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老子真诠(普及版)

書城自編碼: 379233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李湃清 著 ,
國際書號(ISBN): 9787229168704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5.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西洋镜:中华考古图志
《 西洋镜:中华考古图志 》

售價:HK$ 225.6
学会当领导:优秀员工的晋升之路
《 学会当领导:优秀员工的晋升之路 》

售價:HK$ 78.0
目的行为论导论——刑法体系的新图景(增补第4版·中文增订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目的行为论导论——刑法体系的新图景(增补第4版·中文增订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售價:HK$ 81.6
浮沉:里亚布申斯基家族兴衰史
《 浮沉:里亚布申斯基家族兴衰史 》

售價:HK$ 117.6
Android自动化测试实战:Python+Appium +unittest
《 Android自动化测试实战:Python+Appium +unittest 》

售價:HK$ 107.8
郭建龙亚洲三部曲:印度、穿越蒙古国、三千佛塔
《 郭建龙亚洲三部曲:印度、穿越蒙古国、三千佛塔 》

售價:HK$ 279.6
工作:从平凡到非凡(原书第5版)  [英]理查德·泰普勒 陶尚芸 译
《 工作:从平凡到非凡(原书第5版) [英]理查德·泰普勒 陶尚芸 译 》

售價:HK$ 70.8
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论衡系列)
《 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论衡系列) 》

售價:HK$ 69.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45.2
《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教授译,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权威全译本,精装典藏版) 》
+

HK$ 91.2
《 阳明心学与浙东文化研究 》
+

HK$ 46.4
《 柏拉图对话录(水建馥译文集) 》
+

HK$ 93.6
《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辑·繁体横排) 》
+

HK$ 178.2
《 蜜蜂的寓言:私恶即公德(上下册)(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权威全译本,精装典藏版) 》
+

HK$ 211.2
《 易经的奥秘+易经的奥秘.2(全两册)(精装版) 》
編輯推薦:
本书是国学研究者李湃清的一部研究《老子》的力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国学及古文功底,对《老子》全书进行了认真的校勘、诠释和翻译,使这一影响深远而又历来颇受争议的哲学著作得以通俗、准确的阐释。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对历来的《老子》众多版本进行认真的对比、校勘,结合《老子》原文,“以老讲老”,使《老子》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许多脱、讹、衍、误得以纠正,恢复了《老子》的原貌以及老子的本意,得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结论及真知灼见,使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不失为《老子》研究中的佼佼者。
內容簡介:
自问世以来,《老子》已经成为了东方文化的主要底层支撑和重要标志之一,是成大学问、干大事业者不可不读的经典。作者在多年的《老子》研究过程中,以帛书《老子》甲乙本为主要底本,重点结合王弼本、郭店楚简《老子》和北大汉简《老子》,并参阅了其它老子文本近500家综合勘正校定而得到了本书的《老子》原文,并分为“德经”“道经”两篇共81章,诠释其中的内涵,去除千百年来被有意无意地强加于老聃其人和《老子》其书的讹误臆妄和故弄玄虚的迷障。
關於作者:
作者李湃清,名正,字湃清;男,汉族;重庆大学毕业,工学学士、法学学士;工程师、高级经济师;诗人、国学研究者,对诗词文化以及道家、兵家和法家研究尤深;在多年的创业过程中,研究、运用、勘正国学经典,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目錄
引 言 吴中福/001
前 言/001
凡 例/001
《老子》原文/001

上 篇 德 经
第十八(55)章 精和 149
第十九(56)章 玄同 156
第二十(57)章 淳风 164
第二十一(58)章 去极 170
第二十二(59)章 守啬 177
第二十三(60)章 不伤 184
第二十四(61)章 为下 189
第二十五(62)章 贵道 195
第二十六(63)章 慎微 203
第二十七(64)章 治未 209
第二十八(65)章 愚德 216
第二十九(66)章 论争 222
第三十(80)章 重死 227
第三十一(81)章 求质 232
第三十二(67)章 示宝 239
第三十三(68)章 古极 246
第三十四(69)章 用哀 250
第三十五(70)章 怀玉 255
第三十六(71)章 病病 259
第三十七(72)章 自知 264
第三十八(73)章 不敢 269
第三十九(74)章 司杀 275
第四十(75)章 反贪 280
第四十一(76)章 柔弱 284
第四十二(77)章 损余 289
第四十三(78)章 受辱 294
第四十四(79)章 司契 298

下 篇 道 经
第四十五(1)章 妙门 305
第四十六(2)章 正反 317
第四十七(3)章 大治 324
第四十八(4)章 帝先 330
第四十九 (5)章 虚屈 335
第五十(6)章 玄牝 340
第五十一(7)章 成私 344
第五十二(8)章 有静 348
第五十三(9)章 遂退 355
第五十四(10)章 抱一 360
第五十五(11)章 利用 370
第五十六(12)章 为腹 374
第五十七(13)章 无身 380
第五十八(14)章 混一 387
第五十九(15)章 不盈 395
第六十(16)章 虚情 401
第六十一(17)章 足信 412
第六十二(18)章 道废 417
第六十三(19)章 素朴 421
第六十四(20)章 食母 427
第六十五(21)章 从道 434
第六十六(24)章 余赘 439
第六十七(22)章 枉正 444
第六十八(23)章 希言 450
第六十九(25)章 论道 457
第七十(26)章 本君 472
第七十一(27)章 师资 481
第七十二(28)章 知守 489
第七十三(29)章 无为 495
第七十四(30)章 勿强 501
第七十五(31)章 恶兵 508
第七十六(32)章 朴止 516
第七十七(33)章 知德 522
第七十八(34)章 任成 529
第七十九(35)章 道言 535
第八十(36)章 微明 540
第八十一(37)章 化正 550
后 记 555
內容試閱
前 言
求真求善明大义,去玄去神入现实
自问世以来,《老子》 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主要底层支撑和重要标志之一,是成大学问、干大事业者不可不读的经典。 历来读老解老者不计其数,但大多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很多人,因为没有真功夫,就靠故弄玄虚,把原本入世实践 意义很强的《老子》 讲得云里雾里、玄乎神乎。还有极少数人,处心积虑地维护自身既得利益,或遮掩自己不光彩的所 谓“成功”过程,故意歪曲《老子》,将其宣讲成柔弱退让、消极无为的卑弱处世哲学。
所以说,2500 多年来,真正得到《老子》 真善大义者, 很少; 能够在现实社会中运用《老子》 者, 更少; 能够用《老子》做到建德立功再功遂身退者,少之又少!那么,我等 凡夫俗子到底应该怎样才能真正读懂《老子》,并用之在现实 社会中建德立功呢?有了功德,又如何才能“功遂身退”呢? 身退之后,又如何才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呢?
《老子真诠 (普适版)》 这本书,就是要帮助一个世俗社会的正常人,去除千百年来被有意无意地强加于老聃其人和《老子》其书的讹误臆妄和故弄玄虚,本着以老解老的基本原 则,真真切切读懂《老子》,用好 《老子》,行走在“建德立功—功遂身退—长生久视”这一条功德圆满的人生大道上。
一、关于老聃其人及其写《老子》的特殊背景
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 记载,春秋晚期东周朝廷守藏室一位姓李名耳字聃的史官,见周王朝衰乱不堪甚 久,遂向西而去,欲之某地隐世深居,在函谷关被名叫喜的 关令尹留下著书。于是,李耳老先生以道德为主旨,写就上 下两篇共五千余字后蓬累而去,世人莫知其所终。普遍认为, 被称为《老子》或《道德经》 的这本书,就是当时李耳所写的“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关于司马迁所记李耳字“ 聃” 这个事儿, 也有人指出, 李耳祖上为周文王的庶子,封聃公,李耳世袭聃公爵位。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最高,仅次于王(周朝前期, 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即使是姬旦也只能称“公”)。传 说,李耳刚出生时就呈现出老相,更有甚者说他出生就有白眉白发,故被人戏称以“老”。也有人说是周灵王很喜欢他, 赐之以“老”。所以,李耳被称为“老聃”,后来又被尊称为 “老子”。先秦典籍多直接称其为老聃,如 《庄子》 中的《天道篇》《天运篇》《天下篇》、《韩非子》中的《内储说下》《六反》等。
老聃不仅是周王室守藏室的史官,还很可能是周王室王子们的老师 (包括后面要提到的姬朝)。《庄子》《史记》《礼记》等很多文献都记载了孔子多次求教问礼于老聃的事情。可见,老聃是当时上层社会的贵族精英知识分子,他的生活环境、阅历见识、学习条件等各种资源,是孔子这类民 间知识分子不能望其项背的。老聃博览群书、通晓古今、洞 察世事;同时,他生活在一个大争大夺、缺少权威的乱世, 各路武力杀伐争夺,各路文人唇枪舌剑,他见识了太多的功 名利禄、尔虞我诈和成王败寇。
我们不得不说说老聃其人的神秘化和《老子》 其书的玄虚化。
除了一出生就呈现出老相的传说,以及战国时期一些高 深玄乎的记述之外,司马迁对老聃的神秘化起到了最大的助推作用。据《史记》 记载,老聃活了 160 多岁,或 200 多岁, 因为他修道而养寿;孔子拜见老聃后对弟子们说,老聃就是乘风云而上天的龙,高深莫测,不可捉摸;并且,老聃和老莱子可能还是同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是楚人,都与孔子同时代,又都著书言道。这个老莱子就是“二十四孝人物”之一, “彩衣娱亲”典故的主人公。
自司马迁以后,各种别有用心之人更加肆无忌惮地弄玄 作虚 (尤其是养生家、阴阳家、方术家、权谋家等),活生生将老聃这样一个真真实实的正常人神仙化、宗教化,后来更整成了法力无边、通管三界的“太上老君”;将《老子》这样 一部具有很强治国理政和行为处世现实意义的著作玄虚化, 整成了“ 谁能讲清楚谁就肤浅, 谁能说清楚谁就无知” 的 “皇帝新装”。
根据截至本书付梓之日我们所能考查的所有公开文献及相关证据综合推测,老聃出生的时间在公元前572 年前后 (周简王或周灵王时期),他“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时间,大 致在公元前500 年到公元前490 年之间(周敬王时期)。这段时期及前后,东周有几件影响特别大的事情。首先就是 “姬朝之乱”,王子朝被迫携带周王室的大量珍贵典籍投奔楚国,致使大量典籍遗失;后来,帮助周敬王姬匄击败姬朝的单氏家族逐渐权倾朝野,欲夺周天。也许,正是这几件事情给了老聃最后一击,让他对周王室彻底失去了希望和信心,决定隐世深居。从常情常理推测,老聃对上述几件事情都不太可能置身其外。
可以说,《老子》 这样伟大的著作,首先得益于老聃平素在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下阅读、见识和思考的积累。孔子为 什么50 多岁才学习《周易》?很可能就是他以前根本读不到, 要不是“姬朝之乱”使周王室大量珍贵的典籍失散民间,孔 子可能一辈子也读不到《周易》。其次,在特殊的历史时期, 老聃也通过《老子》 对亲身经历过的政治事件和自身处境有感而发,比如《德经》 中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从字面理解就是说,深仇大恨是不能彻底和解的,这可能就是对“姬朝事件”的感慨;又比如,《道经》中的“将欲 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有可能就是在影射单氏。
所以说,老聃是人,不是神,他也有局限性,我们不能 刻意神化他;《老子》是人书,不是天书,其中也有糟粕,我 们不能故弄玄虚玄化它。也许,世界上真有人通过参悟冥想 老聃和《老子》 的神玄奥妙而得到了神乎其技、玄乎其身, 但那不是绝大多数人应该枉费精力去追求的,也不是本书的主旨和目的。
二、关于《老子》其书:大义与文本
作为一个世俗之人,要想在现实社会中立身处世、建德立功并做到功遂身退,我们首先要明白《老子》的大义。
首先,我们应当清楚,《老子》 到底是写给谁读的?我直截了当地说:《老子》是写给已经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及功名的 人的,尤其针对那些能影响社会治乱的权贵。随着社会发展演变,当今社会渴望建功立业,有大欲望、大理想的人,也非常适合读《老子》、用《老子》。
第二,《老子》 到底是在教人争还是不争?教人为还是无为?教人有欲还是无欲?我也先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老子》 首先是教导那些已经有了一定功名和社会地位的人,如何在有限的人生时空内保住身家性命、保住功德地位,如何为才能为得更长久以至达到“取天下也,恒无事”的境界, 如何争才能争得更彻底以至达到“天下莫能与争”的境界。 老聃也不是要人没有欲望。人怎么可能没有欲望呢?没有欲望本身也是一种欲望。老聃是教导我们要有大欲望, 做到“大欲无欲”“大有归无”,而不是被世俗酒色财气的小欲望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
对一个时空条件极其有限的世俗之人来讲,《老子》 中的“不争”“无为”“为之下”“退其身”“外其身”等都不是目的,是手段,是过程,是方略,真正的目的正好相反。可是 这些过程和手段却成了很多人被愚弄的说辞论据,或者成了 许多人故弄玄虚的幌子,或者成了许多人软弱无能、一事无 成的遮羞布。
在那个大争大夺的乱世,老聃教侯王权贵们先用“损不 足而奉有余”的“人道”建德立功,再成为“有余而有以取, 奉于天” 的有“ 道” 者, 用“ 天道” 使自己“ 功遂身退” “ 深根固柢”。
历史上, 真正在实践中用透《老子》 的人, 首推范蠡。有人认为范蠡的老师文子是老聃的学生,还有人说范蠡和文 子同是老聃的学生。研究了《老子》 和范蠡,能更好地践行《老子》的思想,能更深刻地理解道家、法家以及董仲舒所独 尊的“儒术”,也更能明白初汉的“黄老思想”“无为而治”到底是怎么回事。
以上是一个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世俗之人首先应 当掌握的《老子》 大义。接下来谈谈《老子》 的文本问题。千百年来市面上流传的《老子》 文本实在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
早在元朝中期,张与材在给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 作的序文中说:“ 《道德》 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历来,以各种方式注解《老子》 的名家大才太多,涉及各领域、各阶层。各注家引用的《老子》 原文不尽相同,大多是借老聃之名说自己的话,这就导致了很多不同的《老子》文本。1927 年,著名古文献学家、版本学家王重民教授著《老子考》,共 计收录450 多种《老子》文本,包括敦煌写本、道观碑本和历朝历代木刻与排印本等。
在 1973 年以前,市面上流布的《道德经》 基本都是魏晋以后的传本,汉代的传本几乎绝迹,更不用说先秦的传本了。 这些《道德经》 文本总体上看大同小异,区别往往都是衍文脱句或虚词用字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它们相互辗转传抄又互为考校。
在普世本《道德经》 中,以河上公《老子河上公章句》、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和傅奕《道德经古本篇》 流布最广。不过,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老子河上公章句》 可能并非出于汉初, 而是晚于王弼的后人伪作。曹魏时期王弼原著的《老子道德经注》在南宋时就已经很少见了,现在市面上流行 的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是南宋熊克“复镂以传”的翻刻本。 唐初傅奕校定古本《老子》 所谓的“古本”,是公元 574 年从项羽妾冢里挖出来的,但经过傅奕“考覆众本,勘数其字” 后,经文与王弼本差异不大,“古本”是啥样,我们反而看不到了。
1973 年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 (简称“帛书甲乙本”)。甲本用篆书抄写于刘邦称帝之前,乙本用隶书抄写于刘邦称帝之后刘恒登基之前。帛 书甲乙本都相对比较完好,一些残损的部分也可以相互校定。 帛书甲乙本都不分章,且都是《德经》 在前,《道经》 在后, 但是段落次序与普世本《道德经》 大体一致。帛书甲本是目前公开可见的、内容完整性和时代久远性综合而言最善的《老子》文本。
1993 年10 月,在湖北荆门郭店村战国楚墓出土了用楚系文字抄写的竹简《老子》(简称“郭店楚简本”)。郭店楚简《老子》抄写时间大概在战国中期,比帛书《老子》甲本早约100 年。单从时间而论,郭店楚简《老子》当是最善的,但可惜其残损太甚 (或者说本来字数就很少),能辨识的总字数仅为普世本《道德经》的1/3 左右。虽然字数不多,但郭店楚简本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比如:直接推翻了很多学者秉持的《老子》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晚出论”;郭店楚简本中并没有普世本《道德经》 中普遍存在的“ 绝仁弃义” 和“ 绝圣弃智”,而作“绝巧弃利”和“绝智弃辩”——这是一个关乎《老子》大义的重要问题。
2009 年初,北京大学受赠获得了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其中包括一部比较完整的《老子》(简称“北大汉简 本”)。据研究分析,北大汉简本应当抄写于刘邦在位期间。如果仅从内容完整性而论,它是最好的,因其经文存 5200 多字,对理解文义有影响的缺文不多。与其他本《老子》 不同的是,北大汉简本分为《上经》 和《下经》 两篇(《上经》相当于《德经》,《下经》相当于《道经》),共分77 章,有明确的分章提示符号。北大汉简本的 77 章与普世本《道德经》的81 章次序大体一致。
研究《老子》 的人通常将帛书甲乙本、郭店楚简本和北大汉简本称为“古本”。我们应当认识到,四大古本都和市面 上公开流传的所有普世本《道德经》 一样,仅仅是众多《老子》文本中的一种,都不能称为真本善本。我们也应当相信, 或抱着期望,今时今世可能有人手里尚存有老聃《老子》 真本,或者某个角落还深藏着《老子》原本静待重见天日。
目前能从市面上公开见到的所有《老子》 文本,包括上述古本,都不像一个上层社会的文化精英在时间充裕、深思 熟虑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而像要么是仓促而就,要么是被人 故意制造错乱后再流布于世的。当然,还有人认为《老子》和《论语》一样,是老聃或其他人与人问答对话的语录集。我花了15 年时间研究了近500 种《道德经》文本,包括普世本和四大古本,还有私家传承从未流布于世的秘本,综合 校正勘定而得到了本书的《老子》 原文。我勘定的《老子》原文共5507 字,其中德经3074 字,道经2433 字,勘正了众多千百年来流布甚广的讹误,但愿成为《老子》研习者的善本。 比如,“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普世本 《道德经》中妇孺皆知的话。可是,老聃的原文真是这样吗?水经常吞噬万物,摧毁一切,恶莫大焉;水之性趋下恐高,不争到最低处不肯罢休。老聃尊重常识、崇尚自然、因顺本性,会说出如此违悖常识和自然的话吗? 又比如, 那句耳熟能详的“致虚极,守静笃”是老聃说的吗?如果是,该怎样理解?如 果不是,原文又当是怎样的呢?
关于“善本”的问题,我不自是,不自现,不自伐,不自矜,大家研习后定会有深刻的体会。
关于《老子》的文本问题,我给大家打个比方。
一个老神医有绝世秘方,他 100 多岁临终前传给了他儿子。老神医的方子只有儿子才能准确辨识,在其他人看来都是天书或桃符。为了保护独家秘方,儿子模仿父亲的笔迹造了多份各不一样的假方子流传于世。有很多得到假方子的人也能治病救人,还有不少成为了名医。于是,假方子得到了广泛的传扬。
有音乐家根据看到的方子,演绎出美妙音乐,得到了权威大奖。有翻译家也根据看到的方子,翻译出优美的外语诗歌。有军事家根据看到的方子悟出了行兵布阵之法。还有艺 术家看见方子以后,认为那是上天赐给人类的艺术作品,发 展出了很多艺术流派……也有很多人看了方子感觉似是而非, 但又不好意思说自己看不懂,也就跟着人云亦云,随意附和。
……
一张药方,无论真假,人们都通过它获得了各种真实的成就。那么,还有没有必要找到老医生留下的真方子并准确解读它、运用它?

第一(38) 章

论 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 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无为而有以 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 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 义而后礼。夫礼者, 忠信之薄也, 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 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参考译文





上德者与德混然一体,“我”就是德,德就是“我”,达到无我、无德的状态,所以是真正纯真之德;下德者,“德”能在“我”身之外区分开来,常为不失去“德”而故意思之 或刻意守之,所以不算真正纯真之德。上德者无所(具体) 作为,但并不会为了无为而刻意思虑,自然而然就无为;下 德者也无所具体作为,但要为了无为而思虑和持守;上仁者 有所作为,但并不是为了作为而作为;上义者有所作为,但 是为了干他认为应当干或适合干的;上礼者有所作为,但是 在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就要捋起袖子,伸出臂膀,强行拉 扯对方以礼相应。所以,德是随着道的失去而产生的,仁是 随着德的失去而产生的,义是随着仁的失去而产生的,礼是 随着义的失去而产生的。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开 始。那些号称有先见之明的人推行礼法,是道的花而不是实, 是愚昧的开始。所以,真正有大智慧、有志于道的人,选择 厚重而不是轻薄、选择根实而不是虚华以居处。故去除礼法 巧智而择取道德。
诠言





普世本《道德经》 将本章列为第38 章,帛书甲乙本虽不分章,但将本章内容放在《德经》之首,也就是整部《老子》 之首;北大汉简本将本章列为《上经》 之始。本章可能是老聃针对当时社会尔争我夺、贪得无厌的现实,向侯王权贵们 论述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德”,也是对天下混乱不堪而繁礼缛节又大行其道的批判,同时也是对某些人主张以仁义礼乐 治国的驳斥。
普世本《道德经》第38 章的内容,不同的版本有所不同, 让人莫衷一是,但总的说来都有很多讹误,既有在大义上背离老子者,也有在文辞上犯很多低级错误者。比如,有的把“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写成了“上德无为而无不为”,“无以为”和“无不为”差了十万八千里。韩非子在其《解老篇》 中也是引作“无不为”,但又是按照“无以为”来解释的。还 有其他一些讹误,大家可以自己去对照阅读,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本章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必须要勘正校定,那就是: 在“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之后,到底有没有“下德……而
……也”这样的句子。帛书甲乙本都没有,直接就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北大汉简本有“下德□之而无以为”,缺了一个字,但明显可确定缺的是“为”字。基本上,普世本
《道德经》都在“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后有“下德为之而无以
为”或“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实际上,只要稍微用心思考, 就能发现“下德为之而无以为”或“下德为之而有以为”都是错的:如果是“下德为之而无以为”,那么“下德”就和 “上仁”一样了;如果是“下德为之而有以为”,那么“下德”就和“上义”一样了。老聃在后文明确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表明道、德、仁、义、礼是不同层次、每况愈下的,下德和上仁或上义怎么可能画上等号呢?
我们认真分析不难发现, 老聃是以“ 无为、为之” 和“无以为、有以为”这两组标准两两结合所确定的四个结果来 定义上德、下德、上仁和上义的:“无为”与“无以为”结合 定义“上德”,“为之”与“无以为”结合定义“上仁”,“为 之”与“有以为”结合定义“上义”。那么,还剩“无为”和 “ 有以为” 相结合的结果, 是否应当用来定义“ 下德” 呢? “下德”是否应该是“无为而有以为也”呢?答案是非常肯 定的。
通观整部《老子》,“无为”是道之“德”的核心,只要是“自然”之“无为”,都是“德”。在本章,老聃把“德”分为了上德和下德两个层次。“不德 (得) ”之“德”,也就 是“无以为”之“德”,就是“上德”;“不失德 (得) ”之 “德”,也就是“有以为”之“德”,就是“下德”。所以,老聃原文当有“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也”一句,既能呼应“下德不失德”,又能完善四个定义,还合乎整部《老子》大义。因 此,虽然历来所有《老子》 文本都没有勘定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也”这一句,但本书加上了此句。
要真正理解本章,最基本的是要理解到底什么是“德”,上德和下德的区别是什么,以及什么是“无以为”。重点要领 悟老聃为什么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我们应当怎样居处厚实而避免薄华。
我们可能要把整部《老子》 读完了,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老聃讲的“德”,什么是“无为”。关于“无为”这一基本概念,这里先不讲,姑且暂时理解为“无所具体作为”,放在第十一 (48) 章 《损学》 去细讲。这里只能先大概讲一下“德”。
“德”字早在殷商甲骨文里就有了,是会意兼形声字。从 甲骨文形体来看,“德”字左边是“彳”(chì),表示“行走”之义;右部是“直”字,其字形像一只眼睛看着上面一条竖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看直;二者相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直”也表示读音。在西周金文中,“德”字的形体 与甲骨文基本相似,只是有的字形在右边的眼睛下加了一个“心”字,又赋予了“德”字“心正”之义。“直”字正直、诚实、纯真、无私等义,一直被古人视为“德”之主要内涵。 在金文中,“德”字又有了一种异体写法,写作“惪”,上面 一个“直”,下面一个“心”。在 《说文解字》 中,许慎认为 “惪”是指身外对人使有所得,身内对己也同样有所得。在郭 店楚简本《老子》 中,德字写作,与“惪”形体相近。所以,我们应当感知到,在老聃那个时代“德”字被普遍认同的含义有二: 第一, 正直、坦诚、纯真、无私; 第二, 同“得”,得到,获得。
那么,老聃又赋予了“德”字什么新的内涵呢?我们首
先还得以“ 老” 解“ 老 ”, 重中之重是要读懂第十四
(51) 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 贵德……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 玄德。
《韩非子·解老篇》云:
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德者道之功。
张岱年先生说:
一物所得于道以成其体者,为德。
综合《老子》 原文以及韩非和张岱年的注解,我们应当对“德”有更深的感悟:第一,除了具有当时“德”之通义外,在《老子》书中,“德”的特殊内涵是“道”蓄养、化育 万物的品性、能力、法则和功效等的总称,也就是韩非说的“道之功”。第二,既然“道”生发万物、统摄万物,则“道” 有对万物普遍适用之“德”,反过来也可说万物应当具有共同 的“德”(公德)。第三,万物各不相同,则各有不同之“德”
(私德),使猫之所以成为猫的“猫德”和使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人德”,是不尽相同的。比如,猫的体形体态、生活习性、生理机能、运动能力等,和人是有很大差别的。第四, 站在万物的角度论,“德”是万物从“道”那里得来的、使自己成其为自己的东西,所以“德”也就是“得”,是万物的获得;站在“道”的角度论,“道”使自己永远是自己,自然而然,常得无失,恒在不离,惟利无害,故道之“德”就是道 自身,老聃借“德”字以概括道之功(品性、功效、规限,
等等)。
老聃把道之“德”在人身上的体现,分为了上德和下德 两个层次。上德者,与德浑然合为一体,“我”“德”不分,不知何为“我”、何为“德”,达到了无我无德、“我”就是 “德”、“德”就是“我”的状态,所以上德虽然“不德 (无以为) ”,但实则是有纯真之“德”,纯真之无为;下德者,虽 然也合道之“无为”,也有“德”,但是“德”与“我”没有 浑然为一,“德”还能在“我”身之外区分开来,“我”时常 担心失去“德”而故意思之或刻意守之 (“有以为”),所以“下德”“不失德”,也就是“有以为”,但“德 (无为) ”终究不总在我身也,故言“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韩非子·解老篇》云:
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 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韩非所言“凡德者”之的“德”,就是上德。上德者,自然而然就可以蓄养化育万事万物,不需要去作为什么、思虑什么, 也就是无为、无欲、不思、不用。上德者不是为了无为而故 意无为,其心思和意念完全是虚无的,没有想着“无为”,没有受到“无为”的制约,这就是“无以为”。
《韩非子·解老篇》云: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 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
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 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则德盛,德盛之谓上德。
韩非子的这段解释非常透彻,是对“无为而无以为”最好的注解,可算不刊之论,一定要用心体悟。如果非得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说什么是“无以为”,那就是:意无所制,不以无为为有常。理解了“无以为”,对理解整部《老子》都很有帮助。
我们要注意,因为不知晓老聃有“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也” 这一句,历来很多人对“下德”的理解都是牵强附会、自以 为是。比如,王弼注曰:
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
如果站在世俗社会、世俗之人的角度看,王注前半句也可勉强算对,后半句就绝对错了:把“仁”和“义”归入世俗现实社会的“下德”是可以将就的,但将“礼”也纳入却万万不可了。“礼”是被老聃明确批判为“忠信之薄也,而乱 之首也”的东西,怎么可以纳入“下德”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