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蝶变:迈向数实共生的元宇宙

書城自編碼: 378505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电子商务
作者: 杨学成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64112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2-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81.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

售價:HK$ 105.6
大洗牌
《 大洗牌 》

售價:HK$ 93.6
亚洲经济发展与模式分析
《 亚洲经济发展与模式分析 》

售價:HK$ 106.8
零基础制作栩栩如生的立体纸艺花
《 零基础制作栩栩如生的立体纸艺花 》

售價:HK$ 58.8
第三帝国图文史(修订版):纳粹德国浮沉实录(彩色精装典藏版)
《 第三帝国图文史(修订版):纳粹德国浮沉实录(彩色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01.6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历史秘辛与未来挑战
《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历史秘辛与未来挑战 》

售價:HK$ 82.8
中国社会经济史
《 中国社会经济史 》

售價:HK$ 106.8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售價:HK$ 5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9.2
《 增长黑客:创业公司的用户与收入增长秘籍 》
+

HK$ 172.5
《 数智驱动新增长 》
+

HK$ 117.5
《 Lazada官方跨境电商运营全书 》
+

HK$ 120.8
《 跨境电商亚马逊是如何运营的 从零做到年销千万实操手册 》
+

HK$ 127.5
《 跨境电商B2B运营——阿里巴巴国际站运营实战118讲 》
+

HK$ 76.6
《 小红书为什么红:小红书爆红背后的秘密及内容运营策略 达人养成指南 内容运营 》
編輯推薦:
1. 抛开概念式论述,用“一二三”整体框架结构来解析“元宇宙”:本书跳脱出单纯解读“元宇宙”的概念性内容,而将元宇宙看作是数字社会演进的一个终极目标,用“一二三”整体框架结构(即元素、基础设施、价值创造途径)来解析“元宇宙”。
2. 破局数字经济进化难点,找到面向未来的创造经济新价值之路:数据元素赋能下的各类主体,在数实共生的元空间中,基于不同的身份发展“元关系”,进行经济价值创造活动(即孪生、数赚、布DAO)。
3. 获奖系列书籍的重磅续篇:对于商业进化,作者提出“蝶变”这一概念,已出版《蝶变:解密社会化时代的产业变革与重构逻辑》《蝶变:数字商业进化之道》(全国书店之选“十佳财经作品”)《蝶变:商业进化的智能引擎》,本书为该系列第四部。
內容簡介:
大数据、区块链、NFT、元宇宙等眼花缭乱的数字化概念,正推动着一个虚拟现实交织的数字世界加速到来,而元宇宙又成为这其中当下最火热的话题,人们在问,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元宇宙与我有什么关系?如何迈入元宇宙的世界?
本书将元宇宙看作是数字社会演进的一个终极目标,并在这个大背景下,以数据融入现实的“数实共生”作为讨论主题,让我们从本质上看到,元宇宙是数据技术和数字理念进化的产物。没有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演进,我们就没有机会去想象未来的元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然而,想要打破数字经济的界墙,迈入数实共生的元宇宙,就需要进一步审视数据的重要性,尤其是数据如何融入商业决策并创生出全新的经济价值。
由此,本书对元宇宙的整体理解框架归纳为“一二三”结构:“一”是指元宇宙的“元素”,即“数据”;“二”是指元宇宙的两大基础设施,即“空间”和“身份”;“三”是指在元宇宙中进行价值创造的三大途径,分别是“孪生”“数赚”和“布DAO”。最终,我们可以看到元宇宙的基本轮廓:数据元素赋能下的各类主体,在数实共生的元空间中,基于不同的身份发展“元关系”,进行经济价值创造活动。
在迈向数实共生的元宇宙过程中,理解并认识到数据已经成了当今社会最大的现实,不仅是向前探望元宇宙的基础锚点,对我们每个人的未来而言,也都无比重要。
關於作者:
杨学成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跟踪研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创新创业实践,密切关注传统业态的数字化转型。
主持/主研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课题30余项,企业委托课题若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著有《蝶变——解密社会化时代的产业变革与重构逻辑》(2015年1月版)、《蝶变——数字商业进化之道》(2020年5月版)、《蝶变——商业进化的智能引擎》(2021年7月版)、《思耕集》(2016、2017、2018、2019、2020)等书。
目錄
序章 从敬畏数据开始
第1章 数据
第2章 空间
第3章 身份
第4章 孪生
第5章 数赚
第6章 布DAO
尾章 无限的游戏
后记
內容試閱
序章 从敬畏数据开始

1916年1月1日,当26岁的柳比歇夫以自己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写下第一篇日记的时候,他“奇特的一生”就此拉开了序幕。从1916年初的这一天开始,直到1972年去世,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在日记本上记录着自己的时间支出,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即便中间经历了战争的纷乱、丧子的痛楚、飞机失事等灾难性事件,也没有打断柳比歇夫对时间如何支出的忠实记录。
柳比歇夫全名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生于1890年,是前苏联著名的昆虫学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表学术著作70多部,涉及生物分类学、昆虫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哲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诸多领域,这些著作合计起来有500多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在国外被广为翻译出版。除此之外,柳比歇夫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了13000只地蚤标本,并对300个种类的5000只公地蚤进行了器官切片研究,积累的有关地蚤的研究材料规模可以抵得上五六个普通的动物研究所。
成就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的背后,是他独创的“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的日记并不是普通的日记,而是严格按照他自己发明的格式予以记录的“时间开销日记”。
一份典型的柳比歇夫日记是这样的: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
鉴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这份1964年的日记,清楚地表明了柳比歇夫的时间日记方法论:第一,以时间为主线罗列事件,并精确记录每个事件产生的时间支出,标准格式是“时间 事件 花费时间”;第二,不同于普通的日记,柳比歇夫在日记里没有任何感情抒发或者评论性文字内容,只是忠实地甚至是机械地进行记录和汇总;第三,柳比歇夫特别关注“基本工作”,也就是自己首先要保证的时间投入,与此同时,见缝插针利用好基本工作事项中间的“时间下脚料”;第四,柳比歇夫的每份日记后面都有一个小结,如“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实际上,他不但汇总每天的时间支出,还会汇总每个月、每年的情况。除了汇总,他还进行年度计划,甚至把自己的一生分为若干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还会把时间支出和做过的事情统统分析一遍。当然,这些总结和计划也会花费时间,柳比歇夫也都进行了精确记录,通常每日记录大约花费几分钟,每月小结是依据每日记录,花费几个小时就能完成,而每年总结需要花费17-18个小时(2-3天时间)。
通过精准记录时间支出,柳比歇夫给自己创作出了一面“时间之镜”。通过这面镜子,柳比歇夫可以对自己的过往沿着时间线的指引进行近乎无情的回望,以便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可以迭代优化的地方,从而面向未来进化出一个更好的自己。一言以蔽之,柳比歇夫致力于打造的,是一个带有时间标签的“数字分身”,这个数字分身与柳比歇夫的生命演进平行推进,最终变成了柳比歇夫的“数字平行人”。由此,我们可以做个更加大胆的想象,假如现在的我们想要“回望”柳比歇夫的话,恐怕会比回望他那个时代的其他人更加容易和准确。时间日记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也就是数据,这些分布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上的一切数据都可以完美复制出来——柳比歇夫某天某时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情,看了些什么书,见了谁,去了哪儿,以及各自用了多长时间,等等,这种回望就彷佛在日记本上完全复制出了一个柳比歇夫的数字分身。
其实,逝世于1972年的柳比歇夫不会想到,就在他即将远离人世的时候,一项后来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和思想正在萌芽,这项现在已经被全世界人都熟悉的技术叫做“互联网”。而依靠互联网以及栖身互联网之上的一系列数字技术和五花八门的联网终端,如今每一个人都在快速“柳比歇夫化”,轻而易举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奇特的一生”。只不过,当下的时间日记已经不再需要像柳比歇夫一样诉诸笔端。网络时代的时间日记基本上是个自动化实时推进的过程,如果说柳比歇夫的日记已经精确到了分钟级别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数据版本的时间日记可以说是“秒级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无需为了记录这件事情本身而付出额外的时间,但我们能够记录下来的信息数量和数据丰富程度却是柳比歇夫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的。
如今,虽然柳比歇夫已经过世50年了,但他发明的时间统计法不但没有泯灭,反而被日益蓬勃发展的数字技术进一步发扬广大。在全社会都被数据记录的当下,要不了多久,每一个组织、个体乃至行为、动作甚至触觉、嗅觉、味觉都将幻化为数字片段,而这些被记录下来的数字片段又都可以被以飞快的速度总结和分析,变成完整的数字镜像,供我们实时回望。
我们正在打造一面“数字之镜”,迈进去就是元宇宙!

大抵每项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引入,都需要经历一个被热议到面目全非的阶段。元宇宙(Metaverse)也不能免俗。这项谁也说不清楚来源、更说不清楚去向的新概念一下子就火爆了起来。有说元宇宙的提法源自一本叫做《雪崩》的小说;有说4万年前的岩画就是最早的元宇宙;还有说元宇宙就是下一代互联网;甚至有报告说,元宇宙能让人像《西游记》里孙悟空那样,拔根汗毛就能变出一堆猴子。可见,有想象力的技术的解读得多么依靠人类的想象力啊。有意思的是,这边厢想象力趋向于无穷;那边厢,元宇宙的场景却谁都没有真正体会过。那些老被各方拿出来说事儿的明星企业,类似于Meta和Roblox等,连自己都承认距离真正的元宇宙愿景还有无限远的进程。一言以蔽之,所有人都在喊有个叫“元宇宙”的鬼要来了,可是没有人真正见过这个鬼!
这本书并不打算加入有关元宇宙的这场想象力大讨论之中,也不打算对元宇宙的概念进行拼盘式综合梳理,甚至不会去刨根问底、追根溯源,捡拾历史角落里的有关“元宇宙”这个词汇的论述片段。相反,本书将元宇宙看作是数字社会演进的一个终极目标,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同时鉴于一本书的容量,我们的讨论主题限定在跟数据融入现实有关的部分,也就是“数实共生”。
本质上,无论元宇宙这个终极目标是什么样子的,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元宇宙是数据技术和数字理念进化的产物。没有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演进,我们就没有机会去想象未来的元宇宙到底什么样子。由此观之,从老老实实的本分观察出发,理解并把握数据技术和思想的发展脉络更为根本,也更为实用。
数据是记录的产物。想要理解数据的价值,就要搞清楚数据是如何记录以及被传播的。所以,记录和传播是体现数据价值的两大核心。在记录和传播方面,人类长期以来都受到“传播范围”和“互动性”这两个指标的强力束缚。正是对传播范围和互动性这两个约束指标的不断松绑,才让人类走到了如今的数据时代。早在人类掌握语言之前,相互之间的表情达意主要依靠行为和身体接触,例如通过亲吻和抚摸来表达爱意。这种方式具备很强的互动性,但却需要传播的双方实现时空共在,人际间的表情达意在传播范围上受到了巨大的限制。语言之后,人类发明了文字,终于可以将信息记录下来并进行大范围传播了,文字的革命性在于不需要亲身传播就可以表情达意,由此传播内容和身体实现了分离,阅读一个人的文字就如同跟这个人的化身在交流,这在传播学中被称作“符号传播”。再加上后来诞生的印刷术,文字的传播范围被大大拓展,与此同时文字传播还能在时间上延展,名作传世就此成为可能。但很显然,文字传播牺牲了互动性。
1876年,贝尔发明了革命性的沟通工具——电话,从而将“互动性”重新捡了回来。借助电话终端,人们可以实现超远距离的实时对话,空间上无远弗届,互动上实时进行。但电话的弊端在于,只能进行小范围的信息传输,主要是一对一交流,意味着电话在做到远距离实时互动的同时,却牺牲掉了传播范围。及至后来,电视开始出现。电视能够将远方的实时音画带到观众的眼前,在声音之外引入了图像,由此构建出“临场感”,且借助电视网络,同样的音画内容能够实现大范围的传播,但电视却放弃了互动性,本质上还是单向传播工具。
真正将传播范围和互动性这两大特性调和到一起并相得益彰的是互联网——又能实时互动,又能大范围传播,还能“传世”。可以说,计算机的出现解决了记录和存储的问题,但互联网的出现,同时打破了束缚数据价值的传播范围和互动性这两大枷锁。至此,人们在互联网时代之所以如此重视数据价值,也就有了答案——真正有用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释放出来的数据价值!
那么,何谓数据?其价值何在?

先普及几个基本概念。
所谓数据,是对客观事务的数字化记录或描述,是无序的、未经加工处理的原始资料。数据需要通过采集、整理、聚合、分析,才能成为具备使用价值的数据资源。数据资源参与到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为使用者带来经济效益,就形成了数据要素。由此观之,数据本身价值不大,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变换,成为资源进而成为要素,才是对经济有意义的。如何完成这一系列的变换呢?这就需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大数据产业是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关键支撑。通过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能够打通数据要素市场和产业内部要素配置的通道,让要素市场的定价和交易功能转化为产业内部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说得简单一点,大数据产业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数据转化为数据要素并引导数据要素与其他产业融合。
那么,融合数据要素之后的产业是什么呢?那就是数字经济。所谓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最为核心的经济形态。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传统经济形态主要利用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资本这四大生产要素的组合;而在数字经济形态中,生产要素的组合变为数据、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资本这五大要素,其中数据作为核心要素起到关键变革作用。
根据2021年6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数字经济的产业范围包括五类,分别是:01 数字产品制造业;02 数字产品服务业;03 数字技术应用业;04 数字要素驱动业;05 数字化效率提升。前四类主要是“数据产业化”,第五类为“产业数据化”。根据这个统计口径,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从“十三五”之初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6%,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快。
通过上述定义,我们大概可以理清楚几个重要概念的关系。先有数据,然后转化成数据资源,数据资源再转化为数据要素,然后引导数据要素与产业融合——要么数据产业化,要么产业数据化,最后推动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
这几步转换看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非常难。原因在于,相比于其他生产要素,数据有很多独特性。首先,非稀缺性。传统经济学是围绕“稀缺性”展开的,其基本任务就是研究有限的资源与人的无限欲望之间的矛盾,准则是实现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但数据并不存在稀缺性的问题。当然,我们说数据的非稀缺性并不是说数据到处都有、随手可得,或者说数据资源无限丰富,而是指,数据不会因为使用而消耗,只会因为使用而增加,而且越用越多,这就意味着数据量在理论上是可以无限开发的。其次,数据可以多次循环使用,且使用后的副产品仍然是数据,不存在污染、排放等问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数据价值具有非均质性。资本、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均质性,资本的每一元钱之间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劳动力之间尽管有明显区别,但这种差别只发生在一定范围之内,均质性仍然比较明显;不同技术之间虽然差异很大,但专利保护和专利审查制度会让这种差异显著缩小。唯有数据,一个比特的数据跟另外一个比特的数据包含的价值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几乎无法用某一个企业的数据量来衡量这个企业的价值或者进行数据量横向比较。包含同样数据量的数据体,对一个企业来讲可能极其有用,但对另一个企业来说可能就一无用处。最后,数据具有非排他性。经济学意义上的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排斥他人使用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当一方在使用某一件产品时别人是不能使用的,可以很方便地确立产权归属。但数据可以无限复制给多个主体同时使用,建立排他性的权利制度安排相比来讲要复杂得多。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这些独特性的存在,决定了数字经济过往的发展逻辑,也正在决定着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向。理论上,凡是经济活动,必须产生利润。那么数字经济时代的利润是如何产生的呢?众所周知,利润是收入减去成本的净额(利润=收入-成本)。那也就意味着,想要获得更高的利润,要么提高收入,要么降低成本,要么提高收入的同时降低成本。实践上,一家企业在开办早期往往是没有利润的,甚至亏损严重,直到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利润才显现出来。为什么要经过“一段时间”呢?因为要等待产能提升后的规模经济效应得到发挥。也就是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每件产品上的成本会减少,边际成本下降,这样一来,在边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边际成本下降会导致企业利润的上升。这个“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基本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支配性规律。
数字经济更进一步。除了受到规模经济的支配之外,还会产生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这个网络效应是指,随着用户数的增加,网络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即某个网络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网络的其他用户的数量。例如,微信的用户数量越多,那么每个微信用户感受到的价值就会越高,因为有机会跟更多的人互动。换言之,网络效应会导致边际收入提升,所以数字经济的利润扩大既来自收入上升,也来自成本下降。规模经济与网络效应的叠加,会让数字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上去非常“性感”,这也是为什么短短数年就能涌现出大批数字经济巨兽的原因。
但这背后暗藏着陷阱。这个陷阱就是,网络效应依赖于用户数量,所以其作用发挥并非没有边界,当所有人都成为某个网络的用户时,网络效应的几何级数增长就会嘎然而止。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数据,截止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10.32亿人,全社会互联网普及率为73.0%。再进一步,我国上网用户平均每周的上网时长在2013年时达到了25小时,之后就进入缓慢增长期,一直到新冠疫情发生前(2019年底)基本上都不怎么上涨了。2019年12月到2020年6月,因为疫情的影响,用户上网时长实现了短期增长,但疫情稍有缓解的时候,这个数据就又掉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2021年全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8.5小时。我们按照这个数据再乘上网民数量,那么我国网民每周上网总时长大约为294.12亿个小时。这个总上网时长基本上就确定了数字经济的市场空间,并且趋于稳定。至此,这一轮的网络效应基本上走到了头,互联网从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空间,变成了一个有着较为明显边界的存量市场,所有参与其中的企业必须在这个有限的空间中争夺用户,平均每天42亿小时的上网时长让这个市场的想象空间极度受限。
再深入一层,让我们看看这个存量市场的内部结构。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巨头BAT(指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公司及其生态关联企业)的网络渗透率均超过了80%,意味着每家企业生态都手握超过8亿以上的用户数,而腾讯系和阿里系更厉害,用户渗透率分别达到96.2%和92.7%。字节跳动系虽然成立晚,但后来居上,现在已经攀升到63.1%的用户渗透率,并且还在快速增长。这组数据意味着,我国的互联网市场已经被少数几个巨头牢牢把持,整个市场疆域中游弋着几条大白鲨,除此之外就都是小鱼小虾。这样的市场结构,不但限制想象空间,而且容易造成板结,失去活力。
如何破局?这就需要对当前的数字经济进行面向未来的结构性调整。分析国家层面这些年的政策走向,可以明显看出高层决策者已经对我国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格局洞若观火,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安排也已经作出。首当其冲的是,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个领域的投资可以从根本上扩展数字市场的空间。2020年提出的“新基建”,包括了七大板块,但其中四个板块都是“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涉及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其他三个板块也和数据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截止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的5G基站数量达到142.5万个,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5G网络已经覆盖所有地级市主城区,超过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5G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3.55亿。 如此超前的战略布局,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也为数字市场空间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破局点在于数字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去,数字经济自成体系,游离于传统实体经济之外,互联网平台独自完成用户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析甚至占有,并将数据资源反馈回自己掌控的生态体系进行循环,由此导致各个互联网平台向以“生态”自居,其实质是将数据牢牢掌握在生态内部,也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众多小公司想要得到数据,要么栖身巨头生态,要么被巨头收购兼并。这套数据循环体系的终极结局就是所谓的“互联网平台垄断”。此种自成体系的数据生态,对于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有限。虽然国家之前倡导过“互联网 ”战略,但具体落地实践的时候走了样,很多时候成了互联网巨头收编实体经济的尚方宝剑。那怎么才能让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融合呢?当中的要害是,数据对实体的“等效孪生”。例如,过去受制于网络速度等原因,远程教育的效果很难媲美线下教学,但随着5G网络的普及,数据传输效率大幅提升、网络延时大幅下降,全息影像就可以在5G网络上承载,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全息数字人”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同质等效。由此,数字技术与传统的教育和培训就有了广阔的融合发展空间。数据不再只服务于流量变现,而是成为实体孪生的载体,所形成的数字产品质量在供给侧得到了结构性提升,用户无需增加上网时长,但同等时长下消费的数字产品质量得以大幅提升。
第三个破局点是数字服务贸易。传统上,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是“共时空的”,也就是供需双方不可错位、也不能错时。就像你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你就在消费。同理,医生提供的手术服务、律师提供的法律咨询服务、教师提供的讲课服务、音乐家提供的演唱会服务等都是这样的场景,所以过去的服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不能分离的。无法时空分离,就无法存储,因而服务很难进行跨国境的贸易,这就是服务的“不可贸易性”。但在有了数字技术的支撑之后,服务业将迎来深刻的变革,病人和医生完全可以不在一起,就能借助5G进行远程诊断甚至远程手术; 律师也无需非得跟客户同处一室才能提供咨询服务;当然,教师已经分分钟就能进行远程直播授课,音乐家也可以举办线上音乐会。再进一步,未来是不是理发师非得在你跟前儿才能给你理发呢?未必!数字服务不但解决了不可贸易的问题,还顺带解决了不可分工的问题。通常,手艺长在人身上,不同的手艺输出的服务质量也是不同的,所以面对同样的服务种类,用户也会点名需要某个特定人提供的服务,这让服务的供给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数字技术可以整合全世界的手艺人,把他们的在地服务编织进数字空间,成为一个完整的服务产品。这就会让数字服务变得跟制造业一样,在世界各地生产不同的零部件,然后组装成一个完整的产品。
第四个破局点是发挥数据的“知识杠杆”作用。过去那些高度专业化的领域,诞生出了大量的能工巧匠,而这些能工巧匠的技艺需要亲身传承,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一名有志于掌握某项技艺的人,往往需要入门拜师,跟着师傅吃住学艺直到成为熟练的手艺人。这种手艺传承模式效率很低,难以标准化。现在,利用数据技术可以将师傅的手艺解码,并且辅助进行数字化的实景演练,大大提高了手艺传承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将手艺数据解码之后,再嫁接人工智能技术,就能引发数据正反馈效应——交互越多,数据量越大,知识积累越多,反馈越精准,交互更多。这样的逻辑十分有利于“知识萃取”和知识价值的放大,可以让“知识杠杆”的力量发挥到极致。理论上,只要有一个能工巧匠,那么人人都能成为能工巧匠。
上述四个破局点构成了本书讨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向前探望元宇宙的基础锚点。本书所说的“元宇宙”,其根脉在于数据价值在经济社会中的进一步释放,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四大破局点实现突破之后的结果呈现,而非放飞想象力的空想乌托邦。

想要打破数字经济的界墙,迈入数实共生的元宇宙,需要进一步审视数据的重要性,尤其是数据如何融入商业决策并创生出全新的经济价值。由此,本书对元宇宙的整体理解框架归纳为“一二三”结构——“一”是指元宇宙的“元素”,即“数据”;“二”是指元宇宙的两大基础设施,即“空间”和“身份”;“三”是指在元宇宙中进行价值创造的三大途径,分别是“孪生”、“数赚”和“布DAO”。
全书内容的展开,建基于如下三个假设前提之上:
第一,数据是当今社会最大的现实,即便还没有达到“万物皆数”的程度,但显然数据化进程尚没有止境。随着可被数据化的事物越来越多,数据为主的比特世界已经与原子为主的实体世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看待数据就是看待现实,分析数据就是思考现实,甚至,驱动数据就是在改造现实,数据成为现实的“元素”。
第二,数据将延展空间的内涵和外延。各种扩展现实技术(XR)已经将人类的具身感知拓展到了更广阔的空间,数实共生的空间环境相互融通,既包括我们过去熟悉的实体空间,也涵盖我们正在接纳的数字空间。未来,我们既不单纯生活在实体空间,也不单纯生活在数字空间;既生活在实体空间,也生活在数字空间;我们真正身处的,是数实共生的“元空间”。
第三,在元空间中,有关身份的认知将会发生根本性变革。过去的身份体系是为了锚定主体,实现主体和身份信息的统一。但随着数据进程的推进,自然人和法人这两类传统的“人”,其身份都有可能展现出多重可能性,一人多身、一身多人,将成为现实。再加上数字替身、数字人、机器人、人体机器(装有智能机器肢体的人)等新“人类”的出现,身份这一帮助确立信任、协调社会关系的机制将面临重大变革机会,重塑主体间关系,衍生出元宇宙社会协作的“元关系”。
上述三个假设前提,勾勒出了元宇宙的基本轮廓:数据元素赋能下的各类主体,在数实共生的元空间中,基于不同的身份发展“元关系”,进行经济价值创造活动。
如何开展价值创造呢?
其一,孪生,是指将现实社会中的一切映射到数字空间。现实社会中的一切是人类花费了数万年创造出来的,本身就凝结了全人类的智慧。但现实中的事物通常会受限于时空的束缚,只能做到“此时此地”,无法实现“此时彼地”,也不能“彼时此地”,从而限制了人类对特定事物的认知。而一旦孪生到数字空间,形成数字孪生体,我们就可以对孪生体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观察和改造。一句话,孪生是为了帮助现实事物摆脱时空束缚。更近一步,物理实体可以孪生为数字实体,而数字实体也可以重回物理世界,实现双向孪生,从而数实双生。
其二,数赚,是指如何基于数据基因进行赚钱活动。当数据的价值浮现出来的时候,意味着建基于数据之上的赚钱活动也会发生范式转换。不同于互联网阶段的“流量变现”模式,当我们能够将数据进行身份确认的时候,就可以对数据进行“直接变现”。由此,只要能够做功,就能产生数据,只要能够产生数据,就能标定数据的身份,只要能够标定身份,就能为数据构建独特价值,只要能够构建独特价值,就能进行直接变现。这样一来,数字空间中的经济活动不再是单纯的雇佣关系牵引,而是参与者以“众玩(Crowd Gaming)”的方式展开,“做功赚钱”成为底层范式。
其三,布DAO,是指数字空间中的经济活动组织方式。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人类简史》一书中说,人类之所以能区别于动物,成为万物之王,源于人类可以一起想象,共同编织出种种虚构的故事,不管是《圣经》还是《创世纪》,甚至连现代所谓的国家、宗教、公司、货币等,也都是一种想象。讲故事赋予了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让智人得以聚集大批人力,灵活合作。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就是一种适应于未来数字空间发展的讲故事的方式:一群人受到某个宏伟目标的感召而聚集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由参与到一个完全自治的协作网络当中,并取得回报。这种以“自治”为理想境界的组织方式,给了数字世界中的土著们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当然,地球上的一切都有“重力”,DAO在释放组织能力的同时,也在归于“公司化”。可能,最终长成那个你所讨厌的样子,是一切事物的不归之路,DAO也不例外。DAO公司化、公司DAO化,这两条演化趋势主导了未来的组织变革之路,共同驱动了“互链时代”的价值创造之旅。
铺垫性的工作就到这里。想必读者们已经自己归纳出来了,这本书的主题是“迈向数实共生的元宇宙”,而内容架构是“三元三生”。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数据的进击,可谓“空间上无远弗届,时间上如影随形”。
走,和我一起去穿越宇宙之门!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