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生产性观众:媒体接受作为文化与审美过程

書城自編碼: 379079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艺术理论
作者: [奥]赖纳·温特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931526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5.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今天的我们如何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
《 《今天的我们如何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 》

售價:HK$ 93.6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经卷佛画
《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经卷佛画 》

售價:HK$ 816.0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石窟壁画
《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石窟壁画 》

售價:HK$ 660.0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绢帛佛画
《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绢帛佛画 》

售價:HK$ 480.0
中国色:手艺里的中国色彩美学
《 中国色:手艺里的中国色彩美学 》

售價:HK$ 105.6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3
《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3 》

售價:HK$ 357.6
琴学论集:古琴传承与人文生态
《 琴学论集:古琴传承与人文生态 》

售價:HK$ 165.6
天理与秩序:宋代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 天理与秩序:宋代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

售價:HK$ 11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2.0
《 视觉文化的基体:与德勒兹探讨电影理论 》
+

HK$ 81.6
《 无罪者 》
+

HK$ 2436.0
《 艺术博物馆(精装收藏版) 》
+

HK$ 97.5
《 不安之书 》
+

HK$ 135.0
《 豹迹:与记忆有关 》
+

HK$ 72.5
《 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 》
編輯推薦:
★ 德语区传媒社会学领军人物代表著作,专注当代社会的媒体接受研究
★ 文化的媒体化并非只有负面和消极影响,大众的媒体“消费”也可以在文化生产中展现创造性
★ 提出“生产性观众”的概念,探究他们在日常生活背景下积极的媒体接受行为所具有的文化和审美潜力
內容簡介:
本书以文化社会学为导向对观众在日常生活背景下的媒体接受行为展开了研究。作者首先回顾了主流的传播学研究,比如媒体效果研究、阿多诺/霍克海默关于文化工业的研究、鲍德里亚和詹姆逊关于后现代文化的研究,然后进一步深入主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媒体观众的概念——生产性观众。作者认为,这些观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体信息,而是在媒体接受的过程中,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积极地改造这些媒体文化产品,展现出他们的生产性和创造性。本书旨在表明,媒体接受作为一个文化与审美过程,其作用和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被完全忽视了。我们对观众的生产性和创造性的考察,是理解当今流行文化非常重要的一步。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赖纳·温特(Rainer Winter),任教于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他是德语区传媒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2010年,他作为客座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2012年,他又赴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任教。他的学术成果丰富,出版了多部著作,比如《全球化美国?全球化的文化后果》(Globales Amerika? Die kulturellen Konsequenzen der Globalisierung,2003),《网络中的反抗》(Widerstand im Netz,2010)等。

译者简介

徐蕾,1983年出生于杭州。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同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深造,并于2009年获得传媒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定居德国,先后在西门子、戴姆勒等企业工作,却始终未放弃对本专业的热诚。工作之余仍坚持翻译学术文章,关注传媒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动向。
目錄
前言
导论
1 效果研究和观众研究中对观众的认知
1.1 效果研究的早期方法
1.2 修正1:加入干涉变量
1.3 修正2:大众传播的间接效果
1.4 对效果模型的执着
1.5 对效果研究的社会学批评
2 文化工业理论中观众的构成
2.1 导言
2.2 文化工业 VS. 真实艺术
2.3 文化产品
2.4 大众文化的经验
2.5 对文化工业理论的批判
3 让·鲍德里亚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眼中的媒体和媒体消费在后现代文化历史中的角色
3.1 导言
3.2 在符号帝国中:让·鲍德里亚的媒体消费理论
3.2.1 消费理论
3.2.1.1 理论背景
3.2.1.2 物、符号和需求
3.2.1.3 消费和区隔
3.2.1.4 对鲍德里亚消费理论批评的总结
3.2.2 鲍德里亚的媒体理论和仿真理论
3.2.2.1 关于仿真的意识形态
3.2.2.2 符码的统治
3.2.2.3 超真实现象
3.2.2.4 “大众”
3.2.2.5 对鲍德里亚媒体理论的总结性批评
3.3 文化的后现代逻辑:关于詹姆逊的理论
3.3.1 后现代场景
3.3.3 后现代经验
3.3.4 后现代作为历史阶段
3.3.5 对詹姆逊理论的批评
4 日常生活的后现代审美化
4.1 导言
4.2 新的感受性:苏珊·桑塔格对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贡献
4.2.1 导言
4.2.2 文化一致性
4.2.3 新的经验方式
4.2.4 总结
4.3 有形性和去特殊性:拉什对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归纳
4.3.1 话语和图形
4.3.2 去特殊性作为后现代变迁的典型特征
4.3.3 电影中能指的形式
4.3.4 篇外:现代先锋派电影
4.4 审美经验和共同体的构建
4.4.1 通俗文化的审美
4.4.2 透明的终结
4.4.3 新的共同体的审美
4.4.4 总结
5 媒体接受的文化维度
5.1 导言
5.2 文化的概念
5.2.1 对文化的经典理解
5.2.2 人类学的描述性概念
5.2.3 文化的符号概念
5.2.3.1 理论联系
5.2.3.2 民族志的文化分析
5.2.3.3 格尔茨式文化分析对媒体社会学的意义
5.2.3.4 对格尔茨文化分析的批判
5.3 从文本到背景:英国文化研究对媒体研究的发展
5.3.1 霍尔的编码/解码传播模型
5.3.2 篇外:女性如何接收色情电影?
5.3.3 对霍尔模型的批评
5.3.4 戴维·莫利的研究
5.3.5 明星作为背景的现象
5.3.6 青年文化的社会实践
5.3.7 媒体传播的多义性
5.3.8 篇外:“007”电影作为互文现象
5.3.9 邪典电影和经典电影
5.3.10 结语
5.4 媒体接受的日常背景
5.4.1 导言
5.4.2 日常经验的异质性
5.4.3 从消费者视角看商品和文化的关系
5.4.4 媒体接受的生产性
5.4.4.1 日常生活的基础审美
5.4.4.2 行动的艺术
5.4.5 媒体接受研究中的民族志应用
5.4.6 踏入实践领域的可能道路:粉丝
6 恐怖电影的接受
6.1 导言:恐怖电影的受欢迎度
6.2 当代话语下的粉丝建构
6.2.1 粉丝和狂热者
6.2.2 对粉丝的刻板印象
6.2.3 追星行为的可能原因及后果
6.2.4 粉丝的非正统品味
6.3 《录影带谋杀案》
6.4 后现代恐怖电影的特征
6.5 篇外:恐怖电影类型的文化史
6.5.1 《变蝇人》
6.6 恐怖电影粉丝的社会网络
6.6.1 导言
6.6.2 接受
6.6.3 电影的获取
6.6.4 收集电影和其他物品
6.6.5 电影粉丝杂志的生产和接受
6.6.6 谈话和八卦
6.6.7 知识的获取和展现
6.6.8 传播网络和大会
6.6.9 社会圈子的结构
6.6.10 篇外:令人舒适的恐怖如何诞生
6.7 粉丝的类型
6.7.1 导言
6.7.2 新手
6.7.2.1 第一次相遇的震撼
6.7.2.2 特定背景下的误解和迷失
6.7.2.3 代际之间的接受鸿沟
6.7.3 游客
6.7.3.1 体验饥渴
6.7.3.2 探索性活动
6.7.3.3 表面的接触
6.7.3.4 寻找超越日常之物
6.7.3.5 闯入新世界
6.7.4 爱好者
6.7.4.1 社会圈子的中心
6.7.4.2 “真正的粉丝”
6.7.4.3 知识
6.7.4.4 收藏和“再解读”
6.7.4.5 特定背景下的经验
6.7.4.6 电影粉丝杂志对怪物感兴趣的意义
6.7.4.7 现实和幻想之间的摇摆
6.7.4.8 私人关系的意义
6.7.4.9 艺术爱好者
6.7.4.10 与社会圈子的联系
6.7.5 狂热者
6.7.5.1 “制造者”
6.7.5.2 知识带来的区隔
6.7.5.3 自我表现带来的区隔
6.7.5.4 收藏带来的区隔
6.7.5.5 经历带来的区隔
6.7.5.6 身份认同带来的区隔
6.7.5.7 电影粉丝之间私人关系的必要性
6.7.6 愉悦和恐怖的维度——从新手到狂热者
6.8 恐怖电影社会圈子的文化经济
6.8.1 导言
6.8.2 电影粉丝对民众文化的感受性
6.8.3 电影粉丝的生产性
6.8.3.1 符号生产性
6.8.3.2 表现生产性
6.8.3.3 文本生产性
6.9 恐怖电影粉丝作为生产性观众
7 结论
7.1 全球化、本土性和邻里关系
7.2 总结:媒体接受的生产性
8 后记:当前粉丝研究的视角和问题
8.1 导言
8.2 学院文化和粉丝文化之间的关系
8.3 粉丝文化的数字化
8.4 当今的文化反抗和赋权
內容試閱
我们口中的“大众传播”是区分现代社会和以往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自古以来,还从未有任何一个时代充满了如此多的机构,专门从事生产和传播符号形式的活动;也从未有任何一个时代,消费者们可以从如此之多的供给当中选取想要的文化商品。这一文化变迁在社会学,尤其是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中成为中心话题。它是本书的出发点,以研究当代社会的媒体接受为己任。
后现代主义下的文化以图像为核心,与媒体相关的实践,或者说“消费”成为聚焦点。从20世纪初大众媒体崭露头角开始,我们就被不断提醒文化媒体化所带来的危险和剧变。直到当下,大众媒体的理论还有着重要意义,它指明了这一过程中存在的社会控制和操纵。媒体效果研究者也特别重视媒体带来的威胁,因此主要专注于媒体效果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尤其在德语区,很少有人关注媒体“消费”也可能拥有一个具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的维度,尽管艾柯在1960年代就已经以“偏离的解码”和“符号游击战”这样的概念指明了这一点,但他描述的 “游击战”发生在先进工业社会中和工业文化产品打交道的过程中(参见 Eco 1972,1985:146-.)。 米歇尔·德·塞托(de Certeau 1980/1990:xl)针对这一经常在隐秘情况下开展的活动出版了专题论文,他指出,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和计谋会构建起一个“反规训网络”,因为主导的社会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会被充满技巧地接受——与之结合或将之舍弃。消费者的实践形成了“行为的艺术”,从而产生了当今的民众文化,因此不能将它和文化工业产品一概而论。
由此,我们在本书中提出了对媒体公众的重新定义,并以实证研究的形式加以说明。“生产性观众”的理念有着指导意义,他们将日常生活背景下媒体接受过程中隐藏着的文化和审美潜力很好地展示出来。
首先,我们会列出以媒体效果、文化及经验的媒体化为主题的重要媒体理论和研究方向,对它们进行批判性分析,研究日常媒体实践为何迄今为止几乎不为人知。 我们将分析主流的效果研究和观众研究(第1章)、阿多诺/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理论(第2章)、鲍德里亚和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第3章)是如何塑造观众和媒体受众的。此外,我们还将讨论他们对当今媒体传播的贡献。尤其是鲍德里亚和詹姆逊的理论对文化媒体化过程和当代符号形式的特征有着非常有意思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个课题,将媒体传播的经验和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艾柯和德·塞托这样的作者联系起来,他们发现了隐藏在符号形式流转和接受过程中的参与可能性和创造可能性(第4章)。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带有后现代特征的审美感受性以及选择特定媒体文本会不会导致社会圈子的建构。媒体接受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对它展开的研究不能忽略日常生活中媒体的“文化重要性”(韦伯),需将媒体研究犹如文化社会学一样开展。不同的文化定义引出了关于哪一个文化定义对本书最合适的讨论(第5章),同时不能忽略文化过程中的想象过程和创造过程。
英国文化研究在盎格鲁-撒克逊地区早就成为主流媒体研究以外的重要力量,而德语地区才刚刚开始关注这一流派,它尤其关注文化、日常生活和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过去20年,这些研究者孜孜不倦,开展了各种民族志研究,分析媒体文本如何被不同地解读、理解以及嵌入日常生活之中。费斯克的著作尤为关键,他将媒体传播的多义性作为民众文化研究的核心。文本只有在社会背景之下才能获得意义,并由此为意义流转做贡献。
承接以上讨论,我们将进一步描述日常背景中的媒体接受。从日常生活的多样性出发,我们将着力刻画接受实践中的生产性和创造性。对德·塞托著作的详细讨论将揭示如何将文化物品为己所用,因此消费也是一个积极生产的行为。对媒体接受开展民族志研究,则是了解并密集描述这些日常实践的最好方式。
在公众话语中,媒体消费者往往被认为是消极的且没有灵魂,有些甚至被认为会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会以他们为例:恐怖电影的观众和粉丝(第6章)。我们将在特定的社会圈子中进行民族志案例研究,为圈外人描述并分析那些看起来奇特又稀奇的接受实践。同时这也将证明粉丝们是如何积极且充满生产力和创造力地对待恐怖电影的。
恐怖电影粉丝只是一个例子,证明媒体接受是一个文化与审美过程,当今社会总是错误地估量它的意义,尤其是把媒体研究局限在“效果研究”或者“大众文化理论”之中。文化社会学认为,对媒体接受的生产性维度进行研究是理解当今民众文化意义和功能的重要步骤。接下来关于全球化的讨论将涉及选择性邻里的构建。对媒体接受的生产性的总结再次强调了各项研究的发展程度和结论(第7章)。
在新版的总结性章节中,我们对当今的粉丝文化研究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其重点主要在研究者的角色上,因为研究者自身往往就是“粉丝”;另一个重点是,互联网所带来的粉丝文化的转变和巩固;还有一个重点则在于,粉丝文化背景下文化赋权的可能性(第8章)。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