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经典直读本 左边文言文右边白话文 全本全注全译+历史真实案例 更易知行合一举一反三

書城自編碼: 378351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古籍古籍整理
作者: [春秋]孙武等 著,若水古社 译注
國際書號(ISBN): 9787555418801
出版社: 江苏广陵书社
出版日期: 2022-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05.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售價:HK$ 54.0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售價:HK$ 141.6
鼻科学与前颅底手术——基于案例分析
《 鼻科学与前颅底手术——基于案例分析 》

售價:HK$ 357.6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

售價:HK$ 105.6
不胜欢喜
《 不胜欢喜 》

售價:HK$ 63.4
现代欧洲史:1500—1815
《 现代欧洲史:1500—1815 》

售價:HK$ 105.6
高颜值创意饮品:咖啡 茶饮 鸡尾酒 气泡水
《 高颜值创意饮品:咖啡 茶饮 鸡尾酒 气泡水 》

售價:HK$ 71.8
慢慢来,好戏都在烟火里
《 慢慢来,好戏都在烟火里 》

售價:HK$ 59.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07.6
《 全唐诗:精华版 国学大师陈书良等选注,作者2555人,选诗4809首,底本可靠、装帧精美 彩插全四册 》
+

HK$ 278.2
《 诗经:古义复原版 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承继国学大师马一浮衣钵,百万字复原古义可靠翔实,彩插裸脊全两册 》
+

HK$ 672.3
《 四大名著 足本精装 名家审定 赠手工10米复古长卷《水浒人物全图》进口复古牛皮纸盒装 全八册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
+

HK$ 110.0
《 儒林外史 (56回无删节全本 内容考证、底本精良 上百处文史知识精准注释 内附传世名画 精装典藏) 》
+

HK$ 80.5
《 道德经 经典直读本 》
+

HK$ 110.0
《 曾国藩家书 精选506封家书精注精解,人人能读懂 进入曾国藩的精神世界,修身处世齐家治国 彩插精装本 》
編輯推薦:
1.享受“一站式”阅读体验,将中国古代谋略学精华尽收眼底。《孙子兵法》被誉为中国古代谋略学“双璧”,一正一奇,相互印证。读之对古今中外历代战争的胜败分析必能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2.对于想在竞争博弈中取得成功的个人与企业,《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可训练辩证思维,丰富应变策略,教授脱困方法,是必读之书,也是捷径。
3.《孙子兵法》以天津图书馆藏嘉庆二年(1797)孙星衍校订本为底本,《三十六计》以现有的通行本为底本,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精编精校,令其原貌尽现。
4.全本全注全译,译文严谨浅白,不夸张,不曲解,不啰嗦,生僻字一一注音,495处难点注释,复原兵法本义,帮助读者深度理解原文。
5.简体双栏,文白对照,左边文言文、右边白话文,同步阅读,直观流畅,一目了然。
6.章节分明,标题精准提炼,节奏感、层次感强,读者从标题上就能快速掌握每章精髓。
7.精选80个历史真实案例,148处知识点随文解读,有考有解,在轻松实现举一反三、知行合一的同时获取文史知识。
8.内有高清大幅战争兵器文物彩插,鲜活生动,与书中文字相得益彰。读者可像看战争大片一样身临波澜壮阔的古代战场,近距离鉴
內容簡介: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堪称中国古代谋略学“双壁”,前者主要讲制胜之“道”,后者更侧重取胜之“术”,二者互为印证、互为依托,故经常被相提并论。
《孙子兵法》注本众多,清人孙星衍校订考辨的《孙子十家注》是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且最为大家推崇的读本,故本书以天津图书馆藏嘉庆二年(1797)孙星衍校订本为底本,又参考其他版本,择善而从。《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末清初,编者难以考证,本书以现有的通行本为底本,辅以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的梳理审校,令其原貌尽现。
原文与译文采用双栏文白对照形式,译文不夸张、不曲解、不嗦,生僻字一一注音,495处难点精准注释。精选80个真实历史案例,并对其中148处文史知识进行解读,有考有解,故事性强,便于读者轻松收获文史知识。精选27幅彩插。既有反映古代战斗场景的传世名画与木版年画,也有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春战国兵器文物图。配图鲜活生动,与书中文字相得益彰。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人尊称“兵圣”“百世兵家之祖”。其所著《孙子兵法》号称“兵学圣典”,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兵书之首,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军事著作开山之作。
译注者简介
“若水古社”系高高国际旗下专业古籍整理工作室,已获注册商标,由当今古典文学研究名宿、国学世家陈书良先生任学术总指导,同时聘请众多古籍专家为长期顾问。已校点、译注、整理出版了《山海经》、《周易》、《道德经》、《庄子》、《史记》、《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王阳明全集》、《曾国藩家书》、《脂砚斋评石头记》、“四大名著·国学典藏版”等数十种古籍类畅销经典,深得业内认可及读者喜爱。
內容試閱
导?读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堪称中国古代谋略学“双壁”,流传至广,影响深远,其核心思想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军事、商业竞争、人际交往和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晚期,号称“兵学圣典”,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兵书之首(另两部分别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事著作。两千多年来,历代军事家无一例外地从中汲取营养,研习制胜之“道”。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在今山东境内)人,后来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获吴王赏识,担任军事将领并屡建奇功,因创作《孙子兵法》而被后世尊为“兵圣”。《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看来,最初的《孙子兵法》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三篇,至少在汉朝时是八十二篇。根据史料,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有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卷和下卷。有研究者认为,将八十二篇删节成十三篇的,是魏武帝曹操。同时,更多研究者相信,这十三篇应该出自孙武本人,是孙武草创,由其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的诞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一点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争频繁,因而提供了大量鲜活案例;其次,孙武之前,已经出现了大量兵学理论成果,这为产生更优秀的著作提供了可能;第三,孙武本人极具天赋且极为努力。
自《孙子兵法》问世以来,历代为之作注者延绵不绝。目前世人能见到的最早注本是曹操的《孙子略解》,此后南朝梁的孟氏、唐代的李荃、杜牧、陈皞、贾林,五代的何廷锡,宋代的梅尧臣、王皙、张预都曾为其作注。后来,南宋吉天保将上述十家注与唐代杜佑所著《通典》中的《孙子》引文注汇为十一家注,刻成《十一家注孙子》,此本堪称《孙子》的集大成者。到了清代,经藏书家孙星衍校订考辨后,更名为《孙子十家注》,此本成了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为实用的《孙子兵法》读本。本书以天津图书馆藏嘉庆二年(1797)孙星衍校订本为底本,并参考其他版本,择善而从。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一文中的“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意为败局已定,退却才是上策。此后,这个说法广为流传。到了北宋,“三十六策”被固定为“三十六计”。及至明末清初,又有人根据历史上的线索,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编撰成《三十六计》一书。遗憾的是,此书编撰者到底是谁、具体成书于何年,已经难以考证。
《三十六计》全书仅5000余字,共分六套,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一套又各包含六计,共三十六计。这些计策都简单、具体、明确,并征引一些宋代以前的战例,操作性非常强。同时,原著中还借助孙武、吴起、尉缭子的思想对每个计策进行解说,并借鉴《易经》和古代兵书的措辞方式,文字精简,内涵丰富,准确剖析了敌对双方力量对比的转化机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逻辑。
为了便于读者将这两部虽成书时间相差2000年,却彼此关联紧密、互为映证的千古奇书“一站式”阅读,本书特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合二为一,再经过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的认真审校、精心翻译,辅以最能展现相应计策智慧精髓的若干历史故事,有道有术,有考有解,以期为读者奉上一份原汁原味、浅显易懂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第一篇 计篇
不可轻易发动战争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军事是一个国家的首要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否要发动战争,以及如何作战,都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观察、研究,再作决策。



注释
①兵:当名词用时,指士兵、军队、兵器;当动词用时,指用兵。此处指军事战争。

历史再现

吴越争霸
公元前497年,越国国君允常去世。吴国国君阖(hé)闾(l()是允常的宿敌,他听说这个消息后,没有多加考虑,就想趁越国办丧事的机会出兵攻打。第二年,阖闾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吴军入侵时,允常的儿子勾践已经继位。父亲的亡灵尚未安息,仇敌就来侵犯,这让勾践十分愤怒。他挑选了几十名勇猛的士兵,分成三批,称为“敢死队”。吴军来犯时,勾践分三次派出敢死队,让他们冲到吴军阵营前面。敢死队冲出去后却不作战,而是对着吴军怒吼,然后齐齐拔刀自刎,三次都是这样。吴军从未见过这样的战法,个个目瞪口呆。就在这时,勾践派出越军突袭吴军。吴军猝不及防,四处逃散,吴王阖闾也被射伤,不久就去世了。
阖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夫差谨记在心。夫差即位后,开始养精蓄锐,重整吴军,就这样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带领吴军操练,一心想杀死自己为父报仇,他就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大臣范蠡劝阻说:“战争说到底是凶器,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首先都是违背道德的,主动攻击更是不得已的下策。所以最好不要这么做。”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率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出动全国的精兵强将,勇猛迎敌,最后大败越军,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
这个时候,勾践才明白过来,将战争当儿戏是大错特错的。他追悔万分,叹息道:“看来我要死在这里了!”他听取范蠡的建议,向吴王请罪,请求做奴仆。吴王答应不灭越国,并饶勾践一命,将他押送到吴国做奴隶。此后三年,勾践忍辱负重,让夫差消除了戒心,允许他重返越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治理国家。几年过去,越国实力已经大致恢复。但是勾践没有轻易出击,而是听从大夫逄(p1ng)同的建议,结交齐国,并与楚国、晋国交好,等待时机联合三国之力攻打吴国。
公元前484年,吴王受小人挑拨,杀了忠臣伍子胥,勾践向范蠡询问说:“吴王杀光了忠臣,现在身边都是些阿谀奉承之人,现在我们可以出兵了吗?”范蠡回答:“还不行。”
公元前482年,吴王带领精英部队去会盟诸侯,吴国都城没有强兵防守。勾践问范蠡:“现在可以进攻吴国了吗?”范蠡说:“可以了。”
勾践派出两千名水军和四万精兵,又派六千名训练有素的近卫军和一千名将领,向吴国进发,一举击溃吴都守军,吴国太子也被杀死了。在外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听说国都沦陷后,让人封锁消息,然后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评估了越国军队的实力,认为还不足以灭亡吴国,于是答应讲和。
此后四年,勾践多次发兵攻打吴国,但都没有急于求成。在此期间,吴王夫差却屡次对外用兵。公元前476年,吴国与齐国、晋国交战,吴军疲惫不堪。勾践趁机再次出兵,大败吴军,围困吴国都城两年多。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刎,吴国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争斗,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故事之一。两国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每次胜负的关键,无不是看谁准备得更充分,准备充分者获胜,而草率用兵者失败。
勾践最初的战败,是因为他把战争当成儿戏,以为“先发”就能“制人”,没有意识到战争是整个国家力量的比拼。军队的多寡、武器装备是否充足、自然环境是否有利、时机是否恰当,以及国民是否支持,等等,都关系到战争的胜负,甚至国家的存亡。因此,必须谨慎、细致、全面地考察各方面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应该进入战争状态。
勾践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卧薪尝胆,即使国力恢复之后,也保持着克制,不贸然动兵。他认真听取大臣的意见,对敌我情况进行多方面分析,采取最有利的作战策略。忍辱二十一年后,他终于等来最佳时机,灭了吴国。

观五事而知胜负
故经①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②: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战争关系国家的存亡,因此要分析敌我双方的五方面情况,对双方的情况加以比较,以此探索双方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规。
道就是战争的正义性,也就是君王的作战意志和臣民的意愿是一致的。国民百姓支持战争,不惧生命危险,甘愿为君主而死。这就是有道。
天是指天气、环境、寒暑、昼夜等各种自然气象、季节的因素。
地就是地理环境,包括战争的路程远近、所占据地区是险要还是平坦、战场是宽广还是狭窄,以及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这些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
将就是率领军队的将领,将领要有作战的谋略和打仗的勇猛。对士兵要抚恤,同时须奖罚有信,严明军纪。
法就是整个作战部队要有层次分明的组织机构,每个组织要有法令制度来管理人员的编制、资源的保障、物资的调配等战争中的事情。
这五个方面,作为一军的将领都要有充分的认识、深入的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通过考察分析双方的各种情况,并据此加以比较,以此预测战争的胜负。哪一方的君王更贤明,民心更齐?敌我双方的将领谁能力更强?哪一方具备天时地利的优势?哪一方的军纪法规执行得更有力?军粮、武器装备等军需物资哪一方更充足?哪一方的士兵更能打仗?哪一方的奖罚分明?知道了这些情况,我就能判断谁胜谁负了。



注释
① 经:古代指纺织物上的纵线,即经线,在此作动词用,意思是衡量、分析。
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同上句“经”的意思一样,指分析比较;计,在此指下文“主孰有道”等几个情况;索,意思是索取、获得;情,指战争中的敌我形势。

历史再现

武王伐纣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他暴虐无道,百姓苦不堪言。周武王的父亲——文王姬昌施行仁政,很多诸侯都归附了他。
文王去世后,武王登位,任命具有智谋的太公望为太师,贤能的周公旦做辅相,又重用召公(武王的弟弟)、毕公(武王的弟弟)等贤臣辅佐自己。武王以文王为榜样,施行仁政,广招人才,抚恤国内百姓,使全国上下齐心。他打算联合百姓,承继文王的事业,筹备灭商的力量,等待时机。
武王即位的第九年,为了试探各诸侯对征讨商纣王的反应,他从大本营出发,一路号召集结军队。到达孟津(今河南中西部丘陵山区)时,他已经召集了八百多路诸侯。有的诸侯不能前来,就派了司马、司徒、司空等下属官员前来响应武王。在孟津,武王举行了讨伐纣王的誓师仪式。他说:“我虽然无知,但我的先祖有德行,我继承了先祖的功业,竭尽我所能完善各种制度,抚慰百姓,以完成先祖的事业。”在场诸侯听后,纷纷响应他,都说要攻打商纣王。太公姜子牙向大家发布命令说:“召集你们的士兵,跟着武王出发,落后的一律斩杀。”
渡过河之后,军队扎营歇脚。突然有一团火从天上掉落到武王住的军帐上,这团火不停地转动,最后变成一只赤红色的乌鸦,发出震耳的啼叫。武王把这当作不祥的征兆,对诸侯联军说:“此乃天命,现在还不是讨伐纣王的时候。”于是就率领军队回去了。
两年后,武王听说纣王更加暴虐了,纣王杀死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商朝王室内乱,很多臣子都逃奔到周国来了。武王通告全体诸侯说:“殷王罪孽深重,已经到了不能不讨伐的地步了!”他招兵买马,得到了兵车三百乘、猛士三千人、甲兵四万五千人,开始东征。武王的军队出发后,各个诸侯也都发动自己的军队前往孟津,与武王汇合。在联合军出征前,武王作了《泰誓》,声明此次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他说:“殷王让自己的宠妃干预朝政,他听从妇人之言,以致自绝于天下。如今,他杀死了亲族兄弟和儿子,远离了天、地、人的正道。我奉天命征讨他,希望各位一起努力吧。此次出征,只能胜,不能败。因为不会再有第二次!”四方诸侯国群起响应,各地百姓听后群情激奋、热血沸腾。
不久,周武王率领联合军顺利渡过黄河,很快到达了商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卫辉市)。到达牧野后,武王发表出师宣言,列举纣王种种劣行:听信妖女妲己之言,不祭祀祖先;任用奸臣,排挤忠良;鱼肉百姓,残害至亲,以致民不聊生,人神共愤……他说:“我顺应天命去讨伐商纣王,你们也一起讨伐他吧。让我们直捣朝歌,严惩暴君,不得全胜誓不停息!”全军上下重复着“直捣朝歌,严惩暴君,不得全胜誓不停息”!将士的力量威慑天地,以至地动山摇。誓师完毕后,诸侯联合军的四千辆战车,在牧野摆开了阵势。
商纣王派出数倍于武王的军力抵抗,他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很多士兵都没有打仗的心思,尤其是那些下级士兵,他们怨恨商纣王,巴不得武王赶快进攻。两军交战时,商纣王的军队士兵纷纷倒戈,转而攻打商纣的军队。牧野一战,胜负很快分晓。商纣的军队崩溃,商纣王败逃入朝歌,穿上他的华美服装,登上鹿台,投入火中,自焚而死。诸侯们和商都的百姓都朝拜武王,尊他为天下共主。武王灭亡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牧野之战,武王的军力并不如商纣王的多,但最终武王取胜,其主要原因就是武王占据了战争中“道”“天”
“地”“将”“法”这五个方面的优势。武王屡次对诸侯和百姓宣称纣王的所作所为违背了天地正道,自己讨伐商纣完全是出于道义和天命。有“道”则师出有名,也就获得了大众的支持。这也是孙子把“道”放在决定战争胜负的首位的原因。
战争的胜负受地理环境和天气的影响,将领的才能和军队的整体能力也决定成败。所以,光是有“道”还不足以取胜,要等到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时机,也就是同时具备了“天”“地”“将”“法”的优势后,战争的胜利就可以保证了。正如武王一样,有“道”有“将”有“法”,等来最好的时机,最终灭了商纣王。所以说,打仗要从五方面去把握战争形势。


君主必须信任所用之人
将①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②;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③,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④也。

如果国君听取我的作战计策,将其用于指挥作战,那战争就会得胜,我就留下来;如果国君不听我的计策,即使任用我,战争也会失败,那我就离开。接受了我的作战思想和方针,我还将从其他方面造势,以“势”作为辅助,使计策得以顺利地施行。所谓“势”,就是以“有利于我方”为原则,在战场上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注释
① ?将:在此读jiāng,表示假设,意为如果。
②?之:在此作为音节助词,没有实意。留之,意为留下来(辅佐君王)。
③?计利以听:计策有利而已经被听取采纳。
④ ?因利而制权:根据实际有利的情况,采取相应的作战行动。因,意思是根据。制权,采取应变的行动。


历史再现

刘邦用韩信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为刘邦争夺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韩信最初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跟随项羽的叔父项梁。项梁战死后,项羽做了楚军将领,韩信就归属了项羽。韩信具有谋略,他多次向项羽献计,但项羽都没有采纳,最后也只是让他做了个郎中。韩信见项羽不重用自己,便有了脱离之心。等到秦朝被灭,他就离开了项羽,转而投靠了汉王刘邦。
韩信刚到刘邦军营时,刘邦因为他在项羽手下当过小官,也让他做了个小官,让他负责粮饷。后来,通过滕公夏侯婴的推荐,韩信升为了治粟都尉。刘邦虽然升了韩信的官职,但因没有发现他的军事才能,所以对他并不重视。而刘邦的手下夏侯婴和萧何却已经发现韩信是个军事奇才了,所以多次向刘邦举荐。刘邦仍没把韩信放在心上,韩信逐渐心灰意冷。等到刘邦率军到达封地都城南郑时,韩信就逃出了刘邦的军营。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后,连夜去追赶韩信,又把他带了回来。萧何再次向刘邦推荐韩信,极力劝谏刘邦重用他。刘邦满口答应下来,当即让人召来韩信,说要改任他为大将军。萧何见刘邦的态度不认真,又谏言说:“大王待人一向粗枝大叶,不讲究礼节,显得傲慢。如今你说要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却像召唤小孩子一样把他召来。您如此对待人,这就是韩信不肯留在汉营中的原因啊。大王如果决心重用韩信,就应该举行郑重的任命仪式,选个良辰吉日授予韩信官职,这样才算任命。”刘邦采纳萧何的建议,举行了隆重的任命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从此,汉军士兵无人不知韩信。
任命仪式过后,刘邦又与韩信畅谈,认真听取了他的军事谋略。韩信向刘邦分析了天下形势,并将楚军和汉军的实力作了精确的对比,最后建议说:“按照约定,大王您本该在关中称王。项王违背约定,让您做汉王。如今,不仅秦地的乡亲父老怨恨项王,天下人也更多地偏向归顺您。这个时候,大王如果领兵东进,平定三秦封地易如反掌,争取天下也势在必得。”刘邦听完韩信的分析,大大赞赏他的谋略,觉得相识恨晚。
回到封地休整四个月后,刘邦就采用了韩信的计策,派樊哙率领一万人去抢修连通汉中、巴蜀的栈道,暗中却率领精锐部队从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驻守陈仓的雍王章邯只听说汉军在修栈道,万万没想到刘邦会偷袭而来。结果,章邯投降,陈仓被攻克,驻守关中东部的塞王司马欣和北部的翟王董翳也相继投降。刘邦一举平定了三秦,攻取了关中,打开了东进的大门。
此后,刘邦继续领兵向东,攻打项羽。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韩信一直握有行军指挥的大权。直至楚汉争霸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韩信仍作为汉军的统帅,部署战略。
刘邦夺得天下后,曾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无可置疑的。张良曾说,刘邦要想夺得天下,没有韩信是不行的。萧何则把韩信誉为“国士无双”。这样一个军事奇才,在项羽手下做事时却只是一个郎中。千里马得不到主人的信任,被困于马圈中不能驰骋,跟普通的马也没什么区别,因此韩信离开了项羽。刘邦得到韩信后,也差点犯了同项羽一样的错误。然而刘邦与项羽不同,他虽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但他善于用人,且信任所用之人。即使不确定韩信的才能,但刘邦信任萧何,也就相信他举荐的人,因此最终没有错失韩信。可以说,正是刘邦对韩信的信任使韩信留在了汉军,也因此打败了项羽。有意思的是,当韩信打败项羽的大将龙且后,项羽害怕了,让人去劝说韩信反叛刘邦,以“三分天下”诱惑韩信。韩信最终没有答应项羽。所以说,君主用人就要信任他。君主对将领信任,将领也会信任君主。只有双方建立了信任,才能发挥出将领的才能,并保证军事行动的统一和谐,从而取得胜利。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