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全五册)

書城自編碼: 371955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其他
作者: 曹凤岐,蔡金昌,沈迎,宋雨田,李继宗 口述,田潇、郑美辰整理
國際書號(ISBN): 9787514620498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497.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售價:HK$ 95.8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售價:HK$ 106.8
饲渊
《 饲渊 》

售價:HK$ 47.8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售價:HK$ 82.8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售價:HK$ 105.6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HK$ 105.6
将军
《 将军 》

售價:HK$ 57.6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售價:HK$ 11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0.0
《 模因论视角:木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研究 》
+

HK$ 110.8
《 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民间岁时节日卷 》
+

HK$ 43.8
《 非遗传承研究 2021(1) 》
+

HK$ 259.6
《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1.2)(精) 》
+

HK$ 165.2
《 关中皮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
+

HK$ 56.4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
編輯推薦:
5位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500余幅图片,带你走进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真实客观地记录传承人口述内容,全面呈现非遗项目的实践与传承,完整讲述传承人人生经历谈笑间将创造和人生的智慧娓娓道来,文图中尽显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字通俗易懂,图片丰富详实,一部有故事、有情感、有思考的口述史
內容簡介:
通过对5位传承人及周边人员进行采访,对传承人的口述资料进行整理,不仅详细记录了技艺传承的历程,展现出传承人在实践中的创造智慧,还体现了传承人对该门技艺的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思考,从而呈现出非遗的精神内涵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相关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本套书采访的5位传承人分别是:六合拳传承人曹凤岐、永宁南关竹马传承人沈迎、红都中山装制作技艺传承人蔡金昌、大石窝石作技艺传承人宋永田、戏曲盔头制作技艺传承人李继宗。
關於作者: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北京市文旅局直属单位,受市文旅局的委托,拟订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规划和措施;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抢救、研究、保护和整理的相关工作;拟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承担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已出版多部非遗类丛书,如《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等。

田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记者,在韩文《中国》《人民画报》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如《山河长不朽 文明永流传·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花路在前·疫情下的毕业季》《创新引领,打造中韩产业合作新典范》《“云上东博”全年无休·中国——东盟共享数字经济新机遇》等。

郑美辰,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编辑,曾参与特刊《大湾区 大手笔 大未来》、“牢记初心使命 致敬时代楷模”主题影像大展、图书《美美与共——“美丽中国 美丽世界”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专著《视角与手法:中国新闻奖国际新闻作品解析》、“优秀国际新闻传播硕士海外实习项目”(人民日报驻亚太中心社实习记者)等项目。代表作品有《打通教育脱贫后一公里》、《25年增加60亿立方米,中国为什么有底气?》、《百度Robotaxi现身北京街头——无人驾驶时代真的来了吗?》、《关于中国文创,两代人的对话》。
目錄
《六合拳 曹凤岐》
第 一 回 百年传承 六合拳根深叶茂
第 二 回 自幼好武 北京少年英雄梦
第 三 回 一片赤诚 三拜恩师献忠心
第 四 回 理真路实 勤学苦练“修”绝技
第 五 回 口传身授 入了门路法自然
第 六 回 广授门徒 京师六合传四海
第 七 回 有德乃宽 天下武术是一家
第 八 回 六合之魂 不传之秘就是“合”
第 九 回 尊师重道 知者传授要择人
第 十 回 名正言顺 开启六合新篇章
第十一回 辛勤耕耘 古老武艺结硕果
第十二回 师徒情深 一生追随终无悔
附 录
马玉清《习拳蠡言》校注
北京六合拳传承世系
名人题赠
曹凤岐大事年表
后 记

《红都中山装制作技艺 蔡金昌》
第 一 回 华夏国服?彰显民族之大观
第 二 回 源远流长?百年红都经沉浮
第 三 回 求真务实?十年学徒裁剪路
第 四 回 件件精品?一针一线求极致
第 五 回 精细裁剪?于细微处显卓越
第 六 回 学无止境?毫厘之间有真意
第 七 回 守正创新?匠心妙手制华服
第 八 回 量体裁衣?一人一版为高定
第 九 回 精益求精?衣以载道传匠心
第 十 回 严师高徒?倾囊相授后来人
附?录
现代中山装制装工艺
蔡金昌大事年表
后?记

《永宁南关竹马 沈迎》
第 一 回 贫苦童年?生于战乱艰难成长
第 二 回 积极上进 担任干部服务乡亲
第 三 回 渊源赓续 南关竹马风俗绵延
第 四 回 流传百年 技艺套路历久弥新
第 五 回 一腔热爱 虚心求学制作竹马
第 六 回 代代传承 守护非遗任重道远
 
附?录
附录一?沈迎大事年表
附录二?永宁南关竹马花会伴奏曲牌
附录三?永宁南关竹马花会伴奏曲谱
附录四?延庆永宁学校校本课程编制教材
《永宁南关竹马》大纲
后?记

《房山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 宋永田》
第 一 回 因石而成 京西宝地大石窝
第 二 回 以石为生 石匠手艺代代传
第 三 回 坚守初心 朝乾夕惕入佳境
第 四 回 艺高胆大 饱经世故气犹全
第 五 回 熠熠生辉 美玉名扬两千年
第 六 回 凝固艺术 天工人巧日争新
第 七 回 独具匠心 走出国门村
第 八 回 石作技艺 稳而持重载威严
第 九 回 言传身授 事非经过不知难
第 十 回 石作文化 常怀纳祥祈福意
第十一回 另开生面 石雕古镇焕新颜
附 录
宋永田大事年表
后 记

《戏曲盔头制作技艺 李继宗》
第 一 回 家传手艺 年少学徒立大志
第 二 回 入社工作 天赋初现获赏识
第 三 回 不计报酬 特级组里长本事
第 四 回 脱颖而出 立擂挑战拔头筹
第 五 回 年少气盛 毅然退社入北昆
第 六 回 业精于勤 心手相应手艺人
第 七 回 艺高胆大 初生牛犊擒大雕
第 八 回 曲终奏雅 难割所爱回北昆
第 九 回 冠上梨园 宁穿破衣不穿错
第 十 回 匠心独运 李氏盔头美名扬
第十一回 艺海无垠 家风延续技艺传
附 录
李继宗大事年表
后 记
內容試閱
《六合拳 曹凤岐》前言
六合拳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武术拳种之一,至少在明朝中后
期就已经享有盛誉。明代戚继光( 1528— 1588)的《纪效新书? 拳经捷要篇》记载“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合
拳…… ”。在讲述枪法时提到“四夷寅服势乃中平枪法。为六合枪之主作二十四势一之元,妙变无穷……”。明程宗猷的《长枪法选》,多次提到“六合”之论。河北《沧州武术志》记载:“六合拳传于沧境约在明万历末年。”此前先传到沧州的邻县——交河县泊头镇约三代人以上(转引自《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第 113 页)。故六合拳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了。
近代以来,六合拳流传有序的地域主要分布在河北沧州一带、河南少林寺,以及北京、山西等地。同时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武术代表人物,如佟忠义、王子平、大刀王五、大枪刘德宽、赵鑫洲、刘彩臣、许禹生、万籁声、马玉清等。
“六合”二字出自《庄子·齐物论》。这里六合的含义是统一、聚拢,合为一体的意思,不从分开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是以统一的观念解决问题。六合拳正是以此立意。不过各拳派对六合的解说多有不同。有的是从方位说的,“天、地、东、南、西、北”;有的是从身体结构说的,“手、足、肘、膝、肩、胯”;有的结合了意识的作用,“眼与心合,胆与力合,气与血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有的说“精、气、神、手、眼、身”; 有结合经典说,“六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 肩与胯合,是谓六合”。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称之为“内三合外三合”。不过北京六合拳还提出了“心、气、胆、手、步、眼”这六合,这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六合拳是中国著名传统拳法之一,套路多,内容广,功法完备,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与健身技击的实用价值。六合拳法,内含天人变化,外练踢打摔拿。通过人体的脉络与内三合、外三合,内功与外力相结合,使六合与自然融合为一,实现技击和健身的目的。六合拳法,招式舒展,手法连贯,稳中有动,动中有静,步法清晰, 潇洒实用,健身防身效果显著。
六合拳套路具有矫健敏捷、干脆利落、刚劲有力、舒展大方、动静分明、刚柔相兼的特点。练习时要求三尖相对,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手、眼、身、法、步紧密配合,并要求做到“动如游龙, 定如卧虎,迅如狡兔,灵如猿猴,轻似云鹤”。无论练功或套路都讲究六合,要内练丹田气,外练筋骨皮,注意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六合拳讲究先有其形,后有其意;从有形到无形,从外三合到内三合,要学、练、用结合,从而达到固内强外、健身自卫的目的。
六合拳套路包括拳、软硬器械、对练等数十趟。技击方面, 踢、打、摔、拿样样兼备。有短兵、长兵的劈、刺、扎、扫等器械防攻技术,招法灵活多变,攻防紧密结合。同时强调眼观六路,拳打八方,外静内动,随机应变。要手动眼随,步动身随,心动意随。要求招法准,速度快,步法稳,出手狠。实战讲究“出手便打,顺手便拿,缩手便摔,起脚便踢”等打法特点。通过心、智、勇、力、巧相结合,达至功夫大成。
北京六合拳拳术套路主要有大六合拳、小六合拳、七星拳、六路短拳、岳氏连拳(岳氏散手)、六合八打等。器械套路有六合单刀、六合双刀、六合花枪、六合大枪(大约四米)、六合双枪、双钩、飞龙剑、六合双剑、六合棍、白猿棍、六合大戟、六合双匕首、九节鞭、三节棍和飞刀、镖刀、弹弓等长短、单双、软硬、明暗的多种器械。对练有对拳、对剑、单刀进枪、大刀进枪、扑刀进枪、空手夺刀等。武术体系相对比较完整。
北京六合拳为清末武术名家“大枪刘、神枪刘” ——刘德宽
(1826 —1911 )进京任神机营武术教官时,带入北京的。历经刘彩臣、马玉清、曹凤岐等数代传人辛勤传承、广泛传播,如今已经成为北京市武术百花园中盛开的一支艳丽花朵。2009 年 2 月被北京市宣武区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 5 月被北京市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影响力已经达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作为北京六合拳的创始人,刘德宽先生给我深的印象就是他提出了“天下武术是一家”的理念。一个从旧时代的乡村走进京都的武术人,虽有绝技在身,却能摒弃偏狭自是的武林陋习和门户之见,兼习众长,又无私相授,有如此胸襟,实属难能可贵。能在藏龙卧虎、群雄并峙的北京武坛开宗立派,刘德宽先生如果没有过人之处,是很难想象的。
代传人刘彩臣(1853—1939)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武术教育的先驱,使得一直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武术运动登堂入室,进入高等学堂的大门,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他数十年辛勤付出、孜孜以求,不仅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而且为武术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宝贵贡献。正是在刘彩臣先生武艺人品的感召下,六合拳才会筑牢在北京的根基。
第二代传人马玉清(1918—2006)先生出生于败落的官宦之家,1938 年毕业于北平国术馆国术教员讲习会。他一生坎坷,自幼酷爱武术,一辈子痴心不改,挚诚追求武功技艺、武术文化,各路拳术、刀枪剑棍,样样精通,被誉为“武林活字典”,堪称“武术百科全书”式人物。
马玉清先生兼任的社会职务和获得的荣誉很多。1957 年在北京市武术比赛中获剑术第二名。
1983 年起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形意拳研究会顾问。
1986 年在徐州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获得雄狮奖。
1986 年被聘为北京市宣武区武术馆馆长总顾问、武术技术总指导。
1989 年当选为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同年应邀赴瑞士日内瓦传授六合拳。
1990 年被北城区武术馆授予优秀教练员称号。
1992 年被聘为北京市中国式掼跤研究会顾问。
1993 年被评为北京市武林老寿星。
2004 年北京市六合拳研究会成立,被聘为终身名誉会长。
但是他为人很低调,甘于淡泊,不喜招摇逞能、争名逐利,因此也赢得了北京武术界的普遍尊敬。马玉清先生虽然生活数度困厄潦倒,然终成一代宗师,为北京六合拳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承先启后,付出了毕生心血和无可替代的巨大努力。
第三代传人、北京市武术协会六合拳研究会原会长曹凤岐先生是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曹凤岐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出生在西直门外的紫竹院村(现在的紫竹院公园),自幼学武,一生精研六合拳各门功夫,技艺精湛、拳理通透,德艺双馨,成绩斐然。他虽然已届古稀之年,但仍热情似火、勇挑重担,矢志于传播、光大京师六合门先辈流传下来的丰富武术文化。他既蒙恩师厚爱,亦被同侪钦服,更受到学员、弟子的广泛尊敬和拥戴,追随他学习六合拳的人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 从而开创了新时期北京六合拳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戏曲盔头制作技艺 李继宗》
第 一 回 家传手艺 年少学徒立大志
我的爷爷名叫李兆瑞,从小拜师学习做盔头,那位老师的真实姓名我不清楚,只记得他艺名叫“宫中人”,是皇宫里戏班子做盔头的匠人。当时学徒讲究“三年零一节”,学满出师后,爷爷就在北京草市街开了一家盔头铺,名叫“瑞兴隆”。1915 年,铺子开张后不久,我父亲李鸿昌就在柜上当了学徒,那年他12 岁。
1939 年,我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1954 年, 三年后到第四年的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我小学毕业要升初中,家里就决定不再让我上学,到北京去学徒。尽管怀着许多不解,我还是收拾行囊,来到了北京华林昌盔头铺学徒。“华林昌”这个名字取自我爷爷的弟弟李有华、李兆林和我父亲李鸿昌三个人的名字,开设于 1950 年。华林昌因为做出来的盔头质量上乘,在当时颇受一众戏曲演员的好评。
刚到柜上,我父亲就和师傅们说,别拿我当少掌柜看待,务必按照普通学徒来培养。当时柜上一共八个人,叔伯爷爷李有华的儿子李鸿全、外甥李仲泉,也都在柜上学徒。那时候我才 14 岁,李鸿全比我大 20 多岁,我管他叫四叔。李仲泉大我七八岁,按学徒他和我是同辈,但按家中长幼他是我长辈。按照规矩,扫地、买菜、刷锅、洗碗,来了客人沏茶倒水,早上起来倒夜壶,这都是我这个小小学徒分内的活计。除了这些,八个人的饭都是我做, 柜上还规定早上吃面条,晚上吃米饭。我每次给大伙儿做饭都要分成三拨,拨做好之后掌柜先吃,第二拨师哥吃,后一拨才轮到我自己吃。那个时候还没有直接能买到的现成手擀面,我一个 14 岁的小孩儿和面粉揉面团,自己使劲擀。当时觉得苦啊,真是太苦了,数不清哭过多少次,说我不干了不学了。但是我父亲告诉我,当年他 12 岁就做学徒,也是这么一路熬过来的,我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学好学成。
因为我岁数太小,还没有足够的力气抻铅丝、掐口丝,所以一开始并不能直接上手做盔头,父亲就让我跟着他学点绸点翠。因为这个活计比较轻巧,而且要求干活儿的人认真细致、手脚麻利,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合适的。这一学就是两年。
这期间还有一段让我差点改行的小插曲。当年中国戏曲学院还叫中国戏曲学校。有一天学校那儿一位姓沙的老师上我们华林昌来,一见我就说:“你们这儿怎么还有个小孩?”众人回答:“那是李掌柜的儿子,在这儿学徒呢。”“这么小学这个干吗,跟我唱戏去吧!”老师接着打趣说,“别人上我们那儿唱戏得考试,你要是去,直接当插班生,不用考。但是你得给我喊两嗓子,会唱吗?”我说:“我会唱《武家坡》。”接着我就开始唱。老师听了直乐,说:“你这嗓子可以了。走!跟我上戏校去,不在这儿学这个了。”我父亲说:“沙老师,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唱戏不养老,怎么能让他唱戏呢?”我父亲哪知道,后来唱戏也 60 岁退休,怎么不养老呢?我说:“爸,你让我唱戏吧,我特喜欢唱戏。”“不行,你得学门手艺,越老越值钱。”要不是我父亲终究没同意我改行,没准儿我真唱戏去了呢。
1955 年,适逢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不允许个人做买卖,“北京盔头戏具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盔头社)”正式成立。成立之初,盔头社里点绸、做绒球等工种的师傅加起来一共只有 46 人,只做盔头这一种活计,后来很多尚未参加合营的盔头铺陆续加入。1956 年 1 月,华林昌也响应号召加入了盔头社,我随父亲一同前往。
去盔头社之前,柜上要停工盘点资产,然后等待上班通知,这期间有十天假期。那时候我父亲和我商量说: “入盔头社要报工种,就给你报点绸吧,你已经学了两年点翠点绸了,起码可以评五六级工。”当时生产技术人员 按照技术高低,从一级到八级定级,八级为。
让他没想到的是,我坚决不愿意报点绸。“那你报什么?”我父亲问。当时我虽然年龄比较小,但是想法比较长远。点绸在我看来属于做盔头行业里的一个辅助活计, 没有做盔头的做出盔来,点绸的就没饭吃,我干吗在人家下巴底下吃这碗饭呢?我说:“不管挣多少钱,我不报点绸,要做就做盔头。”
父亲说:“你想做盔头可以,但你没学过,什么都不会啊。”我说:“这不还放十天假吗?他们谁爱玩谁玩,我就用这十天把做盔头学会!”当时这番话在旁人看来可能是吹牛,但我自己很有把握,有了前两年的点绸学习,和这期间在一旁观看学习的经历,哪个盔头什么形状我都了然于胸。所以这十天里,我哪儿也没去,就在师兄魏春轩的指导下,从镞活开始,夹纱、掐丝、合里儿、掐口、糊纸、烫活儿,后沥粉,全凭自己从头至尾按照工序做出了四顶宫中小太监戴的太监帽。这在盔头当中虽然是简单的一种样式,但我自己颇感欣慰,也让包括我父亲在内的一众师傅都刮目相看。

第 二 回 入社工作 天赋初现获赏识
十天之后接到上班通知,我们柜上七八个人就一起来到盔头社,然后被分进了几个不同的组里。我如愿以偿被分进了盔头组,在这里遇到了我上班后的个组长—— 杨宝祥,原聚顺号上的师傅,我叫他杨叔。
“你之前在哪儿学徒?”杨宝祥见到我之后问。我说: “华林昌。”他一听,“华林昌的活儿做得不错啊,你会做什么?”我硬着头皮大胆说:“就做点大胎儿活呗。”但实 际上我在柜上的时候,只做过两年点绸,根本没做过盔头。他说:“那好,你学徒几年了?”“两年了。”“三年出师,你来两年也差不多了,那你先做四顶金雕‘官中活儿’吧。”金雕就是舞台上丞相戴的盔头,特点是两边有长长的大躺翅。我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等我沥下粉去以后,杨叔见到了就表扬我说:“小李,你这活儿做得不错。”我说:“您别夸我,哪有毛病您直接说,现在做得不太好,我还得慢慢来。”杨叔说:“真的不错,你再做四顶金顶王帽。”金雕见棱见角,结构和装饰都相对简单,比较好做;而王帽是皇上戴的帽子,前后都是圆的,拼起活儿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等我把做好的四顶王帽拿给组长看,他再次一点儿都不含糊地表扬了我。杨叔说:“小李,你这活儿做得好,这么着,从下拨儿活儿开始,你就不许做官中活儿了,直接做一级活儿,我给你评个三级工。”“官中活儿”和“一级活儿”是当时盔头社为盔头产品划分的两个不同级别。“官中活儿”既不点绸,也不贴金刷金,就简单上点小绒球,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地方农村小剧团。而“一级活儿”则精致得多,只有技术好的人才能做。
我听了之后连连摇头,说:“那不行啊,杨叔,你看咱们组有一个刘志刚,有一个王金刚,这俩都比我大好几岁。他们是三级工,我也三级工;他们做官中活儿,你让我做一级活儿,他们会有意见的。”“不行!我让你做一级活儿你就做一级活儿,我是组长我说了算,他们有意见找我,跟你没关系。”组长很是坚持。
就这样,在做了四顶金雕、四顶王帽之后,我就进入了做一级活儿的行列。组长看我做活儿又快又好,也给了我不少额外的照顾。那年我 16 岁,还不懂什么叫梦想,只是下定了决心,既然辍了学,让我做盔头,我就要把它干出点名堂、做出个样来!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做什么事情,稀里糊涂的,那不行。

第 三 回 不计报酬 特级组里长本事
1957 年,国家改变政策,实行计件工资制。盔头社也不例外,一律奉行多劳多得。当时做什么工作都是有时间工分的,举例来说,每天工作 8 小时算 10 个工分,做
一顶王帽用时 6 个小时,也就是 8 个工分,要是做四顶王
帽出来就算 32 分。像我们三级工,原本每月的工资是 40
块 5 毛,实行计件制以后,在 1957 年的同期水平下可以挣
一百五六十块钱了。要知道盔头社当时八级工才挣 82
块,七级工才挣 71 块。所以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人们的工作热情都特别高涨!
但这个政策实行了一段时间以后,问题也渐渐突显。那就是,各组组长都提出来,不要老师傅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是个集体单位,当时还没有退休这一说,到了六七十岁,只要还能干活,还能来上班,就继续来;什么时候来不了了,就跟厂长打个报告说明情况,结算三个月工资就可以回家了。年纪大的老师傅们确实有一把好手艺,但是出活儿慢,加上级别高、基础工资也高,好多组的组长都反映他们影响了计件,成了各组沉甸甸的包袱了。
领导说这些老师傅你们各组都不要,这怎么办?后来想出了一个办法,为了照顾老师傅们,盔头社单独成立了“老头组”,起名叫特级组。门市各组做卖活儿,特级组专做定制活儿,工资按八级发,生产没有定额。当时我脑袋瓜一活动,我说这个组好啊。为什么好呢?各个老师傅都有他们自个儿的绝艺,别人因为影响挣钱就不要他们了,但我觉得跟着老师傅们才能更好地学到真本领,这是学习技术一个好的机会了。所以我主动和组长提出,要去“老头组”上班。组长特别纳闷,“小李,你为什么要去老头组呢?你知不知道老头组挣的是基本工资,你要是去了,一个月还是只能挣 40 块 5 毛。要是留在咱们组,我可以按五级工给你开工资,比一百五还多。”我说:“谢谢组长的好意,我不要。40 块 5 毛,除了我吃饭还有不少富余呢,我就要去这个老头组挣这些钱,我认了。”他也没辙,说:“你这么固执,那你去找领导请示吧。”
结果社长一听我要去特级组,也特别不理解,问我: “小李,你为什么非要去这特级组呢?你知道去那儿挣的是基本工资吗?”我说:“挣多少工资我已经很清楚了。可 是这些老师傅年纪都大了,腿脚不方便,谁给他们打水? 谁搞卫生?我去这个组,一方面,是为了照顾这些老师傅;另一方面,我挑明了和您讲,就是为了学徒、学技术。”社长说:“那好吧,你去了那边也还是按规矩,每个 月评奖一次,一等奖 6 块,二等奖 5 块,三等奖 4 块。”我说:“我也不为评奖,40 块 5 毛就够我花了。”社长听了也 没别的办法,就这么同意了。
当时不光领导,我们组里好多人都说,小李你犯什
么傻,眼看着能挣一百七八十了,干吗非去挣那 40 块 5 毛呢?我说:“你们为了挣钱,我为了学技术,人各有志罢了。”就这样,我进入了特级组工作。
特级组被安置在锦华号二楼,没有电梯,楼梯还特别陡。60 多岁的师傅尚且能自己上楼,年纪再大点的就需要有人搀着他们上下了。在组里,搞卫生是我的活儿,扫地、打水也是我的活儿。我们做盔头,离不开明火,每天必须笼两个大火,所以笼火也是我的事儿。后来天气转凉了,我特意去得比较早,把地扫了,把火笼好了,把老头们的杯子都给刷了,然后打开书包把自己买的好茶叶给老头们泡上。老师傅们一上楼到屋里本来冻得直打颤,结果一摸水杯热热乎乎的,高兴地说:“又是小李给我们沏的水吧!”我说:“你们走这一道挺冷的,快暖和暖和吧!”久而久之,我在特级组里的所作所为老师傅们都看在眼里,心里都很感动。
在当时的京冀两地,包括京剧一团、二团、三团、四团,评剧院,河北梆子,以及“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个人剧团在内的剧团,加起来得有 20 多个。其他各组计件做的都是卖活儿,这么多剧团,哪个名角儿要做点活儿都得上我们特级组来,有的是拿样子来要求照着做,有的提出要求改动点什么,都到特级组来专门定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