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张栻传(叙述其治学湖南、主教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等重要阶段)

書城自編碼: 375321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历史/地理人物
作者: 陈谷嘉
國際書號(ISBN): 9787545566468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2.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售價:HK$ 81.6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售價:HK$ 94.8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售價:HK$ 168.0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售價:HK$ 69.6
那一抹嫣红
《 那一抹嫣红 》

售價:HK$ 70.8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售價:HK$ 54.0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售價:HK$ 141.6
鼻科学与前颅底手术——基于案例分析
《 鼻科学与前颅底手术——基于案例分析 》

售價:HK$ 35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2.5
《 亚历山大大帝 》
+

HK$ 96.6
《 六朝人物 》
+

HK$ 74.8
《 国士无双:韩信传奇 》
+

HK$ 65.3
《 胡雪岩的启示(最新插图版) 》
+

HK$ 247.5
《 甲骨文丛书·拉斯普京:信仰、权力和罗曼诺夫皇朝的黄昏(全2册) 》
+

HK$ 69.3
《 竹林七贤传:狂我的狂妄,荒我的荒唐(如果一定要选择,我选择尊严与自由。竹林七贤,身处世而心逍遥。) 》
編輯推薦:
本书为四川历史名人丛书传记系列之一本,主要讲述了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张栻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湖湘学、湖湘学派及蜀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书从张栻的家世生平入手,叙述了他随父亲张浚奔波的人生经历,以及在父亲去世之后治学湖南、主教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等重要阶段,尤其重点记述了其理学主张和思想,生动呈现出张栻对湖湘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內容簡介:
张栻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理学上,张栻对宋代理学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构建了独特的具有层次性的本体论逻辑结构体系;教育上,张栻重视书院教育,主张对民进行教化,主教岳麓书院八年,使岳麓书院发展成为宋代书院的佼佼者。
本书以张栻的生平为脉络,重点记述和阐释了其以太极、性、理、心为基本范畴的理学本体论思想体系和以“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为目的的教育思想,生动呈现了张栻思想对湖湘学派、湖湘文化的千年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其传回蜀地后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關於作者:
陈谷嘉,湖南宁乡人,湖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湖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1992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国伦理思想史、宋明理学、中国书院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出版有《儒家伦理哲学》《岳麓书院名人传》《湖湘学派源流》等著作,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史研究》等刊物有多篇论文发表。
目錄
章 张栻生平传略
一、张栻的生平 _ 003
二、张栻的仕途经济 _ 009
第二章 张栻本体论的逻辑结构体系
—、太极说 _ 019
二、性说 _ 023
三、理说 _ 027
四、心说 _ 031
第三章 张栻认识论思想体系的特色
一、识心与明心 _ 037
二、“居敬”与“格物致知” _ 042
第四章 张栻的人性哲学
一、天命之性 _ 049
二、气禀之性 _ 055
三、人性与教育 _ 059
第五章 张栻的圣德王功之学
一、内圣之学 _ 065
二、王功之学 _ 075
第六章 张栻的道德学说及道德规范系统
一、以性为本体的道德说 _ 087
二、义务本位的道德规范系统 _ 093
第七章 岳麓书院的创建与张栻的教育思想
一、岳麓书院的创建 _ 101
二、岳麓书院发展的历史 _ 103
三、张栻的教育理念 _ 105
四、主张“天理人欲同行异情”的天理人欲之辩 _ 109
第八章 张栻与湖湘文化
一、“天下之言理者,性也” _ 115
二、性本体,为人类设计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 _ 118
第九章 张栻与湖湘学派
一、湖湘学派学术的基本特征 _ 125
二、湖湘学派是个人才群体 _ 129
第十章 张栻湖湘学与朱熹闽学
一、“同归而一致”的道友 _ 155
二、“缴纷往反”的论敌 _ 163
附录一 张栻《论语解》 _ 171
附录二 张栻《孟子说》 _ 179
附录三 张栻学记内容概述 _ 187
后 记 _ 193
內容試閱
四川历史名人(第二批)丛书总序
——传承巴蜀文脉,让历史名人“活”起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以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从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精髓、现代价值和传承理念等方面多维度、系统化地阐述了对待中华文化的根本态度和思想观点。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的崭新高度,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相较中华文明至今仍然喷涌和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四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源通流畅、悠久深厚。旧石器时代,巴蜀大地便有了巫山人和资阳人的活动,2021年公布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稻城皮洛遗址,为研究早期人类迁徙提供了丰富材料。新石器时代,巴蜀创造了独特的灰陶文化、玉器文化和青铜文明。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古城遗址,昭示着城市文明的诞生;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展示了古蜀文明的不同凡响;秦并巴蜀,开启了与中原文化的融通。汉文翁守蜀,兴学成都,蜀地人才济济,文风大盛。此后,四川具有影响力的文人学者,代不乏人。文学方面,汉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唐陈子昂、李白、薛涛,宋苏洵、苏轼、苏辙,元虞集,明杨慎,清李调元、张问陶,现当代巴金、郭沫若等,堪称巨擘;史学方面,晋陈寿、常璩,宋范祖禹、张唐英、李焘、李心传等,名史俱传;蜀学传承,汉严遵,宋三苏、张栻、魏了翁,晚清民国刘沅、廖平、宋育仁等,统序不断,各领风骚。此外,经过一代代巴蜀人的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还创造了道教文化、三国文化、武术文化、川酒文化、川菜文化、川剧文化、蜀锦文化、藏羌彝民族文化等,都玄妙神奇、浩博精深。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川人的根脉,是推动四川文化走向辉煌未来的重要基础。记得来路,不忘初心,我们要以“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担当,担负起传承历史的使命和继往开来的重任,大力推动巴蜀文化的传承、接续与转化,让巴蜀文化的优秀基因代代相传。
“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自2016年10月提出方案,2017年启动实施,推出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彰显了历史名人的当代价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2020年6月,经多个领域权威专家学者的多次评议,又推出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等十位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这十位名人,从汉代到清代,来自政治、文学、思想、教育、科学、史学等领域,和首批历史名人一样,他们是四川历史上名人巨匠的杰出代表,在各自领域造诣很高,贡献突出:文翁化蜀兴公学,千秋播德馨;相如雄才书大赋,《汉书》称“辞宗”。陈寿会通古今写三国,并迁双固创史体;张栻融合儒道办书院,超熹迈谦新理学。薛涛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女中豪杰;格萨尔王征南北、开疆土、安民生,旷世英雄。陈子昂提倡兴寄风骨,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李调元钟情乡邦文献,复兴蜀学,有清学术旗鼓重振。常璩失意不愤,潜心历史、地理、人物,撰《华阳国志》,成就中国方志鼻祖;秦九韶在官偷闲,精研天文、历律、算术,著《数书九章》,站上世界数学。
“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的编纂出版,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精神,推动四川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传承巴蜀文明、建设文化强省、振兴四川出版的品牌工程。其目的是深入挖掘历史名人的思想精髓,凝练时代所需的精神价值,增强川人的历史记忆,延续中华文化的巴蜀脉络,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的编纂出版,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深入挖掘名人的精神品质、道德风范,正面阐释名人著述的核心思想,借以增强川人的文化自信,激发川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澎湃力量;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着力传承中华文化的经典元素和优秀因子,促进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团结一致;始终秉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用客观、公正、多维的眼光去观察历史名人,还原全面、真实、立体的历史人物,塑造历史名人的优秀形象,展示四川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历史名人文化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能。
“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的编纂出版,注重在创新上下功夫,遵循出版规律,把握时代脉搏,用国际视野、百姓视角、现代意识、文化思维,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可读性有机结合,找到与读者的共振点,打造有文化高度、历史厚度、现代热度的文化精品,经得起读者检验,经得起学者检验,经得起社会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注重在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立足原创、新创、精创,努力打造史实精准、思想精深、内容精彩、语言精妙、制作精美的文化精品,全面提升四川出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建设文化强省、助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鼓励和文化支撑,为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四川力量。
四川历史名人(第二批)丛书编委会
2022年4月5日

一、张栻的生平
张栻,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汉州
绵竹(今四川绵竹)人。绵竹位于四川北部,地处沱江上游,为西蜀名邑,益州
重辅。此处虽为僻邑,但两汉以还,英烈名贤彪炳于汗青者颇多。宋高宗绍兴三
年(1133),即八百多年前,张栻便诞生在居于此的南宋中兴名相张浚的家中,
为张浚之长子。
根据史书记载,张栻出生在历代仕宦的家庭,为汉代张良之后,系唐代玄宗
朝宰相张九龄弟即节度使张九皋的十四世孙。先祖原居长安,于宋真宗咸平年
间由曾祖母杨夫人携子移居四川绵竹。从曾祖父定居四川,家门不衰,几代仕
宦,且政声广播。曾祖父张铉,自号希白先生,于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诏
举茂才异等,以上疏《平戎策》名于世,被知雷州,花甲之年曾以殿中丞致仕。
祖父张咸,于神宗元丰二年(1079)登进士第,历任州县职事。哲宗元祐三年
(1088),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奏篇列为天下,授宣德郎,旋签书
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判官厅公事。父亲张浚,为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一
生志在恢复中原,力主抗金;反对女真氏族贵族发动的战争,为时人所景仰。张
浚曾在钦宗、高宗、孝宗三朝供职,官除枢密使,功封魏国公。
张栻虽生于西蜀,实长于南楚。他仅八岁(1141)便离开故里四川,随父亲
张浚到长沙,此后定居长沙城南,卒后与其父张浚一样,安葬在长沙之西、衡山
西北的宁乡沩山。湖南是他的第二故乡。
张栻的家庭有良好的家教传统,他的先辈多得于家学的熏陶,他的父亲——
位极人臣的相国张浚便从小受到母亲计氏夫人的悉心教育和家学的熏陶。张浚四
岁时,父亲张咸病逝,母亲计氏夫人尚是二十四岁的青春年少的女子。张氏族人
基于计夫人年少,劝其改嫁,但计氏不从,决心抚养儿子成人,孤儿寡母遂相依
为命。计氏夫人系大家闺秀,其家族三代举进士,三代为高官,从小就受过良好
的教育。计氏夫人身挑母和父的双重职责,不但从生活上悉心抚养儿子,而且她
像古时的孟母一样,精心地教育和培养儿子成人。计氏夫人利用祖父张铉以来几
代仕宦家教材料,时时以祖父和父亲尽忠报国的言行事迹教育儿子张浚,常语
曰:“门户寒苦,赖尔成血,当朝夕以尔祖尔父为念。”张浚谨遵母训,潜心苦
读,孜孜以求,以至于老师苏元老也不甚感叹说:“张氏盛德,乃有是子,致远
未可量也!”母亲计氏夫人不仅教诲张浚如何继承先祖的学问,尤其注意对张浚
进行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的教育。可以这样说,这种教育伴随他的一生。张浚
为朝廷重臣时,值秦桧专权横行,亿兆不宁,张浚急想上本疏论,但担心招祸连
累年老的母亲。母亲计氏夫人得知儿子心事之后,便将先夫张咸在绍圣(1094—
1098)初举贤良方正对策之词诵读给张浚听:“臣宁言而死于斧钺,不能忍不
言而负陛下。”她还告诫儿子办事须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要计较个人与家庭的安
危。张浚在母亲的严责下,于绍兴十六年(1146)向高宗上了满怀忠义和痛斥权
奸秦桧的奏疏。
张浚在北伐中原时,由于李显忠与邵宏渊二将军不和,导致符离之战失利。
当时主和派借机攻击张浚,动摇抗金的军心,许多官员只知谋身自保,把抗御金
国之事抛在脑后。为了安定军心,也为了表示抗金矢志不移,正当人们忙于转移
家室避难之际,张浚特命长子张栻把老母及家室从建康搬到前线的扬州,老母及
张浚的妻室虽不能效命疆场,但从精神上给了张浚巨大支持。张浚自幼萌生爱国
之志便是得力于良好的家教传统,他一生志在恢复中原,这与家庭的教育和熏陶
是分不开的。
良好的家教传统父传子继,连绵不绝。到张浚主家时,他同样以先辈的传统
教育张栻等。张栻从小就受到家学的熏陶,当张栻四岁时,张浚便教之以忠孝之
义。朱熹所作《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云:“生有异质,颖悟夙成,忠献公爱之,自其幼学,而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义之实。”张栻生有异质未必可信,但
自幼好学则是事实,这是得力于其父的精心培养。张浚仕途并不通达,曾有几次
落职,然而他对儿子张栻的教育却始终一贯,抓得很紧。绍兴十六年(1146),
张浚落职连州,这时栻年仅十三岁。张浚开始对张栻进行系统的儒家经典与圣
人之道的教育,《行状》云:“……独絮子侄住,日夕读《易》,亲教授其子
栻。”张栻在父亲的悉心教诲下学业大进,虽年少,但脱然可语圣人之道,其事
迹不胫而走,传之遐迩,就连当时的皇帝宋高宗亦有耳闻。宋人罗大经《鹤林
玉露》云:“宋高宗尝问张魏公:‘卿儿想甚长成。’魏公对曰:‘臣子栻年
十四,脱然可语圣人之道。’”
张栻十五岁已成为一个饱学少年,在学林中崭露头角。《宋史·王大宝传》
说:大宝知连州,张浚亦谪居,命子栻与讲学。在文辞方面,张栻也不凡,常与
宋翔(湖南帅司参议官)等有诗词来往,彼此酬唱。至二十三岁,张栻理学思想
已初步形成,是岁他著《悫斋铭》便是重要标志。其文说:“士或志近,辨给智
巧;学之不知,其器则小。天下之理,惟实为贵;实不在外,当悫于己。不震不
摇,物孰加之;以此操行,谁曰不宜?”在此张栻不仅提出了湖湘学派以“实为
贵”的经世思想,还提出了“实不在外,当悫于己”的察识涵养的为学之方,并
以此作为座右铭。
综观张栻幼承家学,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在学术思想方面,从小就接受了儒家经典的熏陶,特别是“易学”
对其影响尤深。张浚对《易》颇有研究,曾得蓬州老儒严赓的推许,二人因对
《易》的言投意合而结忘年之交。张栻十三岁其父专门以《易》加以教导。张栻
为此深攻《易》,并著《南轩易说》,这显然是受了家学的影响。
其二,张浚在修德立政方面也给了张栻以深刻的影响。首先,张浚虽位极人
臣,官至一朝宰相,但居官廉洁,两袖清风。据《鹤林玉露》记载,绍兴七年
(1137)十月,因权奸排挤,张浚落职离朝,正当携箱离京时,投降派向高宗诬
告张浚箱中藏有自谋独霸西蜀的文书信件。高宗派人搜查,竟发现其随身之物尽
是经书典籍和诸子百家之类,除此之外,只是陈旧破敝的葛裘布衾。高宗闻此感
叹说:“张浚一贫如此哉!”为此赐张浚三百金。这种为官廉洁的作风,对张栻的影响很大。张栻自幼以孔门高徒颜回自期,以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职志,为此作《希颜录》上下篇,以期做清
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颜子式圣人。他一生克己奉公,洁身自好,这是与家学的熏
陶分不开的。其次,在为官当政必须选贤与能方面,张栻受其父的影响更是明
显。张浚执掌朝政时,曾明确提出“治道之本莫大乎辨君子小人之分”。尤其难
得的是,他对君子与小人的含义做了前人所不及的界定。他说:“正人如松柏,
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起。”接着把“君子”与“小人”做了
详细的质的区别。何谓君子?“大抵不私其身,慨然以天下百姓为心,此君子
也。”何谓小人?“谋身之计甚密,而天下百姓之利害我不顾焉,此小人也。”
张栻始终抓住了公与私的问题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根据。他又说“志在于为
道,不求名而名自归之,此君子也”,而小人则与此相反,“志在于为利,掠虚
美,邀浮誉,此小人也”。不仅如此,他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作风和气质方面也有
严格的区别,指出:“其言之刚正不挠,无所阿徇,此君子也;辞气柔佞,切切
然伺候人主之意于眉目颜色之间,此小人也。”还说:“乐道人之善,恶称人之
恶,此君子也;人之有善,必攻其所未至而掩之,人之有过,则欣喜自得如获至
宝,旁引曲偕,必欲开陈于人主之前,此小人也。”另外,他还指出君子与小人
的区别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难进易退,此君子也;叨冒爵禄,蔑无廉耻,此
小人也”(《宋史·张浚传》)。张浚从以上五个方面,详尽地论述了君子与小
人的区分,并以此躬行实践,史称为亲君子、远小人的贤相。张栻秉承父教,一
生以亲君子、远小人为治道之本,并以此屡言劝说孝宗,尤为感人的是,当他
“病亟且死,犹手疏劝上以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
理,以清四海,克固丕图,若眷眷不能忘者。写毕,缄付府僚使驿上,而顷乃
绝”(《宋史·道学传》)。
其三,也是重要的方面,张栻深受父亲张浚抗金思想影响。张浚一生志在
恢复中原,虽遭高宗及权奸打击,但矢志不移,他对儿子也时刻不忘对此的教
导。张浚临终时,把张栻、张杓叫到病榻前,别无吩咐,唯独嘱托说:“吾尝
相国,不能恢复中原,尽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归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
矣。”(《宋史·张浚传》)张栻牢记父训,从幼年起随父参与军机,一生反对和议,始终“与金虏不同天日”。
综上所述,正如杨万里上皇帝疏所说:“臣窃见左司郎中张栻有文武之才,
有经济之学,盖其父教养成就之三十年,以为陛下之用,陛下知之亦十年矣。”
张栻受家学的教育和培养,这是时人所共认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