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早期道家的精神之道

書城自編碼: 392442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李晓英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85142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8.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竞争优势:透视企业护城河(珍藏版) 6[美]布鲁斯·格林沃尔德
《 竞争优势:透视企业护城河(珍藏版) 6[美]布鲁斯·格林沃尔德 》

售價:HK$ 118.8
日本通史(修订本)上下
《 日本通史(修订本)上下 》

售價:HK$ 309.6
好的爱,有边界
《 好的爱,有边界 》

售價:HK$ 70.8
心悦读丛书·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
《 心悦读丛书·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 》

售價:HK$ 69.6
马王堆考古手记
《 马王堆考古手记 》

售價:HK$ 118.8
全靠演技
《 全靠演技 》

售價:HK$ 54.0
流人系列01:驽马
《 流人系列01:驽马 》

售價:HK$ 94.8
电工大手册(第二册)——电工常用电路、接线、识读、应用案例
《 电工大手册(第二册)——电工常用电路、接线、识读、应用案例 》

售價:HK$ 95.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0.3
《 道家与古之道术 》
+

HK$ 85.0
《 道家生命哲学 》
+

HK$ 481.6
《 文明论的历史哲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全三册) 》
+

HK$ 119.8
《 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国的世界观(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

HK$ 57.8
《 《老子想尔注》释义 》
+

HK$ 179.1
《 演化与创新 : 再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原理 》
內容簡介:
本书以“精神内守而不外越于形骸”为早期道家学术的核心,以形神相依和身心一体为指向,以内在精神修为统摄外在世界,体现人的内在统一和“损之又损”的修为过程,揭示道家精神修养的专一性、反复性和体证性特点,展示出道家精神修葺和修炼的深湛功夫和幽邃途径,揭示早期道家“赤子”“婴儿”的本真生活。以否定思维为途径,围绕世界是否完全可以认知、强势强制行为是否可行、如何避免民众受搅扰三个层面,老子赋予自我以关系性和对象性的思考,对“我”“吾”进行了礼仪、偏见和利益层面的否定。庄子则亲证自身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以自身逍遥飘逸的形象阐释其精神独立的践履,阐论庄子哲学的形成具有深彻的境遇性和在场性特征。道家完成了世俗超越和价值重诂,老子以利物不争的界定“善”的意涵,进而对玄德和道予以颂赞。庄子则通过至人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安宁和悦的心境、严肃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为求超脱对天下理想秩序的设想,解析至人超然、超脱的特征。杨朱一派常列举表示对比、对抗、相反观点的词汇,突出其“为我”或“贵己”的立论宗旨和目的所在,对功名天下的疏离批判,对个体生命的顺任维护,凸显了人的生存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民”和“天下”为指向,道家论证了精神修为的过程和治理层级的的评判标准。
關於作者:
李晓英,女,1970年8月出生,史学博士,河南周口人。现为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先秦道家哲学和先秦古典文献,曾出版《个体论:先秦儒道对“德”“道”诠释》等著作。
目錄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早期道家“内”之论24
一、 问题的提出24
二、 “内”:养生学意义上的生理和心理和谐系统机制25
三、 “内”:精神世界的建构28
四、 “内”:人之天性、本性及存守34
五、 “守内而不失外”37
六、 结语42
第二章“损之又损”“深之又深”:道家独特的精神修为44
一、 问题的提出44
二、 “为(体)道”:早期道家精神修为的实践智慧46
三、 “致虚”“守静”:道家独特的修为功夫55
四、 早期道家精神修为的专一性和反复性65
五、 结语79
第三章“婴儿”“赤子”:早期道家本真生活的隐喻80
一、 早期道家“婴儿”概念的提出81
二、 早期道家文献中“婴儿”的特性86
三、 婴儿与道的其他喻体的关系94
四、 结语103
第四章否定和超越:试论老子的否定式表达104
一、 问题的提出104
二、 老子否定式表达的形式种类108
三、 老子否定的内涵116
四、 结语124
第五章对象性和关系性:老子面向自我的沉思125
一、 问题的提出125
二、 自我价值的确立:“身”“独”“私”129
三、 自我的关系性视域:“不自生(见)”141
四、 自我的中立和中和144
五、 对象性的场域和格局:“吾”与“我”148
六、 自我的整合和统一:“抱一”“柔”“和”152
七、 结语157
第六章道言与体知:从庄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来看159
一、 问题的提出159
二、 庄子以安贫的态度体证生命的尊严164
三、 庄子向死、甘无用之境以体证生命的欢愉168
四、 庄子以重“质”、破“自是”的理性体证生命的丰富与平等
172
五、 结语180
第七章试论老子之“善”181
一、 问题的提出181
二、 先秦其他文献中“善”的含义182
三、 “善”在《老子》文本中的含义183
四、 老子之“善”是一个可以分析的概念186
五、 老子“善”的丰富意涵190
六、 “善”与“道”“德”“无为”的关系198
七、 结语200
第八章超然:《庄子》至人观研究201
一、 问题的提出201
二、 至人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和存在方式203
三、 至人超然、超脱的精神追求206
四、 至人超然境界中的现代启示215
五、 结语217
第九章功名天下何为重:从《列子·杨朱》中的对比项来看218
一、 问题的提出218
二、 人物对比222
三、 与人物对比相辅的对等对比226
四、 价值的对比229
五、 对比之后的共性批判234
六、 结语236
第十章“以百姓心为心”:试论老子的民意论237
一、 问题的提出237
二、 《老子》文本中“民”的称呼和状态240
三、 圣人对民的态度、方法、劝告、期待251
四、 政权合法性的基础:民心民意262
五、 结语273
第十一章《庄子》的天下观275
一、 问题的提出275
二、 《庄子》中的“天下”概念277
三、 《庄子》理想的天下秩序279
四、 天下的理想秩序源于至人之“无用”285
五、 《庄子》天下观与儒家天下观之比较289
六、 结语293
第十二章“上”“下”之间:兼论老子思想中的治道类型295
一、 问题的提出295
二、 “上”的含义297
三、 “下”的含义304
四、 何为“上德”308
五、 何为“下德”313
六、 从“上”到“下”的层级治理类型317
七、 结语326
附录一从《尸子》的人物评价看其对道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328
附录二试论《庄子》中的“自”348
后记366
內容試閱
导论
如果说商周时期思想史的启发性突破体现在人能变革世界进而人从天威的羁押下被解放出来,晚周思想史的革命性思考聚焦于人为什么能变革世界,那么早期道家哲学则以清新神秘的精神体验和渊深磅礴的心灵世界为契入,对人是否能够体证世界、是否能够顺任世界、如何把握世界以及如何改变世俗世界进行深微反思,从而构成轴心时代的标识之一。
本书研究文献范围是“早期道家”,研究视角是“精神之道”。本书阐释早期道家以精神修为为价值优位的主旨,围绕“精神内守而不外越于形骸”的理论核心,深入探讨其“游乎精神之和”的理论旨趣及其实践过程。
无论从时间、思想内容、主旨意涵,还是从脉搏源流、版本演变和深远影响看,“早期道家”比“先秦道家”的说法更准确揭示道家的早期思想谱系和发展状况,亦能更精准确定道家的思想基因,在学界比“原始道家”“古代道家”有更多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早期道家”包括三个分支内容:老子道家、庄子道家和黄老道家。相比老子和庄子道家,黄老道家则是一个语义复杂、内容庞杂的概念。黄老道家亦称稷下道家。稷下道家之说突出了学派产生、成熟的地点所在和百家争鸣中作为学术重镇的特点,黄老道家的说法凸显了学说源起、内涵特征及演变过程,二者虽体现了老庄以后的道家所具备的道法结合、以道论法、兼采百家的学术特征,但黄老道家的说法更能涵盖老庄以后的道家学说丰富的发展全貌,无论是从广博性还是纵深性,都体现出道家自有的流派特色和兼融特征。
一、 研究内容和框架
“早期道家”系统内部的三个子系统既有联系和承续,亦有各自的独特性。本书以《老子》《庄子》、黄老道家(《管子》四篇、《慎子》《文子》和杨朱、宋钘、彭蒙、田骈等人言论,另有出土的早期道家简帛材料如《凡物流形》和《黄帝内经》等)文本为基础,以先秦时期的哲学突破为理论背景,以“精”“神”“内”“静”“虚”等为枢纽,以“道”“德”“善”“至人”和“天下”等概念为存在境域,从心灵转化和精神超越的角度,对早期道家独特、丰富、渊深即磅礴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度解读,阐释何为道家的精神世界,如何守护、复归本然、原初的精神世界,早期道家如何达致本真、纯善、至美的价值境域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早期道家的价值重估及其实践智慧。
本书为国家课题的最终结项成果,除导论外,正文分四个部分,分别是早期道家的精神世界、早期道家的否定式思维、早期道家的价值境域、早期道家的实践智慧。除导论外,全书正文分四个部分十二章论述。
本书第一部分“早期道家的精神世界”包括三章。第一章“早期道家‘内’之论”,以“精神内守而不外越于形骸”为早期道家学术的核心,以形神相依和身心一体为指向,以内在的精神修为统摄外在的世界并展现为外在的世界,体现人的内在统一和自我整合。本章后来整理成论文《道家“内”之论》发表于《老子学集刊》第六辑(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二章“‘损之又损’‘深之又深’:道家独特的精神修为”,以“真人”“至人”“神人”之理想人格、凝心聚神的“抟气”“守静”之功夫、心灵净化的“坐忘”“心斋”“洗”“澡雪”“玄览”精神世界,精纯无杂如“精舍”“神”“舍”等,揭示道家精神修养的专一性、反复性和体证性特点,展示出道家精神修葺和修炼的深湛功夫和幽邃途径。第三章“‘婴儿’‘赤子’:早期道家本真生活的隐喻”,揭示“婴儿”“赤子”是早期道家的重要意象和完美象征,是道之载体和比喻体。“婴儿”具有如下特征:天性完满,活力充沛;超脱机心纷扰,解构分化芜杂的精神形态;隐含着对可能性的肯定及未来筹划。“复归于婴儿”是道家精神修为的重要课题。本章整理成论文《“婴儿”:早期道家关于本真生活的隐喻》发表于《中州学刊》(2021年第5期)。
本书第二部分论述了早期道家的否定式思维,该部分包括三章。第四章“否定和超越:试论老子的否定式表达”阐述否定式表达是《老子》文本表述思想观点的重要途径和基本特点。否定式表达对主体的否定和省思,围绕世界是否完全可以认知、强势强制行为是否可行、民众受搅扰之如何避免三个层面展开论述。本章整理成论文《否定和超越:试论老子的否定式表达》发表于《中州学刊》(2015年第7期)。第五章“对象性和关系性:老子面向自我的沉思”,指出老子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对自我展开阐论,赋予自我以关系性和对象性的思考:“不自生(见、贵)”意味对既存自我的解构和否定;“吾(我)”作为无为而治的权力主体,尽显主体的弱化和隐藏,呈现出强烈的对象性特征。第六章“道言与体知:从庄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来看”,检视庄子在《庄子》中的现身,探讨庄子对自身哲学观点的践履,阐明庄子历经乱世、展衍成风的精神境界,不仅是对《庄子》中庄子其人形象的描述,更是对庄子精神记录的揭示。本章整理成论文《道言与体知——从庄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来看》发表于《道家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3辑)。
本书第三部分为早期道家的价值境域,该部分分为三章。第七章“试论老子之‘善’”,阐述“善”是对利物不争、不分疏万物、超越形名制度(即“不辩”)等行为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善”可作名词超越形名的行为,也可作形容词工巧高明、副词善于、动词推崇看重等含义。“善”是对道或接近道之利物不争等行为及结果的价值判断,亦是对德之一即玄德的颂赞,体现了老子的价值观。该章整理成论文《试论老子之“善”》发表于《文史哲》(2015年第5期)。第八章“超然:《庄子》至人观研究”,阐论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承载《庄子》复杂的思想和独特的理论。至人在野、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安宁和悦的心境、严肃豁达、认真超脱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以及为求超脱对天下理想秩序的设想,共同构成了至人超然、超脱的特征。该章整理成论文《超然:庄子至人观之研究》,发表于《史学月刊》(2015年7月)。第九章“功名天下何为重:从《列子·杨朱》中的对比项来看”,阐释杨朱一派常用列举表示对比、对抗、相反观点的词汇,如大小之辨、公私之说、名实之辨(伪实对比)、生死对比、苦乐之辨、圣凶对比等等。无论是人物对比,还是一般描述性的对比,或是直接的价值判断对比,杨朱一派的思想都集中突出了其“为我”或“贵己”之学的立论宗旨和目的之所在:对功名天下的疏离批判,对个体生命的顺任维护,凸显了人的生存意义和现实意义。该章整理成论文《功名天下何为重:从〈列子·杨朱〉中的对比项来看》公开发表。
第四部分为早期道家的政治实践智慧。该部分分为三章。第十章“‘以百姓心为心’:试论老子的民意论”阐论作为“下”(社会底层),民不仅是被治理的对象,与“上”(上面的治理者)对应,还是政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基础。从治理的稳定与和谐来看,民众对政治权力、政治治理和政治权威的认同、接受和服从,取决于政治治理和权力的使用是否合乎民的意愿和愿望,是否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民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选择和实现,体察民情、劝诫民性、顺应民心构成老子及道家“民”论的重要特征。利民、爱民、愚民、寡民、慈民、救民、不弃民成为老子“民”的独特特征和题中应有之意。“以百姓心为心”是老子民心论的最重要诉求。该章整理成论文《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的民心论》公开发表。第十一章“《庄子》的天下观”,“天下”是《庄子》的重要概念,体现了《庄子》对天下理想秩序的向往、想象和建构。《庄子》天下观经历了由内篇的向往想象到外杂篇的参与治理的变化。其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天下是否能够治理、是否应该治理和如何治理。《庄子》内篇以天下无须变革的观点省思世俗的天下治理观。在天下是否需要治理和如何治理的追问中,内篇和外杂篇为后世提供可借鉴的方案。万物无扰作为天下理想秩序的显现,交织着庄子的实践和亲证:天下是归属万物的和无须治理的;天下是不可分疏的;至人是无用无为的。这不同于天下归属民心天意,由圣人治理的儒家天下观。该章整理成论文《庄子天下观初探》,发表于《郑州大学学报》(2015年2月)。第十二章“‘上’‘下’之间:兼论老子思想中的治道类型”提出“上”“下”在《老子》文本中既有社会阶层的高低之分,更有价值判断的优劣之别,隐含伦理价值和政治建设的双重意涵。“上”“下”的多重含义关乎老子的治道理想,其独特阐释指向安处弱势、处于下风、不可以主宰民众、不使民争的意涵。“上”“下”和“德”组合一起时,更明示老子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特点:“上德”意味着最好的德,其不计回报的特征是对道的接近。“上德”彰显无心而为的德性及修炼过程中的自主和持久,“下德”意味着有心而为,也包含着修炼中的意志软弱。当“德”的层级体现于治理领域时,“上德”意味着无为而治、不与民争、不使民争的治理方式,着重点是民众利益的满足、民众安稳的保障、民性民情的劝诫和民心民意的顺应;“下德”自认有德,在治理领域中则表现为依靠刑名、德治仁政、强势干涉、高压控制等。“上德”“下德”对应着不同的治理类型和治理层级,总体区别是上位者是否无为和民众是否受到干涉。老子对“上”“下”的阐释既是其伦理原则的体现,更蕴含着倡议优良政治管理的积极意义。该章整理成论文《“上”“下”之间:试论老子思想中的治道类型》发表于《老子集刊》第八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
本书每章尾都附有结语,对该章的基本思路、理论思考和研究方法作了总结和陈述。
本书末尾部分为附录,收录两篇文章。附录一是《从〈尸子〉的人物评价看其对道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收入《从前子学时代到子学时代:边际人物、文本、思想与黄河文明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预计2023年8月底出版),附录二为《试论〈庄子〉中的“自”》(《东方哲学》第十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在此一并刊出,以请教方家。
在《从〈尸子〉的人物评价看其对道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看到,《尸子》不仅接受了老子的宇宙论设想,还兼取全生保身和君人南面之术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尸子》吸收了君鱼民水、君慈民安、精简礼乐、不敢为天下先的观点,强调刑名法术势的转化,由此实现无为而治的盛世理想。本篇结合《尸子》的人物评价标准,解析《尸子》对道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在《试论〈庄子〉中的“自”》一文中,认为“自”的词汇簇在《庄子》中作为一个意义并不统一的特定名词,揭示了其独具特色的自己如此的思想内涵。《庄子》中“自”的语词义有两个方面:第一,“自”掘发彰显个体自身的内在因素和力量权力,突出主体性、自由性和自在性,有自己如此、本来如此之意,突出的是个体价值。第二,“自”有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膨胀和专断意味。由此庄子提出个体的省思和超越。庄子“自”语词义看似矛盾对立,实际隐含庄子哲学体系的主体性意蕴:个体的精神自在和圆满自得,既要求个体的自己作为和自己行为,保障自我不被干涉控制,也要求自我的约束和限制,防止和杜绝自我遮蔽和自我膨胀,保障个体不对他者造成侵犯和侵扰。
二、 “早期道家”的界定及“精神守内之学”
的研究动机本书不仅界定了“早期道家”的概念,还揭示老子道家、庄子道家、黄老道家划分的理由,讨论了版本文献、主要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和相互关系。
1. “早期道家”的界定
道家作为一个学派,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分化、衰落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制政策以后,黄老道家便经历了由盛而衰的演变历程。东汉至魏晋时期,道家学说已随着时代条件的改变而蜕变为道教和玄学。“早期道家”是对道家早期思想起源、发展、演变、分化过程的一个时间界定。笔者认为“早期道家”是指西汉中期以前涵括黄老学派在内的道家学派,与之相应的还有先秦道家、古代道家吴光:《论黄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原始道家张广保:《原始道家的道论与心性论》,《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郜建华、楼宇烈:《〈吕氏春秋〉中的“精气说”》,《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郜文中的原始道家指的是老庄道家,并不包含黄老道家。、稷下道家和黄老道家等不同说法。
学界涌现出不少研究早期道家的力作。王中江:《早期道家“一”的思想的展开及其形态》,《哲学研究》2017年第7期。王中江:《早期道家统治术的转变》(上、下),《哲学动态》2016年第2期和第3期。李晓英:《早期道家精神超越的现代教育意义》,《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7期。白奚:《早期道家人物计然考》,《哲学动态》2018年第8期。陈志军:《早期道家的“性情的形而上学探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王中江:《早期道家的“德性论”和“人情论”:从老子到庄子和黄老》,《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叶树勋:《早期道家自然观念的两种形态》,《哲学研究》2017年第8期。萧无陂:《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庞慧:《早期道家著作中的“礼”与“理”》,《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徐立军:《早期道家辩证法思想演变略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2期。柴文华、郑秋月:《论冯友兰的早期道家观》,《哲学研究》2006年第6期。“早期道家”似乎已经取代“先秦道家”成为研究道家早期思想的相对清新的、精确的范畴。“先秦道家”这种说法似乎不能准确、详密地阐释道家早期思想的版本变化和脉络会综。“先秦道家”的说法从时间上说将道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汉代悬置在外;从思想内容、主旨意涵上说将极为流行的强势思潮和时代话语即黄老道家排除出局;从著作版本来说将《文子》和《淮南子》等道家重要文本舍弃不用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了《文子》残卷,确证《文子》至少属汉初古籍;张岱年据此推断《文子》乃汉文景之时的黄老学派的著作。张岱年:《试谈〈文子〉的年代与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5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从观点上来说,排斥了《韩非子》中理论性较强、与道家交参互融较明显的篇目如《解老》《喻老》《扬权》《二柄》等。王中江认为广义的黄老学应该包括韩非子。王中江:《早期道家的“德性论”和“人情论”:从老子到庄子和黄老》,《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郑开则看到《韩非子》中《解老》四篇目中浓浓的“黄老意”。郑开:《黄老政治哲学阐幽》,《深圳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近年来随着简帛文献的出土发掘,黄老学派和黄老道家研究日益成为一门和老庄道家并驾齐驱的显学。黄老之学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起于先秦有学者认为“先秦”之“先”可以追溯到商朝的伊尹。袁青:《伊尹与早期黄老之学》,《中州学刊》2019年第8期。,两度成为战国中后期和汉初的真正“显学”。“先秦道家”的说法窄化了道家早期研究丰富的文本范围和渊厚的思想内容,用来指代老庄道家亦可,但是不能涵括黄老道家或黄老学派。“先秦道家”的说法已经无法适应研究道家的早期思想的需要,后者迫切需要一种更全面、更清晰精准的范畴来取代。
吴光曾有“古代道家”和“早期道家”的说法。张广保提出“原始道家”的说法。吴光:《论黄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张广保:《原始道家的道论与心性论》,《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吴先生在《论黄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将“古代道家”分为两大阶段,即“早期道家发生发展阶段和黄老学的形成发展阶段。前一阶段包括了几乎整个战国时期,后一阶段则只包括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这段历史时期。其中自不免有某些时间上的交错”。在吴先生看来,古代道家包含早期道家和黄老道家两个阶段,吴先生所说的“早期道家”的范围比“古代道家”狭窄。笔者所强调的“早期道家”实为吴先生所提出的“古代道家”,其时间阶段包含春秋、战国和西汉中期以前。张广保先生在文中并没有直接界定何为“原始道家”,从他引用的文献看包括《老子》《庄子》《管子》四篇和《淮南子》《吕氏春秋》,其“原始道家”的说法类同于“早期道家”之说。
“早期道家”作为学术界新辟的道家早期研究的园地,延续着黄老道家的新思想。从时间来看,早期道家应该截止到西汉中期以前。从其所包含的文本著作看,早期道家不仅包含老庄、杨朱、关尹、列子、宋钘、尹文子、彭蒙、慎到、环渊、接子、季真等等(虽然他们中大多数的著作已经散佚,但其思想可从散见于先秦两汉典籍里的一些零星史料中窥一大概),还应该包含西汉初年的《论六家要旨》和《淮南子》。除了老庄和杨朱以外,《管子》《吕氏春秋》《黄帝四经》《文子》《鹖冠子》《淮南子》,甚至《韩非子》中的《解老》《喻老》篇等似乎亦应该都被包含在早期道家的范畴之内。
不少学者主张,哲学性的道家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老子,在公元前2世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包括庄子学派和黄老(或稷下)学派。早期道家至少涵括了三个分支内容,即老子道家、庄子道家和黄老道家。
老子道家和庄子道家所指非常明确,老子、庄子、关尹、列御寇等即相关的文本。黄老道家是一个语义复杂、内容庞杂的概念。黄老道家产生、形成于什么时代?在道家学派演变历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有哪些代表人物、文献和观点?对这些问题,学界看法并不一致。黄老道家有时亦称稷下道家,二者似有不同而有交叉。吴光提出,稷下道家出现于战国早期,仅指彭蒙、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等。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末期到秦汉之际,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老帛书》《鹖冠子》以及《吕氏春秋》便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著作。黄老学在西汉初期兴盛并在政治上发挥实际作用,而《淮南子》和《论六家要指》,则是集黄老学之大成的著作。吴光:《稷下学研究(四):稷下道家三辨》,《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吴先生认为稷下道家和黄老学派是前后发展的两个阶段,交叉不多。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