他的诗歌中放射出光芒,成为他创作的素材甚至主体。对存在的触及,对生活境遇和具体经验的发现与介入,对我们这个消费时代诗意的高度敏感与关注,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与存在的真相发生摩擦并产生快感。
轩宇是个现实的批判者。他十分关注日常、关注细节、关注当下的感受。他的诗是对生活的深度介入,他泰然地走进生活现场,以笔为剑,直接剖开生活的画皮和伪装,尽力展现存在真相中赤裸裸的不堪。但他又不是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者。他的作品积极触及具体的生活,发现和关注当下那些所有人都似曾经历但未曾写出的经验,是那种诞生于这个尘世又超越它的诗歌,每一篇都充满现代性,都试图通过诗意的表达,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诚如威廉斯所言:“无需观念,只是在事物中。”
我们生活在一个钢筋混凝土包裹着的世界,蔓延的物欲使人类迷失了心性。虽然人类对诗歌的探索并未停止,但诗歌也越来越远离人类的心灵。轩宇的这一部诗集是回归也是扬弃,是承接也是坚守,是对一种崩塌的诗歌信念的重建,也是对诗歌回归之路的探险。
“今夜我的梦悠长而真美/眼前有微微的灯/还有闲散的人/走在静静的城际”。(郭轩宇《听风的日子》)“风是时间的河流/每一次毫不经意的掀翻/都把昨天变为今日”。(郭轩宇《时间或者风》)轩宇试图用诗歌的眼睛看穿生命的本质,仿佛每一个词都经历了痛苦的锻打和淬炼,那些喧嚣和沉寂、阳光和阴影、正午和黄昏,都从心里流过。这样的诗句让我们看到一个诗人目测和把握生命的眼光与能力。
“一个钢筋水泥堆砌的魔方/伴随着下水道不规则的咏叹/让无奈的生命在垂死前挣扎/这些舞动着文明招牌的城市/看不见人性的流淌/也没有灵魂的温度/伫立的废墟没有表情/鼓励着我逃脱的方向”。(郭轩宇《由钢筋水泥想到的救赎》)“在与树干剥离之际/我被无情的甩离母体/苟活成各种形式或模样/灿烂地挺立于橱窗/陈列在盛开的欲望里/那些炙烤的疼痛/还有蒸煮的煎熬/都随着压迫的快感/辉煌成一道道风景/装饰在你兴奋的眼里”。(郭轩宇《一片茶叶的诉说》)
卡夫卡说:“主观的自我世界和客观的外部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人与时代之间的紧张关系是一切艺术的首要问题。”轩宇的诗也试图揭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感、灵与肉的分离感。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财富把人的躯体带到了远方,却把他们的灵魂留在了出发地。用什么来实现现实与物质的超越,用什么来实现人类精神的重构?我们只有用诗歌点燃一盏心灯,照亮自己,照亮灵魂。
评论家王士强在《伪繁荣,伪创造,伪自由——当今诗歌写作批判》一文中认为,当今诗歌创作存在四个问题:小圈子化、伪学院化、反道德化、泛口语化。文章批评某些诗歌创作“貌似高雅、高贵,实则空虚、堕落、乏味,即使不是对于读者的欺骗和肆意侮辱,也是某些狭隘的美学趣味的畸形发展,它使得诗歌离时代生活越来越远,最终成为完全个人化、私人化,与道义、担当、责任无关的一件事情。”读后颇多同感。
对崇高的躲避和诋毁源自对意识形态写作的厌恶,“躲避崇高”一词来自王蒙对王朔小说的定位,在文坛影响深远。自此,“玩文学”“痞子文学”盛行,此风也波及诗坛。其实,王蒙要消解的是虚假的崇高,是那种整天把崇高挂在嘴上写在脸上的虚伪。而王朔所要做的是拒斥一切形式的崇高。他曾将文艺复兴巨匠彼得拉克的名言“我是凡人,我只追求凡人的幸福”改为“我是俗人,我只追求俗人的快乐”。“躲避崇高”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生活的特征。而对解构的热衷让诗人逐渐淡化了对社会生活的使命感、参与度和话语权,也让诗歌成为个人化的窃窃私语。
而轩宇的诗歌则把“第三代”诗歌以来消解了的价值体系进行了重构。但他建构的不是基于意识形态话语的价值观,而是人类几千年来孜孜追求的臻于至善的普世情怀。轩宇是一个极具古典精神的诗人,他的许多作品秉承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温柔敦厚”的价值取向,饱含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他把诗意的触角深入到人文历史和自然物象的深处,建构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诗歌系统。屈原、范仲淹、欧阳修、鲁迅等都是支撑他作品价值体系的巍峨雕像,风雨雷电、流岚虹霓、日月星辰、山河岁月、斜阳草树等都是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黄鹤楼、醉翁亭、西子湖等都是他借以抒怀的载体,而母亲、亲友、普通人则是他作品的真正主人公。
“我要说/你这屈死的魂灵啊/面对这冰冷湍急的江水/你如此决绝的纵身一跃/到底是为了一个诗人的自尊/还是为了这渺渺千帆龙舟”。(郭轩宇《汨罗问屈子》)“在范公面前/我们既羞于文字更无颜表达”。(郭轩宇《夜画岳阳楼》)“古老厚实的城墙下/始终沉压着我屈辱的灵魂/特别是那些斑驳的石头/还有斑驳在石头上的苔藓/一直斑驳着历史的沧桑/随岁月经天纬地的流淌”。(郭轩宇《石头城祭》)“不该忘记也不能忘记啊/那三十万横死的魂灵/那些个人类疯狂的残酷/应该成为人类历史最可耻的暴证/被铭刻在记忆和精神的柱石”。(郭轩宇《石头城祭》)随意开阔的审美视野,天马行空式的恣肆,已经把文字深入到天下家国和历史深处。这样的文字具有真正的自由和神性,具有穿透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质感和力度,不仅透出一个诗人的历史眼光和思想重量,而且总能让我们听到某种召唤。
诗人川美说过,好的诗歌不在于你怎样说,而在于你说出了什么。怎样说是技巧,说什么是智慧。轩宇的诗歌中蕴含着大智慧。有时候你会认为他的文字很粗犷、很随意,但细读之后,就会读出精神,读出力量,读出对生命自我的信念。
轩宇的文字是抒情的、感性的、个性化的,还有一种雕塑般的旷放,他经常通过白描揭示生活和心理细节,展现文字的纯粹和犀利。他的诗歌没有设计,没有破坏,也没有颠覆,而是用他的厚重和深刻剥离出赤裸的自己,实现对自由的自我拯救。一路写来,让人深感他的豪阔与侠义。
轩宇的这本诗集,笔触直入历史和现实,但思想并没有沉溺于当下诗歌创作的时代语境。他对这个时代进行了深度挖掘,他的深刻、精确与生动,为自己的文字找到了诗意的源泉。他用十分根性的语言揭示了那些根性的记忆,不仅坚守内心,而且让这种坚守成为诗化的心灵雕塑。轩宇告诉我们,诗人必须像尼采所说的那样,“在我们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走多远,无论挖掘的向度如何,轩宇的诗歌泉眼里都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清冽的净水。
(作者系《诗歌前线》总编辑)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