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法律史学学说史(中国法学学术史丛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售價:HK$
184.8
《
方尖碑(全2册)
》
售價:HK$
105.6
《
出土文献与汉唐法制史新论
》
售價:HK$
85.8
《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全5册)
》
售價:HK$
160.6
《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小品合集
》
售價:HK$
96.8
《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售價:HK$
49.5
《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85.8
《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售價:HK$
85.8
編輯推薦:
第一本针对男孩的女性主义教育书,法国亚马逊、Goodreads高分佳作!
本书作者既是一位男孩的母亲,也是长年关注社会议题的记者,她指出革新男孩教育的紧迫性:“几十年来,我们对针对女孩的教育提出了严重质疑,但男孩们远没有经历过同样的变革。我们鼓励女孩们克服刻板印象并捍卫平等的同时,却继续以深具性别歧视的衡量标准和教条主义去养育男孩。”
在得知自己即将生下男孩后,她多次在书店和网上搜寻,却失望地发现,几乎所有有关男孩的教育指南都在让父母把儿子培养得更阳刚、更强健、更有男子气概。于是,她借用自己身为记者的身份,采访多位专家、学者和女性主义父母,写出了第一本针对男孩的女性主义教育书。
正如作者所言:“女性主义的教育方法并不会要求男孩遵守清规戒律,正相反,它能给男孩提供发展其独特个性、培养其真正自由的机会。每个人都能自由保留自己之已有,并自由创造自己之将来。”
揭示男孩的成长危机,重思性别教育中的缺漏
从小到大,男性总是被教育要表现得“像男人一样,做真正的男人”,不能哭,也不能袒露脆弱。但这真的是为男孩好吗?本书将揭示,一味追求“不准软弱,永远坚强
內容簡介:
“数十年来,我们都在关注给女孩的教育,希望她们自信、独立、自由。在学校,在大街上,在家里,我们与陈腐观念斗争,为女孩们争取与男孩同等的机会,鼓励她们克服刻板印象,捍卫平等。同时,却鲜有人注意到男孩们所受的教育也亟需改变。”
奥蕾莉亚·勃朗通过采访多名专家,结合翔实的数据与实例,对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给男孩的教育展开了精彩的讨论。在本书中,她深刻剖析传统教育对男孩个性的压抑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向我们分享以正确性别观养育男孩的实践方法,探讨如何在当下以性别平等的观念养育健康、平和、平等的下一代。
關於作者:
作者介绍
奥蕾莉亚·勃朗,出生于1986年,资深记者,主要关注排外现象和反歧视斗争等社会议题。如今,她供职于法国女性杂志《闲谈》(Causette),定期谈论女性权利与女性主义。
译者介绍
于歌,艺术策展人,创意策划人,终身学习者,法语译者。近年来,专注于“艺术社区”的研究与实践,关注社会创新。热衷于观察日常和促成各种跨文化与跨领域交流。译作有法语绘本《人们》《四季》《歌谣》。
目錄 :
前言 我们要养育什么样的男孩? 01
第一部分 一次孕期超声检查后 11
在女性主义父母的脑海里 16上一代女性主义母亲们为男孩做了什么? 25培养女性主义儿子 31
第二部分 生女生男都困扰! 37
你确定你没有在下意识地性别歧视吗? 42不!男孩的大脑并不是被设计出来读路线图的 51“女孩的玩意儿”万岁! 62男孩也可以选择粉色 72玩洋娃娃与性取向无关 80笑对性别歧视 86在家里该怎么做? 92建议而非审查? 100
第三部分 向平和的男性气质迈进 109
培养男子气概的学校 114男性的恐慌 120终结有毒的男性气质 126重塑男性气质! 139
第四部分 从情感教育和性教育出发 147
男孩该如何学习去爱? 152破除对“性”的误读 161针对男孩的性暴力 174给男孩的性教育 187
第五部分 (未来的)男性女性主义者在何处? 195
女性主义者的孤独 200一定能养育出女性主义儿子吗? 207来自男性的声音 216
结语 再见!男孩工厂 229
內容試閱 :
前言 我们要养育什么样的男孩?
本书源于一个追问:一个女人在成为妈妈前,是否首先应该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很难说我究竟是在何时开始产生女性主义意识的。也许十二岁时就已经有了,那时我一人走在街上,就会不时地被人色眯眯地打量、吹口哨,甚至被叫作“小婊子”。也可能是我十五岁那会儿,一个男性朋友信誓旦旦地对我说:“只有那些‘出来卖的’女孩才会在咱们这个年纪和男人上床。”又或者是在我十七岁那年,一个年纪大得都可以做我父亲的男人在地铁里摸我的屁股。也可能是在我十八岁时,听见男生们把那些令他们浮想联翩的女孩叫作“母狗”。还有可能是当我二十岁时,一个陌生男子给我十欧元,要求我看着他在街上自慰。总之,我很快就明白了作为女人意味着什么。
我所经历的和所感受到的这些暴力和日常生活中的不公,绝不是特例,而是所有女性注定会遇到的事情。我们都不同程度地遭遇过侮辱、厌女言论、性别歧视,甚至性侵害。这些暴力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在伴侣关系或家庭关系中,在职场或街头,在学校里或在朋友间,在医疗服务场所或体育俱乐部……它们充斥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不断地出现在电视或者其他媒体上,以至于最后我们脑子里想的全是这些玩意儿。无论这些暴力规模是大,是小,是充满戏剧性的,还是可悲平庸的,它们之间都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有连续性的整体。
从严重程度来看,关于性别歧视的笑话、街头骚扰、家庭暴力和针对女性的谋杀之间的确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在父权制这一系统中环环相扣,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的权力都是由男性来掌控的。八千多年来,这一系统建立在性别歧视的意识形态之上,而这样的意识形态又“反哺”了以下观念:女性劣于男性,男女之间就该被赋予不同的角色。这些观念长久地被合法化,也使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一直被延续下来。可以说,这样的意识形态是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不平等的根源。暂不讨论女性投票权的问题(法国女性直到1944年才获得投票权),时至今日,放眼世界,各国最高领导人中也只有16位是女性(仅占最高领导人总数的8.3%)。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女性贡献了66%的劳动力,提供了50%的粮食,而其收入总和却仅占全球总收入的10%,仅持有全球总资产的1%。在这种情况下,全世界总贫困人口中70%是女性的事实,也就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了。所有这些都表明,在性别歧视的表象之下,权力本身才是问题的核心。
当然,并不是所有男性都掌握着权力,也不是所有男性都在压迫女性。不过,一有人将“不平等”和“性别暴力”的议题摆上桌面,就马上挥舞“不是所有男人都这样”的大旗,也是大可不必的。我们当然明白,不是所有男人都是欺凌者或强奸犯(还算走运)。在这里,我们谈论的不是作为“个体”的男性,而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男性。需要更进一步指出的是:在他们之中,有些人由于肤色、性取向、贫穷或者残疾等问题,同样承受着社会支配的恶果。反之,身为女性也不意味着就完全不会产生性别歧视的行为或想法。换句话说,不存在全是模范的“好人”一方,也没有都如野兽般对待女性的“恶棍”一方,只存在男性和女性共同生活于其中的父权制社会。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它塑造了我们,影响我们的行事方式,支配我们的人际关系。人人各就其位,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助力使男性统治一直延续下去。是的,这也包括女性自身在内。直到有一天,我们意识到有终结父权制的可能。
作为女性主义者,意味着她/他已经意识到男性统治的存在,也意味着能够理解男性统治并不是命中注定的:这不过是思维固化和自古以来社会组织形式运行的结果。但是,男性统治并非牢不可破。我们同样也清楚,必须瓦解整个性别歧视系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平等。需要强调的是,真正的平等并不意味着我们彼此之间的绝对一致。平等不等于“完全一样”,恰恰相反,它不会让我们的差异(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假定的差异)成为不平等、歧视和暴力的借口。因此,女性主义者要求的就是平等:不仅要求权利平等,也要求在现实中、日常里的各领域都平等。就算法国女性获得了投票或受教育的权利,也不代表所有不平等就都神奇地消失了。无论是在卧室里,还是在国民议会的座席上,无论是在学校的操场上,还是在电视节目中,女性仍然在为历史悠久的父权制付出代价。为了能够被听到、被尊重、被认可,不论选择了哪种生活方式,哪怕取得了不可否认的进步,女性都必须继续抗争。
当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我不仅意识到了男性统治的原动力,还发现了所谓的“女权人士”并不存在。那些被指责为“想发动性别战争”的女性,与那些被轻易概括为“歇斯底里的女妖”和“性冷淡者”的女性,所提出的诉求大不相同。尽管她们发出的呼声都是在捍卫男女平等,但妇女解放运动并没有走出整齐划一的步伐。这些有着不同背景的女性(也有男性)所触及的社会问题多种多样,很难在道路的选择上达成一致。对以穆斯林头巾的佩戴、性工作和代孕为代表的几大议题的争论,造成了目前欧洲妇女解放运动内部的巨大分歧。这充分说明了女性主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我个人认同比较包容的女性主义:意识到每个女性的特殊性(人的背景、经济水平、肤色、宗教或身体都会有所不同),承认每个女性都拥有自决权。所以,我无法认同以“解放女性”的名义规定某个人或某些人应该如何举止或着装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的招牌口号“我的身体我做主”(My body, my choice)就是我自己对女性主义的信念。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对女性的不平等和暴力现象的消失,我也希望她们最终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定义自己和生活。同样,我也梦想看到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同时不会因为做自己而遭受误解、区别对待或暴行。
我的女性主义之路并没有因为成为一名母亲而终止。如今我希望能够把这些价值观传递给我的孩子们。就目前来说……是传递给我的儿子!如果我们不以真正平等的视角去教育下一代,又怎么能够结束性别歧视呢?是的,就像本书书名所说的一样:我希望养育一个女性主义男孩。他将来不会蔑视女性,也不会骚扰女性(无论是在街头或是在职场);他不会强迫女性与他发生关系,不会殴打女性,更不会不公正地对待她们。但同时,我也期盼着培养出一个能对性别不平等现象有所意识的男人(我想到那时,性别不平等依旧存在),他将会更敢于反对带有性别歧视的行为和言语,或许还能够真正做到:在家里和在职场中都能够同样践行性别平等。总之,他会是一个能够与男权统治作斗争的男人,像做家务、休产假、去学校接孩子等问题都会是这场变革斗争中的一部分。
但是,以上的期待也只是纸上谈兵。在充满了性别歧视的社会中,要教育出一个反对性别歧视的男孩,具体要怎么做呢?今后,我们要怎样才能让男人们意识到性别平等问题?毕竟,他们是最能从男权统治中获利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于是,我开始搜寻或许能够为我指明方向的书籍和信息。令我惊讶的是,我什么都没有找到。所有促进性别平等教育的举措都是针对女孩和她们的父母的,就好像女孩们就该独行于通往平等的道路之上,好像男女不平等、基于性别歧视的暴力也只与女孩们有关,而和她们的兄弟们毫不相干。几十年来,我们对针对女孩的教育提出了严重质疑(还算好),但男孩们远没有经历过同样的变革。我们鼓励女孩们克服刻板印象并捍卫平等的同时,却继续以深具性别歧视的衡量标准和教条主义去养育男孩。
如何扭转趋势?从何开始?在缺乏现成指导的情况下,由于急于得到答案,我做了我最擅长的事情:从专家、学者、健康和教育从业者,甚至其他女性主义父母那问询信息。在漫长的调查过程中,我想弄清为什么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会祸害我们的孩子(不仅仅是对我们的女儿),而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够限制它的影响力。我想了解为什么男孩们被引导着发展出了一种会伤害别人的“男子气概”,以及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摆脱传统男子气概的束缚。我试着寻找出路,在充斥着性别歧视和过度性化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男孩们,如何才能构建出既充实又尊重他人的亲密关系。然后,我还想了解那些自视为女性主义者的男人们的心路历程,他们现在正以各自的方式努力结束男性统治的局面。
这些探索与研究的成果都被我写进了这本书中。在这本书里,你不会找到那种能让你培养出完美女性主义者的万无一失的秘方,但你一定能找到清晰的思路和实用的方法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本书并未声称详尽无遗,但它试图为(真正的)平等主义教育奠定基础,并阐明女性主义对我们的儿子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男性统治在赋予男孩们一定社会特权的同时,也同样给他们设置了陷阱。从孩提时代起,他们就被要求表现得“像男人一样,做真正的男人”,为此他们必须不断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因为我们希望他们是强大的、坚强的(尤其是不要“娘娘腔”),所以我们拒绝赋予他们脆弱和敏感的权利。被严苛的“不准软弱,永远坚强”的原则所束缚,男孩们被迫压抑自己的情感,也不得不为了避免被认为“女性化”而放弃投身于多个活动领域。这种对男性气质的极端标准化不仅是暴力侵害女性行为的根源,实际上也在折磨着男性。这也是一些男性目前正试图解构这种古老模式的原因,他们更倾向于形式多元的男性气质,摆脱教条的男子气概,以让自己更加从容。
女性主义的教育方法并不会要求男孩遵守清规戒律,正相反,它能给男孩提供发展其独特个性、培养其真正自由的机会。每个人都能自由保留自己之已有,并自由创造自己之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