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心理卫生概论(二十世纪中国心理学名著丛编)

書城自編碼: 363064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百科
作者: 章仲子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33489861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36.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脉络:小我与大势
《 脉络:小我与大势 》

售價:HK$ 103.8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
《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 》

售價:HK$ 93.2
欧洲四千年
《 欧洲四千年 》

售價:HK$ 93.2
孙中山与海南(1905—1913)
《 孙中山与海南(1905—1913) 》

售價:HK$ 92.0
故宫雅趣:紫禁城皇室生活与君臣轶事
《 故宫雅趣:紫禁城皇室生活与君臣轶事 》

售價:HK$ 103.8
金钱、奇珍异品与造物术:荷兰黄金时代的科学与贸易
《 金钱、奇珍异品与造物术:荷兰黄金时代的科学与贸易 》

售價:HK$ 115.6
本该成为女王的姐妹:都铎王朝的一段悲剧
《 本该成为女王的姐妹:都铎王朝的一段悲剧 》

售價:HK$ 115.6
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
《 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 》

售價:HK$ 10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4.8
《 破解幸福密码(知名心理咨询师毕淑敏代表作,深入剖析四大常见的心理障碍) 》
+

HK$ 60.8
《 墨菲定律(精装纪念版) 》
+

HK$ 62.3
《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2021版) 》
+

HK$ 84.9
《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第二版) 》
+

HK$ 52.5
《 微表情心理学 》
+

HK$ 51.1
《 蝴蝶效应(经典收藏版) 》
內容簡介: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分论和附录。在总论部分,章的目的在于强调心理卫生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初步呈现了本书的行文逻辑。章颐年认为,卫生事业应该包括两大部分: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他提出了心理卫生的工作原则:重在预防。通过第二章回顾国际心理卫生运动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并结果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心理疾病将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精神损失。章颐年通过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论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影响健全人格的因素和条件。章颐年认为,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破坏人格健康的力量主要有三种,即怕惧、失败和冲突。因此,要预防心理疾病和维护人格的健全,就必须从导致这些力量产生的环境因素入手。于是,他接下来用了三章的篇幅来讨论这三种破坏人格的力量的表现形式、所引发的不良后果以及消除的方法。本书的第三部分是附录,主要谈到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缘起和协会简章,算是对国内的心理卫生运动的介绍和宣传。
關於作者:
章颐年(1904-1960)后更名为章仲子,系著名国学家章太炎仲兄章炳业之子。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早年先后就读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杭州省立第一中学。1927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心理学专业。1928年前往美国留学。章颐年曾先后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密西根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在美国留学期间,他主攻实验心理学,但当时美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心理卫生运动对他的影响更大,他接受了心理卫生方面的专业培训并形成了对心理卫生的独到理解。1930年8月,章颐年学成回国后即被聘为上海暨南大学心理学教授,并在国内率先开设“心理卫生”课程。1936年,章颐年在大夏大学教育学院创立全国为数不多的教育心理学系,并担任首任系主任,大夏大学心理学会也由他负责,附设心理诊察所,开展心理卫生方面的工作。在1936年10月份,由章颐年、张耀翔和章益等人发起“上海心理学会”,该学会于1937年1月10日正式成立,比中国心理学会还早14天。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京成立,章颐年作为发起人之一,任理事兼编译委员会委员。1937年1月24日,中国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章颐年被选为学会理事。此外,他也是中国测验学会的编译委员会委员之一。1951年2月,在早年大夏大学的老同事张耀翔(1893-1964)与杜佐周(1895-1974)两位教授介绍下,章颐年前往位于兰州的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范大学前身)教育系任教,主要承担“发展心理”、“青年心理”和“特殊儿童教育”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57年12月,章仲子被中共西北师范学院党委错误地划为极右分子。1958年8月,章仲子被送往酒泉夹边沟农场劳动教养(保留公职),于1960年12月1日在劳教中亡故。次年,章仲子被摘掉极右帽子。1979年4月,中共甘肃师范大学(今西北师范大学前身)党委决定恢复章仲子政治名誉,恢复其教授职称,妥善处理一切善后抚恤事宜。
目錄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心理卫生之意义及其重要……

第二章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章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四章健全的人格……

第五章破坏人格的势力——怕惧……

第六章破坏人格的势力——失败……

第七章破坏人格的势力——冲突……



第二编各论/

第八章心理卫生与医学……

第九章心理卫生与父母……

第十章心理卫生与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卫生与法律……

第十二章心理卫生与实业……



附录/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缘起……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简章……
內容試閱

民国十九年(1930)的秋季,著者在国立暨南大学首先开设了《心理卫生》的课程,当时国内对于心理卫生的认识还很淡薄,没有适当的课本可以采用。因此由自己编成讲义,分散给学生应用。后来一·二八淞沪战事发生,著者离开了暨大,原稿也就散失,不能找到。当时总以为关于心理卫生的书籍,不久一定有很多出版,所以对于匆忙中编成的讲义,散失了倒也并不觉得如何可惜。等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的春季,著者又回到暨大,重新担任心理卫生的功课,同时又在大夏大学开设了这门学程,但是很失望的,在这五六年之中,虽然心理卫生已经渐渐引起了大众的注意,杂志中也常常有这方面的文字发表,可是要找一本完全的课本,仍不可得,因此只得不顾自己学问的浅陋,再写成了这本书。
本书的目的,是供大学课本之用,但亦可作为师范学校及普通家庭的参考书。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泛论心理卫生基本原则以及破坏人格底几种主要势力;下编却讲到心理卫生在各方面的应用。诚然,要想增进大众底心理健康,单知道了原理,还是不够;必须把这些原则充分地应用到人们底实际生活上去,才能有效。倘如教师、父母以及医生、法官、实业界的领袖们,能够因这本书而注意到久经忽略的问题,使大众底心理健康,有一些增进,那么,著者所得到底报酬,实在是太大了!
本书中的材料,著者曾先后在课堂内用过三次,每次都有修正。付印之前,又搜集最近材料,加以补充;文字方面也经过一度的整理。又承国立浙江大学教授黄翼博士,将原稿仔细地校阅了一遍,贡献了不少有价值底意见。此外整理抄录等工作,都由大夏大学教育心理系助教孙婉华女士、上海市中心区实验小学教师陆谷初女士及吾妻昭华分其劳。她们也花了很多的时间。以上各人给予著者底善意和帮助,岂是用文字所能表示感谢的?
章颐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儿童节

编校凡例

1.选编范围。“二十世纪中国心理学名著丛编”(以下简称“丛编”)选编20世纪经过50年时间检验、学界有定评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一定风骚的心理学著作。这些著作在学术上有承流接响的作用。
2.版本选择。“丛编”以第一版或修订版为底本。在各册扉页前,附印原著的封面。
3.编校人员。“丛编”邀请有关老、中、青学者,担任各册“特约编辑”,负责校勘原著、撰写前言(主要介绍作者生平、学术地位与原著的主要观点和学术影响)。
4.编校原则。尊重原著的内容和结构,以存原貌;进行必要的版式和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方便阅读。
5.版式安排。原著是竖排的,一律转为横排。横排后,原著的部分表述作相应调整,如“右表”“左表”“右文”“左文”均改为“上表”“下表”“上文”“下文”等等。
6.字体规范。改繁体字为简化字,改异体字为正体字;“的”“得”“地”“底”等副词用法,一仍旧贯。
7.标点规范。原著无标点的,加补标点;原著标点与新式标点不符的,予以修订;原文断句不符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予以调整。原著有专名号(如人名、地名等)的,从略。书名号用《》、〈〉规范形式;外文书名排斜体。

8.译名规范。原著专门术语、外国人名、地名等,与今通译有异的,一般改为今译。首次改动加脚注注明。
9.数字规范。表示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分、秒,计数与计量及统计表中的数值,版次、卷次、页码等,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中国干支等纪年与夏历月日、概数、年级、星期或其他固定用法等,一般用数字汉字。此外,中国干支等纪年后,加注公元纪年,如光绪十四年(1888)、民国二十年(1931)等。
10.标题序号。不同层级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序号,以示区别。若原著各级内容的序号有差异,则维持原著序号;若原著下一级内容的序号与上一级内容的序号相同,原则上修改下一级的序号。
11.错漏校勘。原著排印有错、漏、讹、倒之处,直接改动,不出校记。
12.注释规范。原著为夹注的,仍用夹注;原著为尾注的,改为脚注。特约编辑补充的注释(简称“特编注”),也入脚注。


总序: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进程

晚清以降的西学东渐,为中国输入了西方科学知识和体系,作为分科之学的科学开始在中国文化中生根发芽。现代科学体系真正的形成和发展则是在民国时期,当时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大碰撞,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影响,成就了民国时期的学术繁荣时代。有人将之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百家争鸣的盛况”周谷城:《〈民国丛书〉序》,《出版史料》,2008年第 2期,第11页。。无论后人是“高估”还是“低估”民国时期的学术成就,它都是中国学术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民国时期学术著作的不断重刊深刻反映出它们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影响较大者有上海书店的“民国丛书”、商务印书馆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岳麓书社的“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东方出版社的“民国学术经典文库”和“民国大学丛书”,以及福建教育出版社的“20世纪中国教育学名著丛编”等。这些丛书中也收录了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重要心理学著作,例如,“民国丛书”中收有朱光潜的《变态心理学派别》、高觉敷的《现代心理学》、夔德义的《宗教心理学》、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和潘菽的《社会的心理基础》等,“民国大学丛书”收录章颐年的《心理卫生概论》,“20世纪中国教育学名著丛编”包括艾伟的《教育心理学》、萧孝嵘的《教育心理学》、高觉敷的《教育心理》和王书林的《心理与教育测量》等。中国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仅有上述丛书中收入的少数心理学著作还难以呈现全貌,更为细致全面的整理工作仍有待继续开展。
一、西学东渐:中国现代心理学的源头
我国古代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却没有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如同许多其他学科一样,心理学在我国属于“舶来品”。中国现代心理学的产生经历了西方心理学知识向中国输入和传播的历史阶段。最早接触到西方心理学知识的中国人是容闳、黄胜和黄宽,他们于1847年在美国大学中学习了心灵哲学课程,这属于哲学心理学的范畴,继而颜永京于1860年或1861年在美国大学学习了心灵哲学课程。颜永京回国后于1879年开始在圣约翰大学讲授心理学课程,他首开国人之先河,于1889年翻译出版了美国人海文著的《心灵学》(上本)译自Haven,J,Mental philosophy:Including the intellect,sensibilities,and will.Boston:Gould & Lincoln,1858.,这是史界公认的第一部汉译心理学著作。此前传教士狄考文于1876年在山东登州文会馆开设心灵学即心灵哲学或心理学课程。1898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出版了《性学举隅》其英文名为Christian Psychology。《性学举隅》中的心理学知识,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实证性,而《心灵学》中的心理学知识,则更具哲学性和思辨性。其主要原因是,《性学举隅》成书于19世纪末,西方心理学已经确立学科地位,科学取向的心理学知识日益增多,许多心理学著作也相继出版,该书对这些心理学知识吸收较多;而《心灵学》的原著成书于19世纪50年代,西方心理学还处于哲学心理学阶段,近代科学知识还没有和哲学心理学相互融合起来。此外,丁韪良在阐述心理学知识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证精神。他在提及一个心理学观点或理论时,经常会以“何以验之”来设问,然后再提供相应的证据或实验依据进行回答。同时他指出,“试验”(即实验)是西方实学盛行的原因,中国如果想大力发展实学,也应该以实验方法为重。丁韪良的这种实证精神,无论是对当时人们正确理解和运用心理学,还是对于其他学科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第一本以汉语写作的心理学著作。1900年前后,日本在中国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一批日本学者以教习的身份来到中国任教。1902年,服部宇之吉开始在京师大学堂讲授心理学课程,并撰写《心理学讲义》由他的助教范源廉译述,此书的线装本没有具体的出版时间,大致出版于1902—1903年。服部宇之吉的讲义经过润色修改后于1905年在日本以中文出版。。1904年,三江师范学堂聘请日本学者菅沼虎雄任心理学、教育学课程教习。1901—1903年译自日文的心理学著作主要有:樊炳清译、林吾一著的《应用心理学》(1901),
王绍曾主编:《清史稿艺术志拾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34页。久保田贞则编纂的《心理教育学》(1902),王国维译、元良勇次郎著的《心理学》(1902),吴田炤译、广岛秀太朗著的《初等心理学》(1902)、田吴炤译、高岛平三郎著的《教育心理学》(1903)、张云阁译、大濑甚太郎和立柄教俊合著的《心理学教科书》该书还有另外一中译本,译者为顾绳祖,1905年由江苏通州师范学堂出版。(1903),上海时中书局编译的心理学讲义《心界文明灯》(1903),沈诵清译、井上圆了著的《心理摘要》(1903)。此外,张东荪、蓝公武合译了詹姆斯《心理学简编教程》(1892)的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感觉总论和第三章视觉,题名为《心理学悬论》。詹姆斯著,张东荪、蓝公武译:《心理学悬论》,载《教育》,1906年第1、2期。1907年王国维还自英文版翻译出版丹麦学者海甫定(HHffding)的《心理学概论》,1910年自日文版翻译出版美国禄尔克的《教育心理学》,这两本书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1905年在日本留学的陈榥编写出版的《心理易解》,被学界认为是中国学者最早自编的心理学书籍。此后至新文化运动开始起,一批以日本教习的心理学讲义为底本编写或自编的心理学书籍也相继出版,例如,湖北师范生陈邦镇等编辑的《心理学》(1905,内页署名《教育的心理学》)、江苏师范编的《心理学》(1906)、蒋维乔的《心理学》(1906)和《心理学讲义》(1912)、彭世芳的《心理学教科书》(1912,版权页署名《(中华)师范心理学教科书》)、樊炳清的《心理学要领》(师范学校用书,1915)、顾公毅的《新制心理学》(书脊署名《新制心理学教科书》,1915)、张子和的《广心理学》(上册,1915)、张毓骢、沈澄清编的《心理学》(1915)等。
从西方心理学输入路径来看,上述著作分别代表着来自美国、日本、欧洲的心理学知识的传入。从传播所承载的活动来看,有宗教传播和师范教育两种活动,并且后者相继替代了前者。从心理学知识传播者身份来看,有传教士、教育家、哲学家等。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其术语本身在中国开始使用和流行也有一个历史过程。“Psychology”一词进入汉语文化圈要早于它所指的学问或学科本身,就目前所知,该词最早见于1868年罗存德(William Lobscheid)在香港出版的《英华字典》(An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其汉译名为“灵魂之学”“魂学”和“灵魂之智”。阎书昌:《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1872—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页。在日本,1875年哲学家西周翻译的《心理学》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心理学译著。汉字“心理学”是西周从“性理学”改译的,故西周也是“心理学”的最早创译者。新近有研究者考证发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执权居士于1872年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创制了“心理(学)”一词,比日本学者西周创制“心理学”一词早三年,但执权居士的“心理(学)”术语并没有流行起来。参见:阎书昌:《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1872—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3-14页。但“心理学”一词并没有很快引入中国。当时中国用于指称心理学知识或学科的名称并不统一。1876年,狄考文在山东登州文会馆使用“心灵学”作为心理学课程名称;1880年,《申报》使用“心学”一词指代颜永京讲授的心理学课程; 1882年,颜永京创制“心才学”称谓心理学;1886年,分别译自赫胥黎的《科学导论》的《格致小引》和《格致总学启蒙》两本中各自使用“性情学”和“心性学”指称心理学; 1889年,颜永京使用“心灵学”命名第一本心理学汉本译著;1898年,丁韪良在《性学举隅》中使用“性学”来指心理学。最后,康有为、梁启超于1897-1898年正式从日本引入“心理学”一词,并开始广泛使用。康有为、梁启超十分重视译书,认为“中国欲为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义”,康有为“大收日本之书,作为书目志以待天下之译者”。转引自杨鑫辉、赵莉如主编:《心理学通史》(第2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他于1896年开始编的《日本书目志》共收录心理学书籍25种,其中包括西周翻译的《心理学》。当时,日文中是以汉字“心理学”翻译“psychology”。可见,康有为当时接受了“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不过《日本书目志》的出版日期不详。梁启超于1897年11月15日在《时务报》上发表的《读〈日本书目志〉后》一文中写道:“……愿我人士,读生理、心理、伦理、物理、哲学、社会、神教诸书,博观而约取,深思而研精。”转引自阎书昌:《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1872—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43页。梁启超作为康有为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积极拥护者,很可能在《日本书目志》正式出版前就读到了书稿,并在报刊上借康有为使用的名称正式认可了“心理学”这一术语及其学科。阎书昌:《“心理学”在我国的第一次公开使用》,载杨鑫辉主编:《心理学探新论丛(2000年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241页。另外,大同译书局于1898年春还出版了日本森本藤吉述、翁之廉校订的《大东合邦新义》一书,该书中也使用过“心理学”一词:“今据心理学以推究之”,后有附注称:“心理学研究性情之差别,人心之作用者也。”转引自阎书昌:《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1872—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43页。此书是日本学者用汉语写作,并非由日文译出,经删改编校而成,梁启超为之作序。这些工作都说明了康有为和梁启超为“心理学”一词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以上所述仅仅是“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在中国的变迁和发展,中国文化对心理学知识与学科的接受必定有着更为复杂的过程。
······

特约编辑前言

20世纪初,随着“科学与民主”的呼声不断高涨,大批青年学者负笈欧美,将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与新兴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带回国内。在这个大背景下,在以留美学生为主干的大批心理学先驱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南京高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系,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心理学会相继成立,相关学术刊物先后创办,心理学的学术专著和译著先后出版,科学心理学开始在国内生根发芽。随着科学心理学的传入,“心理卫生学”也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而被引入。谈到我国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就不得不谈到这场运动的发起者之一——章颐年。
一、学术生平
章颐年(1904—1960),原名章长春,后更名为章仲子,于1904年6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仓前镇,系著名国学家章太炎仲兄章炳业之子。浙江仓前章氏是书香世家。章颐年的祖父章濬(字轮香,1825—1890),自幼研读典籍,后任县学训导,在余杭颇有影响。章濬生有三子,长子章炳森(字椿伯,1853—1928),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人;次子章炳业(字仲铭,1865—1930),即章颐年的父亲,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举人,曾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目录学家;三子即著名国学家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1869—1936)。章颐年的父亲章炳业曾主持浙江省图书馆馆务工作14年,建树颇丰,曾创办《浙江公立图书年报》,发起组织浙江省图书馆协会,任首任会长。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图书馆协会,被选聘为执行部干事。编有《浙江公立图书馆保存类图书目录》、《浙江图书馆通常图书目录》、《乙卯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目录》等。
由于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章颐年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早年先后就读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杭州省立第一中学。1927年,章颐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后曾在安徽省滁州中学担任英语教员一年。由于当时心理学在中学尚未开设相关课程,他所从事的工作脱离自己的所学专业,为了更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并能从事心理学的专业工作,1928年8月,前往美国留学。章颐年曾先后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在美国留学期间,他主攻实验心理学,但当时美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心理卫生运动对他的影响更大,他接受了心理卫生方面的专业培训并形成了对心理卫生的独到理解。1930年8月,章颐年学成回国后即被聘为上海暨南大学心理学教授,并在国内率先开设“心理卫生”课程,时年方26岁。由于此前国内高校中并没有人专门开设过此类课程,章颐年因而被誉为我国讲授心理卫生课程的第一人。此外,他还在该校开设“生理心理学”和“心理学史”等课程。
1931年,浙江省教育厅在省立两级师范学堂的基础上筹建“省立杭州师范学校”(今杭州师范大学前身),聘请章颐年担任首任校长。此时他虽然担任中等师范学校的校长,但浙江省教育厅仍破格给予其教授待遇。担任校长期间,章颐年积极倡导将心理健康知识应用到家庭与学校教育之中,并坚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成一个完整的人格……心理卫生的目的,也是要人们的人格获得健全的发展。能对生活环境做正常的适应。所以教育和心理卫生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良好的教育必须依据着心理卫生的原则,否则便不能尽教育的使命”的理念,努力将心理卫生的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之中。为此,他四处奔走,组建教育方面的专业学会,积极推进教育专业化的发展。1932年,章颐年作为浙江省中学教育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任常务理事。1933年,在著名教育家庄泽宣(1895—1976)的介绍下,他加入了成立于同一年的中国教育学会。为了更好地从事心理学研究,章颐年于1934年7月辞去杭州师范学校校长职务,被大夏大学聘为心理学教授兼师范专修科主任,负责讲授心理学课程。1936年,章颐年在大夏大学教育学院创立全国为数不多的教育心理学系,并担任首任系主任。当时,大夏大学的教育心理学系在全国办得很有影响,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耀翔曾对此给予了很高评价。为此,教育部特拨款添置设备,扩充实验室。此外,章颐年还担任该校师范专修科主任,在负责讲授心理学课程的同时,指导学生选课和毕业论文。由于时局的影响,全国性学会在当时难以较好地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大学、大夏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心理学系相继成立校级心理学会。大夏大学心理学会由章颐年负责,附设心理诊察所,开展心理卫生方面的工作。1936年4月,大夏大学心理学会创办心理学通俗杂志《心理季刊》,章颐年任主编。在1934—1936年期间,上海心理学界人士活动频繁,经常组织正式或非正式学术会谈,他们主要由暨南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沪江大学等院校的教授组成。但这种活动苦于无正式组织,使活动的进一步开展面临诸多困难。于是在1936年10月份,由章颐年、张耀翔和章益等人发起“上海心理学会”,该学会于1937年1月10日正式成立,比中国心理学会还早14天。与此同时,京沪等地学者发动组织“中国心理学会”,章颐年也是早期32位发起者之一。1937年1月24日,中国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章颐年被选为学会理事。在首次召开的理事会上,章颐年等三人担任第一届年会委员。后来由于“七七事变”爆发,学会活动被迫停止,第一届年会也因此被取消。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京成立,章颐年作为发起人之一,任理事兼编译委员会委员。此外,他也是中国测验学会的编译委员会委员之一。尽管后来因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等学术团体的活动暂时中断,但是,章颐年凭个人的努力对我国多个心理学学术团体的建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937年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奉令南迁。8月,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组成第一联合大学,准备内迁。章颐年任第一联合大学教育心理系主任兼师范专修科主任。12月,第一联合大学西迁江西庐山牯岭,后辗转至贵阳,章颐年留庐山处理善后事务。次年8月,在著名教育家孟宪承(1894—1967)的介绍下,章颐年被广州中山大学聘为心理学教授,讲授“心理卫生学”。后因广州失守,章颐年辞去中山大学教职。1939年6月,章颐年前往迁移至贵阳的大夏大学任教,并兼任教育学院院长之职,指导学生选课、毕业论文和学分审查。1940年9月,章颐年重新回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次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入侵上海,暨南大学停办,章颐年转至大夏大学上海分校,继续担任教育学院院长之职。后因与大夏大学教务长鲁继曾(1892—1977)不和,便又离开大夏大学。
此后,他曾一度担任杭州潮罄月刊社主编。汪伪政府成立后,因其姐夫傅式説(1891—1947)曾任汪伪政府的浙江省政府主席和建设部部长,章颐年也曾担任汪伪浙江省政府参事和南京汪伪建设部总务司长等职务。抗战胜利后,汪伪政府解散,章颐年赋闲在家。1947年,傅式説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处决。章颐年改名为章仲子。在著名教育家黄敬思(1897—1982)的帮助下,章仲子先后担任青岛中国石油公司、青岛齐鲁企业公司的秘书。1949年4月,因齐鲁企业公司迁往台湾,章仲子受驻上海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之托,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写结核病防治专刊,编著儿童及大众读物。195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章仲子的《詹天佑的故事》、《李仪祉的故事》、《鸦片战争》和《卡介苗》等读物。同年7月,商务印书馆迁入北京,世界卫生组织撤回,章仲子接替妹妹章菉君在上海人文中学的教职,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并于同年加入中国教育工会。
由于章仲子早年在心理学界影响较大,1951年2月,在早年大夏大学的老同事张耀翔(1893—1964)与杜佐周(1895—1974)两位教授介绍下,他前往位于兰州的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范大学前身)教育系任教,主要承担“发展心理”“青年心理”和“特殊儿童教育”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暑假,向兰州广播电台写了一篇文章,得稿费十万零八千元,全部捐给抗美援朝之用。在教学中,他曾自制实验仪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957年12月,章仲子被中共西北师范学院党委错误地划为极右分子。1958年8月,章仲子被送往酒泉夹边沟农场劳动教养(保留公职),于1960年12月1日在劳教中亡故。次年,章仲子被摘掉极右帽子。1979年4月,中共甘肃师范大学(今西北师范大学前身)党委决定恢复章仲子政治名誉《关于错划章仲子同志右派问题改正结论的报告——师党落[1979]406号文件》。,恢复其教授职称,妥善处理一切善后抚恤事宜。


二、奠基我国的心理卫生事业

作为我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章颐年的重要贡献首先体现在对心理卫生事业的开拓上。西方的心理卫生运动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学者比尔斯(CWBeers,1876—1943)是这一运动的重要推动者。比尔斯曾因精神失常而在精神病院接受住院治疗三年,住院期间,他受到非人的待遇,亲眼目睹了病友们的各种痛苦。出院后,他立志终生投身于心理卫生事业,并将自己在精神病院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自传性的著作《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该书1908年出版后,心理卫生事业受到著名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该年5月,比尔斯组织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次年,在比尔斯等人的努力下,全美心理卫生协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Mental Hygiene)成立了,该协会后来还创办了《心理卫生》(Mental Hygiene)杂志,采用多种方式普及心理卫生知识。1930年,在比尔斯等人的努力下,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国际心理卫生协会由此成立。
章颐年在美国学习期间,正是美国心理卫生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尽管他在美国接受的主要是实验心理学方面的训练,但最让他震撼的还是心理卫生运动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为此,他曾在《心理卫生概论》中用了一章的篇幅介绍国外的心理卫生运动,并对比尔斯其人其事多有溢美之词。他将《自觉之心》视为一部“不朽的名著”,认为“比尔斯以一个人一本书的力量,首创这种伟大的运动,他对于人类的功绩,实在是值得敬佩的”。章颐年:《心理卫生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3页。章颐年历数了比尔斯所获得的诸多荣誉,并说“但这些对于他的不可度量的伟大贡献,仅只是一点些微的酬谢”“比尔斯的功绩,真不是几句话所能表示的”章颐年:《心理卫生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3、21页。。的确,比尔斯对青年章颐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影响,足以成为他在国内开展心理卫生运动的重要动力。事实上,章颐年回国后之所以极力推动心理卫生运动,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他对比尔斯其人其事的认同;其次才是他对心理卫生事业本身的重视。章颐年曾借卫生署长刘瑞恒(1890—1961)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一个中国的比尔斯”章颐年:《心理卫生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1页。。而从后来章颐年回国后的人生经历来看,他的确以中国的比尔斯自许,他在中国“以一个人一本书的力量,首创这种伟大的运动”——即中国的心理卫生运动:率先开设“心理卫生”课程,撰写第一部心理卫生领域的专著,发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创办期刊,组建儿童心理诊察所……正是在章颐年和一大批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心理卫生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章颐年于1930年回国后,即在上海暨南大学开设“心理卫生”课程。课程的内容为章颐年依据在美国的学习内容并结合自己对现实的理解而撰写的讲义,但后来由于“一·二八”事件发生,章颐年离开暨南大学,讲稿也佚失。1935年,当他重新在暨南大学和大夏大学同时开设这门课的时候,还因找不到一本专门论述心理卫生的教材而苦恼。为此,他在查阅大量资料基础上,结合对早先讲义的回忆,写成了我国第一本心理卫生领域的专著《心理卫生概论》,该书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一经出版,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被广为介绍。
在这本书中,章颐年系统阐述了自己对心理卫生的理解。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分论和附录。在总论部分,尽管第一章的目的在于强调心理卫生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初步呈现了本书的行文逻辑。章颐年认为,卫生事业应该包括两大部分: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可长久以来,心理卫生一直受到人们的忽略。于是,就引发了心理疾病和许多社会的问题。如何很好地解决由对心理卫生的忽视而引发的问题呢?他提出了心理卫生的工作原则:重在预防。于是,他确定了心理卫生工作的两个方面:从消极方面,就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改良心理疾病患者的待遇;从积极方面,就是要促进心理健康,养成健全的人格。通过第二章回顾国际心理卫生运动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并结果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心理疾病将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精神损失,因此,尽快在国内开展以心理疾病预防为目的的心理卫生运动,迫在眉睫。那么,心理卫生方面的工作如果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展开的话,首先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准备:其一,从消极的层面,需要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从积极的方面,需要归纳出影响健全人格养成的内外部因素和条件。
为此,章颐年通过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论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影响健全人格的因素和条件。他认为,心理的健康表现为人格的健全,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1)像别人,即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处于与大多数人相似的常态之中;(2)与年龄相符,即个体的身心发展要符合年龄特征;(3)能适应他人,即具备正常的社交能力;(4)快乐,能获得较多的积极体验,态度乐观,做事积极;(5)统一的行为,强调行为的一致性和完整性;(6)适度的反应;(7)把握现实,能主动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8)相当尊重他人的意见。在确立了心理健康的标准之后,他通过分析影响健全人格形成的内外部因素来讨论心理疾病的根源,认为常态的天赋和适宜的环境是影响健全人格形成的两个重要的因子。但总体而言,他还是认为心理疾病来源于个体的幼年经历。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孰重孰轻历来是心理学家争论的焦点,在这一点上,章颐年认为,“健全的人格,小半由于遗传,大半由于环境所决定”章颐年:《心理卫生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3页。。这一点构成了章颐年心理健康观的基石,正是基于此,他将教育的本质理解为健康人格的培养。于是,他系统地论述了破坏人格健康发展的力量和环境条件。他通过引用威廉·伯纳姆(WHBurnham)的观点,认为对于养成儿童健全的人格而言,以下的训练非常重要:第一,保持儿童的注意力;第二,为了保持儿童全神贯注的特性,就需要儿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同时又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活动;第三,应付困苦的经历;第四,培养持久的恒心;第五,通过时常改变环境训练儿童的适应能力;第六,良好的睡眠习惯;第七,让情绪有正常的发泄渠道;第八,保持充满快乐和希望的幽默感。
章颐年认为,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破坏人格健康的力量主要有三种,即怕惧、失败和冲突。因此,要预防心理疾病和维护人格的健全,就必须从导致这些力量产生的环境因素入手。于是,他接下来用了三章的篇幅来讨论这三种破坏人格的力量的表现形式、所引发的不良后果以及消除的方法。
但是,如何让心理疾病在未发生之前就得到有效的防治呢?章颐年认为,导致上述三种破坏力量的环境主要涉及家庭、学校、医院、司法部门和企业,而与这些部门息息相关的人,即是对人类人格健康影响较大的人,这包括父母、医生、教师、法官和企业家。但在这五个方面之中,他又特别强调家庭和学校对健全个人人格的重要意义,因为个体的人格主要形成于成年之前,在这段时间中,个体主要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因此,父母和教师就构成了健康个人与健全社会的基石。为此,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构成了章颐年关注的重点。这就构成了本书的第二部分——分论的内容了。在第二部分中,章颐年用五章的篇幅,分别论述心理卫生与医学、父母、教育、法律和企业的关系。在这里,特别介绍下章颐年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儿童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这些观点尽管是在80多年前提出来的,但即使放在今天,不仅不过时,甚至可以说非常有必要反复强调和推广普及。
首先,作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那就是在我们的社会中,一个人要进入某一个行业,都需要接受长时间的专业培训,比如,店员、理发师、司机、医生、护士、牧师和教师等,都需要进行专业的学习。不同的职业中,与人类关系越密切的行业,需要接受训练的时间就更长。但很奇怪的事情是,对于我们每一个将来都要当父母的人,关于如何当父母,却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因为做父母,不是仅仅供给子女衣、食、住,送他们进入学校读书就算尽到父母的责任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让他们长大以后,能快乐地适应环境。在这里,作者已经初步将“教育”与“健全人格的培养”等同起来,这个观点不正是时下诸多教育专家所强调和呼吁的吗?教育子女,与其他的任何行业一样,都需要接受专业的教育。爱子女是一回事,给他们提供科学的教育又是另外一回事。为此,作者对学校教育过度关注知识的传授而缺乏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特别是通过学校课程并不能让我们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而提出批评。作者认为,有必要将如何做父母的知识和技术,设置成特别的学科,列入各级学校的课程之内。他主张将父母学、儿童学、家庭教育等课程,纳入小学和中学的教学中。他甚至认为,关于如何做父母的知识和技能,远远重要于那些传统的抽象科目,因为这将真正影响人类的幸福。
在学校教育方面,作者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知识的传授、体魄的锻炼和精神的健全。基于学校教育对儿童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作者提出,教师除了拥有学识和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健全的人格。他特别强调教师这个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可惜的是,即使在八十年后的今天,对教师资格的认证,也主要强调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教师的心理素质的测试在职业资格认证过程中尚未开启。不仅如此,作者还认为,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也是影响教师人格的重要因素,他非常反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认为这些都是影响儿童健全人格塑造的消极因素。他还特别强调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实行“访问教师”制度以及给儿童提供升学和就业的指导。章颐年的许多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都让人深受启发。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附录,主要谈到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缘起和协会简章,算是对国内的心理卫生运动的介绍和宣传。
为了更好地让家庭和学校成为健全个人人格的环境,章颐年除开设“心理卫生”课程之外,还创立了大夏大学心理学会。从其所从事的活动来看,大夏大学心理学会不是从事严谨的学术活动的团体,而是一个活泼富有生气的学术推广团体。据资料表明,大夏大学心理学会主要开展的活动包括辩论会、演讲会、实地考察、创办问题儿童心理诊察所以及主办科普杂志等工作胡延峰:《留美学者章颐年与大夏大学心理学会》,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在这些活动中,辩论的范围较为宽泛,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演讲主要包括通俗和学术两个方面,主要围绕着应用心理和心理卫生展开。由于大夏大学心理学会的影响较大,曾受上海市政府之邀,在上海市广播电台定期播出心理学方面的演讲,旨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心理卫生的知识。此外,章颐年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期带领学会的会员前往苏州精神病院和北桥普慈疗养院实地参观考察。不仅如此,学会在1935年9月创立了问题儿童心理诊察所,章颐年自任所长,下设测验股、调查股和访问股,旨在对顽皮、愚笨、偷窃、自卑、恐惧等问题儿童进行诊断,并在可能的范围内予以适当的治疗与处置胡延峰:《留美学者章颐年与大夏大学心理学会》,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心理诊察所的设置,是章颐年受全美心理卫生协会的影响(全美心理卫生协会于1922年设立儿童指导诊察所),但对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开展而言,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即作为国内第一个心理诊察所,它开启了学校心理诊断与咨询之先河。大夏大学心理学会的另一个开创性贡献是,于1936年4月发行我国第一种心理科学的通俗刊物《心理季刊》。该刊以“应用心理学改进日常生活”为口号,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怎么样使一般人认识心理学,怎么样使大家应用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改进日常的生活以及自己的事业,是一件更重大的事。所以,本刊极愿在大家的爱护之下,负担这一份重大的使命”。章颐年:《创刊话》,载《心理季刊》,1936年第1期。尽管该刊后因抗战爆发而停刊,但大夏大学迁至贵阳后,大夏大学心理学会又在《贵阳市革命日报·副刊》上办起了当时国内唯一的心理学专刊《新垒周刊》,每逢周六出版,《心理学会创办“新垒”周刊》,载《大夏周报》,1938年第14卷第2期。前后只发行了六期,共载文87篇(其中译文4篇)。这些文章对于向大众推广心理学知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由章颐年、张耀翔和章益等人发起的上海心理学会成立之后也举行了题为“心理与人生”的通俗讲座,每周一次,其主要内容也多涉及心理健康的维护。
另外,章颐年也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发起者之一。1936年,在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同仁的努力下,章颐年等32位主要发起人向全国心理学界征求意见,筹备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旨在“保持与促进国民之精神健康及防止国民之心理失常与疾病为唯一之目的,以研究心理卫生学术及推进心理卫生事业为唯一之工作”《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缘起》,载章颐年:《心理卫生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3页。。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京成立,通过通讯选举,章颐年被选为首届35位理事之一,并兼任编译委员会委员。由此,我国第一个旨在促进国民心理健康的专业学术推广组织便正式成立。
尽管章颐年对心理卫生事业的贡献无法与比尔斯相媲美,毕竟比尔斯是国际心理卫生事业的奠基人,但在中华大地,章颐年是第一个积极推进心理卫生事业之人: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开设心理卫生的课程,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心理卫生方面的专著,首次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创立国内第一个心理诊察所,创办第一种心理学通俗期刊,参与发起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卫生协会。不仅如此,他在大夏大学成立了教育心理学系,创立的大夏大学心理学会则主要以促进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积极践行自己的心理卫生理念。由此可见,作为我国心理卫生的开拓者,章颐年无愧于“中国的比尔斯”之称。

三、积极参与我国心理科学的发展

除了心理卫生之外,章颐年对我国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和心理学学术团体的建设,也有着重要贡献,这些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建了颇有影响的大夏大学的教育心理学系。章颐年作为我国较早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留美归国学者,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并在大夏大学组建教育心理学系,推动了我国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我国古代只有心理学思想而没有心理学。19世纪末,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德国诞生。20世纪初,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留学归来,逐渐将西方的新心理学传入国内,于是,心理学逐渐开始在国内发展。1920年,南京高师成立了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心理学系,这对心理学科在国内的发展而言,是一件标志性的事件。在此后的30年间中,由于国家饱受兵燹之苦,心理学的发展十分缓慢。在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仅十余所高校建立了心理学系。在这为数不多的心理学系中,由章颐年创立的大夏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在全国颇有影响。早在大夏大学1924年成立之初,教育科就设有教育心理学组。1936年,大夏大学在教育学院下设立教育心理学系,章颐年任首任系主任。由于当时教育心理学系办得很有起色,教育部拨专款添置心理学实验室设备,并增设动物心理实验室和心理仪器制作室。在学术研究方面,教育心理学系开展了动物心理研究、心理测验研究并自制心理实验仪器。心理仪器制作室或自行设计,或模仿国外仪器,制作的仪器坚固耐用,价格低廉,并转为其他大学制作实验仪器。此外,大夏大学心理学会和《心理季刊》都挂靠教育心理学系,因此,心理学会的活动都属于该系活动的一部分,而教育心理学系是在章颐年的努力下发展壮大,使得大夏的教育科学在国内影响很大,被誉为“东方的哥伦比亚”。
第二,推动了我国各级心理学会的建立。如前文所述,章颐年创立了大夏大学心理学会,并先后参与发起上海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并成为这些重要学会的骨干力量。事实上,他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缔造者之一(32位早期发起者和奠基人之一),但由于后来抗战全面爆发,使得这些学会的活动被迫中断。而待学会活动重新恢复之时,章颐年又调离上海。由于历史原因,章颐年后期未能继续参与国内心理学会的建设工作,但他作为早期奠基者之一,其功勋是不容磨灭的。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以推广应用心理学知识为目的的教育学会,比如,他曾发起浙江省中等教育学会,并任常务理事。另外,他也是中国心理测验学会的早期骨干之一,并担任该学会编译委员会的委员。由此可见,章颐年对我国心理学学术团体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创办了心理学的通俗刊物《心理季刊》和《新垒周刊》。在20世纪初我国心理学学科创立之初,先后有好几种心理学刊物创刊后不久又停刊。例如,在1940年之前的有《心理》(1922—1926)、《心理学半年刊》(1934—1937)、《心理与教育》(1935)、《心理教育实验专篇》(1934—1939)、《心理教育研究》(1936)。由于时局不稳,当时的学术刊物很难持续办下去,而正是这些断断续续出现的刊物,将心理学这门学科延续下来,将那个时代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和思想延续了下来。由章颐年创办的《心理季刊》就是这些刊物中的一种。就在该刊创办一年多之后,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大夏大学历经庐山最后到达贵阳。到贵阳之后,因刊物未能复刊,大夏大学心理学会于1938年4月2日借《贵阳市革命日报·副刊》,办起了延续大夏心理学之传统的《新垒周刊》。除了创办刊物外,章颐年在《心理季刊》、《教育季刊》、《金陵光》、《幼儿教育》和《教与学》等杂志上发表心理学的科普文章多篇,对加强心理学的日常应用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第四,为西北地区的心理学学科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章颐年于1951年2月起在西北师范学院从事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直到他去世为止,前后长达近十年时间,而这十年正是西北心理学学科发展初期,章颐年与其他心理学前辈一起,为心理学科在西北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西北师范学院是我国西北地区最早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科研的院校,它的前身是北平师范大学,后因抗战爆发西迁,先后改组命名为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后来师范学院从西北联大中最先独立出来,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0年,西北师范学院迁往兰州。早在1951年,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下设心理学教研组,专门从事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但当时非常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像章颐年这样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训练的高学历人才更是难得,自然成为学科的骨干。到兰州后,章颐年不仅从事心理学的专业课教学,而且重新发挥了他早年在大夏大学自制心理学实验仪器的特长。在助教郭雅仙和张世清的帮助下,制造了一些简易的心理学仪器辅助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他还经常向兰州广播电台等媒体撰写心理学通俗文章,以推广心理学的应用。1957年3月,在资料非常缺乏的情况下,章仲子(章颐年)编制成《心理学史大事年表》,通过西北师范学院心理学教研组油印发行。但令人遗憾的是,章颐年在西北的经历并不顺利。由于他早年曾有在汪伪政府任职的经历,于1953年曾被甘肃省人民法院判处机关管制两年。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章颐年又被错误地划为“极右分子”,至此,他完全脱离了自己所热爱的心理学事业。尽管如此,在今天国内心理学界占有重要学术地位的西北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学科,同时也是为数不多具有心理学院建制和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单位,在立足西北的艰苦环境中,能有今天的成就,章颐年作为西北心理学学科开创者的贡献不应被遗忘。

当历史的错误降临在个人的身上,作为个体的我们总是难以承载。尽管章颐年后来被平反,但对于一个执着的学者,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他曾努力追求的事业得到延续,他对事业的热爱得到人们的认可,他的功勋能彪炳史册。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当中国的心理学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的心理卫生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心理卫生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章颐年曾工作过的单位也形成了阵容强大的学术梯队的时候,我们更不应该忘记这位曾经为中国的心理卫生事业乃至中国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章颐年的《心理卫生概论》的版本演变如下,初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出版,被列入“大学丛书”,后于1937年、1939年分别重印。2013年,东方出版社将该书列入“民国大学丛书”再版时,将原来的繁体竖版改为简体横板。同时,该书的简介还被收入刘凌、吴士余主编《中国学术名著大词典·近现代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本次出版以1936年繁体竖版为底本,按照“二十世纪中国心理学名著丛编”的编校凡例进行了认真的校勘工作和适当的技术处理。在重新整理和校编过程中,我校心理学院张珑馨、廖望越、张志龙、杜娟、杨彩霞、张赟等同学在文字录入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我校心理学院汪李玲、石莹波、肖阳、靳佳丽和历史文化学院靳帅同学在书稿校对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汪李玲同学,曾对全书进行反复校对和查证,在此一并致谢!

舒跃育

2019年12月于西北师范大学

附一:章颐年发表文章列表
[1]章颐年.群众心理之特征[J].金陵光,1926(3):41-48.
[2]章颐年.行为派心理学之概略及其批评(上)[J].金陵光,1927(4):60-65.

[3]章颐年.群众心理之特征[J].金陵光,(发表时间不详).
[4]章颐年.完形派心理学对于瞎碰学习法的批评[J].教育季刊,1930(1):67-73.
[5]章颐年.联想反应之应用问题[J].教育季刊,1930(2):79-83.
[6]章颐年.从完形派心理学来讲动物的智力[J].教育建设(上海),1931(3):9-13.
[7]章颐年.学习与记忆[J].教育建设(上海),1931(4):17-21.
[8]章颐年.识字运动与识字教学[J].民众教育季刊,1933(2):1-10.
[9]章颐年.怎样教导子女[J].江苏省立南通中学实验小学校校刊,1933(2):3-7.
[10]章颐年.新式考试:测验[J].教育建设(上海),1933(5):46-48.
[11]章颐年.心理卫生与儿童训导[J].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3(20):2-8.
[12]章颐年.今后之师范专修科[J].大夏周报,1934(8-9):250-252.
[13]章颐年.师范毕业生服务的困难及其补救[J].教与学,1935(1):36-84.
[14]章颐年.慈幼教育:慈幼教育经验谭[J].幼儿教育,1936(7):55-58.
[15]章颐年.问题儿童的心理卫生[J].心理季刊,1936(1):43-59.
[16]章颐年.铁钦纳(1867-1927)[J].心理季刊,1936(2):111-160.
[17]章颐年.从心理学来谈演讲的技术[J].心理季刊,1936,(3):59-127.
[18]章颐年.关于自己的判断常是不可靠的[J].心理季刊,1936,(4):55-199.
[19]章颐年.名著述评[J].儿童教育,1936(2):49-77.
[20]章颐年.从世界运动会说到运动[J].大夏周报,1936(5-6):93.
[21]章颐年.我国学校教材重复与浪费问题[J].教育杂志,1937(1):25-26.
[22]章颐年.衣服和工作效率[J].心理季刊,1937(1):81-87.
[23]章颐年.心理卫生在学校及家庭中的应用[J].心理季刊,1937(2):43-53.
[24]章颐年.师范学校的矛盾形态[J].教育杂志,1937(7):143-146.
[25]章颐年.关于学校儿童心理卫生的几个问题[J].武岭学校小学部期刊,1937(7):10-15.
[26]章颐年.为纪念本校十四周诞辰进一言[J].大夏半月刊,1938(5):48.
[27]章颐年.世界著名教育杂志摘要:训育的转变[J].教育杂志,1939(2):78-79.
[28]章颐年.世界著名教育杂志摘要:指导儿童的社会发展[J].教育杂志,1939(2):77-78.
[29]章颐年.一封致父母的信[J].教育杂志,1939(3):67-70.

[30]章颐年.精神病我见[J].西风(上海),1939(38):230.
[31]章颐年.学校兼办社会教育的人力与财力问题[J].教育杂志,1939(3):37-44.
[32]章颐年.心理学与抗战[J].大夏周报,1939(24):2-3.
[33]章颐年.除名:一个训育上的严重问题[J].教育通讯(汉口),1940(13):12-15.
[34]章颐年.心理健康的标准[J].读者文摘,1941(2):72-73.
[35]章颐年.演讲录:克服弱点[J].浙大,1944(1):9-14.
[36]章仲子.论心理学的方法问题[J].争鸣,1957(5):9-14.
[37]章仲子.评“巴甫洛夫选集”中译本[J].争鸣,1957(4):2.

附二:章颐年出版著作列表


[1]章颐年,《心理卫生概论》,商务印书馆,1936.
[2]章仲子(编),《心理学大事年表》,西北师范学院心理学教研组,1957.
[3]章仲子,《詹天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950.
[4]章仲子,《李仪祉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950.
[5]章仲子,《鸦片战争》,商务印书馆,1950.
[6]章仲子,《卡介苗》,商务印书馆,1950.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