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欧洲经济史:从大分流到三次工业革命 以全球视野,讲述1700年至今欧洲经济的故事

書城自編碼: 389006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經濟史
作者: [意]维拉·扎马尼,任疆[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301338759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5.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那一抹嫣红
《 那一抹嫣红 》

售價:HK$ 70.8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售價:HK$ 54.0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售價:HK$ 141.6
鼻科学与前颅底手术——基于案例分析
《 鼻科学与前颅底手术——基于案例分析 》

售價:HK$ 357.6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

售價:HK$ 105.6
不胜欢喜
《 不胜欢喜 》

售價:HK$ 63.4
现代欧洲史:1500—1815
《 现代欧洲史:1500—1815 》

售價:HK$ 105.6
高颜值创意饮品:咖啡 茶饮 鸡尾酒 气泡水
《 高颜值创意饮品:咖啡 茶饮 鸡尾酒 气泡水 》

售價:HK$ 71.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4.0
《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西周、春秋战国卷) 》
+

HK$ 205.0
《 大经济学家——世界100位著名经济学家画传 》
+

HK$ 105.6
《 本行内外:李伯重学术随笔(光启文库) 》
+

HK$ 105.6
《 为进步定价:美国经济指标演变简史 》
編輯推薦:
1. 经典著作中译本。意大利经济史研究经典著作中译本,基于作者于博洛尼亚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狄金森学院教授多年、广受全球学生欢迎的同名课程。
2. 解答关键问题。还原欧洲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全貌,试图解答“第一次工业革命何以诞生于欧洲、怎样的环境和文化能够孕育创新与发展”等问题。
3. 全球视角。介绍同时期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国经济和社会历史,帮助读者以比较的眼光,理解欧洲经济与世界经济是如何相互作用、塑造现今世界格局。
4. 文献精粹。提取百篇经济史文献资料核心思想,回顾了诺思、彭穆兰、波拉德、格申克龙等众学者理论学派观点,以精炼、易晓的语言加以呈现。读者可沿书中文献思路继续拓展阅读。
內容簡介:
本书以工业革命为线索,从国家与地区角度,以时间为序,将欧洲经济与同时期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的发展相比较,为读者提供了自1700年起欧洲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的整体框架和发展脉络。本书源自作者于博洛尼亚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狄金森学院教授多年、广受全球学生欢迎的同名课程。不同于其他研究该主题书籍的鸿篇巨制,作者从数百篇文献资料中提取重要的部分,浓缩成这本精简、透彻、易读的《欧洲经济史》。书中很多观点另辟蹊径,无论是经济史专业师生还是对欧洲经济感兴趣的读者都将获得启发。
關於作者:
[意] 维拉·扎马尼(Vera Zamagni),牛津大学经济史博士、博洛尼亚大学经济史教授、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世界经济高级客座教授,曾任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Emilia-Romagna)大区副区长。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联合创办者、il Mulino科学委员会委员、意大利经济史学会前秘书长,曾出版《意大利经济史》(INTRODUZIONE ALLA STORIA ECONOMICA DITALIA)、《全球化的故事》(UNA STORIA GLOBALE)等十余部著作。
目錄
目录
第1章 前现代社会发达的农业和商业文明
1.1 世界经济发展和制度长期扮演的角色
1.2 发达农业经济体的制度比较
第2章 从意大利城邦到大航海时代
2.1 欧洲公民身份的新体系
2.2 大航海时代和商业公司
第3章 英国:欧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3.1 一个例外的出现:英国的议会君主制和重商主义
3.2 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其他解释
3.3 工业革命的特征
3.4 英国工业革命的区域特点
第4章 英国模式:效仿和国家的作用
4.1 效仿的原因
4.2 无差异效仿理论
4.3 差异化效仿的理论
4.4 国家的作用
第5章 欧洲的工业化
5.1 比利时
5.2 法国
5.3 德国
5.4 哈布斯堡帝国
5.5 俄罗斯
5.6 意大利
5.7 西班牙
第6章 英国的衰落和作为竞争对手的美国和日本的崛起
6.1 英国的衰落
6.2 美国的崛起
6.3 日本的经济起飞
第7章 技术、商业和社会经济变革
7.1 三次工业革命
7.2 公司合作社和企业集群
7.3 越来越长的寿命,越来越小的家庭
7.4 人口的迁徙
7.5 消费革命
第8章 1870— 1914 年的国际经济:金本位制、金融和殖民主义
8.1 商品流动
8.2 金融体系
8.3 金本位制
8.4 殖民主义
第9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社会经济影响
9.1 奥匈帝国的解体和欧洲版图的重新划分
9.2 德国战争赔偿和20 世纪20年代的德国经济
9.3 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
9.4 美国“奔腾的20 年代”
第10章 俄罗斯(苏联):1917—1939 年
10.1 十月革命
10.2 新经济政策
10.3 苏联计划经济
10.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及其后果
第11章 第一次重大国际危机
11.1 理论
11.2 事实和解释
11.3 银行业的影响
11.4 缺乏国际合作和其他思想的出现
第12章 20 世纪30 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2.1 英国和金本位制
12.2 德国的通货再膨胀和重整军备
12.3 意大利:贫穷帝国主义
12.4 法国:从危机到失败
12.5 美国与新政
12.6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章 战后重建和去殖民化
13.1 美国和战后欧洲
13.2 “马歇尔计划”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13.3 国际机构的设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13.4 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的重建
13.5 去殖民化
第14 章 欧洲经济增长的时代和不稳定的重现
14.1 经济奇迹:事实和解释
14.2 福利国家
14.3 20 世纪70年代的政权更迭
14.4 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全球化
14.5 去监管和经济金融化
第15章 欧洲一体化进程
15.1 《罗马条约》和关税同盟
15.2 后续成员国的加入
15.3 共同农业政策
15.4 地区和社会政策
15.5 欧洲货币体系
15.6 产业政策和单一市场
15.7 《欧洲联盟条约》和欧盟的诞生
15.8 货币联盟和欧元
第16章 苏联的崩溃和亚洲的崛起
16.1 日本:从成功到停滞
16.2 “亚洲四小龙”
16.3 从苏联到俄罗斯
16.4 觉醒的巨人:中国和印度
第17章 第二次重大国际危机和增长的极限
17.1 新自由主义的崛起和美国银行业危机
17.2 国家债务如何避免出现类似1929 年的崩溃
17.3 欧元危机
17.4 危机背后的原因
后记
参考文献
英文索引
內容試閱
前言


每个人天生都有义务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由这些人组成的政治实体也必须尽其所能去促进共同的繁荣,而不侵犯公民个体的权利。这种带有合适而神圣约定的义务通过共同的社会契约从公民实体回馈给每个家庭和每个人……我们可以[在自然和社会的两项义务上]加入第三项义务,即自我价值。真正的价值是美德之女……这是永恒的真理,因为永远不变的是: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他最大价值所在的地方,有一份他对身边人的爱,而这份爱是美德之子。

——安东尼奥·吉诺维西(Antonio Genovesi)
《商业和公民经济管理》
(Lezioni di commercio o sia d’economia civile ,1765 年)


我的这本书最初是在2015 年以意大利语出版的,主要考虑到一直以来缺少一部从长远视角讲述现代经济增长的简明教科书。市面上有许多大部头的教科书,它们会以更专业的方式解读,但是没有一本书试图用有限的篇幅,总结几个世纪以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从而适合更广泛的人群阅读。
本书主要围绕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启示。前两章探讨了18 世纪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即中世纪自治城邦的兴盛,还有16、17 世纪地理探索所带来的冲击。这两章对于理解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出现“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的意义非常重要,近年来有关“大分流”的文献不断增加。第3 章探讨了英国经验的主要特征,而第4— 8 章则分别讲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日本的传播、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的诞生、19 世纪国际经济的兴起,以及始于19 世纪下半叶的有关英国衰落的文献综述。
经济发展无法避免战争冲突或政策失误,因此第9—12 章讨论了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 年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其中一章专门论述了苏联的诞生以及另外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第13—17 章集中讨论了从20 世纪中叶到21 世纪初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以外地区的传播、欧洲各国在欧盟框架内的重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全球化进程的影响、苏联模式的失败和亚洲的崛起,以及第二次全球性危机的爆发。
面对如此海量的材料,为了能够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我只好给读者推荐其他文献,以便读者可以获取更多的细节。我优先选择了概念性和解释性的材料,并将它们按照一个宽泛的时间顺序框架组织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和读者形成自己的思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如何实现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为什么有些群体比其他群体更为进步;制度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某些解决方案的成本和收益;还有阻碍进步的势力。
在这本书中隐含了一个观点:欧洲文化之所以能孕育出工业革命,是因为这种文化在崇尚人类自由的同时宣扬了正义与博爱,并通过平等立法、共同治理的政府和支持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限制了权力的滥用。只有在一个自由、赋予人民权力的环境中,竞争才能打败寻租和垄断。书中所讲述的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创新都源于这种文化,这些创新使早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以及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时至今日,像苏联这样的国家已经失败了,并且正在极其艰难地尝试接纳“欧洲式”的文化,而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还没有完成它们的转型。但是,正如我在后记中所叙述的,未来可能会带给我们一些惊喜。
欧洲一部分国家所表现出的严守独立、民族自决和通过征服来获取世界霸权的特征让欧洲付出了代价,最终导致领导权旁落美国。在美国的早期历史中,各州之间已建立起联邦,从而可以避免重大的军事对抗(内战除外)。与此同时,美国还利用单一货币和外交政策,使国内市场迅速发展壮大。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应被视为欧洲对其所犯下的错误的补救,这些错误导致了太多的冲突。但是,尽管欧洲经济一体化对于欧洲本身和整个世界都有利,但直到今天它仍然没能彻底解决欧洲的分裂,陷入困境的共同货币和缺乏共同外交政策便说明了这一点。
本书是我长期从事经济史教学的成果,我曾在意大利的多所大学,以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位于欧洲的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博洛尼亚,意大利)和狄金森学院(博洛尼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讲授经济史。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曾经说过,对一个学者而言,重要的是学习而不是教书。因此,我要感谢我所有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我还要感谢我的经济学家丈夫斯特凡诺·扎马尼(Stefano Zamagni),感谢他这么多年与我进行激烈的学术讨论,还有他出色的烹饪水平,这两件事让我每天的生活都非常愉快。我将此书献给我的孙子、孙女们:爱丽丝(Alice)、马特奥(Matteo)、费德里科(Federico)和玛格丽塔(Margherita),我希望他们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幸福和美好。

维拉·扎马尼
(Vera Zamagni)

凯恩斯“最悲惨的预言”
(选自《欧洲经济史》德国战争赔偿和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经济)

一个新的魏玛共和国在最不祥的征兆下开启了经济生活。战争(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给德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200万名士兵丧生),而且还失去了13%的领土,其中包括了能够生产75%的铁矿、68%的锌矿和26%的煤矿的领土。德国所有的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海军和所有剩下的武器装备,还有超过1600吨的商船、四分之一的捕鱼船队和数千辆机车、轨道车和卡车均被没收。德国被禁止进行物资采购,而且直到1923年,德国一直被迫向协约国提供各种实物资产作为战争赔偿的一部分。
我们接下来讨论战争赔偿的问题。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提出的十四项和平原则构成了《凡尔赛和约》的基础。《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对战争负有责任的德国应为协约国所遭受的损失支付赔偿。其中具有争议的第232条指出:“德国保证,对在交战期间,协约国或参战国抵御德国通过陆、海、空发动的进攻所造成的平民和财产的一切损失予以赔偿。”由此可以看出,《凡尔赛和约》对赔偿并没有定量的衡量,对于损失有着较为宽泛的解释,例如,有人会认为德国还应当支付协约国占领军的费用和战争抚恤金。为了达成一项可行的协议,在柏林设立了赔偿委员会,在此期间所有的赔偿征用都是以实物方式进行的。
在继续讨论那些决定赔偿数额的复杂事件之前,让我们先稍事停顿,反思一下过程本身。在过去,战争中的战败方有时会被要求支付赔款,但总体而言是一次性赔付,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分期支付。当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时,法国被要求向德国赔偿一笔黄金,之后法国很快兑现,而这在增加德国黄金储备的同时引发了——在金本位制下——通货膨胀,不利于德国的出口。我们知道,俾斯麦(Bismarck)曾对索要赔偿表示后悔,并说当下次赢得战争时,将向战败者支付赔偿(为了帮助其走出经济废墟)。这一事件所暴露出来的是,战争赔款在破坏已有经济平衡的同时,不仅会让战败者感到厌恶,而且当其失去黄金储备时也会带来麻烦,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一样(上文引述的法国不属于这种情况)。
在这一点上,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像凯恩斯那样精明的头脑,会在一部广为流传的著作中指出,如果不想招致受压迫国家的报复,建议在要求赔偿时要谨慎和节制。正如我们所见,由于德国的赔款也与协约国支付战争债务挂钩,因此凯恩斯建议取消这两项。他认为不论是支付战争赔偿还是战争债务都不应该超过几年的时间,因为“它们不符合人类的本性和时代的精神”。凯恩斯的建议最终以劝说美国应大力援助欧洲的重建而告终,因为他清楚地看到美国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霸权。
凯恩斯的建议遭到了全盘否定,现实超过了他最悲惨的预言,最终导致了第二次全球性的冲突。美国坚持要求其盟国偿还战争时期的贷款(见表9.4中的估算),这让获胜的欧洲各国更加强硬地要求德国偿还至少足以支付美国债务的赔款。
战争债务与战争赔款之间的这种联系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事件相互之间是如何联系的。柏林委员会有关赔款的第一项提议是在1920年6月20日的布洛涅会议上提出的,总额为2690亿马克。要了解这一数字的数量级,我们可以将其与当时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这一数额大约是后者的6倍。德国人认为这并不现实,因而要求对其进行修改,这不令人意外。在1921年1月的巴黎会议上,欧洲委员会将赔款调低至2260亿马克,但是除了之前讨论的实物支付,还增加了向德国出口产品征收为期42年的12%的关税的条件。德国的回应是,这些条件仍然无法接受。针对德国的回应,协约国于1921年5月下达“伦敦最后通牒”,将赔款金额定为1320亿马克,并按照6%的利率分期支付。为了确保赔款的资金流,委员会确定了一系列专门的财政来源。然而,这仍然比凯恩斯视为可行的最大数额高出了三倍。
这次德国别无选择,但是由于其内部经济形势混乱(我们将在下一章中看到),德国要求暂停货币支付,同时继续以实物进行支付。围绕这些实物支付(如电线杆和煤炭)引发了争议,最终以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在1923年1月入侵鲁尔地区并指挥产品供应而结束。德国当地居民以停产作为回应,而这需要政府补贴的支持。原本已经岌岌可危的德国货币状况开始急剧恶化。1921年,税收收入占所有支出的47%,1922年占40%,而在1923年则降至7%,到了1923年10月仅占1%。德国政府通过印钞来实现收支平衡,于是通货膨胀演变为恶性通货膨胀,整个德国的货币体系被摧毁了。
1923年11月,在恶性通货膨胀导致原来的马克无法继续使用后,德国政府推出了一种新马克,即地产抵押马克(Rentenmark)。这种货币大致建立在德国土地、工业和现有基础设施价值的基础上。同年12月,为了给战争赔款制订合理的赔付计划,由美国高级官员查尔斯·道威斯(CharlesDawes)领导的委员会接受委托承担了这项任务。道威斯计划于1924年开始实施,其中规定了根据德国经济繁荣指数逐年增加的年度限额,但是没有制定时间表。此外,为了推动该计划的实施,还提供给德国一项可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行的商业贷款。这项计划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德国经济不仅可以用这笔贷款的收益来支付赔款,还可以弥补国际收支中的一些其他差额。直到1924年8月,在道威斯计划实施之后,德国流通的货币——德国马克(Reichsmark)才最终稳定下来(见表9.5)。
外国资本的流入带来了这种稳定,因此德国经济高度依赖这些资本。这些外国资本(其中三分之二来自美国)在1925—1927年间为三分之一的德国国内投资提供了资金。大量涌入的外币超出了用于分期赔付的战争赔款,保持了国际收支平衡。正如Costigliola(1976)所说:毋庸置疑,“道威斯计划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努力去帮助建立一个繁荣、稳定的欧洲的基石。”但是,出于多种原因,“这一结构的根基并不稳固。”德国必须维持高利率以吸引私人资本而非公共资本。但是,由于市政当局将大部分贷款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农业部门,因此并没有足够的利润来支付如此高的利率。利率下降导致德国的投资吸引力下降。b德国市场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特别是对于美国的资本家而言,他们见证了美国的证券交易所在1928年一路发展壮大。当德国经济在1927年开始降温的时候,美国资本的撤离不可避免,这导致了德国经济的恶化,后来在1928年年底演变为一场危机,下一年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也即将上演。1928年是德国在战后最好的一年,但国内人均收入仅比战前高出13%。然而,正如表9.6所示,在我们所分析的所有经济体中,德国的情况并不是最糟的。
1928年,人们再次寻求一种新的更加明确的赔款计划。这项任务被委托给由美国银行家欧文·杨格(OwenYoung)领导的新的委员会,该委员会于次年制定了杨格计划。该计划设定了一个更低的年度赔付额,并在此后逐年增加,一共分37年还完。当协议达成时,德国经济已经陷入危机,而全球危机也将在美国危机发生后不久爆发。当1931年6月国际金融危机到达顶峰的时候,战争赔款和债务支付终止了,并且再也没有恢复。
战争赔款的影响使得德国经济疲软、萧条,这使德国成为大萧条的发源地之一。在此我们应当提及这些影响的另一面,即“重新评估”的问题。恶性通货膨胀彻底摧毁了所有流动资本(银行存款、国债等)以及流通中的资金;这给中产阶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是这些资本最大的持有者。当局面稳定之后,一场无休止的讨论拖延了可以部分弥补这些损失的可行方案,最终什么都没有做。这加剧了中产阶级对魏玛共和国的不满,并将德国推向了政治极端主义。大萧条的灾难性后果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对此我们将在第11章进行更多的介绍)。
总而言之,如果你认同柏林委员会的评估,德国实际支付的赔款只是很少的一笔钱(见表9.4);这一数字并没有包含大部分的实物支付和被没收的国外资产的价值(但德国政府将其计算在内)。为了得到这样一个可怜的结果(德国支付55亿美元的战争赔款,而战争净债务为183亿美元),协约国通过了一项如果放在别处可能会更好的决定。正如我们将在第12章中看到的那样,凯恩斯曾经预见的负面效应出现了。美国和那些赢得战争的欧洲国家应当为这项愚蠢的政策负责。前者由于孤立主义,并没有承担起平衡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担,后者尚未意识到必须放弃民族主义的旧逻辑(复仇)去接受欧洲一体化的新逻辑。最后,我们应当指出,德国的赔款不只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国际资金流动的设计极不合理。事实上,美国要想让别的国家偿还贷款,就应该保持国际收支逆差以吸收国外资本。然而,美国却继续保持国际收支顺差,因此不得不给偿还贷款的国家提供资金,实际上这使美国要求别国还款的愿望成了泡影。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