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眼科

書城自編碼: 357344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醫學其他临床医学
作者: 庞龙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666376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1-01

頁數/字數: /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6.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故宫雅趣:紫禁城皇室生活与君臣轶事
《 故宫雅趣:紫禁城皇室生活与君臣轶事 》

售價:HK$ 103.8
金钱、奇珍异品与造物术:荷兰黄金时代的科学与贸易
《 金钱、奇珍异品与造物术:荷兰黄金时代的科学与贸易 》

售價:HK$ 115.6
本该成为女王的姐妹:都铎王朝的一段悲剧
《 本该成为女王的姐妹:都铎王朝的一段悲剧 》

售價:HK$ 115.6
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
《 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 》

售價:HK$ 103.8
新左派政治经济学:一个局外人的看法(汉译名著本14)
《 新左派政治经济学:一个局外人的看法(汉译名著本14) 》

售價:HK$ 33.6
汗青堂丛书006·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2024版)
《 汗青堂丛书006·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2024版) 》

售價:HK$ 141.6
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英国史前沿译丛)
《 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英国史前沿译丛) 》

售價:HK$ 177.6
人物与视角:小说创作的要素(创意写作书系)
《 人物与视角:小说创作的要素(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70.8

 

內容簡介:
《眼科》是“中医补土理论菁华临床阐发”丛书之一。《眼科》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补土理论在中医眼科中的源流及发展,包括在古代、近代、现代各时期发展特点与医家;补土理论在眼科生理、病理、五轮学说中的体现;补土理论在眼科各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眼科常用的补土治法方药。下篇主要介绍补土理论在中医眼科临床中的运用案例及分析,涉及胞睑、泪器、角膜、黄斑、目系疾病及儿童眼病等。
目錄
目录
上篇 眼科补土理论的历史源流
**章 眼科补土理论各时期发展特点与医家 3
**节 古代眼科补土思想 3
第二节 近代眼科补土思想 10
第三节 现代眼科补土思想 14
第二章 补土理论与眼科理论 19
**节 补土理论与眼科生理 19
第二节 补土理论与眼科病理 20
第三节 补土理论与眼科五轮学说 23
第四节 补土理论在眼科的常用治法方药 26
第三章 补土流派与眼科疾病的治疗 48
**节 补土理论与胞睑疾病的治疗 48
第二节 补土理论与泪器疾病的治疗 51
第三节 补土理论与黑睛疾病的治疗 54
第四节 补土理论与黄斑疾病的治疗 55
第五节 补土理论与目系疾病的治疗 59
第六节 补土理论与儿童眼病的治疗 62
下篇 眼科补土理论运用案例
第四章 补土理论治疗胞睑疾病案例 67
**节 补土理论治疗上睑下垂 67
第二节 补土理论治疗睑腺炎 71
第三节 补土理论治疗睑板腺囊肿 74
第四节 补土理论治疗眼睑皮炎 77
第五章 补土理论治疗泪器疾病案例 81
**节 补土理论治疗泪道功能不全 81
第二节 补土理论治疗泪囊炎 85
第六章 补土理论治疗角膜疾病案例 88
**节 补土理论治疗边缘性角膜溃疡 88
第二节 补土理论治疗病毒性角膜炎 90
第三节 补土理论治疗细菌性角膜炎 94
第七章 补土理论治疗黄斑疾病案例 97
**节 补土理论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97
第二节 补土理论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 102
第三节 补土理论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106
第八章 补土理论治疗目系疾病案例 110
**节 补土理论治疗视神经炎 110
第二节 补土理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113
第三节 补土理论治疗视神经萎缩 117
第九章 补土理论治疗儿童眼病案例 119
**节 补土理论治疗近视 119
第二节 补土理论治疗弱视 123
第三节 补土理论治疗其他儿童眼病 127免费在线读上篇 眼科补土理论的历史源流
**章 眼科补土理论各时期发展特点与医家
**节 古代眼科补土思想
一、南北朝以前
我国在南北朝以前,还没有系统的眼科医著,只有散在的一些对眼及某些眼病进行初步探索的资料。成书较早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首次从解剖学的角度提出目、眼、眶、内眦、外眦、约束、络、白眼、黑眼、瞳子、目系等名词,对眼的生理功能及某些眼病的病机做了初步探讨。《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主要论述眼睛的组织结构,脏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目系上属于脑的生理病理,以及五脏六腑精气输注的关系,初具眼的生理、解剖、病机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亦为日后眼科五轮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许多关于眼及眼病的理论就是在《内经》相关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影响力较大的理论包括五轮学说、八廓学说、内外障学说、肝窍学说、玄府学说、精津学说、气血学说、六经学说、病因学说、诊法学说、养生学说等。而其中与补土流派学术思想关系比较密切的学说是脾胃气机升降理论、五轮学说和气血学说等。
(一)脾胃气机升降理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脾主运化水谷,为后天之本,精、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又主升清,能将以上精微物质上输于目而使目得濡养。眼之所以能明视万物,辨别颜色,有赖于清阳之气的温养。脾的生理功能失调会导致眼的病变。《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及脾的虚实时即有“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说,亦即脾虚可能导致眼病,如果脏腑功能失调,精气不能充足地灌注于目,就会影响眼的功能,发生眼病[1]。
(二)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源于《内经》,是中医眼科眼与脏腑相关的重要理论之一,将眼部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与五脏相对应,用来阐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指导眼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轮学说将胞睑与脾相对应。《灵枢大惑论》曰:“肌肉之精为约束。”脾主肌肉,肌肉之精即为脾之精,脾之精气聚结为胞睑。
(三)气血学说
气血学说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周易》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群经之首,医学之源。气血学说是阴阳学说的一个分支,《周易》在论阴阳五行时,论及人体的气血。
《内经》成书时,气血学说已基本形成。《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指出了眼与经络、气血的关系。经络联系眼与脏腑,为之输送气血。《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气血是眼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气血运行正常则视功能正常,气血失调则目无所见,而眼的生理功能失调也会导致气血的失调,如《素问宣明五气》所云:“五劳所伤:久视伤血。”
人体的气,有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区别。后天之气为呼吸饮食之气。《灵枢五味》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卫气》曰:“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由此可见,人体的正气源于饮食水谷,由中焦脾胃传化。
至于血,以及气与血的关系,《内经》亦多有论述。《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素问五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由此可见,血是由食物的精华通过气化作用而生成的一种赤色液体,有营养四肢、灌注五脏六腑之功,目视、足步、掌握、指摄等人体功能均离不开血的运行濡养。
在血与五脏的关系中,《内经》也明确指出“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说明血的生理病理与此三脏关系密切。“脾统血”指血来源于水谷精气,由中焦脾胃化生,脾对血有统摄之功能。
《内经》对气血与眼目病理关系的论述也非常具体。如《灵枢决气》曰“气脱者目不明”;《灵枢脉度》曰“气不荣,则目不合”;《灵枢口问》曰“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解精微论》曰“厥则目无所见”;《素问宣明五气》曰“久视伤血”等。
眼病气血学说的发展始于隋代。巢元方等所撰的《诸病源候论》中,所论目病56候,涉及气血的有33候,如“若脏气不足,则不能收制其液,故目自然泪出”,“是脏腑血气不荣于睛,故外状不异,只不见物而已,是之谓青盲”,“若心气虚,亦令目茫茫”,“腑脏虚损,血气不足,故肝虚不能荣于目,致精彩不分明”,“若血气虚则腠理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覆于目,则不能开,世呼为睢目”等。北宋王怀隐等所撰的《太平圣惠方》、杨士瀛撰的《仁斋直指方论》、严用和撰的《严氏济生方》、张从正撰的《儒门事亲》等著作对于眼目疾病的气血病机及运用气血学说治疗眼病均有所发挥。
二、隋唐至宋金元时期
隋唐至宋金元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医眼科学也迅速成长。这一时期,记载眼科病因证治的文献主要有《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等皆有专论眼科的篇章,比较著名的眼科专书包括《龙树眼论》、《刘皓眼论准的歌》、《秘传眼科龙木论》等。以上专著虽无专从脾胃论治眼病的篇章,但逐渐将眼科的理论独立出来,为后世眼科补土理论的发展打下基础。
补土理论的创立在金元时期,本时期补土学派的代表医家为李杲。李杲是金元时期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医“脾胃学说”的鼻祖。他强调脾胃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重要性,治法上注重调理脾胃、培补元气。他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眼的脾胃气机升降理论、五轮学说及气血学说进一步论述,并开创了内伤脾胃学说。
(一)李杲对脾胃气机升降理论的发展
李杲认为眼目的生理功能正常与脾胃气机的升降有序密切相关,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清窍为之闭塞不通,从而导致眼目疾病的发生。李杲还指出了调治脾胃、通调血脉对视觉功能的重要性。《兰室秘藏诸脉者皆属于目论》中指出:“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认为脾胃虚弱导致的精气失司、血脉不充、清阳不升、阴火上犯等是眼目变生疾病的主要病机变化。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归于目,若脾气虚则精气失司,则目无所养,视觉功能受损;目为清窍,位于人体的上部,唯有清阳之气方可到达,脾失升清,清阳之气难以上升至头面部,九窍则为之不利;目为上窍,易受其害;目为心之使,其精明视物为神之所用,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心血不充,神无所用而目不明也。
(二)李杲对五轮学说的发展
李杲对中医眼科五轮学说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眼科辨证思维。五轮学说的命名*早记载于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在东垣时期,已为眼科常用,虽然李杲并未提及五轮之名,但在实际辨证时,采用的整体辨证和分经辨证已经包含了五轮学说的思想,但又不为五轮八廓所拘束。
(三)李杲对气血学说的发展
李杲的学术观点重视脾胃,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他在《脾胃论》中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其意为:元气为人身之本,为先天之本,但出生之后,人体的生长发育及一切生理活动,全靠脾胃水谷精气的维持。先天元气也必须依靠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来充养,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此丛生。因此,李杲在临证时以“补益脾胃,升发元气”为总则,把握“脾胃”这个根本问题进行各种疾病的治疗。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的学术思想,其本质上亦为关于“气血”的学术思想。
(四)李杲对内伤脾胃学说的论述
李杲为医学大家,他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开创了内伤脾胃学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其在仲景伤寒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内伤学说,完备了中医临床外感与内伤的证治体系。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充实于临床实践,其著作《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主要从病因、症状、治法上阐述“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这一理论观点,《兰室秘藏》则从具体病证的治疗上完善了这一学术思想,可谓从理论到实践贯穿了脾胃学说。他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脾胃是眼目之本”的学术观点,认为脾胃是眼目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也是各种眼科疾病的根源所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精皆来源于脾之升清、胃之腐熟,而上注于目,“脾之精气旺,则目能明;脾胃升降正常,则目能视”。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对眼目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补土思想在李杲眼科治疗上的体现
李杲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上的特色是整体论治,注重调理脾胃、升清阳与泻阴火。他所创立的“补脾益胃,升发元气”、“甘温除大热”、“升阳散火”等法则受到后世很多医家的推崇。历代医家对气血和眼目的密切关系都非常重视,眼科专著在论述具体病证的病机时,多涉及气血,对气血病变的论治,亦多强调从脾胃论治。对脾胃病的治疗,提出了补气升阳之法,基本概括为升阳散火和甘温除热两个方面。用药上多用辛散药物,并重用甘温保护脾胃药物,慎用苦寒损伤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