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粉墨欢娱:宁波戏曲简史(宁波文化丛书第三辑)

書城自編碼: 368743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作者: 友燕玲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2643527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0.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正说清朝十二帝(修订珍藏版)
《 正说清朝十二帝(修订珍藏版) 》

售價:HK$ 105.6
黑海史:从历史涟漪到时代巨浪
《 黑海史:从历史涟漪到时代巨浪 》

售價:HK$ 115.2
楼边人似玉
《 楼边人似玉 》

售價:HK$ 56.2
我,毕加索
《 我,毕加索 》

售價:HK$ 60.0
投资真相
《 投资真相 》

售價:HK$ 81.6
非洲大陆简史(萤火虫书系)
《 非洲大陆简史(萤火虫书系) 》

售價:HK$ 93.6
中国龙的发明:近现代中国形象的域外变迁
《 中国龙的发明:近现代中国形象的域外变迁 》

售價:HK$ 119.8
和离:完结篇
《 和离:完结篇 》

售價:HK$ 63.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9.4
《 浙江戏曲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 》
+

HK$ 728.0
《 曲学讲堂 》
+

HK$ 45.0
《 “小书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读本:古代戏曲 》
+

HK$ 85.0
《 罗兰·巴特论戏剧 》
+

HK$ 46.3
《 京剧史话 》
+

HK$ 163.8
《 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 》
內容簡介:
本书以通俗有趣又不乏专业性的语言讲述宁波戏曲的前世今生。“绪论”概述宁波地方戏曲之于宁波地域文化的意义。后分为四个部分:“戏史记忆”从戏曲发展的角度展示宁波戏曲的历史面貌;“戏种概述”畅谈越剧、甬剧、姚剧、宁海平调四个现存剧种之古往今来;“戏目杂谈”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剧目,用讲故事的方式叙写;“‘码头’戏事”回顾了一些戏曲名家和旧闻轶事,讲述宁波城这个“戏码头”里的故事。本书既有对宁波戏曲历史发展的宏观叙说,又有对戏种戏目戏事的微观解读,反映了宁波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關於作者:
友燕玲,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浙江省戏剧家协会、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从事戏曲研究工作。曾主持多个市、厅级科研课题,在《中国戏剧》《东方艺术》等公开刊物发表文章 40 多篇。曾获第六届中国(海宁)·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三等奖、第四届浙江文艺评论奖三等奖。
目錄
绪 言 ………………………………………………………001
戏史记忆 ……………………………………………………013
明州土壤中的戏曲因子 …………………………………………015
明州城里的南戏印记 ……………………………………………021
余姚腔之声起宁波城 ……………………………………………027
传奇时代的甬地创作 ……………………………………………034
留在记忆中的宁波昆 ……………………………………………045
戏种风貌 ……………………………………………………057
在宁波的“的笃班”——越剧 …………………………………059
宁波人餐桌上的虾酱——甬剧 …………………………………071
生长在三北海塘里的棉花——姚剧 ……………………………088
名“平”实“不平”的唱调——宁海平调 ……………………102
戏目杂谈 ……………………………………………………113
乡土活泼的滩簧小戏 ……………………………………………115
擅演现代题材的滩簧戏 …………………………………………123
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滩簧本戏 …………………………………134
“宁波风味”的新编越剧 ……………………………………… 150
古风今韵并存的宁海平调 ………………………………………162
“码头”戏事 ………………………………………………173
曾经的京剧“码头” ……………………………………………175
越剧中转的“小码头” …………………………………………185
杭剧在宁波 ………………………………………………………199
“戏码头”里的“戏码头” ……………………………………204
“戏码头”的演戏规矩 …………………………………………216
参考文献 ……………………………………………………226
后 记 ………………………………………………………229
內容試閱
绪论
戏曲艺术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它萌芽于原始社会,原始宗教仪式中的歌、舞,被视为最早的戏曲元素。先秦至唐时,戏曲渐成雏形。《孟优衣冠》《东海黄公》《踏摇娘》《兰陵王》等一些歌舞表演小节目在日常娱乐活动中受到欢迎,被各类史书记载下来。尽管我们无法在今天还原这些小节目当时演出的面貌,但从能见的文字可知,这些表演在歌舞的基础上综合了文学、说唱、杂技等艺术形式。宋金至元时是戏曲的发展成熟期,形成了成熟的戏曲样式——杂剧,它是集表演、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温州杂剧”诞生于北宋末年,又称“南曲戏文”,简称“南戏”,是那个时代南方戏曲的代表,“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一直被后人搬演,影响深远。北方戏曲从宋杂剧发展至金元杂剧,在元代形成了一个作家作品的繁盛期,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一批杂剧作家。《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等流传至今的作品就产生于那个时代,堪为经典。
明清时期是戏曲发展的高峰,南戏不断成熟,声腔不断丰富,先后出现了四大声腔——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浙江)、昆山腔(江苏)、弋阳腔(江西)。最后,昆山腔以其“流丽悠远”的特点居于四腔之首。嘉靖年间,昆山腔经文人之手,逐渐改革变化,成为“水磨调”,第一部用“水磨调”演唱的戏曲《浣纱记》被称为“昆剧”。此后,有了新的声腔作载体,全国的昆剧剧目创作进入繁盛时期。16 世纪 60 年代至 18 世纪60 年代约两百年间,名家、名作不断涌现。这时的南戏文本又叫明清传奇,其创作多出于南方,多讲才子佳人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其中,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最为著名。昆剧从文本、音乐到表演、舞美都做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极致,号称“百戏之祖”。所谓“百戏之祖”,不仅是从历史角度认定其为戏曲之始祖——传承至今、追溯年代最远的戏曲剧种,更是从艺术形式上视其为戏曲之“祖”,它所制定的戏曲规则是标杆、准绳,无剧种不效法之,无剧种不借用之。
然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昆剧艺术在“大美”上所呈现的极致化导致了它的小众化,最后只能通过折子戏演出的方式传承保留。渐渐弱势的状态下,昆剧在清末的“花雅之争”中败下阵来。“花雅之争”的“花”指的是清末各地区兴起的地方剧种,“雅”则指的是昆剧。“花部”的重要代表——京剧形成之后,在北京站稳脚跟,并迅速在全国流行,出现了一南一北两个中心——北京和上海,一南一北两种流派——京派和海派。近现代,以京剧为首的“花部”戏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各地方戏曲都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北方剧种质朴豪放,豫剧、秦腔、河北梆子均为典型代表;南方剧种委婉细腻,以越剧、黄梅戏为代表。南方还产生了一批滩簧剧种,苏州有苏滩,无锡有锡滩,上海有本滩,宁波有宁波滩和余姚滩。滩簧最大的特点是以说唱为主,因说唱新闻具有时效性而广受欢迎。“五四”之后,地方戏的发展均受到文明戏的影响。它们不断在思想内容上尝试改革,还排演了大量话剧移植剧目,用“五四”新思想加持于传统的、地域的戏曲艺术。不少剧种就此摆脱了乡土气,比如越剧。新中国成立后,受战乱影响的各戏曲剧种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渐渐恢复,慢慢发展,剧团得以成立,旧时代的戏子变成了受人尊敬的人民艺术家。传统戏曲焕发生机,甚至传播到国外。1954 年,周恩来带着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外国友人,《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传统艺术逐渐走下坡路,“台上热闹,台下冷清”成了戏曲剧场的常态。2002 年起,戏剧界掀起了一场关于戏剧命运的讨论,大家开始关注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走向,随即提出“‘传统戏剧现代化’和‘地方戏剧都市化’是中国戏剧摆脱当下困境的一项重要选择”。90 年代初,罗怀臻的剧作——上海淮剧《金龙与蜉蝣》和《西楚霸王》被界定为“都市新淮剧”,这是“都市戏剧”提法之源头。随后,“都市新淮剧”“都市新粤剧”“都市新甬剧”等“新都市戏曲”一一涌现。戏曲界尝试“都市化”和“现代化”转变近二十年,确实让传统地方戏曲收获了更多知识青年观众,似乎寻到了一线生机。2001 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自此,戏曲进入“非遗”时代。申报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使渐渐失去城市阵地的各地方戏曲获取了一些政府资金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慢慢重回大众视野,也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传统地方戏曲的价值。地方传统戏曲的艺术价值是最直观的,它集中展示了中国古典的文
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精华,是在历史长河中慢慢积淀的中华传统艺术综合体。文化价值是地方传统戏曲艺术的内核。地方传统戏曲的形态、风貌反映着当地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人情风俗,是鲜活的文化。最后,还有社会价值。元代剧作家高明在《琵琶记》的副末开场中写“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代表了大批文人进行戏剧创作的初衷,即赋予戏曲“教化”的作用。因此,传统戏曲剧目中能看到大量传统文化、道德典范,与人为善、明礼诚信、孝敬长辈,有和谐、圆融、通达,更有智慧,这些与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内容是一致的。基于此,我们需要大力宣扬传统戏曲、地方戏曲,因为这是认识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初衷。
宁波戏曲的前世今生,虽只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冰山一隅,但通过这“一隅”可窥探宁波文化的基因,乃至宁波文化的精神。意图突破简单地描述“这个事物是什么”的框架,在“是什么”的基础上分析“为什么”“怎么样”,希望通过通俗、有趣的描述,不仅再现宁波戏曲的过去、现在,还力图说清为何一定是如此这般的发展过程,完成一种传统艺术和地域文化之间的互相印证:宁波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宁波的戏曲,同时,宁波戏曲的形态又呈现着宁波地域文化的精神。期待宁波戏曲能真正成为宁波人民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资本!了解历史,是去寻找“是什么”的根源。只有知道根在哪里,才能明白现状的“为什么”。因此,从戏曲的源头去寻找宁波戏曲,追寻宁波的“戏史记忆”,是对宁波戏曲“根”的探寻。浙江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要写浙江”。浙江是中国戏曲形成最早的地区之一,四大声腔中有两种起源于浙江,浙江拥有形式丰富的地方戏曲,浙江的戏曲还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等等。在浙江戏曲史上,说完杭州戏曲、温州戏曲,必然要说到宁波戏曲,因为浙江戏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能看到宁波戏曲的影子。无论是起源、成形,还是发展、繁荣,宁波戏曲史上都出现过重要的作家、作品、评论家和重要的理论,甚至出现过重要的声腔和有特色的剧种,这跟浙东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
宁波因水而建,向海而兴。戏曲依水而生,顺水而衍。“只要河流水不断,跟着河水走天下”,水是戏的根,也是戏的魂。“宁波的水”成就了“宁波的戏”,“宁波的戏”点活了“宁波的水”。宁绍平原在 8000 年前就有先民生产、生活的痕迹,井头山遗址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的海洋生活,见证了海洋文明的起源;而自 7000 年前海退成陆后,诞生了河姆渡文化。从井头山到河姆渡,实现了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一半在海洋、一半在陆地的地貌,使宁波水系丰富,成为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三江六岸”的空间格局,也让宁波这个地区充满水的灵性,孕育出多姿多彩、灵动活泼的民间文艺。唐以来,歌舞百戏兴盛,得天独厚的宜居环境成就大量文人雅士,尤其是宋元以降,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戏曲作品,书写了浙江戏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宁波区域内有两港一湾——杭州湾、北仑港和象山港。码头、港口,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也是戏曲甚至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的重要枢纽。
宁波戏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次繁荣和三次衰落。第一次繁荣是从明末清初到抗战前期,不管是戏曲剧本创作、剧种发展、舞台呈现还是演出活动,都展示出兴盛的面貌,具备一定的区域影响力。抗战爆发,从宁波沦陷到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人们衣食难保,更谈不上请戏班、看大戏,这也加速了戏班解散和剧种衰败。但在这一时期,不少满怀爱国热情的戏曲界艺人们创作、排演展现爱国主义的剧目,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第二次繁荣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到 1966 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姚剧和宁海平调从消亡边缘被拉了回来,越剧、甬剧也有了新的发展,成立了一批专业剧团,排演了很多时事新戏和现代戏,也恢复了不少传统剧目,体现出戏曲发展与时代并进的特点。而紧接其后的十年“文革”,对戏曲造成了严重伤害,各剧种专业剧团大量解散,一些优秀的艺术家被下放改造,大量的服装道具、文献资料被销毁。全国只演“样板戏”,使得越剧演出体现出“去越剧化”,宁海平调团抽调了中坚力量来宁波演出样板戏,宁波京剧团被省抽调到杭州演出样板戏,宁波戏曲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到 1978 年,传统戏解禁,女子越剧迎来发展的春天,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戏曲表演人才。但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戏曲乃至全国戏曲遭遇多元文化冲击,再次进入低迷状态,“台上繁荣,台下冷清”的状态一直持续到 21 世纪初。2006 年起,宁波的平调、甬剧、姚剧先后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视野下走入发展新纪元。
回顾历史,是为了观照当下,宁波戏曲在整个浙江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去如此,当下亦如此。2019 年,全国启动《中国戏曲剧种全集》编撰工程,浙江卷十三本中,涉及宁波戏曲的有三本。三个宁波本土剧种均入选,数量占全省四分之一。宁波也是各县市中卷数最多的地区。多剧种并存发展的面貌,源于宁波一直以来的戏曲文化生态和城市文化气质。“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港口的地理优势造就了“通天下”的气势,也成就了宁波“兼容并包”的城市气质。这种气质渗透在宁波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渗透在宁波的城市文化中。如果说“戏史记忆”是从戏曲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展示宁波戏曲过去的面貌,那么“戏种风貌”则是基于现状,从剧种发展的角度去畅谈现存四剧种之古往今来。
宁波自古为戏曲盛行之地,宁波戏曲一直都是多剧种并存发展的状态。民国时最为鼎盛,七个剧种同时活跃在这片土地上,有土生土长的甬剧、姚剧、宁海平调等地方剧种,也有昆曲、京剧、越剧、杭剧等外来剧种。这些剧种不管是在宁波形成还是从外地传入,都有上百年历史,虽然存在时间、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却共同造就了宁波戏曲的发展和繁荣。剧种丰富、戏班林立,互相学习、互相交融,表演、剧目、人才上的互通有无,促进了戏班、剧种的不断成熟发展。1933 年,宁波昆在戏班相继解散的情况下淡出了宁波的戏曲舞台,只在书本上留下当年火爆的记忆。1965 年,杭剧团合并到越剧团之后,这个剧种也不再与宁波有关联。1987 年,因文艺表演团体改革,撤销了宁波京团,从此京腔京韵也只活跃在民间。宁波的外来剧种仅剩越剧。走入 21 世纪,宁波越剧在不断探索现代性和地域性结合的道路上前行。甬剧、姚剧、宁海平调则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在“非遗”的关照下传承与发展。
剧目是一个剧团、剧种赖以生存的基础:它的数量和质量体现的是剧团和剧种的水平和实力,而它的总体呈现则是剧团、剧种特色最直接的反映。尤其对本土剧种来说,戏目的特色更是地域特征最直观的展现。滩簧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艺术样式,不管是小戏还是大戏,都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宁波越剧在浙江省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尽管革新的步伐稍慢、力度稍弱,但在新编剧目或经典重排剧目中,还是能感受到宁波越剧的风采。宁海平调的发展略缓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剧目创作的动力,历史积累的众多老戏有待今人去挖掘、整理、开发,体现宁海平调特色的新编剧目更需要在保持古老剧种特色的基础上注入时代元素,增强剧目创作的活力。
宁波现存四剧种中,越剧有四个专业团体,甬剧、姚剧、宁海平调各有一个专业团体,四个剧种均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当然,大部分剧目仅留下了剧名,用文字的形式留在剧团的档案中。保留剧目和原创剧目最能代表剧团的实力和风格。保留剧目,多数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谈戏曲剧目建设问题时提出:“‘保留’才是戏曲建设的硬道理……如果一个剧团有 20 个保留剧目,能够轮流上演,那是很了不起的。”笔者曾参加 2016 年全国戏曲剧种普查,了解过宁波剧团的剧目情况。宁波越剧的保留剧目较多,甬剧和姚剧的保留剧目相对要少一些。宁海平调的传统剧目有 100 多个,但 20 世纪 80 年代初剧团兼演越剧,大批平调艺人离开剧团,老艺人也相继离世,很多剧目因此失传。原创剧目是剧种、剧团活力的体现,包括新编历史剧目以及部分现代戏剧目。就现在来说,剧团日常上演的剧目还是以传统剧目为主,它们在艺术性上更能体现剧种特色。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