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我说参同契

書城自編碼: 371470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南怀瑾
國際書號(ISBN): 9787520711937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7.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自顶向下的Ceph分布式存储系统基本原理
《 自顶向下的Ceph分布式存储系统基本原理 》

售價:HK$ 92.0
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第二册)(第三版)
《 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第二册)(第三版) 》

售價:HK$ 92.0
史学导论:历史研究的目标、方法与新方向(第七版)
《 史学导论:历史研究的目标、方法与新方向(第七版) 》

售價:HK$ 112.1
洞见D2C:寻找新增长曲线(精装典藏版)
《 洞见D2C:寻找新增长曲线(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69.6
君幸食(译文纪实系列·陌生的中国)
《 君幸食(译文纪实系列·陌生的中国) 》

售價:HK$ 80.2
轻创业:指数级增长方法论
《 轻创业:指数级增长方法论 》

售價:HK$ 69.6
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研究·理论阐释书系)
《 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研究·理论阐释书系) 》

售價:HK$ 103.8
文艺复兴与意大利君主
《 文艺复兴与意大利君主 》

售價:HK$ 280.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3.0
《 洞见(《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中文版) 》
+

HK$ 160.0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二十九辑 》
+

HK$ 85.0
《 道家元典关键词研究(中国文化元典关键词研究丛书) 》
+

HK$ 107.5
《 庄子諵譁 2021版(全两册) 》
+

HK$ 148.2
《 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 》
+

HK$ 98.0
《 周易译注(新修订本) 》
編輯推薦:
对于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此书可以助其进一步学习、修证;而对于初入门的读者来说,则可以依此领略中国古人非凡的哲学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內容簡介:
《参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著。其学说汇融周易、黄老、丹火之功于一体,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阐述炼丹、内养之道,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不仅是道家养生学的理论源头,亦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发轫之作,如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其原理即从此书而来。因其涉及诸多学科知识,艰深晦涩,素以“天书”著称。
《我说参同契》是南怀瑾先生继《论语别裁》后用力深、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共八十余万言,新版分上下两册。内容涉及广泛,旁征博引,举证极多,更有南师本人所经历的诸多奇特的人和事。先生用平实的语言,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周易、道家、丹道的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儒、释、道三家的一体共论,亦有不少不拘一格、独到精辟的个人观点。对于一些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此书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学习、修证;而对于一些初入门的读者来说,则可以依此领略中国古人非凡的哲学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關於作者: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出身于温州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自青年时代立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向后,南怀瑾先生讲学六十余年不辍。他以“经史合参”的方法,讲授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典籍,讲解不受教派、门户的限制,打通各家学说,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又每每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接轨,让人受益匪浅,深受海内外各界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目錄
出版说明

惊人的学说○龙代表的意义○宋儒口中的异端○朱熹与白玉蟾○《参同契》三大纲要○三种丹

第二讲
想成仙的大人物们○龙门派与成吉思汗○乾坤门户章○十二辟卦○天文 历律 气节○《易经》的八卦与文字

第三讲
道家与禅宗的易学○五代的人物○道家与密宗的关系○阳火之始○复卦是什么○一月泰二月雷

第四讲
气象春秋○六阳的上半年○医病的法则○二至否泰○至日闭关与奇门遁甲○借东风之迷

第五讲
占卜与神通○干支阴阳消息○乾坤天地○坎离日月○干支气血点穴

第六讲
沐浴的人○子午卯酉的作用○采补 夺舍○日月精华与月轮观○剑仙的话

第七讲
四卦的作用○气与物○四卦与修道○数是什么○什么是自然

第八讲
生命的卦变○无根的树○人欲能平吗○逆流而上

第九讲
南宗北派有别○月节 中气 刚柔○每月六十卦

第十讲
日月运转的影响○四季五行和人体○你爱吃补品吗○关于一阳来复

第十一讲
坎离二用章第二○修道先要了解的事○守丹田的问题○管住耳朵和眼睛○精神与魂魄

第十二讲
一阳初动无阴阳○品性理性工夫○你经验过一阳生吗○源头活水

第十三讲
中国的文字文化○魏真人的说明○魏伯阳说真空妙有○日月二用与结丹

第十四讲
前三关后三关○尾闾关 夹脊关 玉枕关○气难下○降的前三关

第十五讲
穴道与针灸○经脉与医道○生活习惯影响气脉

第十六讲
各家各派的气脉说○神光落地的人○气脉真通和○假通

第十七讲
伍柳派的大小周天○河车周天导引○河车不转又如何○筑基成功了

第十八讲
干支 阴阳与方位○四象五行皆藉土○颜色的作用○访道青城后山

第十九讲
方伎之学的长生术○修栽接法的老人○桂湖宝光寺奇事

第二十讲
五金八石的外丹○未有神仙不读书○守哪个窍○上品丹法如何炼

第二十一讲
真土真意与孟子○日月含符章第三○伟大的日月○卦变及人事之变

第二十二讲
天地阴阳相交○大周天小周天○精从脚底生○混沌与昏沉○水源与采补

第二十三讲
人老有药医○真正的栽接○天符进退章第四○金丹 火候○天地开始只有阴阳

第二十四讲
如何对应天符○长子和海底○再说太阳月亮

第二十五讲
圆月 眉月 钩月○朋友与光明○封禅禅让禅与○更年之后如何○配卦与阴阳

第二十六讲
袁枚的八索○中的道理○了解进度和易观○拿得起放得下○把握动静之间

第二十七讲
君臣御政章第五○打坐的好处○修道的关键重点○不受感动○天心为主的金丹

第二十八讲
炼丹的初步○六根大定结丹○气脉真通与变化○修道谁做主○你懂得火候吗

第二十九讲
炼己立基章第六○养生与修道○先管嘴再管心○找不到的东西○铅汞代表什么○先天一炁来了

第三十讲
修道百字铭○肌肤润泽了○一是什么○如何能得一○一产生一切

第三十一讲
一到底是什么○谷神与本性○两窍互用章第七○两窍互用○上德与下德

第三十二讲
上窍与下窍的功能○上下气平衡交换○性命与祖炁○一升一降的法门○黑白是什么

第三十三讲
光明来自黑暗○金水与修道○转河车○成道的狂人

第三十四讲
玉液还丹怎么来○若有若无的境界○若有若无之后如何○功德圆满脱胎换骨○脉解心开之后

第三十五讲
明辨邪正章第八○正道邪道○导引法祝由科○旁门左道也不错○拜北斗与奇门

第三十六讲
各种旁门修法○五鬼搬运法○东西方混合的旁门○脱离正道的修行

第三十七讲
伏食是什么○金丹与命功○两弦合体章第九○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半斤八两

第三十八讲
上弦半斤下弦八两○魂魄与心肾○金返归性章第十○正统道家理论重点○认识三种现象○人的五行之气

第三十九讲
由始至终的金○孔子与《易经》○伏羲一划分天地○《易经》的三圣○孔子玩卦○三教三身三清

第四十讲
婴儿姹女黄婆○真土造化章第十一○水火二用必归土○太极函三○凝神聚气○水火如何能相容

第四十一讲
喜爱外丹的麻烦○如何炼内○内呼吸不是用鼻子○颠倒颠的运用○黄金流珠朱雀

第四十二讲
中黄真土与金之父○水火土相互关系○修丹道全在真意

第四十三讲
真土对伏食的重要○还丹和精气神○人元丹○外丹和三尸虫○脾土间脑神通

第四十四讲
先天一炁如何得○土和四季内脏○荒诞的采补○伏丹后的变化

第四十五讲
同类相从章第十二○水火相变化成丹○一阳来了怎么办○阳火阴火真火○太阴真水妙用

第四十六讲
胡粉硫黄的作用○再说水火气○外丹的故事○从妄想起修

第四十七讲
生命中的同类○同类修道心风自在○自以为是的修道○外丹不是真丹○烹炼温养变化

第四十八讲
笨入迷外丹○祖述三圣章第十三○《易经》生生不已的道理○火龙真人的自白○还丹法象章第十四○如何才能还丹○金丹的真种

第四十九讲
还丹一金一半水一半○建炉采药火候○堤防须先建○唤醒沉睡的灵蛇○防止外泄的堤

第五十讲
水火土互涵○金水神气须调和○调和神气的真意○把精与神修回来○工夫境界的变化○回复纯阳之体后如何

第五十一讲
气脉真通时的现象○入定后的变化○乾坤交大还丹○不死之药○采丹药的方法○小心注意的事

第五十二讲
还丹后的锻炼○防止泄漏的方法○体内龙吟虎啸○文火武火配合烹药○自身阴阳要调好○阴阳多变化

第五十三讲
顺其自然的锻炼○身心彻底转变○道来时的现象○脱胎换骨之后

第五十四讲
还丹名义章第十五○水火交感还丹○火在下水在上○交感变化○水火本是一家○生克变化工夫过程

第五十五讲
回到真阳即还丹○天一生水与人体○气血要调和○修道与日月法则符合

第五十六讲
人体水火日月的变化○太阳真火沉海底○温养潜龙○过程中的吓人境相○人为什么老

第五十七讲
抗衰抗老的秘诀○一反一复必然变化○动静均平○不可偏向一边○水不盛火不衰时如何○道怎么修

第五十八讲
变道常道与还丹○注意工夫进步的变化○仙道外道魔道○道家的工夫

第五十九讲
人好静情好动○性欲情○道家的解脱○顺为凡逆为仙○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第六十讲
还丹的作用○再说大小周天○坎离交媾章第十八○元会运世是什么○衰老是头脑○丹田的问题○神气坎离会于中黄

第六十一讲
神归气穴坎离交○隔阴多半会迷○神不迷身混沌○自身阴阳交○真种是什么

第六十二讲
春困的现象○混沌境中○养气以归根○性与情交会○性情交会章第二十四

第六十三讲
气血影响性情○神凝气住就结丹○坎离交回乾坤○配合日月行度修行

第六十四讲
生命中阴遮住阳○一阳回转须小心○汞是念铅是气○玉液还丹如何吞

第六十五讲
认识阳气上升○坎离交媾章第十八——二段起○卦变引导炼丹○上弦下弦的启示○天道顺行地气逆行

第六十六讲
纳甲的法则○逆流而上的修行○小周天与月亮○水如何生于火○阴阳天天轮转

第六十七讲
阳如何发生○历法与正朔○你会昏沉吗○天体变化影响人

第六十八讲
静极的现象○潜龙勿用○闭关温养○开口神气散○丹经的乱象

第六十九讲
阴阳循环的过程○不要怕阴境界○群龙无首好○按部就班九转还丹○丹道先养性○性命归元章第二十○养性即修命

第七十讲
延长生命的电源○和尚变道士○魏祖和六祖○神室元精○三种气○魂为阳为木魄为阴为金○个性非本性○

第七十一讲
了命先立命○魂魄与日月○偷盗天地精华

第七十二讲
阴阳的变化——情○元神元炁元精——性○脉轮似电缆○祖窍在哪里○丘长春的《青天歌》认清主与臣○不动不摇○

第七十三讲
宇宙间有静吗○认清情来归性○专一就是静○乾动坤顺的变化○玉液还丹后怎么办○

第七十四讲
元神之根——坤元资生○什么是九还七返○千变万化皆水火

第七十五讲
大丹的基础○虚无不是虚空○来自虚无的先天一炁○混沌昏沉鸿濛○先天真一之水来了该如何○性与情合身心一片

第七十六讲
真一之炁如何发起○神与气的交会○气不住怎么办○结丹后下一步○混沌境界在何处

第七十七讲
混沌境界须多久○筑基结丹再养胎○长养圣胎的变化○意生身成就了○进一步再造乾坤○魔来了

第七十八讲
二磊感化章第二十一○水火既济的修法○日月精华如何采○人体的日月水火作用○修道的老蚌○有情无情皆感应○结合日光月精于体内○

第七十九讲
关键三宝章第二十二○内三宝外三宝○三宝不漏存元神○无位真人元关一窍○修道的秘诀○用功的方法○练习回转

第八十讲
三宝关闭之后○真人的优游○再说无念○专一是什么状况○变年轻漂亮了○真正结丹了○身体整个变化○结丹有了真神通
內容試閱
惊人的学说

书名为什么叫做《参同契》?“参”就是参合,“同”就是相同。怎么样叫做“参同”?简单地说,就是参合三种原则相同的学问,融于一炉。这三种学问就是老庄、道家的丹道,还有《易经》的学问。我先声明,我是没有做到返老还童长生不死;假使做到了,我应该是个童子,结果我还是个老头子。不过这里提一件事情希望大家注意,据我所了解,世界上人类都在研究追问生命的来源,也在追问是不是死后有个东西可以存在。全世界人类由宗教开始,一直到现在的科学,都在围绕着这些问题打转。宗教家说有一个东西在人死后还存在的,到天堂那里,或者到了别的世界,像极乐世界。这种说法是不是能兑现,我们不知道,不过宗教家那么说,信众也就那么信。
对于这些问题,中国道教文化提出来,人的肉体生命与天地一样,是可以永远存在的。我们标榜人的生命可以“与天地同休”、“与日月同寿”。中国文化把人的生命价值提得那么高,并不靠上帝,不靠佛菩萨,也不靠祖宗、鬼神。每一个人都有这个资格,每人都可以成圣贤、成仙、成佛,只要能找到自己生命中真正的东西。我们现在活着,真东西没有发展出来,都是假的部分在维持着生命。
所以中国文化大胆地说,人的生命可以与天地同寿,只要太阳月亮在,宇宙存在,“我”就存在,与日月一样的长久。我们研究世界各国的文化,不管是宗教是哲学还是科学,没有敢这样大胆吹牛的!可以说世界上吹牛吹得厉害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即使只是一种假设,也只有中国文化敢这么讲。其次,道家提出来,可以利用自己肉体的生命功能返老还童,长生不死。外国任何文化也没有敢这样说的。将来有没有不管,至少过去没有。
所以讲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只有道家的思想具有这一种特点。比较接近的是印度佛家的文化,但是佛家在这一方面是不愿多提的,只是偶然露一点消息。在释迦牟尼佛的许多弟子当中,他特别吩咐四个人“留形住世”,把肉体生命留在这个世界上,等到下一次地球冰河时期过去,另一个劫运来了,世界太平的时候,才交代给下一位成佛者,然后他们四人才可以入涅槃,离开这个肉体。
据我所知,只有佛家有这么一个说法,有一点接近中国文化这一方面的消息,这是其他人类文化所没有的。所以我们站在自己中国文化的立场看来,这一点很值得骄傲。
可是千古以来,究竟有没有不死的神仙?我们从小读的小说,听的传闻,乃至丹经、道书、神仙传上都说有不死的神仙,甚至现在还有朋友来讲某某地方的山洞里有神仙。问他见到过吗?没有,是听某人说的,某人又听他表哥说的,一路追踪下去连影子都没有了。世界上说神仙说鬼,多半都是如此。

龙代表的意义

前几年有年轻人提倡所谓龙的文化,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年轻人当然有他的理想,可是这样的提法是不大妥当的,因为中国远古文献并没提到龙的传人。《易经》上再三讲所谓的龙,不过是我们所用的一个标志而已。孔子是非常佩服老子的,弟子们问他,老子在你心目中究竟如何评价呢?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够飞;鱼,我知道它能够游;兽,我知道它能够走;至于龙,我知道它能乘风云上天,而老子他就像龙一样。
我们古代所讲的龙不是西方神话的龙,更不是已经绝种的恐龙。我们这个龙是四栖动物,能够飞,能够游泳,能够陆地上走,能够钻山入洞;能够变大,变成宇宙那么大;能够变小,比一根头发还要小。所以龙所象征的就是“隐现无常,变化莫测”,也可以说不可测。古人画龙从不画出龙的全体,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见尾就不见首。这个动物在古代究竟有没有我们不管,至少是民族自我表达的一种象征,就像有些民族用狮子、美国人用老鹰来表达自己的民族精神一样。
《参同契》提出来的,是老庄的思想观念、《易经》的变易法则、丹道的修炼方法。三样的原理相同,只要懂了某一面的道理,对于生命真谛就把握住了,这是《参同契》书名大致的来源。历史上相传,作者是东汉魏伯阳先生,道家称他魏伯阳真人。我们讲《庄子》的时候提到,“真人”这个名称是庄子所创,得道的人才能叫“真人”。所以后来道家道教的神仙都称做“真人”。那么相反的呢?我们没有得道的都是“假人”。所谓假人,道家的名称叫做行尸走肉,把我们人类骂惨啦!没有得道的人走路,只是尸体在走,其中无物,其中无道,中间是空洞的。
历史上这位魏伯阳,学术地位很高,官却并不大。很奇怪,中国历史上学问好的人,官大的并不太多;官大的,学问又不一定成比例地好。不过,中国上古的文化,事业功名与学问是一路的,文武是合一的,后世把文武分途了。魏真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道家神仙传上称他火龙真人——一条浑身带火的奇怪的龙。可是在东方,我们晓得,龙都是带雨带水的。

宋儒口中的异端

过去的中国文化,由于儒家是学术的正统,对于佛家、道家的思想都有一点批判态度,所以旧的观念称佛、道两家文化为“异端”。“异端”是孔子《论语》里头的一个名词。后世像宋朝以后的理学家——我叫他们理学家,并不一定承认他们是正统的儒家——他们排斥佛、道两家,称两家为异端之学,好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旁门左道。但是孔子并没有骂佛、道两家异端,是宋儒擅用了孔子的名词,自己又不懂这两家的学问,就是普通说“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同样的道理。
所谓异端就是偏见,孔子称一般有偏见的人为异端。“异”就是不同,“端”就是另一头,另一头当然是偏见了,当时并不是指佛、道两家。后世宋儒理学家,共有五大儒,有名的朱夫子朱熹,我们中国文化受他的影响有数百年之久,实在太大了!宋朝以后的儒家变成朱夫子的儒家,招牌虽打的是孔孟老店,老板换了朱夫子。本来另外有一个股东合作的,后来被朱夫子赶出去了,就是陆象山陆夫子。朱夫子注了四书,从宋元到明朝,要想考功名做官的话,非用他的思想解释四书不可,否则是考不上的。假如我生在几百年前,人家问我《参同契》看过没有,我说看过,那我就是异端,也就不能考功名了。
整个明朝三百年,朱元璋朱和尚当了皇帝以后,要拉一个有名气的同宗,光宗耀祖,就认了朱熹先生。他所注的四书就成了国家标准版,致使中国文化染上了重症。朱熹的观念对与不对,我们暂时不加讨论,那是儒家学术的范围。但是,朱熹虽然拼命地反对道家与佛家,却偷偷研究《参同契》,而且他还化名空同道人邹,作《周易参同契考异》。他研究《参同契》很多年,但却搞不通,到晚年都钻不进去。当然钻不进去!他也不打坐,不修道,怎么钻得进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