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漫画育儿沟通术(父母话术训练手册2)

書城自編碼: 378287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方法
作者: [日]原田绫子 著,郝萌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12721401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3.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礼法融通:中国传统离婚制度及观念
《 礼法融通:中国传统离婚制度及观念 》

售價:HK$ 86.9
城市群交通系统风险与应急管理
《 城市群交通系统风险与应急管理 》

售價:HK$ 204.6
华南主要观赏树木图鉴
《 华南主要观赏树木图鉴 》

售價:HK$ 173.8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8辑)--宇宙与自然:古希腊自然哲学诸面向
《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8辑)--宇宙与自然:古希腊自然哲学诸面向 》

售價:HK$ 85.8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张面孔
《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张面孔 》

售價:HK$ 52.8
工程机械手册——钢筋及预应力机械
《 工程机械手册——钢筋及预应力机械 》

售價:HK$ 360.8
何以中国·何以大唐:唐帝国与突厥斗争史
《 何以中国·何以大唐:唐帝国与突厥斗争史 》

售價:HK$ 85.8
自学脉诊:图解《濒湖脉学》
《 自学脉诊:图解《濒湖脉学》 》

售價:HK$ 46.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3.2
《解码青春期》
+

HK$ 45.8
《都在学习,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

HK$ 45.8
《让孩子变主动的自我管理法》
+

HK$ 74.8
《影响孩子一生的专注力训练(全2册)》
+

HK$ 264.7
《DK高效学习法+给孩子的高效学习手册(漫画版)》
+

HK$ 80.4
《轻松搞定家庭作业》
編輯推薦:
中国畅销近20万册的父母话术训练手册姊妹篇
用漫画讲解温柔易懂的阿德勒式育儿
吸收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儿童心理学理论精华,专为3~12岁儿童家长打造的亲子沟通手册
随手翻一翻,就能找到给孩子勇气、自信和干劲的沟通话术
作者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对儿童心理十分了解,其在日本开设的亲子教育班也广受好评,被家长认为是真正有效的、改善亲子关系的沟通要诀
內容簡介:
本书主要通过阿德勒心理学,来阐述父母如何与孩子交流沟通,才能让孩子充满干劲和自信。其中的场景还原采用了常见的日本漫画形式,十分生动有趣。具体的说明和方法举例,采取了文字的形式,讲解得浅显易懂,涉及内容都十分实用。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的倡导,让父母与孩子建立一种横向的关系而非纵向的关系。
關於作者:
原田绫子,日本亲子教育专家,株式会社HeartySmile代表,两个孩子的妈妈。在担任小学教师时期,意识到为了提高孩子的主动性,母亲的内心灵活度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辞去教师职务后,秉承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开始以“鼓励”为基础的育儿讲座、演讲活动。她同时开办了以小学生为对象的“鼓励话术课”,同时指导父母与孩子,使双方接纳彼此,共同进步。著有育儿畅销书《父母话术训练手册》等书。
目錄
Part 1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想想他们有什么“目的”
【故事1】不听话的“目的”……1
01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想想他们有什么“目的”……20
02 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可以减少不听话的行为……25
03 每种行为都有行为“对象”……30
专 栏 孩子的叛逆一般可以分为4个阶段……37
Part 2 亲子之间不应是“纵向”关系,而应是“横向”关系
【故事2】你是否溺爱你的孩子……39
01 亲子关系应从“纵向”转为“横向”……56
02 怎样才算尊重孩子……59
03 请相信孩子……64
04 阿德勒式提高孩子能力的方法……68
Part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挑战精神
【故事3】孩子的任务,父母的任务……73
01 父母如果这么做,孩子能学到什么 ……92
02 你是否干涉了孩子的任务……95
03 支持孩子完成任务……100
04 如何对待孩子的失败……106
Part 4 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及各自不同的性格
【故事4】兄弟间为什么会争吵……115
01 兄弟间为什么会争吵……136
02 老大出现“行为倒退”的真正
  原因……142
03 “兄弟”与“性格”……151
Part5 我们要做的只是“鼓励”
【故事5】做一名“幸福的妈妈”……159
01 “表扬”的副作用……182
02 妈妈也需要“鼓励”……190
03 与其做一位伟大的母亲,不如做个“幸福的妈妈”吧……195
04 增强家庭的团队合作……200
05 夫妻间的相互鼓励也很重要……206
后记……209
內容試閱
读者朋友,你好!我是原田绫子,非常感谢你从众多图书中选择本书。我曾经在日本埼玉县的一所公立小学当老师,现在致力于研究亲子教育,以阿德勒心理学、潜意识等理论作为基础开展研究,并在很多地方举办课程和讲座。
我有两个女儿,正在读小学和初中,所以我也是一个正在教养学龄儿童的妈妈。在教育这条路上,我希望能帮到更多的妈妈,所以,我们不仅以埼玉县、东京都为重点地区,而且逐渐向全日本延伸开展交流活动。
在这本书中,我结合了当老师的经历、自己教育女儿的经验,以及与众多家长接触过程中遇到的案例及心得,总结出了一些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激发内驱力的方法。把这些内容写出来,希望能给需要的妈妈们一些启发,和我一起快乐育儿。
我们非常用心地对待这本书,创作了可爱易懂的漫画,以这种形式总结“育儿秘诀”。妈妈们一边读漫画,一边就能学会很多妙招,建立起育儿的信心。
此外,我们的书中灵活地将阿德勒心理学应用于育儿领域,汇编了建立并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技巧,让教育更快乐、父母更轻松。
阿德勒心理学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1870~1937)所提出,被后人总结、发展并最终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学派。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匠,而阿德勒因经常为妈妈们和老师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教育界影响更大,他也是全球首个建立儿童心理咨询中心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曾作为军医为受伤的战士们医治,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深刻,甚至改变了其研究方向,他认为“想避免再次爆发战争,不能仅仅靠改变政治制度等外在因素,必须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做出改变”。因此,阿德勒特别强调学前教育及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要让孩子们在童年时期就努力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横向关系”,教育他们摒弃压迫和暴力,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问题。阿德勒认为,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们,定能创造出充满爱和勇气的未来。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但是,在教育界内部,还有不少人认为阿德勒的理想式教育根本无法实现。迄今为止,大多数人还在用“赏罚教育”管理孩子。所谓“赏罚教育”,就是表现好就奖励(给礼物),表现不好就惩罚(训斥)。
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事,按照家长的安排学习生活,做到了就被表扬,做不到就被批评。所有孩子都照着理想中的模子塑造,一旦逾越界限,立刻会被称为问题儿童,大家只好保持一致的理念、统一的步调。孩子们被送到各种培训机构上课,违反规则还要被罚,更不能自己支配时间。他们被告知“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他们被统一的标准要求,认为努力、忍耐和毅力才是美德,被迫接受这种赏罚教育。
在与许多家长和儿童的接触过程中,我意识到这种赏罚分明的教育正在破坏儿童的自信心和内驱力。而另一种类型的孩子多了起来,他们因为一些行为得到表扬,逐渐开始特意去做那些能够得到表扬的事情。一旦知道哪些事情做了也不会被表扬(或者不被认同),即使知道这件事是正确的,也不想再去做。比如,发现教室的地面上有垃圾,如果会表扬他们的人在场,那喜欢被夸奖的孩子一定会抢着捡起来,要是没人会表扬他们,那他们大概就不会去捡了吧!我在当小学老师的那段时间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表扬”是有副作用的。“惩罚”也一样,如果做不好会被惩罚,那害怕被罚的孩子一定能做得很好,如果没有惩罚,他们就很难完成了。
那时我就在想,“这样下去不行……”。后来我辞掉了教师的工作,开始了现在所从事的事业。2017年,我和朋友一起在埼玉县成立了非营利性质的幼儿园和小学,并鼓起勇气担任了法人。虽然现在规模还很小,但我们目标明确: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向,成为良好亲子关系的推动力。
当今,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越来越多,而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自信的妈妈也越来越多。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他们是模仿着家长的样子长大的。而这本书,既不教你如何培养出理想型孩子的方法,也不教你如何成为一名完美的家长。我想跟大家讨论的是,如何帮父母与孩子构建互信且稳固的亲子关系,让亲子之间像闺密一样亲昵。可以说,这是我为妈妈们量身打造的阿德勒心理育儿法。如果能在你的育儿过程中帮助一二,我将感到非常荣幸。
原田绫子

【后记】(有则必填)
感谢你花时间读这本书。你不必一下就将书中的方法全部掌握。可以问问自己:“这个我能做到吗?”选一个小的点开始实践。我认为,有这个态度就已经是你对家庭、对自己“爱”的开始了。
“ 鼓励” 不看结果, 不要在意“ 做得到” 还是“ 做不到”,态度和过程才是重点。所以,仅仅是你耐心地读了本书,还有意去尝试,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将你的所学付诸实践,一定会帮助到你的家庭、你的孩子以及身边亲近的人。
写了很多关于鼓励孩子的方法,并不是为了培养理想型小孩。我们都知道,孩子不是鼓励一下就一定会按照你说的去做的。我提倡鼓励,因为 “它是拉近亲子关系,使亲子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让家庭生活更快乐的小法宝”。通过赏罚制度的确可以暂时控制孩子的行为,但这不是我们的目标,请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培养他们的“共同体意识”。
阿德勒所描绘的“共同体意识”包括“自我接纳”“信任他人”“帮助他人”。他列出了幸福人生的3个条件。本书主要针对培养共同体意识向你提供了一些方法。我在青少年阶段经历了一段相当艰难的时期,现在看来,就是没有建立好“共同体意识”。那时的我身心疲惫,最终崩溃,还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曾经的我,悲观、被动、不自信,不敢在他人面前讲话,甚至觉得生活没有了希望。谁能想到,我现在却能当着几千人滔滔不绝地演讲,还会去鼓励别人呢!
之所以有这么大变化,就是因为遇到了阿德勒心理学,它让我更有勇气,时刻提醒自己“过去并不重要,不论何时,都要面向未来、积极地生活”。阿德勒告诉我们“人随时可以做出改变,哪怕离世前一两天都没问题”,他总是教我们面向未来,让人有勇气去实现人类巨大的潜能。近年来,阿德勒心理学理论在教育、商业及医疗等领域都备受关注。接触过的人们普遍认为,
它在人际关系领域也非常有用。
我的这些拙见只是运用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一小部分,但何不以此为契机,从自己身边做起,试着去鼓励自己的孩子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传递接力棒,共同创造出更美好、更和谐的世界。
我从事现在的工作已经10年了,遇到过很多焦虑的妈妈。结合自己的经历,我深刻地意识到,人有无限的潜力。为了成为心中理想的自己,人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坚持。让我们放松心态,以“六成把握”为原则,以“差不多就行”的心态继续练习吧!借此,我要感谢日本管理协会管理中心出版部的柏原里美和久保田章子两位老师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感谢阿德勒心理学教授岩井俊宪老师,感谢参与由我担任主讲的课程及讲座的各位,感谢关注我博客等社交平台的朋友们,当然还有阅读本书的你。
谢谢你们!
愿所有父母都能和孩子们和平友爱地相处、激情澎湃地生活!

Part 1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
想想他们有什么“目的”
【故事1】
不听话的“目的”
宫藤家

01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想想他们有什么“目的”
让我们探究一下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吧
“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这么不听话”“真希望他们做事能认真点”“总是明知故犯”……很多妈妈都是这么想的吧。
有些妈妈还会纳闷“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呢”“是我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吗”等。很多妈妈来找我诉苦,我一般会让她们想一想“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是不是有什么目的”。
很多妈妈都很惊讶:“什么?!”
阿德勒心理学提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原因”,而是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首先考虑“原因”,一定会琢磨“是我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吧”“小时候让他接触的人太少了吧”“小时候对他太严格了吧”等,总是会去想过去做错了什么。但时间不能倒流,我们没法改变过去的事情(教育方法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不过,我们可以着眼于未来,很多事可以从现在做起。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这种“面向未来”的学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向前看,做眼下能做的事情。
请父母多多关注孩子不听话时的“目的”
不要再探究原因了,多关注孩子的行为目的吧。基于这点,我也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些想法,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面向未来”的育儿之道!
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孩子总是不听话可能是因为在一些问题上有挫败感,比如禁止在客厅玩耍……
阿德勒的学生也认为,小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多数是想被关注(其他3个阶段将在第37页做出说明)。
如果孩子一直不听话,那一定是孩子想传递什么信息,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向父母或者老师表达着什么。
我们以漫画中早上拖拖拉拉的勇太为例,他就是用不听话的行为向父母“求关注”的。孩子就是这样,无论何时,都在用“我在这儿呢,快看我啊”这种方式表达存在感。
即使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孩子也会折腾出点小麻烦来寻求关注,哪怕被训斥或指责也没关系。他们认为“只有闯祸的时候,妈妈才会关注我”,虽然被批评的感受并不好,但内心深处却能得到安慰。
“啊,妈妈是在意我的!”
漫画中的勇太总是不听话,其实就是在向妈妈“求关注”。
平平常常的表现得不到妈妈关注,一犯错误妈妈立刻出现,于是他就学会了“用磨磨蹭蹭这招换取妈妈的关注”。
小孩子都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也希望妈妈随时随地关注自己。
几乎没有哪个孩子是故意想为难父母才不听话的。因为非常爱妈妈,就想在她面前有存在感。可以说,“孩子不听话的背后,藏着对妈妈深深的爱”,是孩子太看重这份爱了。
这个理论不仅适用于小小孩,稍微大一些的孩子也有这种情况。“学习上一懈怠,妈妈立刻就唠唠叨叨的,没完没了”“偶尔主动写一回作业,却被妈妈说‘这不是应该的吗’,这样一句带过”——这样持续下去会成什么样?听话做事,妈妈觉得很正常,不会给予关注;如果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电视、学习很懈怠的话,绝对能吸引妈妈的目光。你觉得希望得到关注的孩子会怎样做呢?
他们当然会认为“要想得到妈妈的关注,那就得不听话”(只说不做、顶嘴反抗,最终都是想得到关注而已)。
即使是成年人,也希望得到更多关注,孩子们也是一样的。
孩子不听话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



02
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可以减少不听话的行为
多关注一些平时觉得理所当然的行为
既然知道了孩子不听话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那就尽量避免这种现象吧。他们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不要去关注,忍住不发火。如果我们一味地要求他们,那结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如果你觉得最近“几乎天天在训孩子……”,那不妨反过来试一试。别太难为孩子,让他们做些能力范围之内的、很轻松就能完成的事情。
孩子淘气是为了“求关注”,那我们就多关注他们“能做好的”“能轻松完成的”事情,他们一定会越做越好。如果我们持续关注他们做得好的事情,让他们感觉到“被关注”“被认同”,他们就不会再用捣蛋来博眼球了。
漫画中,妈妈深雪不再关注勇太的淘气行为,转为关注他做得好的事情。就这样,孩子越做越好,干劲十足,就像是打了一剂强心针。
那些总犯错误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一定缺乏动力,就像断电了一样。而越是这样的孩子,越需要勇气。
所谓“勇气”,其实就是克服困难的力量,我们需要赋予孩子这种力量,让孩子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挑战。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关心,深雪察觉之后,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表扬那些很容易就做好的行为。这样一来,孩子就没必要再刻意制造些麻烦来吸引妈妈关注了。


参考意见 漫画中的妈妈深雪在勇太不听话时选择闭嘴,忍住不批评,得到了回应。但不能完全照搬深雪的做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孩子一些适当的提醒,比如提醒孩子:“要出门了哦,已经准备好了吧?”用平和的语气提示一下。多数情况下,孩子是会有所回应的。

根本没有“坏孩子”
我们将孩子的行为分为两大类:“恰当行为”和“不恰当行为”。孩子一整天的生活中,95%的行为其实都能算恰当的,如果有不恰当的,最多也就占5%。而我们总是不经意地就去关注那些不恰当的行为,甚至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事。
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是坏孩子。所谓的“坏孩子”,只是一时失去了信心,找不到前行的方向而已。

“我能行。”
“我一定能帮上忙!”
“我一定能解决。”
“我有很多优点。”

如果能让孩子这么想,那他们一定不会再故意捣蛋了。
漫画中,勇太因为做得好的时候及时被妈妈认可,逐渐喜欢上做好事被肯定的感觉,开始自觉地做对的事情,喜欢上帮助他人(妈妈)。
我们越是关注孩子做得对的行为,他们越有自信,越愿意做对的事情。

“我永远支持你!”
“不论你什么样我都爱你。”
“永远都要做你自己!”
“你有这个能力。”

请通过日常的小事让孩子感受到这些吧,一旦有了自信,孩子一定会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越在意不好的行为,只能让孩子的行为越不好。



03
每种行为都有行为“对象”
孩子那些不恰当行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幕后推手”
说说我当小学教师时的事情吧。
有段时间隔壁班突然变得很混乱。上课时,不仅能听到老师的高声训斥,甚至偶尔还有踹墙的声音。尤其有一个孩子(学生A)非常不好管理,最后全班都被搞得非常涣散,没有一点凝聚力。
后来,隔壁班的老师都变得不爱说话了,总是一个人发呆。他原本是个非常温柔和蔼的人,却变得非常易怒,都不怎么跟我们聊天了(他是一位比我年长很多,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再后来,这位老师就很少来学校了,最后办理了病退。
在找到合适的老师之前,学校要求我给这个班代课。
因为之前总听到老师的高声训斥、学生的大声吵闹,甚至是凿墙、踹墙的声音,所以第一次去代课的时候,我一边琢磨着“会出现多糟糕的状况”,一边小心翼翼地走进了教室。
而实际情况和想象的大不一样。的确,他们没有做到全程安静听讲,但问题学生A出乎意料地听话,上课的时候还很积极,总是举手回答问题。
那孩子举手的时候甚至站起来,生怕我看不见,这不正说明他想表达看法,有想被老师关注的强烈愿望吗?就好像在说“看这边!我在努力学习呢”,正好表达了他“想让人看到,想被人认可”的迫切心情。
第二天,我刚从自己班下课,一打开教室门,学生A就站在门口。
“有事吗?”我问道。他什么也没说,害羞地看着我。
“如果你愿意,跟我们班一起玩投球吧!”我邀请他。A同学看起来非常开心,跟着我去了操场。加入游戏的A同学玩得很尽兴,眼中都带着光,笑得特别灿烂。
后来,我接触到了阿德勒心理学,也渐渐理解了A同学为什么会对班主任那么反感,还不断在课堂上捣乱。
没有天生叛逆的孩子,而导致孩子叛逆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孩子身边的大人——给他巨大压力的人”。
阿德勒心理学讲过,人与人相处,必须考虑到“性格”问题(严格来讲,在阿德勒心理学中并不叫“性格”,不过为了好理解,我们暂且这么说)。
有一类孩子,在学校表现得非常好,听话守纪律,但一回到家就变得特别叛逆,处处与父母作对。这其实只是孩子在做出具体行为(是听话还是叛逆)的时候会选择对象(老师还是父母)罢了。
我们大人在社会交往中也是一样,在老公、孩子、朋友、领导、父母面前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
换位思考一下,在交流中,对方的态度是不是也影响着我们的自信和干劲呢?
很多时候,自信就来源于交往对象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这些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能就豁然开朗了。能让对方敞开心扉的人,一定是不论什么时候都鼓励他向前看并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尊重的人吧。
如果我们能对孩子做到这些——经常鼓励、减少干涉、给予足够的信任和空间,大概也能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亲子关系吧!让我们一起努力与孩子们快乐、融洽地享受生活吧!
从相信孩子开始做起吧
如果我们总是不信任孩子,会有什么后果呢?
我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不提醒你就记不住吗”这样的话,家长整天操心孩子的事,给孩子提各种要求,还总怨孩子做不好。
孩子总是被命令、被指责,渐渐就会丧失信心,对整天给他下命令的人也没有了尊敬和依赖(转而开始反抗)。
如果我们相信孩子,不包办、不代替,静静地观察、守护他们,即使现在还有些事情做不好,相信他们也会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成长。
信任孩子的家长,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永远是坚强的后盾,会永远支持他们。静静地做个旁观者,不去束缚孩子,让孩子遇到问题自己解决。这样一来,孩子养成自己想、自己做的习惯,一旦完成什么任务,他们会非常有成就感,慢慢地,孩子的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
漫画中,刚开始,妈妈深雪也总在勇太犯错误的时候批评指责他。后来,她接受了别人的建议,开始调整自己,转而关注孩子能做好的事情,勇太也逐渐有了干劲。再后来,深雪发现勇太“能做好的”或者“努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越来越多,也开始慢慢放手、静静旁观。勇太有了被信任的感觉,行为举止有了很大变化。
给大家一个建议,当你想让孩子做什么(或者不要做什么)的时候,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尝试一下拜托他们、请他们帮忙的口吻,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要说“快把这里收拾干净”,换成这样试试——“能帮我收拾一下这里吗?”“要是能把这里收拾干净就帮我大忙了!”这样一来,孩子立刻就会觉得“原来我这么重要啊”,立刻就感受到父母的信任,然后开始努力做事,不愿意辜负这份信任。
当然,并不是说要一味顺着孩子,重点是要给孩子选择权,让他感觉“被尊重”,觉得自己“很重要”。
我们希望孩子们具有独立思考、主动做事的能力,而如何激发这种力量,就全凭父母的本事了。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叛逆,只有导致孩子出现叛逆行为的家长!


孩子的叛逆一般可以分为4个阶段

在第21页中,我们介绍了“孩子不听话的目的是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的关注可以让孩子有存在感。
孩子的叛逆行为(不恰当的行为)可以分为4个阶段。与其紧盯着孩子的这些行为,不如花时间了解一下这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孩子:为了获得关注而故意捣乱,如搞恶作剧等。家长感受:焦虑。
第二阶段 孩子:得不到关注,开始向家长发出“挑战”,如不听话、顶嘴等。家长感受:生气。
第三阶段 孩子:不再是单纯的“挑战”,开始萌发“复仇”的心理,如对家人使用暴力、恶语相向、损坏物品等。家长感受:伤心。
第四阶段 孩子:“复仇”都觉得累了,整日无精打采。家长感受:想放弃。

孩子首先会搞出些动静引起关注,让自己有存在感(第一阶段)。比如,搞点恶作剧,做些容易引起关注的事情(包括鼓动听话的孩子)。孩子一旦这么做,一定会引来父母的关注、批评等,亲子关系开始变得紧张。
亲子关系变化后,孩子就开始跟家长展开“权力斗争”(第二阶段)。孩子为保全自由空间跟家长“斗争”,比如开始反抗。孩子一旦不听话、顶嘴,家长就会发火,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
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孩子开始想以“复仇”的形式保全自由空间(第三阶段)。他们不仅开始直接与父母对抗,还会通过伤害别人、破坏物品等行为间接让父母伤心。比如,做一些让父母难堪的事情,偷东西让学校或警察找父母麻烦。
到了父母无法控制的最终阶段,孩子表现为“生无可恋”的无力感,这样来争取自由空间。孩子什么事也不做,不跟人交流,喜欢独处,不去学校上学,甚至直接把自己封闭起来。而家长也心力交瘁,放弃了孩子。
当然,到了第四阶段,再想让孩子恢复,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更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是有解决办法的,请家长们安心,把眼光放长远,朝着痊愈努力前进)。
重要的是,在此之前(第一阶段)我们就要努力修复出现裂痕的亲子关系。
请家长们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小错误。在本书第一章,我们介绍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请你多关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从而帮孩子建立自信。而且,越是容易犯错误的孩子,越需要建立自信。不论大小,请让你的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吧!给孩子设定一个小目标,不跟其他孩子比较,捕捉孩子的努力和点滴进步。

Part 2
亲子之间不应是“纵向”
关系,而应是“横向”关系
【故事2】
你是否溺爱你的孩子
泽村家



01
亲子关系应从“纵向”转为“横向”
你有没有从上级的角度命令你的孩子
父母比孩子的年龄大很多,人生经验也丰富得多,总想告诉孩子要“这么做、那么做”,不知不觉中,就建立起了一种上下级式的亲子关系,习惯性地指挥孩子。
阿德勒心理学中经常提到,亲子关系应该是“横向”的。
的确,父母的年龄大,生活经验也比孩子丰富得多,但从生命价值和尊严上讲,父母和孩子是一样的,没有特权和优劣之分,也不受哪一方的支配。
当然,像朋友一样相处可不是对方说什么都随声附和,而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
漫画中,妈妈过于关注孩子的作业(孩子应该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总是催促、命令孩子去完成,这样做就不合适了。
详细内容我将在第三章展开说明,这里先提一句,在阿德勒心理学中,父母不应该高高在上地命令孩子,只能适时地向孩子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有时候,孩子也会顶嘴,是吧!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不问缘由地批评或者命令孩子,可以用聊天的方式跟孩子讲:“我猜你一定是这么考虑的……”顺势提出你的建议,试着阻止孩子犯错。
漫画中的妈妈加奈子,根本不听女儿的解释,硬要安排女儿的生活,这不是重视孩子,而是典型的“纵向”亲子关系的表现。
你是否溺爱你的孩子
“横向”亲子关系并不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尊重”和“溺爱”完全是两回事。
什么是“溺爱”?就是当孩子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父母却帮着做了。比如,因为担心孩子上学忘带东西,家长就替他们收拾书包,这是典型的溺爱。家长总是不尊重孩子(觉得他们什么都不会),孩子慢慢变得依赖,这就造成了溺爱。家长总是包办、代办,就剥夺了孩子走向自立的机会。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横向”亲子关系或者说怎样才算尊重孩子呢?接下来我会详细说明。
家长的指挥和命令是剥夺孩子走向自立的溺爱!



02
怎样才算尊重孩子
“纵向”关系让亲子间心生嫌隙
你们家有没有以下几种情况呢?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特别容易发火。不让孩子独立做事,总是各种担心。不受控制地想干涉孩子的事情。怕孩子做不好,代替他把事先做了。无意间就把作业的答案告诉孩子。

大概不少家长都有共鸣。实际上,背后的原因就是家长觉得“我比孩子懂得多,孩子还不行”,不知不觉中就构成了“纵向”的亲子关系。
认为“我们是父母,当然比孩子懂得多,孩子必须听我们的话”,这样亲子间很快就生出了嫌隙。
孩子是与我们共度人生的人
其实,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在一点点地成长,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教育孩子是一种自我修行”。
孩子在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他们陪着父母走过一段人生,所以尊重孩子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尊重”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长辈或上级,但这里所说的“尊重”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待,以文明的方式与他们相处。
打个比方,一位你很亲近又尊敬的朋友,你一定不会这么对他说话——“这样做!”“怎么还不做?”“跟你说过了吧,要认真完成!”“错啦!错啦!”……
可是,一换成自己的孩子,就容易感情用事。正因为希望孩子更优秀,你才总是忍不住批评、训斥……
别误会,并不是说你一定不能批评或者训斥孩子。你那样做了以后,也用不着自责。
养育孩子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分,如果有分别的话,那就是你跟孩子相处得“顺利”或“不顺利”。
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纵向”亲子关系和“横向”亲子关系的特征。你自己来判断,“横向”亲子关系是不是比“纵向”亲子关系更合理。
虽说训斥、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只有这些,家庭气氛一定不会好,必然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那就不好了。我们在意识到这点后,就要寻找方法,慢慢改善。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相处方式没那么容易改变。有一些可能半路上又回到了“纵向”亲子关系,这时候,一定要给自己鼓劲。
“就算这样也没关系,作为父母,我们偶尔批评孩子几句也是正常的。”
只要你能认识到你的孩子是你人生中重要的陪伴者,他们拥有和我们一样的人生价值,你就会好起来,定能在育儿的道路上顺利前行。

孩子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陪伴者。


03
请相信孩子
“信任”可以使孩子更“自信”
2013年以来,我们八岳亲子园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亲子夏令营,从日本各地邀请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感受3天2晚的集体生活。过程中,孩子们基本上都是自己做饭,住宿条例和游戏规则等也都由孩子们定,遇到问题,也要自行协商解决。工作人员和家长们要做的只是完全信赖孩子,给予必要的保护和鼓励。在这里不得命令、指挥孩子,不得训斥孩子,也不需要称赞、表扬,孩子们全程不受赏罚规则支配。
有一些人担心“这么做能行吗”,但孩子们给出了答案:即使没有大人们在一旁指挥着“这么弄、那样做”,孩子们依然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完成该做的事情。稍大点的孩子还会照顾小点的孩子,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参加活动的家长,回去后观察到孩子的变化,并反馈给我。比如,“孩子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并能接受随之产生的结果”“即使事情进展得不顺利,也会努力思考下一步的解决方案,并努力再次尝试”,“孩子变得自信,愿意接受挑战”,等等。(顺便提一下,我们在埼玉县创建了一个非营利组织开展此类活动,2017年起又推广到幼儿园和小学。)
做父母的,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相信他们拥有能力,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了吧!
“我有能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有这样的想法也将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
原本,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学习的欲望强烈。然而,如果他们总被要求(被强制)学习一些枯燥无味、不感兴趣的内容,将逐渐对学习丧失兴趣。
如果我们相信孩子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帮孩子创造一个适合自主学习的环境,根据他们的发展阶段给予适当的支持和保护,一定能激发出孩子的无限潜能。而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试错经验,将成为孩子未来“生活态度”的基础。
相信孩子的能力
当然,学习是件很重要的事。
但不论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多好,如果不够自爱、缺乏自信,不能跟其他人好好相处,连自己身边的事都处理不好,将来也很难幸福美满地生活吧!
一个孩子首先就要学会爱自己(并不完美的自己),要有自信、学会相信朋友。而我们大人要做的,其实只是保护好孩子“相信生活会很幸福”的信念,鼓励他们勇敢生活。
孩子们拥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请观察你的孩子。
请相信孩子,放手让他们去做。
当孩子向我们求助时,请跟他们一起分析、思考。
失败的时候不要急着问责,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孩子(有时候,放弃一件事也需要勇气)。
说到底,还是对孩子尊重和信赖。正因为有父母的尊重和信赖,孩子才能安心地长大。

让我们从尊重孩子、信赖孩子开始,给他们加油鼓劲吧!



04
阿德勒式提高孩子能力的方法
“家庭教育”的启示
管教孩子是所有父母的课题。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基于信赖和尊重儿童的方法,以鼓励为主,不再一味地说教。
吃饭的时候,有些孩子不讲礼仪,把左手放在桌子下面,我们该不该说,该怎么说呢?
“你左手呢?跟你说多少次了!吃饭不能这样!”你可能也这么说过孩子吧,我觉得这么说教不太好。
试一试这么说:“吃饭的时候,把左手放在桌子上面,是一种礼貌的行为,咱们一起用好的姿态去享受美食吧!”
不停唠叨不仅让孩子觉得厌烦,自己也会很累。让我们用这种引导孩子“试一下”的方式来跟他们交流吧!除此之外,家长自己在吃饭的时候也要坐姿端正,这样比说教更有效果。
还有打招呼这件事,与其不停叮嘱孩子“见人要打招呼”,不如家长礼貌待人,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做出榜样。还要让孩子知道,“打招呼这件事很重要,它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
重点来了,家长要把“为什么要这么做”明确地告诉孩子,而不是愤怒地说教、没完没了地唠叨,尽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平静地告诉孩子“这样做会怎样”,并鼓励孩子学着去做。
如果孩子礼貌地跟别人打招呼,家长一定要及时鼓励:“你刚刚主动跟别人打招呼了啊!”“你微笑着问候别人,真懂礼貌啊!”如果孩子只是特别小声地打招呼,也可以鼓励说:“刚刚我听到你主动问候了哦,如果下次能再大点声,对方可能会听得更清楚、更开心呢!”
关注孩子的成长
漫画中,加奈子察觉到了女儿的成长。
她每天忙于工作、家务和教育孩子,即使意识到了孩子的成长,也很难有时间停下来感叹。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重视起来,偶尔停下脚步,去感受一下孩子的成长。
以前不会做的事情,现在渐渐地会了,哪怕是很小的进步,我们也能感到孩子的成长。
当孩子还是小宝宝的时候,即使是学会站立,我们也会感动地说“真厉害啊”,只是笑一下,我们就惊喜地说道“笑了,笑了”。这些都是随着长大“自然而然”就学会的东西,而孩子会得越多,我们的欲望也越大,总希望他们可以再好些、再好些……
为人父母,都会望子成龙,但我们也应该时常反思一下,“与其寻求做不到的,不如在能做好的方向好好努力”。而且,不要吝惜,将赞美的话语说给孩子们听吧!
孩子会在赞美中逐渐积累经验,能力不断提升。
在“横向”亲子关系中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这一章中,我们反复讲的“横向”亲子关系其实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看待,信赖他们、尊重他们。
孩子的能力无可限量,他们会创造各种可能。即使现在不会的东西,说不定哪天就突然学会了。我们应该信赖他们、鼓励他们,设定一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他们努力争取。
如果我们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一味地插手干涉他们,这就形成了“纵向”亲子关系,其实是在剥夺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孩子变成一个习惯等待指令的人,体会不到“我能行”的成就感,会逐渐丧失自信。
而相信孩子的家长,会耐心地等待孩子成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当孩子挑战自我时,他们会在一旁守护。即使孩子主动求援,他们也可能会选择不帮忙。这样可以给孩子独立处事的机会,积累大量的经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这些将成为孩子生活的“智慧”,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纵向”亲子关系容易让孩子依赖性更强,
“横向”亲子关系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