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3岁叛逆期,妈妈最懂我

書城自編碼: 380985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方法
作者: 鲁鹏程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2694798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1.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售價:HK$ 54.0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售價:HK$ 82.8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售價:HK$ 81.6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售價:HK$ 94.8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售價:HK$ 168.0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售價:HK$ 69.6
那一抹嫣红
《 那一抹嫣红 》

售價:HK$ 70.8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售價:HK$ 54.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2.4
《 儿童情绪管理训练手册 》
+

HK$ 74.8
《 有准备的一年级:做好幼小衔接,不急不躁上小学 》
+

HK$ 51.1
《 妈妈情绪平和,孩子幸福一生——如何做一个不吼不叫、温和坚定的好妈妈 》
+

HK$ 160.0
《 家庭教育指南 》
+

HK$ 67.2
《 好妈妈不吼不叫应对孩子叛逆期 》
+

HK$ 65.7
《 好妈妈不吼不叫辅导孩子写作业 》
編輯推薦:
了解孩子,读懂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天性,并非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行为。
这是所有妈妈的初心,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成为真正懂孩子的妈妈。
內容簡介:
3岁左右的孩子会迎来所谓的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发现孩子每一种叛逆行为背后的成长动因,以更好地应对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家庭的养育方式很关键。妈妈用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接纳叛逆期的自己;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的叛逆情绪得以缓解;用稳定平和的情绪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守规则是孩子的天性,巧用规则规范孩子的行为;陪伴孩子一起玩,陪伴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这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關於作者:
鲁鹏程
◆家庭教育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推动者。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BU重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校本化研究”总课题组家庭教育专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教育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凤凰讲堂等教育节目访谈嘉宾。
◆畅销书作家,其中《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妈妈情绪平和,孩子幸福一生》《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妈妈怎么办》《好妈妈不吼不叫给孩子立规矩》等作品广受读者好评。
◆多部作品分别入选“中国十大家庭教育图书”“央视财经频道(CCTV2)《时间》栏目读书”“《中国教育报》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新标准早期教育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民阅读年会50种重点图书”。
內容試閱
叛逆期的孩子就是“不听话”,这是他成长的表现

听话,是绝大多数妈妈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两个字。不管我们对孩子提了怎样的条件,要求他必须做到什么事情,也不管那件事他是不是愿意做,只要“听话”,按照我们的要求好好表现了,孩子就会获得我们的肯定,我们也会感到很“欣慰”。
这种欣慰会让我们感到很满足,会想要孩子表现得更“听话”。同时,我们似乎一直都颇为“自我感觉良好”,因为孩子对我们有很强烈的依赖感。孩子刚出生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只能哭闹,那时的他对我们是全身心依赖的,这种依赖感也会带给我们一种责任感,所以我们也会更愿意全身心的付出。
而这种付出,却可能会带出一种偏执,那就是我们会更加希望孩子能一直依赖我们,希望他会一直那么听话,不会反抗,对我们说出来的任何“指示”都能言听计从。“被顺从”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孩子在他生命的前几年,本来就什么都不懂,本来就是需要不断学习的时候,所以在我们的感觉里,孩子只有好好地听我们的话,才能保证顺利成长。
可孩子是在不断地成长变化的,他总会长大,产生自己的意识,倒不如说,以前是他能力不足,没法明确表达自己太多的个人意志,可随着他逐渐长大,他的自我意识慢慢完善起来,想要表达自我、展示自我、以及想要控制的欲望也就越来越强烈了。
而且,孩子的这个发展过程非常快,就好像昨天他还对我们“言听计从”,今天却发现他已经很熟练地在运用说“不”的权利了。
马上要吃饭了,一岁半的孩子还在摆弄着如套娃一般的玩具,大的套小的,一个又一个,孩子玩得很认真。
妈妈喊孩子吃饭,孩子却说:“不吃。”
妈妈无奈地笑笑,过来哄道:“吃完饭接着玩,听话。”
“不吃。”孩子还是说着两个字,继续手里的动作。
妈妈连哄带劝好久,可孩子还是无动于衷,嘴里的“不”说得更勤了。
妈妈终于有些生气了,一把拽起孩子说:“怎么这么不听话?让你吃饭你还不,不吃想饿死吗?”
“不吃!不饿死!不听话!”孩子也开始反抗了,扭动着小小的身体,最后看挣脱不开,干脆哭了起来。
如此一来,妈妈也更加烦躁了……
孩子开始说“不”了,就意味着他对我们的“反抗”,这种被反抗的感觉令人感觉不愉快。原本一直习惯于孩子顺从的我们,忽然变得不能掌控孩子了,而且这种不能掌控的感觉还会随着时间“愈演愈烈”,孩子会在更多的地方起反抗之心,有反抗之行,这在很多妈妈看来是不能被容忍的。对妈妈来说,这种感觉不仅烦躁还会略有些难过。
本来那样柔顺地跟在我们身边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再听话,不管我们是严厉的还是温柔的,即便是好意,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反抗,而且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原因。在那一刹那,很多妈妈会有种“眼看着原本很温顺的孩子一点点与自己疏远”的感觉,这感觉当然会很难受。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或者说为了不让孩子那么快地“离开”自己,我们往往都会选择用“听话”这样的说辞来试图拉回孩子,甚至不惜用高压威逼,哪怕是严厉管教,也要将孩子这种对立的冲动压制下去。就好像孩子如果听话了,就能证明他和我们还是紧密相连的。
此时,我们不如先冷静下来,要意识到孩子的“不听话”不是不可被接纳的不良表现,相反的,这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孩子的成长。
随着对身体的掌控越来越熟练,以及思维的不断发展,孩子开始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建立起自我意识,逐渐走向独立。而这一切,都是孩子建立自身责任感的必要基础,当他能认清“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的时候,就意味着他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了,而这个时间大约是在孩子两岁时,这时的孩子刚好就进入了“执拗敏感期”。
执拗的孩子非常不好对付,只要遇到他很执著的事情,任何人都不可能那么容易地让他改变想法,若是强硬地要求他做什么,就更是难上加难,而且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发觉了说“不”的效果,这种反抗带给他全新的体验,让他也体会到了一种掌控感,一种自己很有力量的感受,所以孩子才会频繁地说“不”。
很多时候,妈妈们会认为这个“不”字代表了孩子的不满,意味着孩子在和我们闹情绪。事实上,说出“不”字,是孩子在将那些不喜欢的事物从自己身旁驱离,这其实也是他在练习使用自己的选择权,同时也是他启动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这时的孩子虽然说“不”的次数增多了,可是也依然是处在对自己能力的探索阶段,他也在尝试到底自己能掌控多少事情。一旦我们因为不了解情况直接阻碍了他的探索,就会给他带来很大的烦恼。因为年纪很小的孩子并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被阻碍的难过和烦躁感会促使他发脾气。这时,妈妈的不理解变成了一种阻力,会让他的探索之路变得更加不顺畅。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要总和这个时期的孩子较劲了,他说“不”,没必要非要和他较真,不要用强硬的方式让他理解我们才是正确的,现阶段,他们是在探索真理和对错的过程中,“真相”需要他们亲自去揭开才更有意义。
所以,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成长,接纳他正在慢慢变得独立这个事实。如果他说“不”,并没有影响大局,没有违背道德原则,也不会出现安全问题,那就随他去探索就好。与其与他对着干,倒不如顺着他当时在做的事情和他好好商量一下,没准儿孩子会接受。
当然,有时候我们还是不能避免地会点燃他的情绪,如果“油盐不进”,那就干脆让他发泄一下好了,不过我们可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冷静,同时也可以适时向他表现出理解来,理解他的情绪,这也有助于他恢复平静。

孩子的“怒火”是从哪里来的?

先来看一位妈妈的讲述:
孩子总是在一些莫名其妙的时候哭闹起来,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真是让我也摸不着头脑。
那天,他想喝酸奶,给他拿来了,刚想帮他把吸管扎上,他立刻就爆发了,那意思明摆着要自己来。可是把酸奶盒子递给他,他自己又没有那么好的准头把吸管扎到准确的位置上,结果他就哭闹起来了。
我看他那么难过,就从他手里拿过盒子来给他扎好吸管,可他又不乐意了,一下子又把吸管拔出来,想要自己继续来,可拔出来的吸管带出了酸奶,弄得手上、衣服上都是,看到满身都是酸奶,他又沮丧地哭起来。
总之,这一次喝酸奶的经历,让我们都感觉超级郁闷。他哭闹了半天,我哄了半天,最后浪费了两罐酸奶,直到他被别的事情转移了注意力,这件事才算过去。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最怕的一件事就是孩子的哭闹,尤其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就开始生气,然后烦躁地哭闹起来,很多时候真是像这位妈妈所讲述的一样,哄都哄不好。很多妈妈为此头疼不已,一再找不到原因,最终就会将问题都归结到了孩子身上,认为是他脾气不好,是他太过骄纵不服管教。
但这种结论可是着实冤枉了孩子,因为一般来说,除非是饿了、困了、病了,孩子并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火,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要用在探索和学习中,只要没人打扰,他会很乐于自己去努力,显然如果不是真的遇到难过的事,相信孩子也是不愿意浪费精力在哭闹上面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孩子愤怒这件事了,他的那一腔看似很难被扑灭的“怒火”到底来自何处呢?
大约从4个月时起,孩子就会显露出不满的情绪了,当他想要吃奶、睡觉的愿望无法立刻被满足时,他就会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随着成长,这种情绪出现得也会越来越自然,频率也会有所提升。
等到8—12个月的时候,婴儿大脑发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他对周围事物有了记忆,也就是可以通过过去的记忆来和现在进行比较了,当他发现自己没有获得过去那种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满足时,他就会产生不满。比如,没有及时吃到好吃的奶水,好玩的玩具被人拿走了,妈妈从身边走开了等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孩子产生情绪反应。
不过不要太过担心,因为孩子的坏情绪并不是坏事。作为人来讲,当我们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时,引发从生理到心理的激烈情绪反应,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所以我们不要急着消除他的负面情绪。否则,如果强行压制孩子,不让他将这种情绪发泄出来,会让他变得更为难过和烦躁。
而且,孩子的负面情绪都不是没来由的,一定会有原因,所以我们关注的重点也不应该是孩子愤怒的表现,而是要看看孩子发脾气背后的真实原因,从而找到解决方法来让他恢复平静。
一般来说,可以引发孩子产生愤怒情绪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恐惧所致。
之所以愤怒是因为恐惧,之所以恐惧则是因为对未知事物的难以预料感。孩子对未知或者对自己所不能掌控的状况都会感到恐惧,害怕没有见过的东西,害怕没有听过的声音,害怕不熟悉的人……这些恐惧都会转化为负面情绪,并最终得到宣泄。
其实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孩子怕生,一见到生人就会哭闹起来,这其实就是他对不熟悉人的一种恐惧和抗拒心理,他借由哭闹来宣泄自己的这种掺杂着“我不喜欢”“我害怕面对陌生人”“我感觉很不安全”等各种情绪。
第二,需求未被满足。
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随着成长,其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而需求不能被满足,则是最能引发孩子愤怒的主要原因,也就是他愤怒的最常见来源。
比如,孩子想要玩某样东西,但是爸爸妈妈出于安全或健康考虑,没有满足他的这个要求,这时孩子就会感到非常愤怒。因为他的期待与现实出现了巨大的反差,而这种情况可能是他之前没遇到过的,或者是他不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的,这种无力感很容易会引发他的怒火,此时,哭闹就是他发泄的最好手段。
挫败羞辱。
孩子的能力随着成长越来越强,当他有能力做一些事情时,会感到很开心,假如再能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做点事情,那他会更有成就感。但是,小孩子的能力毕竟有限,特别是这个时候他已经具备了自我比较能力,当他发现自己无法实现想象中的事情,或者不能实现爸爸妈妈的期待时,他会觉得很难过,挫败感很容易就会涌上心头,而随之而来的还会有羞辱感,如果这些负面感受没有被及时疏导,孩子很容易变成“喷火龙”,怒气就会被喷发出来。
第四,受到伤害。
孩子越大会越渴望朋友,两三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和自己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是一种很快乐的体验。不过,这种快乐也并不是永远存在的,孩子们在一起也会因为某些原因发生争吵,彼此有输也有赢,赢了还好说,一旦输了,有的孩子会感觉自己受了欺负,有的孩子也会体会到一种挫败感,显然不管哪一种感受也都会让孩子体会到情绪失控的“威力”。
第五,父母的原因。
另外,父母的某些举动,也会成为孩子“失控”的导火索。比如误解了孩子的需求,没有回应孩子的希望,过分严格要求孩子,只顾着顺从自己意愿强迫孩子等等,孩子只要感觉我们没有表现出他所希望的样子,就会很自然地产生愤怒的情绪。
了解了孩子情绪失控的原因之后,对于他的愤怒,我们多少也就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了,也就能提前预知哪种情况会导致孩子情绪失控。这样的话,我们顺从他的正当需求,不强迫他做不喜欢的事情,用合适的语言进行开导,这些表现都能帮助孩子免于被怒气侵扰。
同时,孩子也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我们可以帮助他认识自己的负面情绪。尤其是有些孩子不能很好地处理愤怒的情绪,让自己的坏情绪过分影响到了自己和身边人,这时我们要引导孩子采用合适的方式去宣泄,不要让他因为盲目发泄而使自己或他人受到更多伤害。

引导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坏情绪”

人们形容天气的时候,会说“六月的天,娃娃的脸”,意思是天气多变的样子就好像是孩子多变的心情,时而热情高涨,时而沮丧哭泣。情绪好的时候,孩子欢笑的样子让人觉得他可爱无比;可情绪一旦变坏,他的哭闹本事便立刻显现出来。
事实上,孩子之所以会因为坏情绪而哭闹,也是因为他对这种情绪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他不知道该怎样与负面的情绪相处,面对坏情绪时难免会不知所措。而为了摆脱不快,他能应对的方式似乎只有哭闹。显而易见,我们要制止哭闹,就需要从坏情绪这个根本原因来着手,教孩子学会如何与负面情绪相处,并“化敌为友”转化负面情绪。如果我们能从这样的方向去引导孩子,孩子就不会受到负面情绪的伤害。
说到情绪,就要提到一个词“情商”。所谓情商,其定义包含五大方面,分别是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运用情绪产生做事情的动力,认识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把握人际关系。情商高的人,对自己的情绪有很好的掌控能力,并且特别擅长处理自己的“坏情绪”,他可以不受坏情绪的干扰,并不受其控制,依然能保持自己的内心清明,以做更多的事,并将事情逐一做好。即便一时因为坏情绪扰乱了思想,但他还是能在最短时间内进行调节,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如常。
孩子从出生时起就已经具备了情绪体验与反应,只不过当时他应对各种情绪的机制是不成熟的,是需要时间来磨练的。总体来说,孩子情绪的发展具备这样的特点,孩子所有情绪的发展都与其认知有关,认知增加,能力增加,孩子的智慧越发成熟,其情绪的发展也会到达越深的程度,而且也会越复杂。同样道理,随着情绪发展的不断成熟,其智力发育也会越来越发达。对于成年人来说,孩子某些时候闹情绪可能是不可理喻的,不过这种情况也并非一成不变,如果引导得法,孩子也将学会自我调节,自然也会在未来具备良好的“情商”,不会为坏情绪所困扰。
不过,对于孩子的坏情绪,真要应对起来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有位妈妈买了小蛋糕,一边吃一边喂两岁多的孩子。
看到妈妈用随蛋糕附送的小勺子吃蛋糕,孩子感觉很有意思,于是要求也拿一个。妈妈把勺子给了孩子,孩子学着样子去戳蛋糕,但他明显还没有掌握勺子的使用方法,所以把蛋糕戳得一团乱。
孩子把勺子边上粘的蛋糕渣放进嘴里,不仅放进自己嘴里,还学着妈妈喂自己的样子,把勺子也送进妈妈嘴里,喂妈妈吃蛋糕。
孩子的小手拿不稳勺子,好多次都把蛋糕喂到了妈妈的脸上、鼻子上,妈妈莫名有些烦躁,看着孩子吃得一嘴一脸,自己脸上也都是蛋糕,再看看蛋糕,也被戳得稀巴烂,妈妈决定制止孩子这个“游戏”。但是孩子不愿意,开始和妈妈抢夺勺子,妈妈和孩子讲道理,他一口一个“我不要”,非要将戳蛋糕、喂蛋糕游戏进行到底。
最后妈妈实在忍受不了一把夺过孩子的勺子,孩子呼啦一声把蛋糕盒子从桌子上扯到了地上,蛋糕“啪”一下倒扣在了地板上,奶油飞溅得到处都是。妈妈气得大吼了孩子一声,孩子也耍起了性子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哇哇大哭起来。
妈妈见孩子哭了,觉得有点不忍心,立马过去安慰,没成想孩子一下躺在了地上,哭得更厉害了。
原本还是个很温馨的吃蛋糕的场景,但却一步步演变成了“鸡飞蛋打”的场面。我们回过头再看这个故事,为什么孩子会如此“不讲道理”?他的负面情绪怎么来得如此“迅猛”?其实,孩子的负面情绪来得也算有一些道理,他不过是觉得用小勺子挖蛋糕以及把勺子里的蛋糕喂给他人吃很有意思,也想要学习,想要自我体验,可是由于他做得不熟练,又有些游戏的意味在里面,所以弄得到处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觉得难以忍受,选择顺从自己的意愿,去掌控这个局面,试图让一切变得更有序。结果孩子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阻拦、自己的意愿被违背而产生了负面情绪,可妈妈却又不懂得用合理的方式来消除,只是一味地想去压制,慢慢地整件事情变得越来越不可控。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没有选择对的引导方法,始终以情绪为主导,试图压制而不是引领,这才导致了最后这个局面。
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要允许他有自己的负面情绪,并表达出来,否则他的负面情绪会被累加。妈妈一味地否定和训斥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倍增,原本只有自己“无处安放”的焦虑和愤怒情绪,再加上妈妈的负面情绪,孩子会完全不知所措。
所以,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首先妈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并换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帮他疏导,让他不再为负面情绪所困扰。
还用上面这个例子来举例,妈妈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引导孩子,比如可以说“宝宝喂完妈妈了,现在换妈妈喂宝宝吧”,还可以说“来来来,妈妈还有一种新吃法”,将主动权再次换到自己手中。
而如果孩子已经发起了脾气,我们也不能跟着一起生气,否则两边情绪的碰撞,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倒不如告诉孩子“你感觉不开心是吗?但是你这样弄得满脸都是,连妈妈也成了小花猫,太不漂亮了,我们清理下妈妈教你怎么用勺子好不好?”。
这样的表达既接纳了孩子的坏脾气,同时又能引导他意识到我们阻拦他的原因,知道了我们行为的原因,孩子也许就不会那么生气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坏情绪,告诉他“妈妈知道你不高兴,你生气不是错误,只是不要将勺子扔到地上,你可以告诉妈妈你的感觉”,这样的引导就是在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要慢慢地引导,不要训斥他,越是好好说,他才越能好好听。
孩子的坏情绪有时候来源于外界,有时候也来源于自身,来源于外界的坏情绪有迹可循,比如这个蛋糕的故事,引导孩子接纳的时候,他多半都能从具体事件去思考,引导过程相对会容易一些。
但有些来源于孩子自身的坏情绪,原因不会那么明朗,比如他可能只是觉得一个人没意思,当下就会耍小性子。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讲道理不会很管用,可以先用一些事情引起他的兴趣,待他安静下来之后,再告诉他“如果没意思,就找些好玩的事情做,如果只是哭闹,你会更没意思,妈妈觉得无聊的时候不会哭闹,而是找好玩的事情做,下次你也试试手吧”。
劝导的时候同样不要批评他,用平静的态度讲给他听,孩子也会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感觉没意思”的状态不是错的,只是需要好好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了,这样的经历有过几次之后,他再遇到无聊的时候,就会自己找些有趣的事情做,而不是随便发脾气了。
越小的孩子对坏情绪的接纳能力越差一些,因为此时的他能力不足,面对很多状况会感到无力,所以,此时的我们需要温和而冷静的引导而非斥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妈妈不能稳定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硬碰硬,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聪明的妈妈都不会做这样的选择。

秩序感,对孩子来说到底是意味着什么?

秩序感是孩子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强烈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可以帮助他对事物作出准确的分辨与判断,同时也会帮助他建立起良好的道德意识。即便是出生才几个月的孩子,也会对他周围的环境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一旦他所熟悉的感觉被破坏,他也会因此陷入烦躁之中。
这一点很好理解,孩子原本就是从一片空白开始摸索的,逐渐熟悉自己所处的环境,熟悉这个环境中所包含的各种人、事、物,并在内心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秩序。这种秩序感的存在会让他感到很安全,特别是周围环境中还可能存在可以给予他安慰、指导或保护的事物和人,当他逐渐熟悉了这个环境之后,内心会慢慢安定下来。
但是,一旦他周围的环境被破坏掉了,他会觉得这个环境加入了陌生元素,他的秩序感也就被破坏掉了,这会给他带来恐慌,而这种恐慌势必会引发他的焦躁和恐慌情绪。
其实从出生一直到两岁左右,孩子都处在一个秩序敏感期里,不管做什么事,他都遵循着一种秩序,比如,走路要走固定路线,做事要有固定次序,包括穿鞋先穿哪只脚也许都会成为固定模式。只有这种非常有秩序的生活,孩子才会认为是正常且安全的,任何一种随意打乱秩序的事件,都会给他带来不安。
一位妈妈带着两岁的孩子刚进家门,为了防止孩子在外面跑了半天的小脏鞋底踩脏屋子,就直接抱起了孩子,迅速把鞋脱了下来,连带着把小袜子也拽了下来,可这一系列动作刚做完,孩子立刻就哭了起来。不仅是哭,他还不停地扭动身子,明显在抗拒妈妈的动作。
妈妈怎么安抚都没用,后来妈妈认真倾听,才从孩子夹杂着断断续续哭泣的声音里听出原由,原来孩子是想要自己脱鞋,而不是由妈妈替他脱,而且妈妈脱鞋脱袜子的顺序错了,先左脚后右脚,先脱完鞋再脱袜子才是“正理”。
妈妈很无奈,只得按照孩子的“指示”,重新给他穿好鞋袜,然后让他坐到小凳子上,看着他自己按照自己的秩序脱下鞋袜,并最终破涕为笑。
孩子在这些小事上的执著让成年人觉得无法理解,但这也恰恰就是孩子这个时期的特点。孩子通过不断重复已确定的秩序,来巩固自己的安全感,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他就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而从道德角度来讲,秩序感是孩子道德意识的起源之一,孩子对整齐的东西感到满意,对被打乱的东西会有烦躁的表现,这是因为他能理解整齐的是正确的,混乱的是错误的,所以他更追求整齐的、有秩序的,追求完整的、完美的,从秩序感之中,他体会到了事物是有好坏之分的,行为也是有对错之别的,如果他的秩序感能够正常发展,显然会有助于他的自律感的发展,通过巩固秩序感他也将学会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动。
相反的,如果我们错误理解了孩子对秩序感的追求,反倒认为他矫情、任性,认为他是故意找茬,接着就无视他的需要,还训斥指责他,那么孩子内心对标准和完美的追求就会被压制住,自律感的萌芽也会遭到破坏,最终也会导致孩子在遵守规则和道德发展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
所以,面对孩子对秩序感的追求,我们要做的就是顺从与指引,理解他的需要,尽量满足他对秩序和完美的追求。如果他要求按照某种秩序去完成某件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让他按照自己所认可的顺序去做就好,满足他对事物完整、完美的要求,让他尽情享受到那种“完美”,保证他内心安全感的建立。
在最基本的生活上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给孩子安排规律的生活,吃饭、睡觉、玩耍、休息,什么时候讲故事,什么时候做游戏等等时间都要安排好。如果有临时要加入的事情,也要告诉他要发生什么事情,而他已经习惯的事情可能要被延后或者取消。同时,也要做好安慰孩子的准备,不要很强势地直接通知孩子改变规则。如果孩子可以很好得接受这种改变,我们也不要动不动就做调整,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不仅利于安全感的建立,也利于好习惯的养成。
同时,我们也要改变自己以往那种不规律、很随意的生活状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过有规律的生活。这样孩子每天可以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秩序感,这也有助于他养成言行一致、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而在这个过程中,某样秩序被破坏的情况也会随时出现,当孩子变得焦躁起来时不要手忙脚乱,这时只要平静地陪伴他,听听他的“抱怨”,告诉他我们很理解他的这种感受,允许他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
另外,不要只理解他的感受就算了,袖手旁观并不那么容易帮孩子赶走坏情绪,倒不如协助他想办法恢复被破坏的秩序,如果他要求重来,只要不是太过分或违背原则的事情,就顺从他的要求也没问题。否则,一旦违背了孩子的这种需要,那就不是花几分钟安抚的事情了,可能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让孩子平复情绪。
可能有的妈妈担心孩子因此会变得小气任性,这个担心是没必要的,培养秩序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要发展阶段,而且他在这个阶段里所关注的重点也不是怎样去破坏规则、挑衅妈妈,也不是怎么让周围人都顺服于他,他只是在建立自己的秩序感和安全感,因此,妈妈们一定要充分理解孩子,并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必经阶段。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