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社会风俗史

書城自編碼: 370479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民俗学/民俗文化
作者: 秦永洲
國際書號(ISBN): 9787516827505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60.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国家研究(2023年第1辑)
《 国家研究(2023年第1辑) 》

售價:HK$ 106.2
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
《 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 》

售價:HK$ 92.0
合同攻防术二十四式
《 合同攻防术二十四式 》

售價:HK$ 47.0
贫困旅行记
《 贫困旅行记 》

售價:HK$ 80.2
索恩丛书·血染开普敦:布尔战争史
《 索恩丛书·血染开普敦:布尔战争史 》

售價:HK$ 116.8
清代循吏法律实践研究
《 清代循吏法律实践研究 》

售價:HK$ 66.1
全球通史(全六册豪华版)(传家之书,一部百科量级的全球通史,宇宙级视野的史诗巨著。以地理为骨,历史为肉,全球视野下的世界通史)
《 全球通史(全六册豪华版)(传家之书,一部百科量级的全球通史,宇宙级视野的史诗巨著。以地理为骨,历史为肉,全球视野下的世界通史) 》

售價:HK$ 823.6
美国史:理想与现实(区域国别史丛书)
《 美国史:理想与现实(区域国别史丛书) 》

售價:HK$ 300.9

 

編輯推薦:
◆脉络清晰,精心编撰
本书共分服饰、饮食、居住、行旅、岁时节日、婚姻、生老、丧葬、儒学九章内容,对中国的社会风俗进行系统介绍。
◆图文并茂,全彩印刷
精美图画,四色印刷,将传统风俗与现代社会,雅文化与俗文化紧密接轨。
◆依据史实,有理有据
本书严格遵守言之有据的撰述原则,每一风俗物象、事象及语言、情节都取材于正史、经书、子书。
◆深层解析,特色鲜明
各章节之间互相参照,宁肯挂一漏万,而不面面俱到,对所涉及的风俗事象、物象,不提则已,提则说深说透。
內容簡介:
本书立足于21世纪的时代进程和学术研究成果,着重对具有普遍性的传统风俗进行介绍,共分服饰、饮食、居住、行旅、岁时节日、婚姻、生老、丧葬、儒学九章内容。在叙述中,将传统风俗与现代社会,雅文化与俗文化紧密接轨,对所涉及的风俗事象、物象,由风俗衍生出的典故、成语、谚语,均考述源流嬗变和风俗传承。对传统风俗在现代人心理深层和行为习惯中的存在形式,及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透视、品评、辨析等形式,联系古今,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關於作者:
秦永洲,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社会风俗史、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曾承担并完成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著有《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社会风俗史》《颜之推与颜氏家训》等20多部作品。
目錄
章 服饰风俗
节 人类服饰探源 / 001
第二节 中国的传统服饰 / 002
    一、头衣:冠、弁、冕、巾 / 002
    二、上衣 / 011
    三、下衣 / 016
    四、足衣 / 018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变革 / 022
    一、秦汉冠服制的确立 / 022
    二、唐代的服饰新潮 / 022
    三、明朝恢复汉族衣冠 / 027
    四、清初的服饰变革 / 033
    五、近代剪辫易服风潮 / 037
第四节 佩饰和化妆 / 042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 / 042
    二、女性美容和化妆 / 046
第五节 妇女缠足 / 053
    一、缠足陋俗的流行 / 053
    二、天足运动和民国劝禁缠足 / 055
    三、新形状与旧观念握手言和 / 056
第六节 中国传统服饰观念透视 / 057
    一、“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与服饰的
      等级观念和角色心态 / 058
    二、“洁身自好”与个体内在品格 / 060
    三、“改正朔,易服色”与服饰的政治功能 / 063
    四、女性服饰美容的发达与男尊女卑 / 064
第二章 饮食风俗
节 从茹毛饮血谈起 / 066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食物 / 068
    一、主食 / 068
    二、副食 / 073
    三、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 / 079
第三节 雅俗共饮的茶 / 085
    一、饮茶习俗的形成 / 085
    二、中国的茶道 / 087
    三、古今名茶 / 089
第四节 中国的酒文化 / 091
    一、酒的流程 / 091
    二、古代饮酒的习俗 / 095
第五节 饮食器具 / 103
    一、古代的炊具 / 103
    二、古代的饮食器 / 106
    三、饮食器具的文化意蕴和食俗 / 111
第六节 中国饮食文化品评 / 114
    一、饮食结构与中国人的个性 / 115
    二、饮食与中国人的人格尊严 / 117
    三、饮食等级与消费观念 / 119
    四、中国饮食文化与思维方式 / 121
第三章 居住风俗
节 构木为巢的启示 / 123
第二节 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 / 126
    一、四合院 / 126
    二、堂、室、火炕 / 127
    三、门户、门楼、门匾、石狮 / 128
    四、墙和影壁 / 131
    五、卜宅 / 133
第三节 由矮趋高的室内家具 / 133
    一、由席地跪坐到垂足而坐
      ——席、榻、胡床、椅凳、蒲墩 / 133
    二、几、案、桌、八仙桌、抽屉桌 / 135
    三、楎椸、箧笥、簏、橱、柜 / 139
    四、床、帐、屏风、户帘 / 140
第四节 古代的庭院经济 / 142
    一、庭院树果 / 142
    二、六畜 / 145
    三、树果六畜的文化意蕴 / 150
第五节 中国人的家园意识巡视 / 153
    一、封闭的文化圈与中国人的内向心态 / 153
    二、住居礼仪与安守本分的个性 / 154
    三、睦邻择邻与中国人的邻里观念 / 155
    四、墨子、庄子的思想与中国人的
      家园保护意识 / 156
第四章 行旅风俗
节 古代行旅之程 / 157
第二节 旅游的类型 / 162
    一、帝王巡游 / 162
    二、文人士大夫的旅行 / 165
    三、商旅之游 / 170
    四、宗教之游 / 171
    五、民俗节日游 / 173
第三节 出行礼俗 / 175
    一、“逢吉方行,遇凶则止”的卜行、择吉 / 176
    二、祖道 / 178
    三、饯饮送别 / 180
    四、折柳送别 / 182
    五、赠别 / 183
    六、洗尘 / 184
第四节 徒行和行旅工具 / 185
    一、徒行 / 186
    二、行缠 / 187
    三、车 / 187
    四、步辇、肩舆、轿子 / 195
    五、船 / 198
    六、马、驴、骡、骆驼 / 201
    七、火车、汽车、电车、自行车、轮船 / 205
第五节 道路、旅店、长亭 / 206
    一、道路 / 206
    二、旅店 / 208
    三、长亭 / 210
第六节 中国行旅风俗观览 / 211
    一、停留在“国内”“海内”的旅行范围 / 212
    二、层次鲜明的旅游主体 / 213
    三、重收获和“天人合一”的旅游价值观 / 214
    四、行旅中感悟出的智慧 / 215
第五章(上)岁时风俗
节 年、月、季和古代的历法 / 219
    一、年、月、季 / 219
    二、农历和阳历 / 222
第二节 一日之内的计时 / 224
    一、六十甲子 / 224
    二、日晷和漏刻 / 225
    三、十二时辰 / 227
    四、更和鼓 / 228
第三节 二十四节气 / 230
    一、少昊氏以鸟名官 / 230
    二、七十二候 / 231
    三、二十四节气歌 / 233
    四、二十四节气与置闰 / 234
    五、二十四节气与三伏、九九 / 235
第四节 节气向节日的演变 / 238
    一、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 239
    二、二至:夏至和冬至 / 253
    三、中国岁时风俗探析 / 263
第五章(下)节日风俗
节 节日的由来和演变 / 266
第二节 除夕和元旦 / 269
    一、由元旦到春节的流变 / 269
    二、除夕 / 270
    三、元旦 / 277
第三节 元宵节 / 287
    一、元宵节的起源 / 287
    二、放灯、观灯和歌舞百戏 / 289
    三、吃元宵 / 292
第四节 清明节 / 293
    一、清明节探源 / 293
    二、清明节的风俗活动 / 296
第五节 端午节 / 304
    一、恶月恶日的恐怖 / 304
    二、天师符、五时图、五色丝、艾草、菖蒲酒、
      石榴花、雄黄 / 305
    三、龙舟竞渡和伍子胥、曹娥、屈原 / 307
    四、角黍 / 309
第六节 七夕节 / 311
    一、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传说 / 311
    二、乞巧与看牛女相会 / 312
    三、曝衣晒书 / 314
第七节 中秋节 / 315
    一、中秋节的起源 / 316
    二、月宫的传说 / 318
    三、中秋月饼 / 321
第八节 重阳节 / 322
    一、重阳节的起源 / 322
    二、重阳节的风俗活动 / 323
    三、重阳节的传说 / 330
第九节 传统节日点评 / 331
    一、教化万民的工具 / 332
    二、农业文化的印记 / 333
    三、阖家团圆的旋律 / 334
    四、自强不息的精神 / 336
    五、传统技艺的载体 / 336
    六、个体品格的陶冶 / 337
第六章 婚姻风俗
节 婚姻形态的演变和定型 / 339
第二节 婚姻媒介 / 344
    一、媒妁婚和冰人、月老 / 344
    二、指腹婚和童养媳 / 347
    三、收继婚 / 349
    四、入赘婚和典卖婚 / 350
    五、冥婚 / 353
    六、自由婚 / 354
第三节 婚 礼 / 355
    一、六礼 / 357
    二、合卺、拜舅姑、庙见 / 361
    三、两汉婚礼的变异 / 365
    四、催妆、餪女、拜堂
       ——婚礼的进一步演变 / 368
第四节 婚姻禁忌 / 370
    一、同姓不婚 / 370
    二、士庶不婚 / 372
    三、居丧不婚 / 374
    四、五不娶 / 374
    五、不露闺房之私 / 375
第五节 夫妇双方的地位 / 378
    一、夫妻比天地、君臣、父子 / 378
    二、夫为主人,妻为财产 / 379
    三、丈夫可纳媵妾 / 380
    四、夫可出妻、妇不得离婚 / 384
第六节 妇道和贞节 / 389
    一、贞节观念松弛的古代社会前期 / 389
    二、三从四德 / 394
    三、对烈妇的旌扬与贞节观念的树立 / 396
第七节 古今婚姻观念剖析 / 400
    一、生育型而非情爱型的婚姻价值选择 / 400
    二、社会型、家族型而非个人型的
      婚姻决定权 / 402
    三、道德、礼仪型而非法律、感情型的
      婚姻纽带 / 403
    四、终身型而非阶段型的婚姻存续观 / 405
第七章 生老风俗
节 对新生命的呼唤 / 408
    一、祈子风俗 / 408
    二、胎教 / 414
第二节 幼有所长 / 417
    一、悬弧挂帨和弄璋弄瓦 / 417
    二、三日洗儿和满月 / 418
    三、百岁和周岁试儿 / 420
    四、十二生肖 / 421
    五、举子禁忌 / 423
第三节 踏上人生之路 / 425
    一、孩提、幼学、成童 / 425
    二、冠礼 / 427
    三、姓、氏、名、字、号 / 430
第四节 敬老养老 / 436
    一、暮年巡礼 / 436
    二、敬老养老 / 438
    三、生日和祝寿 / 440
第五节 养生和养性 / 444
    一、养生 / 444
    二、养性和座右铭、“忍” / 445
第六节 人生观念评析 / 447
    一、天地性,人为贵 / 447
    二、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沟通 / 448
    三、人生的乐和福 / 448
    四、君子以自强不息 / 450
第八章 丧葬分风俗
节 灵魂不灭的迷惑 / 452
    一、丧葬礼仪的定型 / 452
    二、各民族葬法搜奇 / 453
第二节 丧葬礼仪 / 456
    一、初终、小殓、大殓、送葬 / 456
    二、讣告、奔丧、吊丧、赙赗、谥号 / 459
    三、棺椁、随葬品、坟墓、相墓 / 461
    四、祠堂、碑碣、石雕群 / 464
第三节 守 制 / 466
    一、虞祭、斋七、百日、周年、忌日 / 467
    二、孝服 / 469
    三、丁艰、丁忧和夺情 / 472
第四节 扫墓和祭祖 / 473
    一、扫墓 / 474
    二、祭祖 / 476
    三、焚黄 / 478
    四、神不歆非类与无后为大 / 478
第五节 丧葬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 479
    一、贵生恶死与中国人对死的忌讳 / 479
    二、厚葬久祀与祖先崇拜意识 / 480
    三、送终祭祀与对子女的投入 / 481
第九章 儒学风俗
节 儒学的流程 / 484
    一、永恒的孔子、孔府与非宗教的儒学 / 484
    二、孔孟的儒学及其思想类型 / 488
    三、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天道系统 / 494
    四、宋明理学的宇宙天理 / 498
第二节 儒家的道德人格 / 499
    一、孔子的道德人格范式 / 499
    二、孟子对道德人格范式的完善 / 506
    三、孔、孟道德人格的价值特征 / 509
    四、君子与小人 / 512
第三节 儒家的孝道 / 524
    一、孝道的基本内容 / 525
    二、孔孟孝道的基本特征 / 536
    三、孝道的外延 / 541
    四、孝道的强化 / 544
    五、孝文化意识审视 / 559
后 记 / 561
內容試閱
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也是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生老、岁时节庆、生产活动、儒学思想、文化娱乐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物质生活、科学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关于风俗,中国古代有“风”“风俗”“民风”“习俗”“谣俗”等说法。
《尚书·舜典》称:“诗言志,歌咏言。”诗和歌,就是要把自己的意志、言论表达出来。上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永(咏)歌”即是此意。
《诗·魏风·园有桃》云:“我歌且谣。”东汉郑玄笺曰:“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
歌是一种有宫商曲调,配以钟石管弦伴奏的诗,或者是没有伴奏,但有曲调的清唱。古代“民歌之曰”之类的歌,在一般场合下都没有管弦伴奏,即使在祭祀、乡饮等隆重场合下,高层统治者的歌有时也不用管弦。汉高祖入宗庙,“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1〕。汉高祖的歌和祭祀周文王的《清庙》之歌没有管弦,但都称作歌。齐庄公到崔杼家与棠姜偷情,“拊楹而歌”〔2〕;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3〕齐国孟尝君的食客冯驩弹剑歌曰:“长铗归乎!”〔4〕显然都没有伴奏。
《左传·僖公五年》载:“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孔颖达疏曰:“徒歌谓之谣,言无乐而空歌,其声逍遥然也。”谣是没有宫商曲调,但有节奏的顺口溜。
从上述“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来看,手的动作称作“舞”,脚的动作称作“蹈”,都是用来帮助表达语言的,也是“风”的组成部分。
严格讲,风俗和民俗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民俗的说法缺了“风”这一块内容。现代民俗学作为学科性用语,是北京大学 1922 年创办《歌谣》周刊时,在发刊词中根据英语“Folklore”确立的,这个“民俗”虽在中国古代已广为人知,但作为一个外来语,应该也涵盖了风和俗两种含义。
在实际运用中,“风”和“俗”往往混同为一个概念了。《汉书·王吉传》讲:“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载:“夫天子省风以作乐”,东汉应劭注:“‘风’,土地风俗也。”这里的“风”和“俗”,指的都是风俗。

关于社会风俗的特点,许多民俗学专家都做过系统论述,笔者在此挂一漏万,仅谈自己一得之浅见。
(一)社会风俗属于俗文化
在20世纪的文化研究中,又把文化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雅文化是一种自觉的、表现为典籍形态的思想体系,流行于知识层次较高的阶层,对社会的影响深刻而狭窄。俗文化以世俗生活为中心,是民众自发的、无意识的文化心理,对社会的影响肤浅而广泛。
二者之间,只有形式上的自觉思想体系与民众直观体认,典籍形态与世俗传承的区别,实际上雅中有俗、俗中有雅,由俗到雅,由雅到俗。《论语》《孟子》中的语录不仅记载于典籍,也被世俗传诵。《诗经》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亦即上述的“风”,后世竟成为儒家的经典。
雅俗文化之间存在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它与各种思想理论体系间互相吸收不同,具有矛盾组合性的种种特征。
,非逻辑性和多元兼容性。雅文化中矛盾对立的价值观念,抵牾相悖的思想命题,可以同时被俗文化选择和认同。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与墨子的“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在饮食风俗中并行不悖,而蕴涵的基本文化精神却又是一致的。
第二,雅俗文化互动中的创造性。雅文化的思想内容一旦渗透到民间,经过民众的直观体认,往往赋予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准确的把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俗语,比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的表述,更为简明而精准。
第三,渐进而稳固的传承性。文化的真正的存在价值和真实的生命力在于俗文化。在儒学被排斥,墨学中衰的时代,社会风俗仍始终不渝地运载着儒墨思想的基本精神。所谓“礼失求诸野”,即指此。
第四,渗透的广泛性和承载的无意识性。雅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君子品格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那些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和黑社会集团,形成了“盗亦有道”,讲求江湖信义等荒谬而合理的江湖道德品格,而杀人不眨眼的李逵放掉有“孝顺之心”的李鬼,还给了他十两银子,并没认识到这是传承了儒家的孝道。
第五,雅文化对俗文化的制控性。两千年来,作为正统统治思想的儒学始终控制着社会风俗的发展方向。孔子的“移风易俗”为历代统治者奉行不悖,“子曰”成为判定一切是非的标准。
(二)社会风俗是一种普遍的道德维存力量
除行政、法律手段外,包括计划经济时代在内的道德维存力量主要有四个:,追求个体品格完善的道德自律;第二,社会舆论监督力量的他律;第三,朝廷、政府表彰、旌扬等道德回报机制的激励;第四,互利、互惠的道德等价交换。这四种维存力量都属于社会风俗的范畴。
儒家思想很早就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廉、温、良、俭、让、恭、宽、敏、惠等伦理道德素质。社会风俗不断承接着儒家雅文化层次规范化的引导,将其落实到世俗社会。仅以饮食为例,讲座次、举案齐眉是礼;食君禄、报王恩是忠;吃饭穿衣敬父母是孝;宣传孔融让梨是悌;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饭千金是信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廉节。岁月的推移又不断增加着风俗的约束力和权威性,使它成为一种强固的社会舆论监督力量,一方面激励着人们加强个体品格的自律,抑制着社会公德的沦丧;另一方面,一些陈规陋俗也摧残着人们的心灵,束缚着人们的正当行为。
所以中国传统道德的真正存在价值在于社会风俗之中,在俗文化层次无不流动着雅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国国情根的呼唤。
(三)越往远古,社会风俗就越是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
早出现的媒人是国家法定的官员,《周礼》中的“媒氏”,齐国的“掌媒”,都是官媒。齐国的掌媒负责“合独”,是齐国的“九惠之教”之一。设立媒妁是行的婚姻法,它与安定民生、培养税源、富国强兵的统治政策联系在一起,亦即它是一种政府行为。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订立的盟约竟然有“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其中,“诛不孝”“无以妾为妻”,都属于社会风俗的内容。
不光是婚姻,其他风俗莫不如此。如岁时节庆,《尚书·舜典》孔颖达疏曰:“节气晦朔,皆天子颁之。”古代祭祀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西周的五礼吉、凶、军、宾、嘉等,都是国家制定的有关风俗方面的礼制。后来衣食住行、婚丧生老等方面的风俗都是那时奠定的,因此本书把它称作“礼俗”。
中国古代社会前期的统治者都深知移风易俗、观览风俗的重要性,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远古氏族民主遗风。
《管子·正世》载:“料事务,察民俗。”
《礼记·王制》载,天子“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
(四)远古的社会风俗,反映了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对大自然奥妙的探索,对自然、神灵的征服、改造和利用,对人类险恶生存环境的抗争,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创造和开拓
《国语·鲁语上》记载的柳下惠语,明确说明了远古祭祀的宗旨:“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殖百谷百蔬的柱和弃、平九土的后土、成命百物的黄帝、治水的大禹等,“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也;及天之三辰(日、月、星),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古人还按照这一宗旨,对后来的神灵进行改造:观音菩萨的杨柳枝、净水瓶要为农业普降甘霖,佛教的四大天王要职司“风调雨顺”,老天爷、玉皇、龙王、雷公、电母、风伯、雨师都要在农业社会挂职。
古人凭借着感性的、质朴的认识来同危害人类的现象抗争。除夕“逐傩”,是为了驱逐邪鬼。经过一冬的干燥,春天一打雷,极容易引起火灾,便产生了远古禁火寒食的风俗。春季是瘟疫、流行感冒的易发季节,古人到郊外水上祓禊防疫。进入夏季五月,蛇、蝎、蜈蚣、蜂、蜮等五毒虫和蚊、蝇等都进入旺季,受伤后的伤口也容易发炎。由于它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不幸,所以将其视为恶月,于是产生了五月端午的戴五色丝、插艾草、簪石榴花、饮雄黄酒等种种风俗。甚至是孕妇“见兔其子缺唇,见麋其子四目”,以及怀孕期间的诸多禁忌,也反映了古人对危害人类生育现象的抗争意识。古代多近亲结婚,缺唇、
连体、多指等怪胎现象屡屡恐怖着人们,为了优化一切影响胎儿发育的生长环境,才产生出种种附会。而每一种附会都向科学真理的边缘靠近一步,后终于探索到怪胎的原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繁)。”回首先民们的蹒跚足迹,就能领略到社会风俗中蕴涵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和征服自然的顽强信念。风俗的传承是为了弘扬这一可贵文化精神,为了寄托对幸福吉祥、平安如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仍然痴迷上述的种种说法,则演
变为陋俗,演变为对自然、对宗教神灵的屈服、迷信。

风俗绝不仅仅是裸露在社会生活表层的现象,它沟通着历史与现实、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着中华五千年的沧桑变革,至今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存在价值。
但愿读者朋友通过拙作,丰富知识,启迪思维,更新观念,接受民族精华的洗礼,冲破世俗偏见的误区,用风俗史的眼光观察社会,体味人生,以崭新的精神风貌面对 21 世纪的现代化社会生活。这是本书的宗旨,也是本人的奢望。
在本书编著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论著,除直接引用原文外,恕不一一注明。本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朋友和方家教正。

第四节 佩饰和化妆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
(一)玉、杂佩、璧、瑗、环、玦(jué)、香囊
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男子佩饰。《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行则鸣佩玉”。佩玉除表示贵族身份外,还是君子的各种美德。东汉许慎《说文一上·玉部》称:“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sāi)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旉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所以,《礼记·玉藻》又讲:“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先秦男子的玉佩叫杂佩。《诗·郑风·女曰鸡鸣》载:“知子来之,杂佩以赠之。”《三才图会》中绘制的明代皇帝的佩绶。上面的叫作“珩(héng)”。第二层中间一块叫作“瑀(yǔ)”,两边的叫“琚(jū)”。先秦时的杂佩共三层,第三层也是三块。中间一块叫“冲牙”,呈狭长的六边形,两边的两块叫“璜(huáng)”,呈相对的半圆形。珩、瑀、琚、璜、冲牙用蠙珠丝绳穿起来,佩在身上一动,就会互相碰撞出声,做到“君子行则鸣佩玉”了。
璧、瑗、环、玦都是平面环形玉,中间的孔叫“好”,四周的边叫“肉”。《尔雅·释器》讲:“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玦是平面环形断开的玉。
《荀子·大略》载:“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返)绝以环。”杨倞注曰:“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可见,环的含义是回还、团圆。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北宋蔡京被罢官居钱塘,宋徽宗派宦官赐给他茶、药,盒中放了一个玉环。蔡京马上命人准备行装。不到两天,召他还京的诏书就到了。玦的含义是决绝、决断。晋献公派太子申生伐东山的狄人,“佩之金玦”〔1〕,狐突据此预知申生将被废掉。鸿门宴上,项羽迟迟下不了杀刘邦的决心。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2〕,就是暗示项羽当机立断。
古代佩饰用来提醒、告诫、鞭策自己,表达自己的意愿。“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3〕《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弟子子路“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公猪)”。
香囊是古人革袋上佩带的香袋,又称锦囊、容臭。有的用来放香料,有的放文稿或机密物品。东晋名将谢玄好佩紫罗香囊,叔父谢安看不惯,又怕伤了他的自尊,就以赌博的方式赢来烧掉了。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载,唐诗人李贺(字长吉)经常背着一个破锦囊,一有灵感就写下来,投入囊中。
(二)沐浴、沐发、护须、傅粉
古人非常重视仪容和体肤的整洁。爱清洁,讲卫生,注意自身的外在美,以乐观的精神装点和美化自己的外表,是古老的传统。
《礼记·内则》载,古人鸡鸣开始盥漱理发。周公告诫儿子伯禽说:“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1〕说明周公经常沐发,否则就不会老让拜访者碰到了。
周朝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之内的供沐浴的封邑,叫作“汤沐邑”。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公主等,都有汤沐邑,就是借沐浴的名义来增加自己的经济特权。朝廷官员法定的假期,叫作“休沐”,也是为了让他们沐浴和浣衣。孔子“沐浴而朝”,古人在祭祀和重大活动,包括会客前,要斋戒或沐浴更衣。《韩诗外传》卷一第十一章载:“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弹冠相庆不仅是高兴,而且要把灰尘除掉,反映了古人对仪容和清洁的重视。
古代男子特别注意蓄须和护须,以长须为美,无须为耻。
孔子孙子思无须,齐王要把一个美须人的胡须移给他作假须。西汉张良无须,司马迁满怀遗憾地说:“余以为其人计(极)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2〕三国关羽美须髯,不服气马超,诸葛亮回信说,马超“犹
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3〕。古人不仅以长须为美,还以长须为贤。《资治通鉴·周威王二十三年》载:“美鬓长大则贤。”
既然须髯是仪容和品格的标志,就要好好珍视、保护。东汉温序被隗嚣的军队劫持,衔须于口,说:“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于土。”〔1〕西晋张华美须髯,以丝帛缠起来,以免玷污。
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影响,蓄发、留须一直是中原汉人的传统。除此之外,古人沐浴、沐发还是道德品格的自律,即保持身心的清洁,《礼记·儒行》叫作“澡身而浴德”,现在仍然叫作“洁身自好”。
男子的化妆是傅粉。《史记·佞幸列传》载,西汉惠帝时,郎、侍中皆“傅粉脂”。三国诸葛亮为激怒司马懿,送给他“巾帼妇人之饰”〔2〕,没送粉脂。因为男子也用粉脂,不足以羞辱他。
魏晋是个性张扬的时代,男子整容化妆发展到高峰。“魏尚书何晏,好服妇人之服”〔3〕,“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4〕,人称“傅粉何郎”。西晋尚书令贾充的女儿贾午与司空掾韩寿私通,将西域进贡的奇香偷给韩寿,韩寿佩带在身上,被贾充觉察出他们“偷香窃玉”的风流韵事。当时的士族官僚刻意追求衣着的新款式,讲究漂亮的容貌,潇洒的风度,以至“燻衣、剃面、傅粉、施朱”〔5〕。既反映了蔑视封建礼教、追求人的自然本性的自我意识,又是对品格自律的放荡。
(三)潘、澡豆、肥皂
先秦两汉时,无肥皂一类的去污品,洗发、洗脸以米汁。《礼记·玉藻》载:“日五盥,沐稷而靧(huì)粱。”沐和靧都是洗的意思,稷是谷,粱是好的谷品种。这种米汁也称作“潘”。齐国陈逆被抓进宫内,族人“遗之潘沐”〔6〕,杜预注曰:“潘,米汁,可以沐头。”
西晋时,宫内出现一种高级洗涤品,叫作“澡豆”。澡豆即皂荚树结的皂荚,色如漆,中有白仁。“皂隶”“青红皂白”,即由皂荚而来。当时已发现它的洗衣去污的作用,是宫中专用的高级洗涤品,民间罕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纰漏》载,西晋王敦娶晋武帝女舞阳公主,从厕所出来,有侍婢端着金澡盆盛水,琉璃碗盛澡豆,让他洗手。王敦以为是喝的,把水和澡豆倒在一起都喝了。侍婢们皆掩口而笑。
宋代人仍以澡豆去污。王安石不修边幅,面色黝黑,门人为他准备了澡豆洗脸,王安石说:“天生黑于予,澡豆其如予何?”〔1〕宋人张耒还写了一首《皂荚树》诗:
畿县尘埃不可论,故山乔木尚能存。
不缘去垢须青荚,自爱苍鳞百岁根。
宋以后,人们开始制造肥皂。《本草纲目·肥皂荚集解》记载,有一种肥厚多肉的皂荚,“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这是中国早的香皂。
二、女性美容和化妆
在男尊女卑社会中,视美女为玉帛珍宝的观念,文人学士对女性美的畸形夸张和亵渎性的赞誉,有力地刺激、推动了妇女美容艺术的高度发达。
(一)簪钗、步摇、耳环、戒指、手镯
簪也称笄,是古人用来束髻定冠的器物,男女通服,后来发展为妇女的主要头饰。簪又演变为双股的钗。一般妇女用银、铜、骨制作,贫穷者以荆枝。东汉梁鸿妻孟光“布裙荆钗”〔2〕,故后人谦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山荆、荆妻。富贵妇人的簪钗,用金、玉、翡翠、玳瑁(dài mào)、琥珀、珠宝等制作。南朝鲍照《拟行路难》言:“还君金钗玳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章孝标《贻美人》言:“宝髻巧梳金翡翠。”唐宋时期,贵族妇女将不同样式的簪钗插得满头都是。
步摇是用金、银、珠、翠等把簪的一头做成凤凰形,凤凰嘴里叼着一串五彩玉连成的垂珠。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载:“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唐宋时期,步摇更加盛行。白居易《长恨歌》言:“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耳环指环形的耳饰。自周朝以来,妇女即穿耳附珠。古代的耳饰有环形的,也有圆球形的,称作珥、珰。汉武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1〕。《孔雀东南飞》言:“耳著明月珰。”
戒指又称指环,手镯又称钏。《说文十四上·金部》载:“钏,臂环也。”现代男人戴戒指不戴手镯,而明代以前,男人戴手镯不戴戒指。明末张自烈《正字通·金部》载,钏“古男女通用,今惟女饰有之”。
戒指的产生,有特定的背景。《诗·邶风·静女》毛传曰:“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可知,戒指有“戒止”之意。夏商还没有黄金指环,这段材料也是传说,但即使是传说也足够了,足以让男子不戴戒指了。近代西风东渐以来,男人戴戒指的多了起来。1911年10月2号《民立报》上的《东西南北》栏目说:“戒指是前朝宫中记号,现今大老官、大少爷、大小姐均怀了孕了。”
汉代始出现金指环。《西京杂记》〔1〕载,刘邦戚夫人,“以百炼金为彄,照见指上骨”。南朝沈约《俗说》载,晋哀帝王皇后有一磨金指环,极小,只能戴在小指上。西晋郭璞《玄中记》载:“天竺、大秦国出金指环。”汉魏六朝的史书,经常有西域、天竺遣使进献金指环的记载。
以指环作为定亲的信物,是胡族、中亚和西欧等国的风俗。《晋书·西戎传》载:“大宛俗,娶妇先以金同心指环为聘。”南北朝时,此风俗传到中国。《南史·丁贵嫔传》载,梁武帝在南齐时镇守樊城,登楼望见了丁贵嫔,赠以金环,纳进宫,那年她才 14 岁。到唐代,以戒指为定亲信物的风俗大行。西川节度使韦皋游江夏(今武昌),碰见一个叫玉箫的女子,赠以玉指环,约定七年后相会。韦皋八年不至,玉箫绝食而死。
摘脱簪珥、指环,还是古代贵族妇女请罪的方式。齐桓公大会诸侯,卫国不至,谋伐卫。卫姬“脱簪珥,解环,再拜,请惩之罪”〔2〕。
(二)髻鬟和髢髲(dí bì)
古人十分重视妇女头发的美色。《诗·鄘风·君子偕老》称:“鬒(zhěn)发如云,不屑髢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鉴”。“鬒”“黰”即稠密。先秦时,头发即以黑密为美,假发开始流行,叫作“髢”“髲”。《左传·哀公十七年》载,春秋卫庄公见己氏之妻的发美,剃下来为自己的夫人做了髢。
髻又称作结、紒,环形的称作鬟。先秦妇女的髻比较简单,只是把头发挽成结,像蝎尾一样上翘。《诗·小雅·都人士》载:“彼君子女,卷发如虿(chài,蝎)。”这种髻式唐宋仍有梳者,黄庭坚《情人怨戏效徐庾慢体三首》云:“晚风斜虿发,逸艳照窗笼。”
两汉以后,妇女的髻逐步翻新花样,常见的有椎髻、高髻、堕马髻、双髻等。椎髻原为古代越人、匈奴人的发式。西汉初年,南越王赵佗“魋(zhuī)结箕踞”〔1〕接见汉使陆贾。《汉书·李陵传》载,西汉李陵、卫律投降匈奴后,“两人皆胡服椎结”。颜师古注曰:“结读曰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后流行于汉代劳动妇女之中。东汉梁鸿妻孟光知丈夫想隐居,“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2〕。
到了唐代,椎髻花样翻新了,流行于贵妇阶层。方法是先梳一个底盘较大的圆鬟,上面再叠一个椎形。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云:“圆鬟垂鬓椎髻样”,讲的就是这种髻。
高髻是两汉京师贵妇中流行的髻式。《后汉书·马援传》引当时民谚说:“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基本梳法是:将头发向后梳齐,再反卷上来,中间垫上用金属或竹木为衬的假发,向上高高卷起。魏晋以后,在高髻的基础上又演变出灵蛇髻、分髾(shāo)髻、凌云髻、惊鸿髻、飞天髻等,不下十几种。从河南邓县(今邓州市)北朝墓出土的贵妇出游画像砖可以看到,这些髻式不仅夸张了人体比例和发饰,而且富有直冲云霄的动态美,反映了妇女们的冲破礼俗的时代审美追求。
为了使发髻高耸入云,妇女们争用髢髲。何法盛《晋中兴书》说:“太元中,妇女缓宾假髻,以为盛饰。”东晋陶侃家贫,好友范逵来访,其母头发委地,“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1〕。这个“截发延宾”的故事,可见假发价格之高。假发缠在竹木上事先做好,俗称“假头”,可戴可摘,还可以互相借用,称作“借头”。
堕马髻的发明者是东汉梁冀的妻子孙寿。《后汉书·梁冀传》载:“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这种髻式,歪在一边,如骑马者似堕非堕之状,深得贵妇喜爱,很快风靡各地,从东汉到明清经久不衰,被称作梁家髻、倭堕髻、逶迤髻。南朝萧子显《日出东南隅行》言:“逶迤梁家髻,冉弱楚宫腰。”明末陈圆圆作《十美图》,有“好梳倭堕髻”的词句。
未婚少女一般梳双鬟髻或双髻。唐代画家阎立本曾画陈文帝像,身旁二侍女,即梳双鬟髻。
(三)眉黛
我们常说:“眉目是心灵的窗户。”眉在人的各种漂亮因素中占居首位,一句“眉清目秀”,就足以代表整个漂亮形象。
《诗·卫风·硕人》有“螓首蛾眉”之句。这个“蛾眉”是天然的,还是人工修整的,还未可知,至少反映当时对眉已有浓厚的审美情趣了。
《楚辞·大招》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战国张仪称:“郑周之女,粉白黛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2〕《韩非子·显学》载:“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可见,战国时期化妆用的粉黛和画眉的风俗都有了。
黛亦作黱。《说文十上·黑部》称:“黱,画眉也。”《释名》云:“黛,代也。灭去眉毛,以此代其处也。”《通俗文》〔1〕云:“染青石谓之点黛。”青石是黑中透绿的石墨,唐以前称石黛。张骞通西域后,从波斯进口一种螺子黛,被视为珍品。隋朝每颗价值十金,到清朝价值千金,而隋炀帝供应后宫螺子黛,每日五斛。
汉代的眉式有八字眉、远山眉、广眉。《二仪实录》载,汉武帝“令宫人扫八字眉”。这种眉在唐代仍存在。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云:“双眉画作八字低。”唐宇文氏撰《香艳丛书·妆台记》引《西京杂记》云:“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唐代诗人杜牧《少年行》云:“豪持出塞节,笑别远山眉。”
两汉流行广眉。《后汉书·马援传》载民谚曰:“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隋朝盛行长蛾眉,唐初又行广眉。唐诗人张籍《倡女词》云:“轻鬓丛梳阔扫眉。”开元、天宝后,长眉再度时髦,又称柳眉。唐诗人王衍《甘州曲》云:“柳眉桃脸不胜春。”
唐代眉式繁多,唐玄宗令画工画《十眉图》,作为宫人修眉的范本。唐张泌《妆楼记》载:“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斜月皆其名。”苏东坡诗:“成都画手开十眉,横烟却月争新奇。”究竟是源出于成都,唐玄宗到蜀令人画的,还是唐玄宗带到蜀地的,就不得而知了。
自唐以后,画眉之风日趋风靡。据北宋陶谷《清异录》载,宋代名妓莹姐“画眉日作一样”,有人劝她修《百眉图》。有的甚至拔去真眉,以黛画之。有的佛门弟子也画眉,名曰“浅文殊眉”。
(四)钿靥(yè)
钿是花钿,又称寿阳妆、梅花妆、贴花子,始于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宋书》〔2〕载:“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后人多效之。”当时一般用薄金片等各种材料剪成星、月、花、叶、鸟、虫等贴于额间,故又称“花黄”“额黄”“眉间黄”“ 鸦 黄”。古乐府《木兰诗》云:“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李商隐《蝶三首》诗云:“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卢照邻《长安古意》云:“纤纤初月上鸦黄。”隋唐时,又用颜色点画鸦黄。隋朝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诗:“学画鸦黄半未成。”大部分贵妇仍然贴花钿,白居易《长恨歌》云:“花钿委地无人收。”现代人不贴花钿,一般是在幼儿的眉间点一红圆点。
靥是嘴两边的酒窝,妆靥即以丹砂点画或剪成的各种图案贴在靥处。据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黥》载,三国吴孙和醉酒误伤邓夫人面靥,以百金购得白獭髓,合玉、琥珀屑敷在伤口上,愈后靥处留下赤点,更显得娇妍,宫人皆仿效。唐代画家周昉《簪花士女图》中的仕女,大都贴有花钿、妆靥。晚唐五代时,钿靥盛行,妇女们把各种图案贴得满脸都是。
(五)粉脂
粉是白粉,脂是胭脂。从上述“粉白黛黑”可知,先秦时就有白粉。东汉刘熙《释名·释粉》讲:“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 (chēng)粉者,赤也,染粉使赤,以着颊也。” 粉是用茜草染成的红粉,相当于胭脂。
胭脂也写作燕脂、燕支。后周马缟《中华古今注》载:“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多生,故曰燕支。”唐人张泌《妆楼记》认为出自匈奴焉支山(在今甘肃永昌)。其实,以茜草染成的红粉早已有之,以红蓝花汁凝制的胭脂,产于匈奴焉支山。匈奴单于号其妻为阏氏,自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后,匈奴歌曰:“亡(无)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1〕西晋张华《博物志》〔2〕记载了以西域红蓝花作燕支的方法:“作燕支法,取(红)蓝花捣以水,洮取黄汁,作十饼如手掌,着湿草卧一宿便阴干。欲用燕支,以水浸之三四日,以水洮黄赤汁,尽得赤汁而止也。”
粉脂主要用来涂面、两颊、唇、项、靥。唐代诗人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云:“美人红妆色正艳。”《醉戏窦美人》诗曰:“朱唇一点桃花殷。”
六朝时,受鎏金佛像的启发,盛行以黄粉涂面,称作“佛妆”。北宋彭汝砺《鄱阳集》载:“妇人面涂黄而吏告,以为瘴病。问云,谓佛妆也。”所以,在六朝,涂脸的黄粉又称金粉,又有“六朝金粉,北地胭脂”的说法。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