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才画像、测评、盘点、管理完全应用手册
》
售價:HK$
54.8

《
跳出猴子思维: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30天认知训练打破完美主义的困扰!实现从思维到行为的全面改变!)
》
售價:HK$
64.9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
售價:HK$
85.8

《
西方服饰史:从公元前3500年到21世纪(第7版,一部西方服饰百科图典。5500年时尚变迁史,装帧典雅,收藏珍品)
》
售價:HK$
437.8

《
仕途之外:先秦至西汉不仕之士研究
》
售價:HK$
65.8

《
经纬度系列丛书·帝国陨落:君士坦丁堡的40次围城
》
售價:HK$
74.8

《
浪客剑心:东京篇(全6册)
》
售價:HK$
250.8

《
人生法则:33条商业和生活指南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弗兰肯斯坦》作者、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玛丽·雪莱作品
经典名作,国内初译
|
內容簡介: |
玛丽·雪莱的第 一 部作品是闻名于世的《弗兰肯斯坦》,本书是她的第二部作品,是她作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书是女主人公玛希尔达弥留之际写下的自传,向读者讲述了自己短暂而波折的一生。玛希尔达出生后不久就失去了母亲,悲伤的父亲离家远去,将女儿托付给自己的姐姐抚养。玛希尔达在冷漠的姑母家中长大,她天真善良,对亲情充满渴望。从未谋面的父亲从国外归来,使少女玛希尔达欣喜若狂,她十分依恋博学多闻的父亲,期待着父亲的关爱。但命运的捉弄使得玛希尔达再次失去了亲情,父亲去世后,她隐居在荒野,与一位多情的诗人伍德维尔结识。伍德维尔的出现使得玛希尔达的生活重新出现了一点希望,然而缺失亲情的阴影始终围绕着她,玛希尔达最终选择了孤独的离开。
|
關於作者: |
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797年8月30日-1851年2月1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浪漫主义时代女作家, 是英国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和文化理论家。因创作文学史上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或译《科学怪人》),而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代表著作有《弗兰肯斯坦》《后一个人》《娄多尔》等。译者王小可,南开大学文学博士,现执教于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学、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译有《欢乐之家》《高雅的气场》《章鱼星人》等作品。
|
內容試閱:
|
译后记
1819年,玛丽·雪莱写下《玛希尔达》(初稿原名《幻想的原野》)时,她刚刚连续失去了一对年幼的儿女,陷入到巨大的痛苦与抑郁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本书定下了哀婉怨艾的基调。作品以女主人公弥留之际回顾短暂一生的视角展开,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浪漫主义时代直抒胸臆的风格。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似乎能与作者及其名满天下的父亲与丈夫对应起来——尤其是她的丈夫雪莱,直到今天仍是家喻户晓的诗人——因此当本作面世之后,它不可避免地被看作一部经过变形掩饰的自传性作品,吸引了部分考据者的兴趣。
《玛希尔达》的人物和部分情节确实能在作者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女主人公玛希尔达出生不久母亲便去世,由父亲养大;作者玛丽·雪莱也有相似的经历——她出生仅十余天母亲便撒手人寰(她母亲是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英国作家,女权主义的一位先驱),她由父亲(威廉·葛德文,英国学者,主张社会变革)和继母养大,玛丽比较依恋父亲而与继母关系紧张。男主人公伍德维尔是一位“名动英伦”的年轻诗人,在与女主人公相遇之前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热情洋溢地憧憬着建立未来的理想社会;不难看出,其身份、经历、思想都与作者的丈夫珀西·比希·雪莱如出一辙。女主人公与其父亲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因与丈夫私奔所导致的与父亲的紧张关系。
然而,简单地将本书看成自传体小说,很容易堕入庸俗化和娱乐化的陷阱。书中的核心情节,即父女之间的感情冲突,与作者的现实生活并无任何瓜葛。在玛丽·雪莱所处的时代,这类主题在文学作品中颇为常见,而且她很有可能受到了丈夫同年创作的诗剧《钦契一家》(1819)的影响,该剧中亦有表现父女之间的恩怨。事实上,完成《玛希尔达》的次年二月,玛丽便将书稿寄给父亲,后者也坦率地从文学批评角度给出了意见。
如果一定要寻找作品的现实源头,女主人公对于感情的恐惧与逃避心理,与作者在现实中的父女关系相比,或许更多地来自她与雪莱的夫妻关系,反映了她与丈夫相处时类似的内心冲突。诗人雪莱对恋情的态度极为激进,公开赞赏开放式的两性关系——这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直到今天也远非社会主流。雪莱少时便喜欢与女孩子混在一起,后来因在校园宣扬无神论被牛津大学开除后,与自己姐妹的同学——十六岁的哈丽特·维斯布鲁克私奔,结婚生子,两年后又在婚姻存续期间与时年十六岁的玛丽陷入爱河。雪莱是玛丽父亲葛德文的学生,玛丽的父亲与继母对他毫无戒心,直到雪莱与玛丽私奔而去才如梦方醒。玛丽的继姐妹克莱尔协助二人私奔,同时自己也怀着对雪莱的爱恋追随相伴。玛丽与她之间一度关系紧张,后来克莱尔才移情同时代的另一位名诗人拜伦,成为后者的诸多情妇之一。1816年底,雪莱妻子哈丽特自杀,玛丽正式嫁给雪莱。她一方面被丈夫卓越的诗才和不羁的思想深深吸引,但自己亦有保守的一面,本能地拒斥他那些过于出格的念头和做派。雪莱曾怂恿玛丽在光天化日之下脱光衣服下河洗澡,导致她暴怒不已;他甚至支持自己的一名朋友与玛丽发展感情,这同样遭到了玛丽拒绝。与如此种种相比,《玛希尔达》一书中的复杂情感反而要唯美得多。
十九世纪初,在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与保守的封建道德发生碰撞时,前者在宏观视角中的“进步激情”和在微观视角中的“寡廉鲜耻”看似矛盾,却正是一体的两面;时代中的个人面对新思想与旧世界的冲突,激进与保守的对立,内心矛盾的复杂程度也远非旧历史主义的宏大叙事所能一语蔽之。而这样一种兼具了悲壮与荒唐的时代洪流,却在女性哀怨曲折的视角下,华丽与怪诞交融的文风中,锋芒不显、波澜不惊地滴淌出它幽微的余波——这或许才是这篇作品深刻,也是隐蔽的意义吧。
在十九世纪英国群星璀璨的女作家群体中,与简·奥斯丁、勃朗特三姐妹、乔治·艾略特等相比,玛丽·雪莱著作相对不多,被世人铭记的,主要还是世界上早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在中国,也以此作译本多,其余作品鲜有译介。本书是《玛希尔达》的个中译本,历经六年曲折后终得出版,希望能够填补相关研究与鉴赏的材料空白。
后顺带一提,译者在翻译本书时尽力还原原作风格,也尝试创造独属于中译文的些许滋味。此外原书中所引诗文,或译为旧体,或译为新体,有时根据非英语原文或背后典故适当增补调整,这是因为小说中的引诗并非独立的审美客体,多是为所属语境的表意服务的,因此需要从小说本体视角而非诗歌本体视角出发,以顺利衔接上下文为标准,但求圆融通畅。
王小可
2021年3月于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