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
》
售價:HK$
126.3
《
Java编程问题
》
售價:HK$
171.4
《
尚书:华夏的曙光
》
售價:HK$
66.7
《
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
售價:HK$
101.2
《
精神的奥德赛:罗洛·梅传
》
售價:HK$
98.9
《
闲坐说金庸:揭秘比小说更精彩的金庸人生传奇
》
售價:HK$
74.8
《
二战新史:鲜血与废墟中的世界,1931——1945
》
售價:HK$
216.2
《
汉字古今谈
》
售價:HK$
41.4
|
編輯推薦: |
1、本书是“司马辽太郎中国游记”系列中的一本。这一系列是司马辽太郎先生游历中国时写下的珍贵的中国印象,通过文字带领读者领略他眼中独特的中国之美。
2、司马辽太郎先生在日本被称为国民作家,其著作具有塑造日本民众历史观的影响力。这一系列丛书记录了这位日本重量级作家对中日两国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司马辽太郎中国游记”系列中的一本。这一系列是司马辽太郎先生游历中国时写下的珍贵的中国印象,记录了这位日本重量级作家对中日两国历史与文化的深入思考。这本《司马辽太郎中国游记·西南纪行》记述了司马辽太郎先生1981年到访四川、云南时的所见、所感、所思,包含了大量关于中日两国,尤其是日本和四川、云南的历史文化、地理风俗的对照思考。全书夹叙夹议,文采斐然,且颇具幽默感,字里行间流露着文化交流的诗意。
|
關於作者: |
司马辽太郎,日本文学巨匠,因其作品对日本民众历史观的塑造有很大影响,因此也被称为日本国民作家。代表作包括《坂本龙马》《国盗物语》《坂上之云》等。其历年作品先后斩获多项日本文学大奖,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经久不衰。1993年获颁代表日本最高荣誉的文化勋章。在他逝世后日本以他的名字命名“司马辽太郎奖”,并设立司马辽太郎纪念馆,用以纪念他。
|
目錄:
|
遥远之地
入 蜀
蜀人之洁净
蒟蒻问答
成都漫步
随风飘扬的海椒之味
鬼 肉
古代水坝
孔明与纸
灌县农家
陈寿与孔明
孔明之政
葛 巾 像
浣 花 村
古代西南夷
竹 园
银桦的街道
滇池登高记
睡 美 人
大航海家
人类群体
昆明昼寝
彝族村庄
石 拱 桥
张 飞 图
昆明街边
|
內容試閱:
|
杜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他一生都在流浪。
杜甫的流浪不同于在诗人中常见的那种痼疾一般的流浪,他是因战乱所迫不得不这样做。他为了躲避战乱而辗转各地,同时也是为了养家糊口,求得安身之所。
他在冬天湘江的船上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前文已经提到过杜甫于四十八岁那年的十二月翻越过“鸟飞绝”的艰险蜀道来到成都。
在那之前,他在中国西北偏僻之地秦州及周边地区生活了数月。其间,他甚至有时候会把猴子吃剩的果实捡来吃。他的目的地蜀(四川省)农业兴旺,即便在乱世也能形成独立经济圈,人们的生活非常安定,因此很容易获取食物。并且,杜甫在成都还有当官的表亲和故友,他们多少能帮他一点忙。实际上,杜甫入蜀之后也得到了他们的照顾。
他在成都郊外建了一座小小的草堂,过上了久违的安定生活。可以说杜甫一生当中,在成都度过的这几年才是最安乐的。
虽然今天人们对杜甫的评价已经定型,都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是他在世的时候却只有一部分内行人对他有很高的评价,除此之外他并没有得到什么盛名,直到死后才得到认可。尤其是在宋代以后,杜甫开始受到人们的无比尊敬。
他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只住了四年,草堂在他离开之后也就朽败了。到了杜甫大受赞赏的北宋时期,人们对草堂进行翻修以表纪念。自此至清朝期间,草堂久经风霜。后来,仰慕杜甫的成都官员以及有钱人还为草堂增建了庭园以及几栋殿堂。新中国也对草堂的建筑物以及庭园的竹木进行了保养维护。这便有了如今的“杜甫草堂”。
杜甫心里藏着极度的忧郁。
杜甫的传记为《旧唐书·杜甫传》。另外,他留下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和三十多篇散文,也都讲述了很多关于他自己的事。
杜甫出身于离洛阳很近的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其家族文武官辈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祖父杜审言(约645—708)。杜审言虽然在仕途上只做到了地方官,但他作为诗人的名声高到《旧唐书》中都有其传记,即“杜审言传”。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并未得到与其才学相符的官职,这是因为他恃才傲物,而且性格偏激得有些病态。杜审言在江西任地方官时遭到同僚陷害,于是他十三岁的儿子杜并(杜甫的叔父之一)把短刀藏在怀里去见父亲的同僚,用刀刺杀对方之后自尽。祖父与叔父表现出来的过激性格或许杜甫也继承了下来,不过他采取了一生漂泊的方式将其深藏于心,又或者是通过诗词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杜甫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每每落第。当时恰值玄宗皇帝在位,而李林甫(683—753)这个恶人( ?)当了宰相之后独掌朝纲,据说他十分嫉贤妒能。在李林甫的秘密指示下,天宝六年(747)的一次科举选拔中,所有考生竟都没有合格,而杜甫就是受害者之一。
由此导致的怀才不遇之心境则成了杜甫一生的基调。杜甫一生从未耕种过。他带着包括仆人在内为数不少的一家人漂泊各地,有时为了谋生而捡个小官来当。然而只要遇到不称心之事,他就会抛下官职去到别处。
杜甫与同时代的官僚诗人不同,在流浪期间了解了民间的悲欢。他虽然把百姓的话吸收到了诗中去,但却从来没有像他们一样干过体力活儿。
对于杜甫的这些经历,我年少的时候——现在也是如此——没有办法不觉得奇怪。他为什么不垦田耕种呢?又为什么不去找个比如商店记账伙计的工作挣钱呢?若是在江户时期的日本社会,一个人即便有着杜甫那样的才华且出生在地方小有名气的家族,只要没能走上仕途,他肯定会为了谋求生计而自觉地考虑温饱问题,很少会有人采取杜甫那种活法。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君子或士大夫、读书人的阶层因从事的是精神劳动,故其地位高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所谓“君子”,在孔子发展起来的儒家学说中指的是具备了高度道德性的理想型人格,也被用来指代官员。其前提就是无德之人不能为官。从这一颇为架空的前提来看,这两种含义在理念上并不矛盾。君子的反义词为小人,其基本含义指庶民、劳动者,同时也指无德之人。孔子在《论语》中很自然地为君子、小人分别赋予了上述两种含义。
到清末为止,中国、朝鲜的君子(大官)绝不会亲自劳动。与西洋人建立邦交之后,中国的地方长官曾看到过欧美的领事与其部下一起动手调换椅子的位置,甚感疑惑——那家伙是小人吗?他们产生了误解,甚至不愿意与对方平等对话。
杜甫虽不常在官位,但他属于知识分子阶层,因此他是君子,至少也算是从未想过要委身当小人进行体力劳动的阶层。
杜甫确实是怀才不遇。后世之人认为怀才不遇是他后来的真实人生充满戏剧性的原因,也认为其怀才不遇的经历与其杰出的诗作有着同样的分量。在人们眼中,他的人生也充满了诗意。但若从日本式的观点来看,说是怀才不遇,其实不过是科举考试落第没能当上大官罢了。坎坷——车辆行进艰难的样子、诗人不得志的状态——这个词在杜甫的诗中出现过。但是从江户时期的日本式观点来看,或许杜甫不应该带着家人到处给朋友添麻烦,而应该找工作或者是学点手艺好好干活。
若以正统儒教的规矩来看,江户时期即便是武士身份也算作“小人”。比如,中津藩士福泽谕吉在咸临丸渡美时成了幕府大臣的随从——拿行李的人;长州藩武士身份的井上闻多(馨)与其友人伊藤俊辅(博文)一同乘坐怡和公司的船偷渡去英国时,在航程中都当过最低级的船夫。另外,在长州藩乡里有宅子的石取藩士基本上都是由户主亲自耕种,他们的生活和农民并无二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