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大师

書城自編碼: 360000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外國小說
作者: [爱尔兰]科尔姆·托宾 著,柏栎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785773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5.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别害怕吵架:教孩子在冲突中学会正向沟通
《 别害怕吵架:教孩子在冲突中学会正向沟通 》

售價:HK$ 58.8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售價:HK$ 95.8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售價:HK$ 106.8
饲渊
《 饲渊 》

售價:HK$ 47.8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售價:HK$ 82.8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售價:HK$ 105.6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HK$ 105.6
将军
《 将军 》

售價:HK$ 5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7.9
《 名门 》
+

HK$ 372.5
《 白鲸(插图珍藏本) 》
+

HK$ 95.7
《 重返暗夜 (莫言、余华、毕飞宇、格非、张悦然、班宇挚爱的作家) 》
+

HK$ 52.5
《 马利亚的自白 》
+

HK$ 61.3
《 追求者 》
+

HK$ 62.5
《 家庭纽带 》
編輯推薦:
★爱尔兰文学大师科尔姆托宾代表作
★是亨利詹姆斯零落异乡,孤独一生的缩影
★都柏林国际文学奖、石墙图书奖、兰姆达文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小说奖、法国外国文学奖获奖作品
★托宾是目前世界文坛影响*的英语作家之一,近年多次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赔率名单。
內容簡介:
1895年,已被后辈作家称为大师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梦想以一部戏剧征服伦敦。然而,他的*部戏《盖多姆维尔》首演即告失败。在失败的阴影下,亨利接受了爱尔兰贵族的邀请,在酒宴歌席中品味他人到中年的困顿,舔舐内心深处的创伤。
《大师》就从这里开始,一直写到1899年他的兄长威廉詹姆斯去拉伊小镇探望他。在这四年里,他的生活相对平静,心底却波澜起伏。他时常怀恋他生命中重要的过客,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他作品和灵魂中留下印痕;他为自己的性取向而困顿不安;他回想自己的家庭、亲人对他人生的影响;他渴求温暖和慰藉,却刻意与人保持距离;他希望创造传世杰作,却时时遭逢绝望这是亨利一生至关重要的心理转折点。
在托宾的同情而温婉的笔下,亨利詹姆斯这位心理写作大师展示了他纤敏易感之心的横剖面,这正是他零落异乡、孤独一生的缩影。
關於作者:
科尔姆托宾,爱尔兰当代著名作家。他1955年生于爱尔兰韦克斯福德郡恩尼斯科西镇。毕业于都柏林大学。自199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南方》以来,托宾已出版九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多部戏剧、游记、散文集。《黑水灯塔船》(1999)、《大师》(2004)、《玛利亚的自白》(2012)都入围布克奖决选名单,《大师》荣获2006年度都柏林国际文学奖等文学奖。《布鲁克林》获2009年度英国科斯塔最佳小说奖。《名门》(2017)是他最新一部长篇小说。2011年,英国《观察家报》将其选入英国最重要的三百位知识分子,同年,他获得爱尔兰笔会文学奖,以表彰他对爱尔兰文学做出的贡献。2014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外籍荣誉院士。
目前,托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英文与比较文学系Irene and Sidney B. Silverman 人文讲席教授,自2017年起也担任曼彻斯特大学校监。他在纽约和都柏林两地居住。
目錄
目 录
第一章一八九五年一月001
第二章一八九五年二月023
第三章一八九五年三月057
第四章一八九五年四月081
第五章一八九六年五月101
第六章一八九七年二月147
第七章一八九八年三月179
第八章一八九八年六月223
第九章一八九九年三月253
第十章一八九九年五月305
第十一章一八九九年十月349
译后记399

前言

我想这不是詹姆斯真实生活的写照事实上是小说而非传记,但翻译完这本书后我也不再关心詹姆斯的真实生平。
Louis Menand 著,《形而上学俱乐部》(The Metaphysical Club)
Linda Andersen 编,《爱丽丝詹姆斯:信笺中的生活》(Alice James:Her life in Letters)
Rosella Mamoli Zorzi 编,《可爱的男孩:致亨德里克C. 安德森的信》(Amato Ragazzo:Lettere a Hendrik C.Andersen)
Ignas K. Skripskelis 和Elizabeth M.Berkeley 编,《威廉詹姆斯和亨利詹姆斯通信选》(William and Henry James:Selected Letters)
Susan E.Gunter 编,《慷慨的好朋友:亨利詹姆斯与四位女子的通信》(Dear Munificent Friends:Henry Jamess Letters to Four Women)
Simon Nowell-Smith 编著,《大师传奇》(The Legend of the Master)
译后记
小说中的亨利詹姆斯是托宾的亨利,不是生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享誉欧美的大文豪詹姆斯,读者必须调动强大的自制力,才能不将二者混淆。
算起来,从网上读到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大概是三年前,拿到它是两年前,放着不动很长时间,为它积累勇气和信心,交稿是大半年前,看到校样是一周前。但这三年被这样一件事贯穿起来,就有了特殊的连贯性。作为一个小说创作的爱好者,这本书有时让我很灰心。曾经在某个地方,我突然想起或许可以写点什么,可是转念一想,托宾已经写过了出版前,我最后一次读了
《大师》的校样,也是第一次从读者的角度审视这本书。如今更清晰地感到,许多我曾经想到过的《大师》都已经想到了,许多我将来会想到的它已经表现出来了。它几乎将我包含在内,素昧平生却似曾相识。这是一种奇特的翻译体验。我思考书里的每个词句,思考它与我紧密相连的那些地点和时刻,相当地无力,又格外欣喜。很多次我没法读下去,只能把手放在纸页上,闭上眼睛,想它何以能够如此
托宾的小说多以爱尔兰为舞台,《大师》背景横跨欧美,爱尔兰同样没有脱离作者的关注。小说第二章,亨利带着戏剧创作惨败的心情,避居爱尔兰,结识当地名流,参加社交活动。亨利以知识分子的审美眼光,无法欣赏爱尔兰乡村的粗陋,但他对自命不凡的英国绅士,毫不留情地进行讽刺。在这一章,托宾首次触及了亨利的同性恋倾向。托宾对同性恋话题关注已久,《夜的故事》是第一部涉及男同的爱尔兰小说,《黑水灯塔船》则是第一部以爱尔兰为背景的有关男同的作品。他并未将同性恋作为故事的主体,他认为那只是背景,爱与失去才是前景。后者正是他一贯的着力点。
《大师》中的同性恋色彩同样是那么不显山露水,纤巧、细致、微妙的程度几乎达到想象感官所能辨识的边缘。更确切地说,他写的不是同性恋,而是一种特殊的平衡能力,平衡的两端,分别是对同性的想象力和心理倾向,以及出于种种近乎本能的考虑,下意识保持距离的反应。在《大师》中,亨利一共与三个男性朋友之间产生过勉强称得上暧昧的氛围,然而呈现于读者眼前的,是小说中的作家反复权衡、品味这段距离,在需求与自制之间不断做出反省的心路历程。第二章亨利在爱尔兰认识了曾经当过兵的男仆哈蒙德,他们的关系从未超越主仆,只是拉扯了几句家常话,就让亨利感觉异样:哈蒙德垂下目光,似乎左右为难,想要说什么,又不能说。他把头转向窗口,沉默下来。光线映着他半张脸,另半张没在阴影中。屋子里静得亨利能听到他的呼吸声。他俩都不动不说话。亨利真希望现在有人能看到他俩,如果其他人站在门口,就像他之前站过的那样,或者透过窗户朝里张望,他们会以为他俩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他们这般沉默,是因为说了太多。突然,哈蒙德急促地吸了口气,朝他露出个温柔宽厚的笑容,拿起桌子上的碟子就出去了。
亨利对哈蒙德的想象最远也不过如此,这里最妙的,便是亨利希望有人能看到这一场景。这无疑是属于他作家的特质,真正看到这幅画面的,不是他想象中的别人,而正是他自己。这便构成了一个罕见的关系:《大师》虽然使用第三人称,但叙述视角一以贯之,纯然从亨利眼中、心上来看世界。然而,此间小说人物拥有了独立于叙述视角之外的力量,观察亨利难以言说的心理感受。
亨利詹姆斯,美国文学史上名副其实的大师,大半辈子客居他乡,一生未婚。他的作品虽然在有生之年获得认可,但他的创作之路屡经坎坷。最是寂寞异乡人,离开祖国,没有家庭,长年漂泊大洋彼岸,怀有极度敏感的心灵,将生命体验系于笔端。一方面,在大洋两岸的不同国度,风俗、文化、人心始终在他眼中成为比较和琢磨的对象,作为一个世界的圈内人,他却无法得到归属感,噬心的寂寞伴随左右。寂寞不是缺乏亲友相伴,而是内心深处的流动得不到回应。他也寻求温暖依靠,友情、亲情、无法定性的爱情,但同时作家的本能又不愿让别人探查他的内心深度,不愿让构思作品的过程和灵感的源头为人获知,于是,在重重矛盾之下,沉默、刺探、想象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周旋、回避、欲说还休成为他常见的表达方式。
然而这一似乎应该是晦涩的题材,却被托宾处理地干净利索。手法并不唯美或浪漫,凡是可供挖掘的地点,托宾一律单刀直入,不留余地,造成的效果却比留白更经受得住反复的体验。这是托宾风格的特色之一,也是他创作的最大勇气所在,无论何时,他都以平视的目光望向百年前的大师。他的目光温柔,充满同情的力量。
小说以年月标示章节,分别在一八九五、一八九七、一八九八、一八九九年这四年中撷取切入点,似乎给人以按时间顺序记述的错觉,但实际上,可以按时间理解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那就是亨利实际生活和写作的那部分,除此之外,更多的笔墨投向了回忆与现实的交集。他的亲妹妹爱丽丝、表妹明妮和挚友康斯坦斯,分别以被回忆者的身份出现。这三位女子,以其独特的性格和处世风格,在书中得到浓墨重彩的刻画,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她们给亨利留下的情感羁绊,以及由此引发的创作感悟。明妮是亨利曾经最有可能与之结婚的女子,她与他青梅竹马,对他一心崇拜,在病重之时希望能随他去罗马过冬,但亨利出于某种微妙的心理,并没有回应这一祈求。明妮韶龄而逝,多年之后,少年时代的朋友霍姆斯拜访亨利,不动声色地指责他当年犯下的过错。在托宾笔下,便出现了特别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因霍姆斯往事重提,亨利想起了明妮在最后的岁月中给他的来信,记忆已经淡漠,他竟无法抑制情怀,一反平日作风,搭乘最近的班车去了收藏信札的公寓:等火车时,他怕会遇到熟人,便装出一副去伦敦公干的模样。他连说话都怕,就连告诉仆人他要出门,跟司机说话,买车票,都觉得疲惫不堪。他希望自己可以隐身一两日。他意识到那些信不会透露什么,只会增加他的不确定感,这个念头在前往伦敦的路上压在他心上。他再读一遍,也不会比现在所知的得到更多。
在那之后,便是长达千字的心理描写。亨利强迫自己直视往事,承认拒绝明妮是自私心理在作祟:即使她身体健康,他也不确定自己是否会欢迎这样一个具有率性的魅力和好奇心的人在身边。他当时要的是观察生活,或者用自己的眼睛想象世界。如果她来了,他就得透过她的眼睛看世界了。为失去的东西追悔,是人之常情,但若仅此而已,亨利便只是亨利,而不是亨利詹姆斯了。托宾毫不留情地写道:最后,他转过身朝向屋内,觉察到一个让人不堪承受的尖锐想法正盯着他看,像空气里的凶猛的捕食动物一般,悄声对他耳语:他更希望她死去,而不是活着,她失去生命后,他知道该拿她怎么办,但她温柔地向他求助时,他却拒绝了她。
她失去生命后,他知道该拿她怎么办。这背景音乐是一曲老调。正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所道:诗将长存,赋尔生命。 以艺术创作使人流芳百世是历久不衰的话题。但将生命之死与艺术之生放在一起衡量,并将两者的冲突调整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便带来震撼人心的力量。
那个下午,亨利坐在他伦敦公寓的书房里,手边放着明妮的遗信,沉浸在小说主题和人物的构思中。最后,他完全忘怀了悔恨心情,他又走过房间,把信和本子收起来,拿到橱边,扔到架子上,关上了橱门。他不再需要这些了。他现在需要的是开始写作,运用他的头脑。他决定返回拉伊,准备当召唤来临时,再次挖掘他的表妹明妮坦普尔的生与死。
这便是一位艺术大师的所有。也是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的致敬。我们应当赞赏托宾的勇毅,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条物理定律也适用于文学创作。当一位作家致力于辨识、理解小说人物的心理,抛开一切矫饰,设身处地感受一切时,纸内纸外的心情是一致的。当托宾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亨利詹姆斯,他的利刃同样刺向自己和读者。优秀的创作者需要超人的控制力,这点托宾也做得一流。他给予读者一种奇特而柔韧的牵羁力量,读者始终保持自我意识的清醒,但又不是旁观者,同时也未必是参与者。
而作品的成功与否,正在于这种艺术之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化为艺术之美。
我想这不是詹姆斯真实生活的写照事实上是小说而非传记,但翻译完这本书后我也不再关心詹姆斯的真实生平。
写译后记时,我读到了英国《卫报》网站上托宾写他书房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我的笔迹有时像我父亲,有时像我舅舅,有时又像母亲,但我自己没注意。我一旦注意到,就让它像我自己。我望着电脑屏幕默然而笑,心想,托宾是这样的。
感谢编辑彭伦,把它交给了我。下一次见它,应该是书的模样,它拥有了某种大众身份,不再是我私人体验的对象。但我不必与它分离。我翻译过的任何一本书,都渗透了我的灵魂,深深地驻扎进去,成为我自身存在的一部分,《大师》尤其如此。
托宾在致谢词中列举了他写作此书所参考的文献,对有志于这方面研究或感兴趣的读者,应有所助益。为便于读者查阅,在此我仅将书名译成中文。
Leon Edel 著《亨利詹姆斯传》(五卷本,Henry James:A Biography),和他编的《亨利詹姆斯书信集》(The Letters of Henry James)
Fred Kaplan 著,《亨利詹姆斯:天才的想象》(Henry James: The Imagination of Genious)
Sheldon M.Novick 著,《年轻的大师》(The Young Master)
R.W.B. Lewis 著,《亨利詹姆斯一家:一个家庭的故事》(Henry Jameses:A Family Narrative)
JeanStrouse 著,《爱丽丝詹姆斯传》(Alice James:A Biography)
Jane Maher 著,《破碎的命运:威尔基、鲍勃、威廉、亨利兄弟们和爱丽丝詹姆斯传》(Biography of Broken Fortunes:Wilky Bob,Brothers of William,Henry and Alice James)
Alfred Habgger 著,《父亲:老亨利詹姆斯传》(The Father: A life of Henry James Senior)
Lyndall Gordon 著,《亨利詹姆斯的私生活:两个女人和他的艺术》(A Private Life of Henry James:Two Women and His Art)
Louis Menand 著,《形而上学俱乐部》(The Metaphysical Club)
Linda Andersen 编,《爱丽丝詹姆斯:信笺中的生活》(Alice James:Her life in Letters)
Rosella Mamoli Zorzi 编,《可爱的男孩:致亨德里克C. 安德森的信》(Amato Ragazzo:Lettere a Hendrik C.Andersen)
Ignas K. Skripskelis 和Elizabeth M.Berkeley 编,《威廉詹姆斯和亨利詹姆斯通信选》(William and Henry James:Selected Letters)
Susan E.Gunter 编,《慷慨的好朋友:亨利詹姆斯与四位女子的通信》(Dear Munificent Friends:Henry Jamess Letters to Four Women)
Simon Nowell-Smith 编著,《大师传奇》(The Legend of the Master)
柏栎,二〇〇八年
內容試閱
译后记
小说中的亨利詹姆斯是托宾的亨利,不是生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享誉欧美的大文豪詹姆斯,读者必须调动强大的自制力,才能不将二者混淆。
算起来,从网上读到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大概是三年前,拿到它是两年前,放着不动很长时间,为它积累勇气和信心,交稿是大半年前,看到校样是一周前。但这三年被这样一件事贯穿起来,就有了特殊的连贯性。作为一个小说创作的爱好者,这本书有时让我很灰心。曾经在某个地方,我突然想起或许可以写点什么,可是转念一想,托宾已经写过了出版前,我最后一次读了
《大师》的校样,也是第一次从读者的角度审视这本书。如今更清晰地感到,许多我曾经想到过的《大师》都已经想到了,许多我将来会想到的它已经表现出来了。它几乎将我包含在内,素昧平生却似曾相识。这是一种奇特的翻译体验。我思考书里的每个词句,思考它与我紧密相连的那些地点和时刻,相当地无力,又格外欣喜。很多次我没法读下去,只能把手放在纸页上,闭上眼睛,想它何以能够如此
托宾的小说多以爱尔兰为舞台,《大师》背景横跨欧美,爱尔兰同样没有脱离作者的关注。小说第二章,亨利带着戏剧创作惨败的心情,避居爱尔兰,结识当地名流,参加社交活动。亨利以知识分子的审美眼光,无法欣赏爱尔兰乡村的粗陋,但他对自命不凡的英国绅士,毫不留情地进行讽刺。在这一章,托宾首次触及了亨利的同性恋倾向。托宾对同性恋话题关注已久,《夜的故事》是第一部涉及男同的爱尔兰小说,《黑水灯塔船》则是第一部以爱尔兰为背景的有关男同的作品。他并未将同性恋作为故事的主体,他认为那只是背景,爱与失去才是前景。后者正是他一贯的着力点。
《大师》中的同性恋色彩同样是那么不显山露水,纤巧、细致、微妙的程度几乎达到想象感官所能辨识的边缘。更确切地说,他写的不是同性恋,而是一种特殊的平衡能力,平衡的两端,分别是对同性的想象力和心理倾向,以及出于种种近乎本能的考虑,下意识保持距离的反应。在《大师》中,亨利一共与三个男性朋友之间产生过勉强称得上暧昧的氛围,然而呈现于读者眼前的,是小说中的作家反复权衡、品味这段距离,在需求与自制之间不断做出反省的心路历程。第二章亨利在爱尔兰认识了曾经当过兵的男仆哈蒙德,他们的关系从未超越主仆,只是拉扯了几句家常话,就让亨利感觉异样:哈蒙德垂下目光,似乎左右为难,想要说什么,又不能说。他把头转向窗口,沉默下来。光线映着他半张脸,另半张没在阴影中。屋子里静得亨利能听到他的呼吸声。他俩都不动不说话。亨利真希望现在有人能看到他俩,如果其他人站在门口,就像他之前站过的那样,或者透过窗户朝里张望,他们会以为他俩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他们这般沉默,是因为说了太多。突然,哈蒙德急促地吸了口气,朝他露出个温柔宽厚的笑容,拿起桌子上的碟子就出去了。
亨利对哈蒙德的想象最远也不过如此,这里最妙的,便是亨利希望有人能看到这一场景。这无疑是属于他作家的特质,真正看到这幅画面的,不是他想象中的别人,而正是他自己。这便构成了一个罕见的关系:《大师》虽然使用第三人称,但叙述视角一以贯之,纯然从亨利眼中、心上来看世界。然而,此间小说人物拥有了独立于叙述视角之外的力量,观察亨利难以言说的心理感受。
亨利詹姆斯,美国文学史上名副其实的大师,大半辈子客居他乡,一生未婚。他的作品虽然在有生之年获得认可,但他的创作之路屡经坎坷。最是寂寞异乡人,离开祖国,没有家庭,长年漂泊大洋彼岸,怀有极度敏感的心灵,将生命体验系于笔端。一方面,在大洋两岸的不同国度,风俗、文化、人心始终在他眼中成为比较和琢磨的对象,作为一个世界的圈内人,他却无法得到归属感,噬心的寂寞伴随左右。寂寞不是缺乏亲友相伴,而是内心深处的流动得不到回应。他也寻求温暖依靠,友情、亲情、无法定性的爱情,但同时作家的本能又不愿让别人探查他的内心深度,不愿让构思作品的过程和灵感的源头为人获知,于是,在重重矛盾之下,沉默、刺探、想象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周旋、回避、欲说还休成为他常见的表达方式。
然而这一似乎应该是晦涩的题材,却被托宾处理地干净利索。手法并不唯美或浪漫,凡是可供挖掘的地点,托宾一律单刀直入,不留余地,造成的效果却比留白更经受得住反复的体验。这是托宾风格的特色之一,也是他创作的最大勇气所在,无论何时,他都以平视的目光望向百年前的大师。他的目光温柔,充满同情的力量。
小说以年月标示章节,分别在一八九五、一八九七、一八九八、一八九九年这四年中撷取切入点,似乎给人以按时间顺序记述的错觉,但实际上,可以按时间理解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那就是亨利实际生活和写作的那部分,除此之外,更多的笔墨投向了回忆与现实的交集。他的亲妹妹爱丽丝、表妹明妮和挚友康斯坦斯,分别以被回忆者的身份出现。这三位女子,以其独特的性格和处世风格,在书中得到浓墨重彩的刻画,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她们给亨利留下的情感羁绊,以及由此引发的创作感悟。明妮是亨利曾经最有可能与之结婚的女子,她与他青梅竹马,对他一心崇拜,在病重之时希望能随他去罗马过冬,但亨利出于某种微妙的心理,并没有回应这一祈求。明妮韶龄而逝,多年之后,少年时代的朋友霍姆斯拜访亨利,不动声色地指责他当年犯下的过错。在托宾笔下,便出现了特别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因霍姆斯往事重提,亨利想起了明妮在最后的岁月中给他的来信,记忆已经淡漠,他竟无法抑制情怀,一反平日作风,搭乘最近的班车去了收藏信札的公寓:等火车时,他怕会遇到熟人,便装出一副去伦敦公干的模样。他连说话都怕,就连告诉仆人他要出门,跟司机说话,买车票,都觉得疲惫不堪。他希望自己可以隐身一两日。他意识到那些信不会透露什么,只会增加他的不确定感,这个念头在前往伦敦的路上压在他心上。他再读一遍,也不会比现在所知的得到更多。
在那之后,便是长达千字的心理描写。亨利强迫自己直视往事,承认拒绝明妮是自私心理在作祟:即使她身体健康,他也不确定自己是否会欢迎这样一个具有率性的魅力和好奇心的人在身边。他当时要的是观察生活,或者用自己的眼睛想象世界。如果她来了,他就得透过她的眼睛看世界了。为失去的东西追悔,是人之常情,但若仅此而已,亨利便只是亨利,而不是亨利詹姆斯了。托宾毫不留情地写道:最后,他转过身朝向屋内,觉察到一个让人不堪承受的尖锐想法正盯着他看,像空气里的凶猛的捕食动物一般,悄声对他耳语:他更希望她死去,而不是活着,她失去生命后,他知道该拿她怎么办,但她温柔地向他求助时,他却拒绝了她。
她失去生命后,他知道该拿她怎么办。这背景音乐是一曲老调。正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所道:诗将长存,赋尔生命。 以艺术创作使人流芳百世是历久不衰的话题。但将生命之死与艺术之生放在一起衡量,并将两者的冲突调整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便带来震撼人心的力量。
那个下午,亨利坐在他伦敦公寓的书房里,手边放着明妮的遗信,沉浸在小说主题和人物的构思中。最后,他完全忘怀了悔恨心情,他又走过房间,把信和本子收起来,拿到橱边,扔到架子上,关上了橱门。他不再需要这些了。他现在需要的是开始写作,运用他的头脑。他决定返回拉伊,准备当召唤来临时,再次挖掘他的表妹明妮坦普尔的生与死。
这便是一位艺术大师的所有。也是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的致敬。我们应当赞赏托宾的勇毅,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条物理定律也适用于文学创作。当一位作家致力于辨识、理解小说人物的心理,抛开一切矫饰,设身处地感受一切时,纸内纸外的心情是一致的。当托宾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亨利詹姆斯,他的利刃同样刺向自己和读者。优秀的创作者需要超人的控制力,这点托宾也做得一流。他给予读者一种奇特而柔韧的牵羁力量,读者始终保持自我意识的清醒,但又不是旁观者,同时也未必是参与者。
而作品的成功与否,正在于这种艺术之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化为艺术之美。
我想这不是詹姆斯真实生活的写照事实上是小说而非传记,但翻译完这本书后我也不再关心詹姆斯的真实生平。
写译后记时,我读到了英国《卫报》网站上托宾写他书房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我的笔迹有时像我父亲,有时像我舅舅,有时又像母亲,但我自己没注意。我一旦注意到,就让它像我自己。我望着电脑屏幕默然而笑,心想,托宾是这样的。
感谢编辑彭伦,把它交给了我。下一次见它,应该是书的模样,它拥有了某种大众身份,不再是我私人体验的对象。但我不必与它分离。我翻译过的任何一本书,都渗透了我的灵魂,深深地驻扎进去,成为我自身存在的一部分,《大师》尤其如此。
托宾在致谢词中列举了他写作此书所参考的文献,对有志于这方面研究或感兴趣的读者,应有所助益。为便于读者查阅,在此我仅将书名译成中文。
Leon Edel 著《亨利詹姆斯传》(五卷本,Henry James:A Biography),和他编的《亨利詹姆斯书信集》(The Letters of Henry James)
Fred Kaplan 著,《亨利詹姆斯:天才的想象》(Henry James: The Imagination of Genious)
Sheldon M.Novick 著,《年轻的大师》(The Young Master)
R.W.B. Lewis 著,《亨利詹姆斯一家:一个家庭的故事》(Henry Jameses:A Family Narrative)
JeanStrouse 著,《爱丽丝詹姆斯传》(Alice James:A Biography)
Jane Maher 著,《破碎的命运:威尔基、鲍勃、威廉、亨利兄弟们和爱丽丝詹姆斯传》(Biography of Broken Fortunes:Wilky Bob,Brothers of William,Henry and Alice James)
Alfred Habgger 著,《父亲:老亨利詹姆斯传》(The Father: A life of Henry James Senior)
Lyndall Gordon 著,《亨利詹姆斯的私生活:两个女人和他的艺术》(A Private Life of Henry James:Two Women and His Art)
Louis Menand 著,《形而上学俱乐部》(The Metaphysical Club)
Linda Andersen 编,《爱丽丝詹姆斯:信笺中的生活》(Alice James:Her life in Letters)
Rosella Mamoli Zorzi 编,《可爱的男孩:致亨德里克C. 安德森的信》(Amato Ragazzo:Lettere a Hendrik C.Andersen)
Ignas K. Skripskelis 和Elizabeth M.Berkeley 编,《威廉詹姆斯和亨利詹姆斯通信选》(William and Henry James:Selected Letters)
Susan E.Gunter 编,《慷慨的好朋友:亨利詹姆斯与四位女子的通信》(Dear Munificent Friends:Henry Jamess Letters to Four Women)
Simon Nowell-Smith 编著,《大师传奇》(The Legend of the Master)
柏栎,二〇〇八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