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古代金属印章史

書城自編碼: 376198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专业史
作者: 曾杲
國際書號(ISBN): 9787541163470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0.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银元时代生活史
《 银元时代生活史 》

售價:HK$ 105.6
大唐兴衰三百年3:从女主当国到开元盛世
《 大唐兴衰三百年3:从女主当国到开元盛世 》

售價:HK$ 69.6
直击核心:通向卓越教练之路的革命性方法
《 直击核心:通向卓越教练之路的革命性方法 》

售價:HK$ 117.6
高性能储能器件电解质:设计、制备与应用
《 高性能储能器件电解质:设计、制备与应用 》

售價:HK$ 105.6
四时如意 国风纹样线描涂色集
《 四时如意 国风纹样线描涂色集 》

售價:HK$ 59.8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
《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 》

售價:HK$ 93.6
森林:保护6万种树木的家
《 森林:保护6万种树木的家 》

售價:HK$ 86.4
数字经济:“数字中国”顶层规划与实践路径
《 数字经济:“数字中国”顶层规划与实践路径 》

售價:HK$ 82.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6.7
《 提头来见:中国首级文化史 》
+

HK$ 96.6
《 中国服饰史 》
+

HK$ 76.6
《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文集) 》
+

HK$ 186.4
《 砚史: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 》
+

HK$ 133.7
《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 》
編輯推薦:
以历史先后顺序为纵贯,研究从先秦到清朝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金属印章,以及各个时期的官印的典型代表
內容簡介:
本书以历史先后顺序为纵贯,从先秦到清朝,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这些历史时期的金属印章,以及各个时期的官印的典型代表。讨论各个历史时期的印制、印章使用方法、印章制造方法,并着重在明清两代中,将这些金属印章与同一历史时期产生的篆刻进行对比研究、讨论,探讨这一时期金属印章对篆刻创作的影响,并归纳篆刻艺术产生的源头。
本书结合历史背景,进行了大量分析,界定了各个历史阶段中,印章的本质性问题。用大量史料,讨论了印章的使用方法,打破了以往的一些固有观点,提出了新的,更符合历史实际的看法,这是在印章史研究中的很大进步。突破了印学研究中一直秉承的“崇汉”观,以及探讨唐宋以来官印的美学构成以及对后世创作的影响。这是在今天的篆刻史料中,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關於作者:
曾杲
生于1969年
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
四川省新联会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西蜀印社社长
《印·道》主编

主要代表作
《曾杲篆刻—当代篆刻家自选作品集》(四川美术出版社)
《中国戏画》(中国世纪出版社)
《器物》(中国摄影出版社)
《永远不说再见——曾杲篆刻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旧时月色——曾杲纯银铸造篆刻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通往未来的列车》(四川文艺出版社)
《直觉——曾杲蟠条印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目錄
序言 001
引言 005
三千年印章,七百年篆刻 008
被“制造”出来的艺术 012
先秦:最初的光彩 030
汉:两汉法度 046
魏晋南北朝:魏晋遗印 072
隋唐:隋唐印说——蒙尘的华章 088
宋:皇权的注解 126
元:文化和商业的碰撞 174
明清:官印体系极致而微篆刻体系兴盛崛起 190
后记 242
部分参考文献 248
內容試閱
从艺道路是孤独而坎坷的,对于篆刻家来说更是如此。其孤独在于艺术创作所需要的独立与静思,在一定程度上,你很难获得同道与知音。而坎坷,则是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和对知识不断地学习。在所有艺术门类中,篆刻无疑是与学术关系最紧密的一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篆刻家,还需要是文字学家、艺术史学家,在同等的时间容量内,势必要求篆刻家有更多的积累和学习,真正贯通,方能有成。
篆刻与艺术史和古文字的密切关系,是构成这门艺术形式的根基与土壤。脱离了对于艺术史尤其是印章史和古文字的研究,篆刻本身的基础便不再成立。对于印章史的研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局限于一个很窄的范围内,很多历史学的手段并未运用到其中,这造成了充斥在印章史中的很多观点实际是臆造而成。至少在近代以前,关于印章史的很多论断都有谬误,需要不断进行修正。
在篆刻创作中,还存在一个观念更替的问题。自从元代吾丘衍等提出了“崇汉”的观念后,历代都将汉印奉为圭臬。从文化意义上而言,这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实际创作中,这种观念却带来了很大的干扰,这让历代很多篆刻家难以跳出藩篱,即便有所创新,也需要披着这层观念的外衣,让篆刻艺术不能坦然进步。
对于这种观念,丁敬早在清初便提出过不同意见,他说的“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其意便是打破汉印的常规,寻求更多样的创作形式。但囿于当时能见到的印章实物有限,且对于印章的断代、研究都还不深入,时人很难真正探寻到历代印章本来的样貌。丁敬的这种观点,跟随者寡,最后也不了了之。
对历代印章比较深入细致成体系的研究,还是在近代以后。这种研究的成熟,有两个先决条件,其一是清代乾嘉学派对于考据学的重视,形成了一定的风气,人们对于历史的真实不再出于臆造,而更愿意以实物来说话;其次是考古发掘,提供了大量的历史实物以供参考。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直到近代以后,方才可以说,人们对于中国历代的印章有了比较真切的认识。印章史以及印学史,也是在这个时候才丰富、完整起来。
但印章,毕竟是“小物件”,在历史中更多是以“证据”的形式出现,谈不上对历史的推动和对社会的影响。因此在主流的历史研究中,历代的印章并不太受重视,对于印章史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篆刻家、古文字学家等群体中,尤其以篆刻家为主。这就形成了新的问题,即考察的视角不同,难以形成全局性的结论。篆刻家考察印章,主要是以其美学构成为主要考察因素,而古文字学家则单纯从文字入手,对于印章本身的研究皆有所欠缺。
曾杲的这本书,打破了这种藩篱,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以构成印章的材料入手,运用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详细梳理了历代印章的形制、制作方法和应用范围等,构建了关于印章在历史中流变的整体图景。
中国历代印章,在文人篆刻出现之前,金属是主要载体;在文人篆刻出现以后,金属的铸造印章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在实际使用中,更具体化,范围更细。以金属材料为切入口,其研究可以触及到以往印章史研究所难以碰触到的几个区域。其一,是印章的制作方式。曾杲在这本书中,详细地讨论了金属印章的铸、刻关系问题,对于印章史来说,算是具有总结性的,比较可靠的论断。其二,是印章运用的“公”“私”问题。印章本身具有凭证、权力象征等功能,在历史中,印章也一直以这样的形态存在,但在以往的考察中,对于印章这种本质讨论得不多。曾杲在这本书中,结合历史背景,进行了大量分析,界定了各个历史阶段中,印章的本质性问题,这一点尤为可贵。其三,结合大量史料,讨论了印章的使用方法,打破了以往的一些固有观点,提出了新的、更符合历史实际的看法,这也是在印章史研究中的很大进步。其四,突破了印学研究中一直秉承的“崇汉”观,讨论了唐宋以来官印的美学构成以及对后世创作的影响。这一点在今天的篆刻创作中,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曾杲写出这样一本具较高水平的印学理论著作,足见其研究之深入,用功之深。这本书,不仅仅是他个人研究的成果展现,同样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印学研究进步的展现,我很欣慰看到这样一位篆刻家在印学研究中的成长,也希望他未来能在印学研究、篆刻创作中,做出更多的成绩。
孙慰祖
2021.6.9于海上

在中国艺术史中,没有哪一门艺术像篆刻这样,拥有如此清晰的源流与传承。从宋代发端,元代形成,直到今天,篆刻这门艺术在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被记录在案,何人发轫,何人创立,何人首刊……皆有详述,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而言,这种历史轨迹实是不太合常理的。
无论书法也好,绘画也好,细究其历史,都是社会群体审美发展到一定程度,然后在个别突出的艺术家身上体现,继而形成影响,流传后世。其传承脉络是清晰的,但形成的过程却是模糊的,不会具体到某一个体。
以书法为例,西周(前1046—前771)时期,人们开始以字书为范本,进行识字和书写训练。但直到西汉(前206—25)末年,书家的作品才为人们所收藏,这一过程的时间跨度,至少也在七百年以上。
在这一过程中,诞生出了很多书家,也正是因为这些书家的引领,逐渐形成规范,才最终使“书写”进入艺术范畴。“书家作品逐渐成为与字书并行的习字范本,而字书重在识字正字,书家作品最终成为习字的主要依据。”①
在关于篆刻发端的问题上,虽然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言米芾者,有言赵孟頫、吾丘衍者,但只是判断的不同,其落脚点始终在个体身上,大多数说法,也都未超出上述三人。
赵孟頫的《印史序》为汉印审美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他在这篇文章中说“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着重强调了汉、魏印章“质朴”的审美概念,直到今日,都被奉为圭臬。吾丘衍则是从技术层面更进一步进行了分析。
但细究之下,赵、吾二人的印学观点,并不单纯,在艺术之外还有许多别的心思,由此引出了对于篆刻这门艺术产生源头的思考——篆刻到底从何而来?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则又会引发对于篆刻作品创作手段的思考。在元末以前,历史中的绝大多数印章都是金属材质,元末之后,石质印章才在文人中逐渐普及。材质与印章的制作方式直接相关,当以创作(制造)手段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的印章进行研究时,一扇新的大门在我面前出现。
“复古”不古的赵孟頫
在中国艺术史上,赵孟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艺术创作上力倡“古意”。他曾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但这种“古意”究竟是他的艺术观念还是心底情节的投射,尚不好说。中国文人都有着崇古尚雅的历史情结,总会将先贤奉为圭臬。而这种对于前代的推崇,究其根本,大多只是对现实无奈反抗的折射而已。
遍翻历史,历朝历代都有“祖宗之法不能变”的说辞。甚至就连近代的维新变法,都还有康有为假托古人,写下《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赵孟頫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能见到不少“古代”的书法、绘画,但这种“古”是否已经远及汉魏,还值得商榷。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赵孟頫在艺术上的范本,于书法而言更靠近两晋,绘画则是在宋画上的突破,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元素。
赵孟頫的书画师承不明确,在史料中也只有零星的记载。元明之交的学者陶宗仪(1329—约1412,字九成,号南村,台州黄岩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学识渊博,工诗文,善书画。)在其《辍耕录》①卷七之《赵魏公书画》中说:“魏国赵文敏公(孟頫),以书法称雄一世。画入神品,其书,人但知自魏、晋中来,晚年则稍入李北海耳。尝见《千字文》一卷,以为唐人字,绝无一点一画似公法度。阅至后,方知为公书。……则知公之书所以妙者,无帖不习也。”
元代统治阶级以蒙古人为主,他们并不擅长文事,元代文化与宋代相比,可谓停滞乃至倒退的。有少量的突破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和对前代文化的继承。总体来看,元代文化是粗放而颓势的。
在汉族士大夫、文人的圈子里,自南宋以降,国事衰微,于文学、绘画、书法等文艺领域里又难免有“衰朽之气”,这些都是沉闷与压抑的。于是不难理解,为什么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代的很多艺术家会提出“宗法晋唐,恢复古法”。
实际这是文人在元代压抑的政治环境中的反抗,名为复古,实乃以此为名进行的创新,这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情形类似。
赵孟頫出身皇家,虽然其家庭在南宋末年已显贵不再,但文化上的传承一直保留,这也可以理解他为何崇尚古雅美。他的审美正是对于宋代以士大夫为代表的审美观念的继承。
赵孟頫的书法就是追溯晋唐之法,以二王为准则,其书学观的具体实践则是学习魏晋之法,把方向指向了二王。
曾有不少资料提到过赵孟頫曾随钱选(1239—1299,宋末元初著名画家,与赵孟頫等合称为“吴兴八俊”。他继承了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绘画中的“士气”,在画上题写诗文,萌芽了诗、书、画的紧密结合。)学画,但遍观赵孟頫文稿,他在提到钱选时,都称之为“友”。这足以证明,他并未对钱选执弟子礼。赵、钱二人在绘画上相互影响是可能的,但关于其师生关系的描述存疑。
赵孟頫在绘画上的贡献,更多还是集中在理论。就实际的创作而言,并未与宋人有太大区别。赵孟頫一直反对宋代的院体画程式,而其中又主要指以马远、夏珪等人为主要代表的南宋画法。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